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04 No.01(2015), Article ID:14834,4 pages
10.12677/ACPP.2015.41001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f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Philosophy

—Appraising “Tourism Research from the Philosophy Perspective”

Decai Liu1, Xiaoqian W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Email: liuziqian@163.com, wangxiaoqian701@126.com

Received: Jan. 26th, 2015; accepted: Feb. 10th, 2015; published: Feb.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f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urism itself or tourism management disciplines currently belonged to, we are afraid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real answer. But i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philosophy and the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t may be easy to explore its essence. “Tourism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dissertate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an essential issue of “what is tour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new definition of Tourism. He considers tha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of freedom in mind and body in another place”, and that “freedom” is “the logic origin” of tourism essence, which is explained by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is writing has stronger force of philosophy and academic penetration. The greatest value of the writing lies in its making order out of confus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tourism. It explores the truth of tourism well. This book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ourism academic field, and also is new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Philosophy research.

Keyword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ourism Truth, Freedom, Experience of Freedom in Mind and Body in Another Place, Application Philosophy

旅游与哲学结合层面的开拓创新成果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评介

柳德才1,王晓倩2

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Email: liuziqian@163.com, wangxiaoqian701@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1月26日;录用日期:2015年2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2月13日

摘 要

旅游的本质何在?如果仅从旅游学本身或旅游学目前归属的管理学科的视角,恐怕很难找到真正答案。如果从旅游与哲学结合的层面和应用哲学的视角,可能不难探其真谛。《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系统、深入论述了“旅游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作者立足哲学视角与理论高度对旅游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自由”是旅游本质的“始基”和“逻辑原点”,并用哲学观点进行了深层解释。该书兼具哲学透视力与旅游学术穿透力,其最大价值是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一次“正本清源”,很好地探索了旅游的真谛。此书的问世既是对旅游学术领域知识的重要贡献,也是应用哲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关键词 :哲学视野,旅游真谛,自由,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应用哲学

旅游究竟是什么?应如何定义?旅游的本质与真谛何在?这一旅游的基本属性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不少学者。如果仅从旅游学本身或旅游学目前归属的管理学科以及相关的经济学、地理学的视角,恐怕永远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如果从旅游与哲学结合的层面和应用哲学的视角,可能不难探其真谛。

十分有幸,最近阅读到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撰写《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在学苑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让我们茅塞顿开、获益良多。现仅就其中对“旅游本质”的认识问题略谈浅见。

关于“旅游的本质”的认识,学界众说纷纭。如有经济、消费、文化、审美、愉悦、休闲、超越时空、诗意地栖居、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关系的总和等多种说法,但大多很难令人信服(如对于黑色旅游、探险旅游、博彩旅游、性旅游乃至苦行游、自虐游等不少旅游现象解释显得鞭长莫及甚至有些牵强附会),至今仍争论不休。但作为旅游本源性问题,因它直接关涉到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概念、旅游业的范畴乃至旅游学科定位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不弄清楚不行。

曹诗图教授经过多年求索与思考,从目的、时间、空间、活动、结果五个方面高度概括和界定了旅游的定义。认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1] , p. 25)。作者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旅游结构的“冰山理论”,旅游层次的“金字塔理论”等,都是围绕“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一旅游本质在不同层面展开的,理论自洽,逻辑严密,观点令人心悦诚服。

该书作者认为:“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和非日常生活方式。日常生活领域是一个相对狭窄、封闭、固定、恒常的世界。正是惯常生活与日常工作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局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由此埋下了旅游的种子并孕育萌发了旅游动机。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与目的所在,这是潜意识和社会习得共同作用之使然。从哲学上看,旅游是对束缚人类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时空超越,旨在体验自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觅本真的自我”([1] , p. 40)。这段精彩的解释让我们不由想到了哲人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那句名言:“人生来自由,但却发现自己处处被套在枷锁之中”[2]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一书中指出:“旅游属于人的一种原型意象,凡是人处在压抑、闭塞的环境中,则真实的旅行或者梦中的旅游,都可以提供给人超越现实的解放感”[3] 。诚然,对于旅游者而言,自由既是一种“解放”(free from),又是一种“许可”(free to)。前者强调的是免于干什么事,是对某种既有束缚的摆脱,而后者则指代的是旅游者可以随心做自己想做的事[4] 。简言之,自由是摆脱某种束缚以欣然之态行意愿之事。

