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thropology
Vol.05 No.02(2017), Article ID:20250,5 pages
10.12677/MA.2017.52002

An Analysis of Humanism in Horkheimer’s Critical Theory

Hongtao Chu, Mingjuan Jin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pr. 6th, 2017; accepted: Apr. 18th, 2017; published: Apr. 25th, 201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orkheimer’s tradition and critical theory, the critical theory not only had a detail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rn of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but also had a criticism of the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highlighted the philosophy of Horkheimer’s humanist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care. Finally, the critical theory of humanistic thoughts in both of the Marx doctrine theory 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value.

Keywords:Horkheimer, Humanism, Critical Theory, The Valuein Contemporary

浅析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储洪涛,金鸣娟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4月25日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海默的“传统与批判理论”,诠释了批判理论对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地位的关注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批判,彰显了霍克海默的人本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哲学思想,最终落脚到批判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无论是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还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霍克海默,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当代价值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人本主义溯源

对于“人本主义”,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来源、外延等方面来说,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界定。据考证,“humanism”是从德语Humanismus译过来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放桐曾经对“人本主义”作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界定:“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1] 也就是说,人本主义除了包含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往往还包含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等方面的理论。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人本主义的概念界定中,得到相对来说比较公认的认同是刘永福曾经的界定:“人本主义的实质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最终根据和最高目的去考察、去说明、去处理一切问题。即人本主义反对离开人去考察、去说明事物本身是什么,反对离开人仅仅就事物本身去处理事物。” [2] 结合部分学者对人本主义的界定,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一种更加侧重于以人为中心、从人本身出发去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

粗略考察,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文艺复兴之前、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20世纪初至今。

从古希腊哲学发展阶段来看,人本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从而开创了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的先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处于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之中,以至于就有学者就把文艺复兴时期概括为“发现世界和发现人”的时期。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则从对宗教的怀疑扩展到对一切权威理论的批判。尼采等人更是将这种批判的精神贯穿到他们自身的理论当中,他那著名的“上帝已死”,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思想最极致的宣扬。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出现,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等,让人们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希望建立一种更为正当的社会理论架构。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这一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基本精神即是:对传统各种理论持批判的态度,其目的在于克服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呼吁实现人性回归,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2. 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40年代,欧洲技术理性不断发展以及法西斯主义兴起。批判理论由最初的批判法西斯主义,进而扩展到对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批判,包括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同时,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逐渐走向僵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个人崇拜使霍克海默对此产生了怀疑,以至于法兰克福研究所成员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开始向悲观主义转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等这些文化层面的问题。霍克海默就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何在?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文化困境?批判理论应运而生。

“批判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霍克海默所著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这篇经典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奠基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指明了研究和发展方向,定了一个总的基调——批判的基调。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用批判理论来命名自己的理论。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霍克海默对批判理论特征的突出主要是在《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一文中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进行对比,以此来彰显批判理论的特征。

1) 批判理论坚持用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他认为,“在唯物主义那里,个体和社会群体,工作活动和斗争活动,自然还加上先前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它们的诸种可能性,都会反过来作用于当下流行的经济关系。” [1] 从中可以看出,霍克海默的唯物主义隐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力量的肯定。批判理论就要反映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并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发挥作用,构成一种真正的推动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2) 批判理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说是从整体的角度入手研究问题,但是,在这一前提下所研究的问题仍然是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具体问题,也是对人的一种具体关注。正如霍克海默所说“批判理论所建构的是社会整体的一幅发展性的图象”。从时间维度上看,批判理论注重历史演变,从过去到现在,再从现在到未来,这个转变过程中,人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主体地位无疑会得到凸显;从空间维度上看,批判理论在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从社会整体着眼把握这个现象在社会整体中的联系,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

3) 批判理论关心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命运。霍克海默认为资产阶级的一些观念,如自由交换、垄断经济等,与资产阶级的秩序是有一种内在矛盾的,是有一种对立关系。但是,无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却不能保证他们认识资产阶级的这些本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不能发展成社会革命力量。因此,霍克海默指出:“我们要探求的并不是那些从根本上来讲全然不重要的形式上的法则而是关于我们的生活及其意义的物质表述” [3] 。

4) 批判理论否定形而上学。在霍克海默看来,“形而上学要求理解存在、把握总体,要求通过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认识方法揭示不依赖人而存在的世界的意义。” [3] 霍克海默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早已过时了,它严重地限制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因此,对形而上学要采取否定的、批判的态度。

批判理论是站在一个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将自己置身事外,力求做到全面清晰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表面上看,批判理论最直接的手段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往更深层次放,则会发现批判理论的本质则是对人本主义的宣扬。

3. 批判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它必须从之前的学说发展中去汲取有益成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另一条主线则是对批判理论的终极原则——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1) 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

