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140
,
11
pages
10.12677/AP.2022.1212490
面部关注对女性性客体化的影响
邓悦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摘要
性客体化通常是指女性失去其内在属性,沦为供人使用或取悦他人的客体事物。同时,性客体化会给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研究已发现身体性感部位的显著性是影响对女性身体进行客体化的关键因素,而对其他相关的认知因素探讨较少。本文主要针对面部关注对于女性性客体化的影响进行探究。本研究采用2 (位置:正立,倒置) × 2 (被试性别:男性,女性) × 2 (像素化水平:无,面部)的混合实验设计,招募34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要求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性感女性图片进行识别,以被试的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未经面部处理的女性目标,人们对于经过面部处理的女性目标的识别会出现更明显的倒置效应;而对于未经面部处理的对照组来说,人们对于直立和倒置目标的识别则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为减少对面部的特定关注能够促使人们对女性身体进行更多非客体化处理(即产生倒置效应)。
关键词
性客体化,面部关注,倒置效应

The Impact of Facial Attention on Female Sexual Objectification
Yue Deng
The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9th, 2022; accepted: Dec. 5th, 2022; published: Dec. 15th, 2022

ABSTRACT
Sexual objectification usually refers to the loss of women’s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their reduction to objects for the use or pleasure of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sexual objectification can have negati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wome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Previous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the salience of sexualised body parts a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while other related cognitive factors have been less explor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facial attention on female sexual objectification. We recruited 34 under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ment by using a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2 (position: upright, inverted) *2 (gender: male, female) *2 (pixelized level: no, fac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cognize 96 sexy female images randomly presented, including two groups: upright and inverted. In each group, half of the faces were pixelized and half of the faces were unproc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female targets without facial processing, the recognition of the female targets with facial processing had a more obvious inversion effect. It suggested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upright targe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inverted targets. While for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facial process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cognition of upright and inverted targets. In addition, the gender of the subjects had no effect on sexual objectification. In conclusion, by reduc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face, people can make more non-objectific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i.e. inversion effect).
Keywords:Sexual Objectification, Facial Attention, Inversion Effec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性客体化通常是指女性失去其内在属性,沦为供人使用或取悦他人的客体事物(Bartky, 1990)。尽管很多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但是性客体化隐藏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交媒体等不易被人察觉的场合中体现出来。在性客体化的过程中,女性则比男性更容易成为被动的一方,即性客体化对象。而性客体化给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则不容忽视。以往的研究已发现身体性感部位的显著性是影响对女性身体进行客体化的关键因素(Bernard et al., 2015),而对其他相关的认知因素探讨较少(Bernard et al., 2019)。本文主要针对面部关注对于女性性客体化的影响进行探究。
2. 文献综述
2.1. 性客体化理论
Bartky (1990)将性客体化定义为:将一个人视为或当成性感的身体、身体部位来对待,以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当女性成为客体化对象,她就失去了一切内在品质,她的身体成为代表其本身的唯一价值,即只为满足他人需求或取悦他人。