该书作者强调指出:“旅游的本质就是各种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的共同属性,而且是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无论何种旅游形式都具有本质上的共同属性与内在联系。这些旅游形式具有的共同属性与内在联系,即都是人们寻求身心补偿与生命自由的一种体验。旅游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人们潜在的或者现实的身心自由匮乏与心理失衡。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取的体验,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补偿自己身心自由的匮乏,调整自己的心理失衡。不论是大众旅游者对名胜的向往,探险旅游者对刺激的追求,深度旅游者对审美的体验,休闲度假者对身心的牧放,还是文化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涵化经历,乃至‘异化’的性旅游、博彩旅游以及特殊的黑色旅游甚或苦行游、自虐游等,它们无一不是以‘欣然之态行意愿之事’。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通过不同的旅游方式所获得的主要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某种经历与回忆——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一体验贯穿于旅游现象的本质与核心,无论在何种旅游行为层面,都存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一‘共核’。‘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是旅游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命’或‘灵魂’”([1] , p. 41)。

近期我们也阅读到《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一书(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深感学界同仁们对旅游研究的执著和热爱,也欣喜地发现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学科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角度的思路和进行着深沉的思索。如肖洪根、王宁、保继刚等几位学者就关注到旅游的本质以及“自由”与旅游的关系问题。在五人对话中,王宁教授认为,“有时候一个概念引出一个结论……就一句话,把一个学科的实质就概括了,旅游要有这个概念”,他还谈到“自由”之于旅游是个“宏大理论”;([5] , p. 95)肖洪根教授提到他在国际著名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看到有篇关于freedom(自由)的文章时,突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认为,“顺着这一逻辑,旅游应该与哲学有关”([5] , p. 97);保继刚教授认为,“tourism as freedom(旅游作为一种自由),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概念可能会引发一些东西”([5] , p. 97)。

非常高兴和令人惊喜的是,《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对旅游的本质以及“自由”与旅游的关系(即“tourism as freedom”,旅游作为一种自由)这一问题有着大量的深刻论述。该书第二章第二节(旅游的表象、内涵与本质)、第七章第二节(以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和诗意栖居观解读旅游本质)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认为“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是旅游的本质,“自由”是旅游本质的“始基”和“逻辑原点”([1] , pp. 58-74, 142-147)。其道理已讲得非常清楚、深刻和到位,限于文章篇幅,我们不在此赘述,有心者阅读一下自可体悟。

著名学者马惠娣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序言中着重指出:“曹诗图老师关于旅游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一点我很欣赏”([1] , 序言3)。“抓住旅游研究的‘自由’问题,也就抓住了旅游的本质,如何激发出自由状态下的心灵体验,论清此问题需要很深的哲学功力” ([1] , 序言3)。由此可见学界大家马惠娣的非凡眼光,在旅游本质问题认识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以为,认识旅游的本质必须基于哲学或人学的视角,从经济学、管理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都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还是于光远先生说的好:“任何一门学问离开哲学的考察,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见表面,不见本质。”“离开哲学思考,休闲便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我认为目前的旅游理论研究中缺少人文文化精神,缺少哲学的思考。”“我希望能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旅游问题”。并强调对于旅游的概念、旅游的本质、旅游的精神价值、旅游的价值观等旅游哲学问题的研究[6] 。于光远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旅游研究太重要了!遗憾的是,这些观点至今未能引起旅游学界的足够重视。许多旅游学的难题,如果静下心来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研究都不难解决。例如,关于“旅游的本质”的解释如经济、消费、文化、审美、愉悦、休闲、超越时空、诗意的栖居、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关系的总和等多种说法,虽然部分观点已逐渐向旅游本质逼近,但我们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来看,可能大都还是处于“在者”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在”的境界或不是“始基”和“逻辑原点”。相对来讲,曹诗图教授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解释旅游的本质在理论和逻辑上更自洽一些。可能“自由”才是旅游本质的“始基”和“逻辑原点”[7] 。

