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thropology
Vol.2 No.02(2014), Article ID:13313,6 pages DOI:10.12677/MA.2014.22002

Tries Argu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Pacific Asia Center Culture Great Region

Gongwei Chen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Email: writun@hotmail.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Mar. 6th, 2014; revised: Mar. 13th, 2014; accepted: Mar. 20th, 2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consensus of “Great Cultural Province” concept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speculation of the “Great Region of Asian Pacific Cultural Center” should be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ural vision of all mankind development. This speculation, on account of the complet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Guangdong’s current cultural situation, will actively dominate the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both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world. This speculation is a new-born cultural entity which stems from the realistic, ancient and foreign culture and combines these three elements into a single symbiotic form. It possesses the quality of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relying on the most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the superstructure depending on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Thus, it will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a cultural frame for all individuals in reference of the latest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of spirit.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the pivotal strategic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is concept of “Great Region” will be the first step forward constructing upper stage of socialism and will achieve thousand years’ great harmony eventually.

Keywords:Great Region of Cultural Center; Main Trend;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Great Harmony

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试议

陈功伟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

Email: writun@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14年3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20日

摘  要

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共识前提下,应当以全人类发展的文化视野,树立“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构想。这一构想,建立在对广东现实状况调查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上,必将能动地驾驭中国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是脱胎于现实的、古代的和外来的文化共生状态的新生命文化实体,拥有以最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文明制度作为主干的上层建筑,将诞生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作为每一个体生命的参照系。这就需要系统工程的规划,施展种种重大战略措施。这一大区,将最先迈进中高级社会主义阶段,建成千年大同世。

关键词

中心文化大区;大趋势;民族精神共同体;大同世

1. 引言

新千年伊始,对于广东及广东文化的发展,理应开创性地突破既有认识的局限,化一番“大气力”,以宏观的、发展的、创造的中国及人类的视野,重构中国及世界文化版图,定位广东发展形象,奠基百代太平大业。与广州市建设“文化名城”相联,广东有了建设“文化大省”[1] 的共识。进而,笔者在此郑重提出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构想。非如此,不能树立广东建设真正的远大目标,不能有效地尽快地实现现代化社会理想。

2. 大趋势分析

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构想,建立在对广东现实状况调查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上,能动地驾驭着广东、国家及世界的发展大趋势。

2.1. 广东文化:与时俱进与整体规划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地区成为这一世纪中继第一次国民政治革命之后第二次受到世界瞩目的经济改革的中心地带。党中央决策在广东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很快促发了经济改革的热潮。广东文化一时领潮流之先,奠定了远大发展的基础。

所谓文化,应从哲学上全面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分析广东文化如下。

2.1.1. 物质文化属于前列但有待健全和提升

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由于改革开放,加上地理之便和历史渊源,广东商业十分发达。随之,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外资推动下蒸蒸日上,尤其是东莞电脑组件加工区影响国内外。这就使广东各大城市跨入了新的人类发展阶段——信息社会。“广东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经历了一段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黄金时期,成为占有全国经济总量1/9的大省……”[2] 不必依赖投资比例、GDP或者上交税额等数据,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来说是引人注目的。

但是,也应看到广东经济存在着缺陷。高新技术的尖端核心如电脑CPU技术更无论生命遗传工程、空间技术等还没有掌握。山区农业比较贫困,——小农经济苟延残喘,需要彻底改造。重工业基础急待加强,——“工业社会”基础还不全面成熟。当然也应看到,农业农村正在受到重视和改造,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显著,能源(石油和核能)、钢铁、制造等工业正在起飞。

2.1.2. 精神文化既广博新颖又涣散浅显

精神文化核心主要由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上。在注重商业、讲究实惠的地方传统观念基础上,西方文明的观念在广东比较容易深入和扩展。同时,各种各样时代的地区的精神观念都由于商业和民工等原因在广东广泛交流传播。这就使得广东精神文化既广博新颖又涣散浅显。

