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7(2017), Article ID:21292,6 pages
10.12677/ASS.2017.67117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Park Development on Community Social Groups of Aborigin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everal Development Zones in Nanjing

Yu Yang, Yang Ji, Yi Bai, Wenjie Ji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20th, 2017; accepted: Jul. 4th, 2017; published: Jul. 7th, 201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 of land acquisition and house demol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park development projects on the community social groups through the first-hand data obtained from Nanjing, found the existence of a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Urbanization, Large-Scale Park Development, Demolition, Aboriginal Residents, Community Social Groups

大型园区开发对原住居民社区社会群体的影响

—基于南京市几个开发区的调查

杨雨,季扬,白艺,嵇文捷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17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7日

摘 要

根据我国现在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有关征地拆迁问题,以南京市为背景,通过结构式问卷访谈方式得到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分析大型园区开发项目对原住居民社区社会群体的影响情况,发现存在的若干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大型园区开发,拆迁,原住居民,社区社会群体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征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带来了飞速变化,其中大型开发园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园区开发对所在农村社区产生了冲击性的社会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原有地理景观和社会网络快速重构等,使得社区原住居民处于“半城市化”的生存状态,导致了若干社会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开发园区原住居民社区及对照组社区进行调查,通过第一手数据资料揭示大型园区这类开发项目对社区社会群体带来的影响,发现存在的若干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查方案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选取研究对象为传统居住空间中的人口输出地,尽量避免调查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根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选取了江宁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调查地点,共完成有效问卷381份,其中江宁开发区251份(城镇对照组50份,乡村对照组55份,实验组146份),高新技术开发区68份(城镇对照组18份,乡村对照组17份,实验组33份),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62份(城镇对照组24份,乡村对照组9份,实验组29份)。为更清晰的得出开发园区对原住居民家庭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实验组、城镇对照组、乡村对照组三类调查样本。表1为部分社区样本。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式问卷,问题涉及社区人口、群体、阶层、文化、功能、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问题设计上考虑了前后联系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印证,力求全面展现出社区体系要素的真实状况。本研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几个大型园区的原住居民,年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所选调查地区均为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所以老年人居多也是我们调研的困难之一,但也使得原住居民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代表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群体。

考虑到受访者存在明显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本调查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进行,虽然调查速度较慢,但所获数据更真实可靠,并可以在访谈过程中真切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变化。

3. 大型园区开发对社区社会阶层影响

由于大型园区开发建设,务农的原住民在拆迁后,职业或生存方式普遍发生改变,而这也正是影响收入和阶层的最主要因素。

表2是受访者的实验组和对照职业分布情况的对比及实验组拆迁前与目前的情况对比。从数据上看,实验组社区无业或待业人员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社区。这表明在拆迁失地和易地安置后,实验组社区居

Table 1. Part of the community sample

表1. 部分社区样本

Table 2.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表2. 受访者职业分布情况

民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职业由农民转化为企业职工、服务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或者私营业主,或者因为失地和缺少技能而成为无业人员。而且,即使是失地后能实现再就业的农民,往往也只能从事一些收入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这不仅导致失地农民难以维持失地后的日常生活开支,而且还会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降低了失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1] 。

项目冲击使一些居民由处于社会较高层次的职业转变为较低层次的职业或成为待业人员。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历史上与实验组同质的乡村对照组目前的农民职业比例却远低于已经成为城镇社区的实验组,这与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关系,乡村对照组社区居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本和社区资本使得他们可以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中成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或者进行创业。虽然不能排除实验组社区居民因“拆迁致富”而选择“主动失业”或者缺少进一步勤劳和创业的动力,但是不能否认,项目冲击使得实验组社区社会阶层分布呈现向低层次化聚集趋势。我们实地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组社区的“棋牌室”、“麻将档”等休闲娱乐场所明显多于对照组社区。当然也有少部分精明的农民在这种机遇下走向管理岗位成为商业精英,创造大量的财富,成为了受益群体。

4. 大型园区开发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从有关“个人及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表3)可看出实验组社区居民关于社会层次感知的比较微妙的心态。城镇对照组与乡村对照组社区居民对所处社会层次的感知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实验组社区居民对目前所处社会阶层的感知比例与城镇对照组的数据基本接近,且认为自身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远低于乡村对照组,说明他们基本认同自己作为城镇居民的社会层次。但是,在实验组社区居民对于拆迁前所处社会地位的追溯性回忆感知数据中,社会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远高于社会中层以下的比例,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也可能与实验组社区在拆迁过程中所遭遇的社会矛盾有关系。

社会层次感知也是居民获得感的体现,二者皆是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占有情况的认同状态。同时二者都无法避免的带有主观性,不完全是社会地位的客观反映,正如阶层认同是客观分层和主观建构的共同产物,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经历都对主观阶层认同有影响 [2] 。在实验组社区居民对于拆迁前所处社会地位的追溯性回忆感知数据中,社会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远高于社会中层以下的比例,显然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社会地位分为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可见在调查的大多数社区居民中,主观社会地位感知高于了客观社会地位感知,可能是由于拆迁前接触人群均为农民,群体的经济情况和生活状态都十分相似,而拆迁后步入城市,周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自身,参照物的改变很大程度影响了主观感知。下面2个有意思的对比个案可以看出这一点。