基于性客体化的定义(Bartky, 1990),Fredrickson和Roberts (1997)提出的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她们认为如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女性身体进行了过多的强调和展示,这使大众对女性身体进行更多的观察、比较和评价,最终也就导致了女性的性客体化。在这样的氛围中,一种第三人称(观察者)的视角将会被女性内化,并且这种非自我的方式会被用于女性看待自己的身体,即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她们考虑更多的是“我看上去怎么样?”而不是“我能做什么?”“我感觉怎么样?”。在这样的观察者视角之下,女性会习惯于持续监控自己的身体,即身体监控(body surveillance)。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客体化或习惯性的身体监控可能会使女性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可能诱发某些心理疾病,如图1。
Figure 1. Objectification theory model (Moradi & Huang, 2008)
图1. 客体化理论模型
2.2. 已有研究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女性成为性客体化对象,就表明她被视作物体而非人物进行认知。研究发现,感知者对人体或是物体进行识别的内部加工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Yin, 1969)。具体来讲,物体识别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主要为分析性加工,刺激目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人体识别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主要为构型加工,该方式的基础时刺激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构型关系。而衡量构型加工的一个直接而常用的指标为倒置效应,它是指人们在识别倒置的目标刺激时比正立的目标刺激要困难许多,然而这样的差异并不会出现在分析性加工过程中。
Bernard等(2012)将性客体化与倒置效应相结合,以身着内衣的性感男性和性感女性为刺激目标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性感身体倒置效应假说”。其研究发现在被试对性感女性目标的识别过程中,倒置效应并未出现,这说明被试主要采用分析性加工方式,进而表明女性成为了客体化的对象;而在被试对性感男性识别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倒置效应,这说明被试主要采用的是构型加工方式,因此男性仍然被视为人物而不是客体。在后续的研究中,Bernard等(2015)则发现减少性身体性感部位(胸部,腰臀部)的显著性和增加目标的人性化信息能够使被试更形象地认识女性身体,减少对女性的客体化。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人们客体化女性身体,是因为他们关注身体性感部位,而身体性感部位的显著性则是影响对女性身体进行分析性加工的关键因素(Gervais et al., 2012)。已有研究表明,倒置效应的变化可以作为在客体化的背景下研究的一种措施(Civile et al., 2019)。
在性客体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方面,孙青青等(2013)和郑盼盼等(2015)均对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总结,见图1。除此之外,最新的研究表明女性对身体的客体化意识与其亲密关系的质量相关。对于正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女性来说,如果她觉得自己吸引对方以及能够维持这段关系的基础是自己的身体外貌而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内在品质时,会感受到更低的承诺感满意度(张帆,钟年,2018)。早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女性就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貌,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从而很容易为了获得一段自己向往的亲密关系而进行自我客体化。针对客体化的互动过程,Gervais等人(2020)提出了客体化的社会互动模型(SIMO),可以用来理解为什么女性有时会积极评价客体化以及性暴力的情况。
2.3. 问题提出
现在,关于性客体化的研究与日俱增,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较多是对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客体化现象进行探讨,鉴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因此不能盲目照搬原有研究结论,而是在我国文化背景下重新进行探讨。此外,多数研究未对影响性客体化的认知因素进行探究,并且关于性客体化与倒置效应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多,因此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另外,关于Bernard等(2015)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原实验采用了被试间设计进行考察,并且参与人数较少,很难真正排除被试的固有特质以及其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鉴于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当身体部位被蒙蔽时,注意力不会转移到性感部位,那么感知者就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局部和面部的空间信息,但其研究并未探讨面部关注对其实验结果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无头身体没有发现身体倒置效应(Minnebusch & Daum, 2009),头部位置对于身体倒置效应的出现至关重要(Yovel et al., 2010)。而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了身体倒置效应取决于身体的完整形态,并与N170相关,而面部倒置效应也取决于完整的面部形态(Soria Bauser & Suchan, 2018)。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在一项针对中国(亚洲)被试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3D肢体模型图片而非前人所采用的标准化真实肢体图片。结果发现无论是完整的肢体还是无头躯干的肢体,均出现了显著的倒置效应(Tao et al., 2014)。由于性客体化是将女性视作物体从而进行认知,它与一般的人物识别存在不同。那么在这一特殊的识别过程中,人们对于面部的关注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减少人们对面部的特定关注来减少其对性感女性的分析性加工,从而减轻对女性的性客体化?而这种干预客体化认知的方法是否会出现性别差异?这些都是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是:1) 在不同的处理水平下,被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 目标姿势与像素化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未经面部像素化处理的对照组,人们对经过面部像素化处理的女性目标的识别会出现更明显的倒置效应,即对于直立目标的识别要优于对倒置目标的识别;而对于未经面部像素化处理的对照组来说,人们对直立和倒置目标的识别则没有显著差异。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被试为随机招募的37名本科大学生,剔除3份无效数据后,还有34名被试,包括22名女性以及12名男性;被试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2 (SD = 1.99)岁;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每一位被试均可获得精美礼物。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客体化图片
