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04 No.04(2016), Article ID:18876,7 pages
10.12677/CES.2016.44028

“A Core and Five Modules” Teaching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Cor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s an Example

Yingkui Ch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Oct. 17th, 2016; accepted: Nov. 5th, 2016; published: Nov. 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foster economic management students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 go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training and ability.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simultaneous: “Learning from doing, more doing for learning”, and striving to combin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into on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o “build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s the goal, to make “a core and five modules”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Course System as a breakthrough, it builds teaching base with the enterprises a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and strengthen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having achieving good effect.

Keyword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odel Innovation

“一核心五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以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组织行为学”为例

陈英葵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5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8日

摘 要

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组织行为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是以理论知识培养与动手能力结合起来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教育同步进行:“学中干,干中学”,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以“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以“一核心五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为突破口,积极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强化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模式创新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中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1] 。教育部在文件中的高度概括,正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陷,这个缺陷直接成为社会企事业单位许多工作岗位无人能胜任其职,而毕业大学生因缺乏工作技能而无法解决自身就业矛盾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象牙塔”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的创新学习。

《组织行为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它来自于管理实践,同时又对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一门对知识的应用要求很高、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侧重对个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成因、激励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团队决策、沟通能力、领导方式、冲突与谈判)、组织行为(组织构架、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但是直到今天,许多高校还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堂讲授为主,脱离现实,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际对个体行为进行预测分析,对组织如何通过个体施加影响来提高组织绩效更是缺乏实践操作。因此,结合普通高校目前对此课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国际本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高校实践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目标和本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组织行为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创造仿真与全真实践环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掌握以及实际运用的唯一途径。对于“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各高校老师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郝丽风等(2011)通过研究型教学手段的运用,认为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 [2] 。彭芬等(2013)提出基于问题的启发式(PBHT)教学方法运用于“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实践的倡议 [3] 。白晓君(2012)认为在案例教学教师要指明案例中隐含的管理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合理的思维框架 [4] 。王绚皓(2014)提出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行为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想 [5] 。

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组织行为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模式是一项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整套的顶层设计。如在实践环节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其优势和作用日趋重要,构建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借助网络优势和个体心理与行为预测分析软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通过教师指导、个体行为预测分析软件进行模拟预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进行比较总结,不断完善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衔接。再如,项目通过开展与社会真实对接的创新教学实践,推进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速度,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矛盾,确保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对大二至大四的学生施教,学生通过半年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际企业实践,不断优化、锤炼自己的实际研判能力,使自己在校期间真实与社会保持零距离接触,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前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不但能承担社会工作,又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总体而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以及社会实践等方法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从而逐步完善和丰富自身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真正成为具备专业工作技能的“对口”型人才。

3.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组织行为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是以理论知识培养与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创新型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教育同步进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学中干,干中学”,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具体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员工的行为预测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勇于接受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敢于创新学习,缩短与社会差距。教师积极实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积极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强化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一核心五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作如下安排:

1.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2012年由在线教育公司Courses创建,为学习者免费提供在线教育资源的全球性网络平台,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组织行为学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创新点,其自身具备的开放性、多样性、交流性、自主性等特点可以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学生通过免费注册,根据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视频课程进行学习,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与来自全球的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巩固学习成果,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2. 教学创新模块建设

(1) 网络教学。现代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关系是互生互利的关系,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充分运用已建成的贵州师范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BBS等组织学生学习团队就有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现实组织的实际状况,搜集最新信息,把握最新组织行为学动态,思考与分析组织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案例情景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通过模拟现场开展“课

Figure 1. Internet plus “a core and five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图1. 互联网+“一核心五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堂拍卖会”,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拍卖师、企业决策者、财务总监等),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由于毕业生将来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多因性、实践性、系统性、动态性、权变性的基本特性,他们经常面对如何看待和解决组织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兼顾、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系统间环境的互动、权变与原则的动态平衡、现实机遇与长期发展的关系。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在校期间就受到组织活动的基本训练,因此,案例教学是“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甚至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 户外体验式教学。以4~6人为一组,组成若干小组团队,按一定的性别比例自由组合、自选领导、自我管理,通过游戏、模拟拍卖会等的形式,每次活动前教师给出命题,小组成员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当时特定情景,进行决策,并对决策过程和最终决策作出总结,结合教师给予的评价进行反思、再总结,找出决策过程和最终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实用的专业技能。结果与过程记录在案,作为考量学生个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4) 系列化的全程模拟教学。在本课程进行过程中,由学生组成若干模拟组织,从制定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建立组织机构与人员选聘,沟通协调群体内的冲突,领导方式的选择,激励模型的建立,直到绩效的评估,进行全过程的模拟,并结合课程与共建单位的实际组织活动进行。

(5)企业实践与专题调研。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依托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直接访问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他们对话,亲身体验一线组织管理工作,充分了解企业组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对照理论知识,提出模拟解决方案或作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6)专题调研论文答辩。依托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企业所共建的15个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基地由,参加本项目教学改革的教师、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专家及部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撰写的调研论文进行测评和专业性的现场答辩,以促进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3. 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教材建设

项目实施后改革了现有课程设置,将理论课时减少,增加网络和实践环节的课时。减少的理论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当中,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程体系中应有完整且能反映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教学大纲。另外教材改革上还须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教材,改变过去完全依赖固定教材的现状。

