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03 No.02(2015), Article ID:15405,5 pages
10.12677/JC.2015.3200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Building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Yuanlong Xu

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Email: xuyuanlong907@126.com

Received: May 27th, 2015; accepted: Jun. 8th, 2015; published: Jun. 1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new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network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e into being. New communication tools such as Blogs, 4-G network were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is students group is the major part in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re will b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new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work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of new media to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earch for the innovation path of tha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building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detailedly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reasonable using the new media tools for the college league work were investigated.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nnovate the mechanism for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New Media,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novation, The Work Path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徐元龙

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Email: xuyuanlong907@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5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8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15日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信息传播新技术,以博客、4G手机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并为大众所接受使用。青年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而青年学生群体是中国共青团的主力军,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分析研究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团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策,并提出建议,用以创新高校团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共青团,创新,工作路径

1. 引言

新媒体是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移动、网络等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近十来年,网络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聊天、购物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青年学生网民高达51.7%。近几年以4G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如此形势,高校共青团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开展好团建工作是成为团干部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

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性、快捷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各种思想相互交汇。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道德水平也得到上升,这为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另外,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原来的被动式接受信息转向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更加快捷,这就使得当今大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更广阔的知识,以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2.2. 大学生交流形式多样个性化

新媒体由于互动性很强,参与也非常便利,给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得他们容易获得一种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无法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大学生的思想表达与过去相比将更加直接和自由。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共青团组织联系团员青年这一机制已逐步弱化,取而代之是新媒体联系团员青年。

2.3. 不利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而青年大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对一些新媒体带来的不良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观”更容易因不良信息而颠覆,这就是所谓的“毁三观”。随着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使用新媒体,并养成了时刻分享的习惯,容易导致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在极短时间在团员青年中扩散,给团组织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同时,过于依赖新媒体已经让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低头族”现象,无形中减少了与周围人的交往,使得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交际能力下降,甚至在面试时不能正常展示自我,以至于影响自己的人生道路。另外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电子阅读内容无需深入理解,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下降,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弱。

因此,在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形下,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只有不断适应在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驾驭新媒体工具,探索工作新途径,才能使得共青团工作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并团结和发展广大青年进而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3. 新媒体给高校团建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3.1. 开辟了团建工作新阵地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影响范围更大,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空间。在新媒体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形式更加灵活,速度也更加快捷,且新媒体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使得信息具有共享性,因而高校团建工作者可以应用新媒体向青年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博客、微信、PU (Pocket University,口袋大学)等多种平台为广大学生团员参与团学活动提供很好的阵地,也帮助高校共青团工作克服了团学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形式简单的局限性。

3.2. 增强了高校团建工作的自主性

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学生工作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没有标准的工作方法可以参考,而且新媒体本身的及时性和多样性也将增强高校团建工作的自主性。作为高校团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博客、QQ群、微信深入与青年大学生交流沟通,及时获得第一线的材料信息丰富自己,切实提高高校团建工作的自主性。

3.3. 提高了高校团建工作实效性

由于新媒体所依托的网络平台的虚拟性,青年大学生在这虚拟空间中交流时会避免面对面交流时产生的尴尬,往往会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因而高校团建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大学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并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将信息传递到青年大学生面前。在团学活动开展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直播活动现场,让不能参加活动的团员青年一样能体会到活动现场气氛。另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团建工作者可以及时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并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和特性,切实提高团建工作的实效性。

4. 新媒体给高校团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4.1. 对共青团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找到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团建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往往比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更早接触并学习新媒体,在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而高校团建工作者往往由于年龄和时间限制,对新媒体并不感冒。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主动研究与学习新媒体技术,提高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能力。

4.2. 对高校团建工作增添了监管难度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较大,从而信息传播的诱惑性、隐蔽性、虚拟性以及内容的难预见性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应有的优良思想意识和道德心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需求,尤其是由于黑客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翻墙”软件也层出不穷,很大程度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对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4.3. 对高校现有团建工作机制提出挑战

高校现有的工作机制如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团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团组织应当利用好网络的共享性、互动性和全球化等优势,深化共青团工作机制,运用好各大新媒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出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团员青年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如今一部分大学生团员缺乏自我控制力、正确的人生规划和有效的引导,因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借助网络优势发挥自身技能,并推动形成激励机制,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的团员青年。

因此,高校团建工作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与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员青年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开发与新时期高校团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相适应的新媒体软件或数据库,构筑高校团员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并逐步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立体化高校团建工作理论体系,实现团建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1] 。