一方面,广东文化充满朝气,具有当前世界超前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挥个性,注重感性,显示出未来群体的主导倾向。

一方面,广东文化杂乱无章,浅薄俗气,浅尝辄止,欠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那样的浑厚深邃博大。如在广东人的性格系统特质中,更多地涌动流传着感性盲动、单纯粗野的原始性。尤其为人们诟病的吃野味如猴脑之类——据说什么都敢吃,与现代文明的差距远乎其远。还较多在存在着如报道中所评论的不愿致力于经营大商业,而满足于小家富足,沉溺于个人感官享受如“包二奶”之类现象。

广东文化中存在的落后面严重制约着广东社会整体的发展。即而,广东文化处于原初自发的状态,不能创造性地形成新型的有机生命整体。目前,广东文化似乎到了一个无所适从的迷茫阶段,尽管提倡变革发展却基本上属于随波逐流,欠缺高层次理性的自觉能动。

笔者主张,广东文化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长远的开创性的战略规划。青年毛泽东在谈到改造中国时,认为必须“化大气力”,从哲学、思想等“大本”处入手。我们今天改造广东文化,还是要学习毛泽东的精神气魄和战略思想,不仅从广东及中国,而且从世界及人类宏观的、发展的、创造的一盘棋入手,定位广东发展,高层次、原创性地建设广东文化,可以说要重构世界文化版图,让子孙百代在我们的智慧所创造的文化基业平台上再创造。具体地策略地说,就是要将广东建设成为“亚太中心文化大区”。

2.2. 世界性发展:具备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亚太中心文化大区,这一构想能动地驾驭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2.1. 纵向看属于特定地区大文化的再生性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如具有自河图洛书出现至今五千年却从无中断的生命力,又如《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所凝结的生存发展、预测未来的大智慧,再如孔孟之道所维护的族群家庭政治的伦理观念,等等。而在这一文化长河中,广东尽管有它的地区特性但却从未脱节游离。岂止这样,特别是,有一个文化特征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更加优越:在几千年来不断发生的战乱中,比较稳定的广东地区汇聚、维护和传播了中华文化——应该称为大贡献。

广东地理为大贡献提供了基础条件。广东一带,古代所谓地处偏远,但是也就安定。再加上一个地理优势:几百万年中连动物群体都畏避北方变寒,不断南迁亚热带。研究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的掠食南侵,都和西伯利亚寒流及地球气候变冷有关。战乱的北方广大地区,富庶繁华的政治经济中心却常常出现“千里无鸡鸣”的惨剧。于是,一批又一批难民涌向广东一带热土,如客家人就是其中的突出现象。南迁群体,比起北方战乱地区灾民来说更有一个贡献是,还在长期安定中更加完整地维护了原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广东文化向海外世界传播,比起其它省份来占有最有利的条件。出于谋生和扩张的欲望,几千年来代代都有华人自此下海,航向东南亚和其它地区,也就传播了中华文化。

值得多一点说明,广东文化由于处于历史上的非中心地位,也就会少一些北方若干地区文化历史积淀的繁冗精致和顽固沉重,更为易于变革。

到了近代,广东成为最大的中西文化交流处。老牌帝国主义所代表的海洋蓝色文明,特别是工业社会所产生的现代文化,在广东早就开始和高原黄色文明的交合进程。从年代、幅度和范围来看,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全国别的地方都无法相比的。人们也就早早具备了开放的心态。具有最古老传统的广东文化竟然呈现出最大最久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独特现象。

至于当代,广东文化更是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商业活跃的基础上,由于西方工业文化的入侵,广东接连掀开了惊人的篇章。如果说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还只是受到西方文化的片面影响,那么康有为发起的维新变法就有着现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变革特征,而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革命更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加上港澳租借地的作用和深圳珠海特区的开辟,广东一跃而起,从此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文化与政治等社会变革的发源地及中心地区之一。