由于先前的研究多直接采用前人研究中的外国女性图片,为控制族别对实验的影响,因此重新从互联网和广告中选出24张高清图片。所有目标图片都是25岁左右的年轻亚洲女性,均身着暴露身体大部分的内衣,她们直面前方,并展示“开放”姿势。首先,利用photoshop将原始图片的背景替换为透明背景,进行图片尺寸标准化(240 × 360像素),转换为黑白图片;其次,为实现对目标女性的面部关注进行操纵,研究遵循前人的方案,即对目标女性的面部进行像素化处理(Bernard et al., 2015)。像素化处理又称马赛克,它是一种将图片特定区域的细节劣化并造成细节模糊的图像处理手段。通过将女性面部模糊化,让被试无法辨析,从而减少其在对女性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对其面部的特定关注;最后,为控制吸引力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由不进行正式实验的43名被试(21名女性,22名男性;平均年龄为21.5 (SD = 1.44),用7级量表(1、毫无吸引力,7、非常有吸引力)来对目标的吸引力进行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表明男性(M = 4.63, SD= 1.16)和女性(M = 4.33, SD = 0.79)的吸引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F (1, 42) = 0.551,p = 0.91。正式实验使用的客体化材料见图2。
Figure 2. Examples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图2. 实验材料图样
3.2.2. 实验仪器
所有实验程序均在安装有E-Prime 3.0的电脑上运行,其显示器大小为15寸,分辨率为1024 × 768。
3.3. 实验程序
本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中进行。被试到达实验室后,主试告知其知情同意权以及退出自由权,然后邀请其坐在电脑正前方。被试准备完毕后,阅读如下指导语:
“我们将给你展示一系列女性的照片。首先,你将看到一位女性的照片,她将以直立或倒置的姿势出现。然后,你将看到两张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与第一次呈现照片一致(正确)。另一张照片则是正确照片的镜像(错误)。如果正确的照片位于是右侧,则按F;如果正确的照片位于左侧,则按J。”
被试完全明白后,进行练习,练习包括了正立和倒置两种情况,共4张图片。正式实验向被试随机呈现96张图片,包括有脸正立,有脸倒置,无脸正立,无脸倒置四种水平。实验遵循Reed等人的方案,每张照片展示250毫秒后是1秒钟的黑屏。每次展示后,向被试呈现两张照片,并要求他们指出自己刚刚在黑屏之前看到的照片。每次试验中的干扰图像是目标图片的左右镜像(Reed et al., 2006)。记录被试正确识别出正立图片、倒置图片的次数以及各试次的反应时。实验流程图如图3所示。最后,对被试进行识别任务的主观信心以及其关注部位进行访谈记录。
Figure 3. Experimental process
图3. 实验流程图
3.4. 数据分析
获得样本数据后,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分析。其中,被试内变量为目标姿势(正立,倒置)以及像素化水平(无,面部),被试间变量为被试性别(男,女),因变量为被试再认目标图片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4. 研究结果
4.1. 正确率
对男女被试对不同处理水平的目标女性图片识别的正确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Accuracy rates of subjects’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female images
表1. 男女被试对目标女性图片识别的正确率(%)
从表1中所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来看,对目标女性的面部进行像素化处理确实对被试的识别成绩产生了影响。为探讨被试在不同处理水平下识别女性的具体情况,根据被试内变量包括目标姿势(正立,倒置)和像素化水平(无,面部),被试间变量包括被试性别(男,女),对被试再认目标图片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像素化水平主效应显著,F(1, 32) = 12.73,p < 0.05,η2 = 0.285,即被试对未经面部处理的目标女性的识别要显著优于对经过面部处理的目标女性。目标姿势主效应显著F(1, 32)= 14.03,p < 0.05,η2 = 0.305。被试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 = 0.909,即男性和女性的识别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只有姿势和像素化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F(1, 32) = 10.50,p < 0.05,η2 = 0.247。经过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对未处理的目标女性进行识别时,被试的识别正确率不会受到姿势(正立或倒置)的影响,即未产生倒置效应;然而经过对目标女性进行面部像素化处理后,被试对正立图片的识别要显著优于对倒置图片的识别,即产生了倒置效应,表明被试对目标女性进行了更多的构形加工。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Differences in accuracy rat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表2. 不同处理条件下被试识别目标女性的差异分析结果
4.2. 反应时
对男女被试对不同处理水平的目标女性图片识别的反应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被试对不同处理水平的目标女性识别的反应时确实存在不同。为探讨被试在不同处理水平下识别女性的具体情况,根据被试内变量包括目标姿势(正立,倒置)和像素化水平(无,面部),被试间变量包括被试性别(男,女),对被试再认目标图片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像素化水平主效应显著,F(1, 32) = 6.97,p < 0.05,η2 = 0.179,即被试对未经面部处理的目标女性的识别要显著快于对经过面部处理的目标女性。目标姿势主效应显著F(1, 32) = 1.797,p < 0.05,η2 = 0.063。被试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 = 0.96,即男性和女性的识别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依然只有姿势和像素化水平交互作用显著p < 0.05,η2 = 0.053。经过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只有当被试在识别正立的目标女性图像时,像素化处理会影响其反应时,即对经过面部处理的目标女性进行识别所花的时间显著多于比对未处理的目标女性进行识别。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3. Response time of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表3. 男女被试对目标女性图片识别的反应时(ms)