5. 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运用新媒体的实践

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路径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今大学生的大多数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满足,若可用新媒体为广大青年搭建教育与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提高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高校团建工作成效。

5.1. 借助新媒体构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的课堂

及时掌握和引领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引,国内国际重要事件为契机,加大主题宣传教育力度,注重将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融于一体,增强大学生团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如今广大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说教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学习形式,将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有效载体,建立多媒体微课堂,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充分利用好现代传播媒介等手段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服务,从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与团员青年的交流,引导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终将使高校共青团工作事半功倍。

5.2. 借助新媒体创新宣传模式

共青团组织工作能否被关注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成效。新媒体由于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路径。在活动开展前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PU等进行吹风,吸引人们的关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PU等进行现场直播,并通过新媒体粉丝的转载提高活动关注度。活动结束后再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新闻报道。同时可以根据团员对活动的反馈,及时总结掌握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活动取得更显著成效。近几年我校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新生十佳歌手大赛、挑战主持人、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的圆满成功举行与新媒体运用密切相关。这些活动的幕后故事只有通过新媒体才能呈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团建工作成效。

5.3. 借助新媒体,创新团员青年的需求与激励措施

随着如今95后大学生入校,新一批的大学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社会上对90后的各种评价标签已给高校教育管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新媒体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都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紧密围绕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化被动为主动,不能坐等学生反映问题,而是要积极利用需求与激励理论,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团员青年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级团组织的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主动了解团员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心理需求,创新高校传统团建工作中的被动模式 [2] 。

5.4. 借助新媒体,创新团组织与青年大学生的沟通机制

美国人际关系理论学姐罗特利斯伯格曾说:“管理当局应该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员工的要求与期望,并对其因势利导,通过提供激励、营造良好人际氛围等手段,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采取真心诚意的协作姿态。”高校共青团工作同样如此,要与青年大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并对其因势利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广大团员青年才会采取真心实意的协作姿态,才有利于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做到与青年大学生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3] :

5.4.1. 构建微博平台

根据团中央要求,全国各级团组织已经初步建立了新浪和腾讯微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团支部之间的交流,二级学院团委和校团委也可以利用微博平台与各支部进行网上及时交流,并可以通过设计线上活动、增强互动性等途径提升团支部微博的活跃度,切实发挥个体组织微博与整体微博体系的效应。

5.4.2. 构筑手机微信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各高校已陆续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短信平台。高校团组织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依托,发送校内主要新闻、正面典型、活动安排、学业指导等各类消息,切实提高高校团建工作的管理效率,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5.4.3. 建设新媒体平台管理团队

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举办各级团干部的博客大赛、优秀博客经验交流会等,充分调动各级团干部、学生组织建立博客的积极性,使博客创作、阅读、评论成为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所需、所想、所有的得力渠道。这样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各级团组织与青年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高校团建工作成效。

5.5. 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

人本管理理论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团员青年为本,关心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那么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建工作如何摆脱官僚主义作风,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做到以青年学生为本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5.5.1. 将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

如每逢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高校团组织可以编发主题专刊,第一时间发送至各学生组织的干部、党员,引导学生及时全面了解事件真相,稳定思想情绪,并组织主题讨论,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5.5.2. 将新媒体与凝聚青年相结合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将微博的及时性、开放性优势应用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例如,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身边困难典型情况下,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博客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团员青年直播灾害和困难的严重性,并发起各种爱心倡议活动,凝聚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心。

5.5.3. 将新媒体与服务青年相结合

高校团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即时通软件,不断提高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工作水平。比如,在共青团促进就业工作中,可以在各班级团支部组建就业信息员队伍,完善就业信息数据库,及时将各类招聘信息、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分类整理,通过飞信、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及时发送给未就业的大学生,拓展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开展模拟招聘、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率,真心诚意关心青年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以互联网、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团建工作要紧跟时代脚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现代传媒技术,合理配置网络资源,努力占领髙校网络文化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为指导,抓住先机,迎接挑战,建设团员青年的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双重精神家园,将高校团建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守旧”为“创新”,变“传统”为“先进”,最终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建工作的新格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SZ20150313)。

文章引用

徐元龙, (2015)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Building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新闻传播科学,02,11-16. doi: 10.12677/JC.2015.32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羊悦, 崔伟 (2014) 新媒体背景下提高共青团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8, 68-70.

  2. 2. 刘立为, 薛艳 (2011)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探析. 法制与社会, 28, 213-214.

  3. 3. 王秋兰 (2012) 将微博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略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28, 64-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