可见,广东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具有得天独厚而又深远博大的历史基础。

2.2.2. 横向看全国各地文化区域中最有希望在广东建构

放眼看去,全国重要文化区域大致三个,确是各有千秋。北京地区,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作用极大,是整个国家稳定的保证。尤其是文化,在历史上深邃、厚重、渊博,在当代也是高屋建瓴,海纳百川。北京有着可以预见的将来其他地方仍然不会有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作用。但是,这种政治文化中心作用主要对全国而言,放在全世界来说会显现出地域距离、积重难返、原创性差等问题。上海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巨大,是全国和全世界瞩目的地方。特别是,它有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传统,有西方文化的浸淫。上海文化的活力是人们所羡慕不已的。但是,上海文化本身受到西方文化的倾向性影响,所依据的经济往往受到国内外政治的巨大控制,其实是很难具备独创性的。

而广东地区,虽然没有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的政治文化强项,但却有着自己的整体文化创造优势。这些优势包含在上述认识中,归纳来说:一是连北京、上海也没有的南迁形成的悠久文化历史,二是地理“偏远”所造成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完整独特,三是中西交叉为主体的各种文化的浑然一体,四是经济改革及文化发展的超前。

然而,广东发展还应有世界的人类的视点,否则就会屈就于京、沪两个国内文化中心,就会被华南文化圈的原生性、混和性状况所拘囿、所消磨。这就是说,要以广东文化为中心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

2.3. 既是广东自身发展的必然又代表着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以上论述了广东地区自身具有建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发展趋势,这里着重谈谈这一中心文化区的建构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文化大型区域,有欧美为主体的基督教文化主流区,有印度为主体的南亚文化区,有中东为主体的伊斯兰文化区,有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文化区。当然,还有各具特长的其它地区文化。虽然欧美文化中发达因素较多,但在文化交流冲击的共有地球上,各种文化在保持一定特性的同时,都向着人类先进文化更多基本同一性的高级形态发展,最终服务于全人类个体生命的福祉。

广东地区,在东方文化区、甚至说在全世界文化区中都是最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区域,尤其是这里更多地吸收了欧美文化主流成份,因而建构人类新的先进形态的文化最有希望和可能。即以香港而言,大概是少有的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亚洲城市。在亚太中心文化大区中,香港将以其特色给其它城市以比较、参照和鉴戒。丰富多彩的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海口、汕头、厦门、台北、洛彬矶、东京、马尼拉等中心城市所串连的亚太中心文化区,“文化生产力”将波及印度洋、中东和非洲,交接欧美文化,在相辅相成中形成更高形态的文化。

不少学者认识到了广东及广州的巨大发展潜力,尤其是地理的优越性。在迁都的热烈讨论中,有学者十多年前就大胆提出迁都广州最为适宜[3] 。

这一世人瞩目的中心文化大区,将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及经济基础,拥有日益进步的群体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最为先进的社会状态,代表着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3. 新文化战略

观念突破是最大的突破;思想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既有的对于广东发展的观念,拘囿于传统的视野,属于没有高屋建瓴的因循。一直以来对广东的提法“华南”、“南越(粤)”、“岭南”等,都是从中原的视角来看的,至多说是从全国格局来定位的。“文化大省”也是在如此视点上的发展观念。本文所提出的“亚太中心文化大区”,则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视野,来看广东的发展。这一构想,将使以广东为主的环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的中心地区之一。这一构想,不能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维新,而应是传统的再生,是脱胎于现实的、古代的和外来的文化共生状态,是新生的生命状态的文化体。这一构想,作为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希望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起到“兴周八百年”的预测效能。

亚太中心文化大区这一文化生命体,之所以全新创造,之所以会进步发达,是因为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或者说施行策略。