弄清了旅游的本质和基本概念,其他问题都相对较好解决。当前旅游研究和学科建设都应围绕旅游本质这个共核,防止肆意泛化或信马由缰。由于旅游现象的关联性和旅游学科的综合性极强,应正确认识“涉及”和“自有”的关系,清楚自身的定位和角色,不能把与旅游有关的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行业、购物业(商业)、娱乐业乃至厕所、洗脚店以及异地消费活动等“涉及”的行业和事物都说成是旅游业的范畴。应非常明确的是,“大旅游”是指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对接”与“融合”,而不是“囊括”和“占有”,更不是包罗万象的产业“大杂烩”。所谓旅游的六要素,唯独“游”这一要素是旅游独有的,其他五要素如“吃、住、行、购、娱”都是“社会活动共有或共享”的,都为“涉及”关系,不能视为旅游业“自有”。殊不知,这些行业和事物离开了旅游者或旅游活动照样存在,唯独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离开了旅游者或旅游活动就不能存在。我们十分赞同谢彦君教授批评旅游学术界和旅游教育界目前存在“涉及”思维通病(“只要是我‘涉及’到的,就‘是’我的”) ([5] , p. 60)的观点。目前我们的旅游统计之所以出现注水的荒谬数据(“泛旅游”的瞎估堆),主要结症就在于此。《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第二章对此问题有着尖锐地批评和辨析([1] , p. 22)。总之,旅游研究要有一个清醒的定位,真正弄清旅游到底是什么?其本质、真谛、特点所在。弄清和解决这一问题,对旅游研究、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系统、深入论述了“旅游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兼具哲学透视力和旅游学术穿透力。该书的最大价值是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一次“正本清源”,很好地探索了旅游的真谛。当然,此书不仅只是论述了我们论及的上述问题(关于旅游的本质和“自由”与旅游的关系的研究只是该书的一部分)。作者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伦理论、批判论、矛盾论、认识论的哲学视角,系统论述了旅游研究中切关宏旨的基本问题,如旅游的概念与本质、旅游的功能与效应、旅游伦理、旅游异化、旅游矛盾以及旅游研究方法论、旅游学科体系构建、旅游发展观等认识与实践问题,涉猎面广且较深入,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关于旅游本质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是该书最大的学术亮点。关于此书的学术价值,著名学者马惠娣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评价:“曹诗图教授的旅游哲学更多地是侧重于在对界定对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和质疑之后所作出的各种反思,然后试图找到旅游的本质与功能和真正的价值。这个层面的工作恰恰是近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最为缺失的东西。能做这样的研究,自然是旅游学界的一桩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所做的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希望这部书稿能为变革人们的旅游观念、旅游行为、旅游目的而推波助力;希望借机让政策制定者、规划设计者、教书育人者、业界经营者、学术研究者、职能管理者有些反思与批判”([5] , 序言1-5)。笔者认为,此书的问世是旅游学与哲学结合层面开拓创新的成果,是旅游学与应用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是对旅游学与哲学学术领域知识的重要贡献。

哲学需要与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拓宽其研究领域,增强其现实价值。著名理论家于光远先生认为:“哲学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要去作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意义([5] , p. 6)”。在旅游已经成人们重要生活方式的当今时代,旅游与休闲在人生命中的意义,旅游与休闲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文明社会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哲学视角和高度研究旅游的本质和旅游这一休闲生活方式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意义,是新时期哲学研究应关注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哲学研究与旅游研究结合大有可为。哲学视野的旅游学基本问题研究不仅能够提升旅游学科研究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拓展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凸现哲学的现实维度。我们期待在旅游学与哲学交叉领域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文章引用

柳德才,王晓倩, (2015) 旅游与哲学结合层面的开拓创新成果—《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评介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f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Philosophy—Appraising “Tourism Research from the Philosophy Perspective”. 哲学进展,01,1-5. doi: 10.12677/ACPP.2015.4100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曹诗图 (2013)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 学苑出版社, 北京, 3, 22, 25, 40-41, 58-74, 142-147.

  2. 2. 卢梭, 著 (2003) 何兆武, 译.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 3. 龚鹏程 (2001) 旅游的文化精神史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 64.

  4. 4. 余志远 (2013) 旅游的意义: 走出生活世界的自由体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3, 21-27.

  5. 5. 保继刚, 王宁, 马波等 (2013) 旅游学纵横: 学界五人对话录. 旅游教育出版社, 北京, 60, 95-97.

  6. 6. 于光远, 马惠娣 (2008)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 6, 9, 209-210.

  7. 7. 曹诗图, 韩国威 (2012) 以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栖居观解读旅游本质. 理论月刊, 6, 156-158, 17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