4. 创建可量化实践性教学考核标准体系

建立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为指标、以人文素养和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素养为纬度的学生学绩和能力评价体系。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以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和协调发展。

5. 课外拓展学生能力模块

课外拓展是在实际环境中反复训练、总结、反思、再总结。通过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培育、团队整合能力培养、领导执行能力培训和战略规划能力设计4个主要培训项目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课堂教学深化,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为跨进社会做准备。

6. 文化培育模块

管理的本质是发挥人的潜力。知识可以改变人的认知,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通过省教育厅“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组织行为学”精品课程和本项目等教学科研项目的实施,从管理哲学与人本思想、领导哲学与领导方式和团队创建与团队文化等几个方面培育学生人本核心价值观建立,为他们以后进入各类管理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 实践教学课程的特色和创新点

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努力,教学与科研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1. 人才培养特色

确立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贵在思想理念、重在能力素质”为指导思想,实施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包括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实践应用以及聘请企业界人士讲课等,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各种实践技能。

2. 科学研究特色

根据团队教师的研究方向,近几年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为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团队立足学科前沿,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多人、多次、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同时,研究团队还注重为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一是注重将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指导实践,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有价值,二是根据特定企业的管理需要,组织应用性的横向课题研究。

3. 实践教学特色

利用校内专业实训室,通过校内的课内分散实训和课程模块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依靠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派出教师的兼职锻炼和学生的实习。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设计和组织管理实训教学的新模式。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加强考核,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 创新考核体系

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牢固树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书育人同步行”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课程的实际,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合理评价改革,准确记录了学生平时表现,合理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综合成绩。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主要由以下几部份构成:

(1) 试卷考试与纪律要求(40%):主要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重点难点掌握程度,题型多样,主客观题各为50%。同时规定旷课3次(含3次)以上期末取消考核资格,从制度上对学生上课纪律进行钢性要求。

(2) 读书笔记(15%):要求:主要阅读本学科经典名著1~2本,同时完成5000字以上手写读书笔记,含原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此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3) 团队活动及案例分析等(20%):主要包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体活动等。教学活动就是要考虑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团队活动中来,在校期间就受到组织活动的基本训练。

(4) 实践性团队调研报告(20%):以团队为单位提交3000~5000字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或参加依托学院与企业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直接访问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他们对话。

(5) 个人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体会及建议(5%)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自主分析,了解学生需求,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性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1.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程度高、收获大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和2013~2014第二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后,项目组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和“电子商务”三个本科专业的共37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份访谈,主要内容是要求所有选课学生对于本课程做评价并提出自己对课程的看法、建议和要求。问卷调查最后收回376份学生评价,回收率为100%。对这些评价整理之后发现,有96.4%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很有趣,动手又用动脑,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实践性强,感觉收获大或比较大;只有3.6%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太杂,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并抱怨课程作业太多,难于完成。

2.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实践性强

随后项目组对20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为了保证访谈的信度,我们把访谈安排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以预防学生担心访谈会影响到自己的成绩而不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况发生。

在谈到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效果时,有学生说“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师生互动性强,培养了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管理也很严格,总之这个课很好”;有的同学说:“上课方式好,参与度高、大家的积极性高”;有学生说,“组织行为学课堂给我的印象很深、课堂气氛好,内容丰富多彩,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除了理论知识,还有能力,还有团队的协调,对帮助改善人际关系也有好处,我学会了对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了”;还有学生说得更直接一些“如果要考核老师,满分是100分,我给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打96分,因为这课让我受益终身!”

调查结果客观评价了教改的实际情况,总体上教学效果的是让师生满意的,学生们普遍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也承认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许多东西。比如,主动去探索感兴趣的问题、印象深刻的学术精神、自我感悟与反思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过也极有个别学生反映在课程学习中实践性作业较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吃不消。另外,学生们反映在大三的课堂上才开始进行实践性教学似乎有些太晚,应该从大一就开始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以及部分内容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交叉重叠。

综上,通过以上教改,特别是全程动态考核方式的运用使教学活动中学生到课率全学期保持在98%以上,各类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程度达100%。师生间以完成种各类“项目”为目标的双向互动,真正改变了过去“老师一人主动讲,学生众人被动听,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受到学生欢迎。

6. 尚需解决主要的问题

1. 与其它相关课程的整合

本课程部分内容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领导学等在课程体系的融合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在学科综合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形成“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和渗透发展的教学新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项工作比较细致而艰巨,也需要一个过程,更是的难点。

2. 如何处理好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处理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系中,主要有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五大关系。我们认为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这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要强调树立互动理念、建立互动机制的重要性。

3.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量化指标体系的建设

在教学方式改革上,要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教与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围绕教学和教学改革从事实践活动,要创新性的设计和实验出一套,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这也是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15JG01)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陈英葵. “一核心五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以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组织行为学”为例
“A Core and Five Modules” Teaching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Cor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s an Example[J]. 创新教育研究, 2016, 04(04): 155-161. http://dx.doi.org/10.12677/CES.2016.4402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号文) [EB/OL]. http://www.moe.gov.cn/

  2. 2. 郝丽风, 陈红“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方法与效果[J]. 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6): 112-115.

  3. 3. 彭芬, 刘李豫.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3): 65-67.

  4. 4. 白晓君. 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1): 108-110.

  5. 5. 王绚皓.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行为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14(5): 230-2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