3.1. 建筑以最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基础

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石器打磨成了原始社会,青铜冶炼出了奴隶社会,铁器耕作出了封建社会,大机器装配了强有力的工业社会,而计算机则链接出一个灵巧高妙的信息社会。东莞之所以超越原有的改革开放热点区,正是因为它抓住了计算机组装件的生产,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电脑市场中心加工厂。而亚太中心文化大区,应当紧紧把握经济命脉,运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甚至可能出现的反物质技术等等,操控全球经济网络。同时,香港以及广州的现代金融中心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广东优越的商业传统应当焕发无限活力。更需要重视的是,经济制度将会越来越先进合理,既有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达完善,又有产权制度如股份制健全发展的个体生命原动力竞争的驱动。以上几个方面,广东地区均已具有超出其它地区的趋势和苗头,今后需要健康地创造性地全面发展。

3.2. 创建作为上层建筑主干的政治文明制度

先进的政治制度,既直接保证每一公民的共同基本权利,又给所有个体以竞争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和精神荣誉。从太平天国投入政治经济的空想赌注起,到康有为的明君贤士改革,再到中山先生倡导共和民主制度的革命化建设,都注重于政治的运作。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从经济基础做起,逐步实行科学民主。今天,党所提出的“与时俱进”和“政治文明”正是政治变革趋势的表达和要求。广东已有在全国比较完善的乡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先进经验。深圳特区政府进行了大胆行政分权改革。随着经济提升和社会进步,中心文化区核心领导权利机构自身及其主导的社会应当进一步稳妥地民主化。

3.3. 创立新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

先进的精神文化具体呈现在大多数人的精神特质上。精神特质构成的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民族魂,作为民族生命基因和心理意识深层的表征符号,贯穿以《道德经》和《易经》等经典意识,批判吸收孔孟之道的政治伦理阐释,融汇世界特别是西方的科学认识和哲学政治观念,结合当前群体及个体生命的实践理性,升华成为新的维护和发展民族生命的中华大道。

建设新的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是合乎时代潮流的精神文化建设。未来学家认为,在科学经济极为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重视精神和个体的大趋势。工业社会,信息经济社会,起到了基础作用。信息经济本身的特点是把社会重点从国家转到个人,个人将变得比工业时代更有能力。在各种集体中,存在着逃避个人责任的可能性,对个人而言则无处可逃。基本需要的满足,生活方式的统一,对更深层的价值追求也就越加执着。民族文化得到复兴,艺术活动成为重要经济资源。人们坚决维护自己的传统语言与民族文化,保持自己的特色。人们不是抛弃科学,而是通过文化复兴重新肯定精神作用,使人类能以更为均衡的方式追求自己与他人更为美好的生活。建设新精神共同体,能够引导精神文化需要,否则必然会使社会沉沦于封建迷信的泛滥和宗教愚昧的猖獗。

进而,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不仅是传统的总结,而且是升华和更生,适应中华族群子子孙孙特定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民族魂,不但要发扬光大其悠久的传统实质,并且要有所扬弃和吸收而新生。民族魂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体现在大多数人身上的民族精神特质的有机系统。传统民族魂可以说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克己奉公,包容博大。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原始神话中不难看出,开拓进取精神在五千年的先人那里十分突出。然而,秦汉中央集权专制建立以后,小农经济没有改变,个体精神却萎琐了。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忠心协助帝王权贵官僚的极端专制,极大地压抑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克己奉公,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高层次,形成了中国人比较明显的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然而在专制时期却被片面强调到了极端而走向禁锢感性生命的反面。包容博大,就是以柔克刚,既成为民族延续与壮大的高功夫,也会在某些时期成为失败的託辞以支撑自尊心。无论如何,这些精神特质构成民族魂,数千年来维护了中华族群的延续。然而,这种民族魂早在几百年前就应变革和重建。在专制社会中,民族魂发生了整体的扭曲和畸变。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具体要求是忠君爱国。大众的个人生命价值微不足道,但是皇帝一人却至高无上。过分强调生活实践与政治伦理,推崇孔孟之道,严重忽视理性、科学和生产力。重技术(如武术、法术等)而无科学体系。重繁殖数量而不重生命质量。重安定而无视发展。这就扼杀了新经济的萌芽,形成二千年一治一乱循环不已的恶性圆圈而非螺旋式上升,造成严酷专制下广大群众的“死相”(鲁迅语)和奴性。体健者只能如秦俑,千人一面,空空脑袋,最终做了皇帝的殉葬品。人们逆来顺受,勉强维护传种接代的低层次生存本能。而新文化,则注重个体生命的感性的极致发挥以及个体充分权利的拥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自由平等尊严。更生民族魂的变革刻不容缓!民族魂是有机统一体,因素不可分割,因此不是仅仅扬弃某些因素,而是否定之否定地全面重建民族魂。亚太中心文化大区,将升起民族魂的新灵阳。