个案1(实验组):访员笔记

在殷巷新寓社区,我们遇到一位在单元楼门口理菜的60多岁奶奶。她自述,现在一个人住在30平米的小房子里,子女都外出打工很少回来。开始问她一些关于生活上的事情,还挺和蔼的与我们聊天,可当我们问道有关拆迁的问题时,情绪便变得激动起来,诉说着拆迁政策的不公,后拆的补贴比他们多好多,现在生活十分的艰难,靠低保度日。

个案2(乡村对照组):访员笔记

在陆岗社区,我们采访到一位开小店的大爷,他就住在一栋双层小楼房里,生活基本上靠这些小本生意和前面小菜园子里种的一点作物维持。他对生活没有什么怨言,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比较满意。他告诉我们,他前不久生病就医,住院几乎花掉了一年的积蓄,好在痊愈了,感叹世事无常,穷人看病还是很艰难。但他没有因此消沉,仍然照常生活。与之前接触到的因拆迁补贴而怀怨在心的住民有着基本观念上的不同。老大爷的讲述确实让我们直接了解到了城镇与乡村的人们的不同的心态以及生活状态。

5. 大型园区开发对社区群体利益影响

为研究社区群体利益在拆迁后的改变,我们从经济情况、政治工作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访问。从调查的十一个方面中,大多数居民认为比拆迁前好一些或差不多,尤其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尽管绝大部分居民对于拆迁政策和补贴多有抱怨,但从根本上来说,从农村步入城市本身意味着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巨大转变。虽然表4的数据反映很大一部分的原住民由于大型园区开发成为了无业或待业人员,但这部分人多数是高龄农民,思想和技能都与城市脱轨已久,在拆迁后政府又没有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所以导致失业。然而对于中年人和青年人,拆迁进入城市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使他们不用跟随父辈的步伐继续务农,可以进入企业工作或自主经商等,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6. 建议

(1) 由于大型园区开发的冲击,大量以务农为生的居民失业或待业。因失地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以及生活技能的限制,拆迁安置后失去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收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低阶层分化加

Table 3. The social level percep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表3. 社区居民所处社会层次感知

Table 4. Compared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village before the demolition, the social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表4. 本社区与拆迁前所在村的对比,居民的社会感知情况

剧。因此政府社会如果能给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再就业,或者提供基金引导其自主创业,对居民和社区来说都是好的发展机遇,可减少社区群体利益损失的现状、提高社会阶层。

(2) 社区大部分青年群体人口迁出,造成社区人口构成过于“老龄化”,人口流失过多。如果政府部门或工程建设单位能提供附近的工作岗位或者免费技能培训,以满足社区青年群体诉求,可以极大地缓解项目开发给社区人口结构带来的冲击效应。

(3) 基层行政机构要提高执政能力、加强的政治作为,为居民服务,帮助协调好邻里关系、加强原住居民与外来居住者之间的交流,达到提高社区内部团结程度、促进社区凝聚力加强居民向心力的目的。

(4) 社区应该多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建设好社区文化,使受迁移群体能尽快适应新环境从而更好的生活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安定、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5)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如道路、水电设施),更应该关注受项目干预居民群体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满足社区社会群体的合理诉求,体现人文关怀。并且进一步完善拆迁安置社区的基础设施,保障社区群体利益。

(6) 拆迁安置居民多为失业农民和工人,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凭自身能力寻求救济,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保证其合法权益。

7. 总结

城市化进程节奏的加快无疑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显然原住居民通过拆迁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步伐也是显得极不协调的,社区原住居民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生存状态,也引发导致了若干社会问题。一方面因社区社会群体由单一的务农状态转变为职业多样化,原住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在半城市化进程中,原住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社会福利和劳务报酬也难以和城市居民达到同一水准,使得居民对社会地位的感知下降。实地调查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怀念以前农村社区,觉得之前入户走访的村支书比如今只通过公告栏发布消息的居委会更加有“人情味”。《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原则,更应关注被拆迁居民对“大社区”生活方式的适应情况与满意程度,这就要求要注重区别“村改居”社区与普通城市社区的不同,针对原住居民社会群体的特殊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福利补贴,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层次感知。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调查时大部分受访者为50~70岁老年人,年龄分布不均,数据处理分析尚有欠缺,另外,对生活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时轻视了原住居民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修正的问题。

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286034)。

文章引用

杨 雨,季 扬,白 艺,嵇文捷. 大型园区开发对原住居民社区社会群体的影响—基于南京市几个开发区的调查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Park Development on Community Social Groups of Aboriginal Residents—Based on the Survey of Several Development Zones in Nanjing[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7): 829-834.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711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高丽君, 高永生, 杨昌宇. 中国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化, 2016, 37(4): 138-141.

  2. 2. 李飞. 客观分层与主观建构: 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既往相关研究的梳理与验证[J]. 青年研究, 2013(4): 69-8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