古典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著作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于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对于未来社会中人类彻底解放的预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异化条件下,人类变成了资本的附庸,变成了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而在霍克海默看来,传统理论虽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抽象的理论缺少了一些人文关怀。类似于笛卡尔、牛顿这样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比较注重试验、注重归纳,通过归纳找出物质世界的普遍秩序,以及通过系统的演绎来把握世界的和规律。确实,在这种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被抽象为数字或者是符号。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理论是抽象的、理性的,侧重事件本身,缺少了些许对现实中人的感受的关注,这使得人类脱离了社会实践,把个人意志淹没在集体意志之中。

霍克海默继而寄希望于批判理论上,认为批判理论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社会体制和现行秩序的不满。 [4] 他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吸取营养,异化条件下,个人的意志是服从于社会意志的,人们在这种境遇中不可能做出真正的理性决策。但是,无产阶级所处的地位却不能保证他们认识资产阶级这些本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不能发展成社会革命力量。因此,霍克海默指出要探讨生活的意义,要关心人,以人为本。关心无产阶级的命运,关心人类的命运。这就毫不避讳的表现出其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强调了对人类在历史进程的地位的关注。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也揭示了未来社会中人类彻底解放的预见。 [4] 这是霍克海默人本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信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光明的前景。霍克海默批评当时广泛存在的一些怀疑论断,他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共同体,这个信念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实现,而且有实质内容,我们必须在变化的世事中对此保持信心” [3] 。

2) 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社会批判理论的终极原则是基本的人本主义——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和平等的毁灭,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要求人们不得不去接受既定的规则或是必然性。一方面,整个社会日益受制于盲目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由被束缚。另一方面,个体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寡头,平等只能是口号。

自由和平等作为伦理原则,是社会批判理论的真正前提和准则。霍克海默说,“对自由和平等的限制同时也就是对良心的限制。” [3] 霍克海默创建社会批判理论就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批判,就是要打破这些限制,让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还是立足于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质疑和反思,使人类保持着追寻自由和平等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框架始终由对非自由平等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建构搭建和支撑着。批判理论以社会整体为探讨对象。正如霍克海默所说“批判理论所建构的是社会整体的一幅发展性的图象”。 [3] 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的伦理批判,对人本主义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的追求。

以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为支柱建构的社会批判不能继承传统理论的实证主义精神。因而,自由和平等作为前提和批判准则,其意义总是含糊不清的,这构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根本困境。社会批判理论只能在与各种具体现实的结合点上寻找新的理论突破点:

其一,社会批判理论表现为对现当代社会的各种具体现实的批判,例如对科学、艺术、宗教、家庭等具体现实的批判;它抛弃了马克思的某些观点和预见性。认为马克思并不能预见到20世纪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尤其是大众文化对于人们心理和文化态度的影响。

其二,社会批判理论只能在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具体学科的结合中拓展自身。对具体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作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是社会批判理论可引以为豪的理论特色,但这其实也是其理论缺陷的无奈结果。

4. 批判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批判理论从人的价值诉求出发,认为要达到人的解放必须首先试图消除异化,但是无法找到真正的人的解放的出路,所以其结果最终还是“哈姆雷特”式的悲剧收场。但是,霍克海默在对传统理论批判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批判理论,确实为我们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1) 批判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以新的理论视角解读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传统理论,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于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马克思时代到20世纪,批判成为哲学普遍的特征,批判的思想已经成为众多哲学流派所崇尚的文化精神。20世纪40年代,在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任度下降的情况下,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霍克海默通过扬弃传统理论,通过批判活动改造人类生存状况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他对人本主义哲学立场的揭示使我们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不仅存在于经济政治方面,而且存在于精神及人的自由和发展方面。同时,他的理论也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5] 因而他的批判理论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打开了另一扇窗,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批判理论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作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今天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批判,如何去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维度,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批判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实践价值

霍克海默通过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彰显了他的人文关怀思想,这对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来说具有现实启示。 [6] 当前,我国正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加上全球各经济他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以及中国国内发展的不平衡;对于金钱的崇拜以及对于人性的压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弘扬人本主义思想,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我国在当前条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从霍克海默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中汲取营养,走出物质主义的泥潭,迈向更高的阶段和层次,追求更高的精神诉求和发展,应该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

文章引用

储洪涛,金鸣娟. 浅析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An Analysis of Humanism in Horkheimer’s Critical Theory[J]. 现代人类学, 2017, 05(02): 9-13. http://dx.doi.org/10.12677/MA.2017.5200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刘放桐.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上) [J]. 复曰大学学报, 1983(3): 0-77.

  2. 2. 刘永富. 关于人本主义的若干问题[J]. 武陵学刊, 1996(4): 1-5.

  3. 3. 马克斯•霍克海默(德). 批判理论[M]. 李小兵, 等,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4. 4. 衣俊卿.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 5. 黄小寒. 传统理论的局限与批判理论的主题[J]. 教学与研究, 2010(2): 75-80.

  6. 6. 黄贺.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悖论[J]. 理论探索, 2014(1): 103-1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