3.4. 运用系统工程规划并有如下措施

1) 中华圣城——精神文化教育中心。建立一个在全世界有感召力的东方文化中心,强化民族精神凝聚力,创立高新技术基础上独占鳌头的大型旅游文化产业。

这是五千年未有的盛举。中华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并列于世,但却与众不同:唯独它未能建成中心“圣地”。今天,我们不能搞一种宗教,但是中华族群应当再生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教育系统并拥有空间依托。民族先哲早已设想建立一处这样的“圣地”。所谓“美哉仑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即为明证。但数千年未有结果。这一重托,正待今天来完成。创建中华圣城,将使人们站在更高的文化起点上,宏观地把握世界和中国,进而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提高。创建中华圣城,指向着中华族群的未来,必将成为千秋大业。

2) 新经典性理论著述及传播和化入民间个人生活里的最广泛的简化典礼仪式。 如《中华新五经》(《人经》、《政经》、《商经》、《学经》和《文经》)等,融汇当代人类先进思想的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和世界的思想精神文化传统,紧密结合现代中国实际进行精神文化的创造,作为一套能起到类似于古代经书作用而具有概括力、指导性和通俗性的全民教育书籍。

3) “广交会”:既是广州出口商品交流会,又是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大文化”的交流传播会。

3.5. 最先迈进中高级社会主义阶段并建设千年大同世

亚太中心文化大区所处的社会形态整体,将最先迈进中高级社会主义阶段。高级社会主义阶段,是人类理想,是社会发展规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殊途同归,都要向高级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古人将这样的理想社会称为“小康世”和“大同世”。亚太文化中心大区,将起到率先试验先进社会的作用。

亚太中心文化大区,处在各地各国各种文明的总格局中,必将发挥能动幅射和参照作用。由中国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而发展为人类进步的试验区。亚太中心文化大区有条件发展为最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中心文化大区。兹不必赘述。

亚太中心文化大区,最终关怀和目的是大区所有个体生命进入先进社会阶段。而最先进的社会,将是审美艺术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将生长为更高级的以自由创造为本质的个体生命。广东人,粤人,南迁客家人,出洋人,如此称谓显得单调乏味。亚太人的称呼,开阔人们的心胸。而中国人自古就有的美称——华人,将是更好的统一名称。华,即花,即美;那么,华人就是美人——未来亚太中心文化大区所处的中华之国,将可以看作华国、美国(American这个词何美之有,连音都不谐调,出自一些人的恭维)——美人国。

4. 结论

本文对于广东及广东文化的发展,郑重提出建设“亚太中心文化大区”的构想。相信这才是广东发展的真正的远大的目标。相信海内外读者会产生共鸣,乐意担当这一振兴中华族群的大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广东省政府网站 (2004) 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 http://www.sina.com.cn

  2. [2]  李惠武 (2004) 让世界聚焦“泛珠三角”. 南方都市报(2004-06-01).

  3. [3]  丘立才 (2003) 中国未来首都广州“学说连线”. www.xslx.cn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