Table 4.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im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表4. 不同处理条件下被试识别目标女性的差异分析结果
4.3.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检验
为了考察被试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是否对上述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进行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检验。根据被试在所有处理水平下的反应时将其分为高反应时组以及低反应时组,见表5。
Table 5. Accuracy rate of subjects in the high and low response time groups
表5. 高低反应时组被试的正确率(%)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正确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为t(1, 32) = 1.503,p = 0.143,高反应时组与低反应时组的正确率之间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表明并不存在被试牺牲反应时以提高正确率,或是牺牲正确率以减短反应时的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
4.4. 实验小结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首先,被试在识别目标女性时,其正确率和反应时并不会随着被试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均会性客体化女性,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相一致(Bernard et al., 2012; Bernard et al., 2015)。其次,被试在识别经过面部像素化处理的目标图片时,性感女性的姿势产生了与假设相一致的影响:被试对倒置图片的识别表现不及对正立图片的识别,其用时更长并且正确率更低,即产生倒置效应。而在对未经面部像素化处理的目标图片进行识别时则未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假设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
Figure 4. Difference of accuracy rate between subjects in high response and low response time groups (Error line represents standard deviation)
图4. 高反应时与低反应时组被试的识别正确率差异(误差线表示标准差)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以上实验,旨在考查被试对性感女性的面部关注在其客体化识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被试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致,即女性不仅会成为异性的客体化对象,也会成为同性的客体化对象。在孙青青等(2015)利用眼动技术对性客体化的研究中,被试以及目标图片的性别差异并未对泳装图片社会感知过程中存在的客体化注视产生不同影响。然而性客体化的动机却千差万别,例如性吸引力可能是男性对女性客体化的原因,而社会比较则可能是女性对同性进行客体化的原因。除此之外,Civile & Obhi (2016)关于权力与性客体化的研究则发现:无论性别如何,权力均可成为决定对他人进行性客体化的重要因素。高权力感的男性与女性在对性感的异性图片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均不会产生倒置效应(出现性客体化),而对性感的同性图片的识别则出现了倒置效应(未出现性客体化)。相比之下,低权力感的男性和女性对性感的男性和女性图片的识别均出现了倒置效应(未出现性客体化)。这也就说明了权力对特定的社会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并未受到感知者的性别的影响。但由于该研究的被试为异性恋群体,因此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有待讨论。
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是异性之间的客体化,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客体化。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偶像崇拜的风靡,媒体中的男性形象开始出现阴柔化的趋势,出现了大批女性粉丝群体。那么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也存在这女性对男性的客体化?而这种在亚洲盛行的现象也存在跨文化差异,结合本研究,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客体化背后所存在的复杂动机有利人们正视这个隐藏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极易被忽视的现象,从而愿意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正是该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实验结果表明,面部关注会影响到对女性的客体化识别,通过减少人们对女性的面部关注,确实能够使人们对女性进行更少的分析性处理,从而减少对女性的客体化。已有研究表明,人们把女性的外表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主要基础。因此,通常对女性和男性进行评估和分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即女性倾向于主要根据其外貌(包括女性自身)进行评估,而男性则根据其性格和能力进行评估。也正是由于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女性会被视作“花瓶”,其价值来源于满足他人的欲望甚至仅仅是赏心悦目。而女性也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男性则被视为一个家庭或整个社会中的主力军,不容置疑地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这种在社会分类的差异可能会改变其识别过程,从而调动分析性处理而不是构形处理对女性进行识别。而容貌作为构成个体外表的极其重要的方面,肯定会对个体,尤其是对女性的认知产生不可否认的影响。而本研究则是利用倒置效应为这一构想提供了直接且直观的证据。尽管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女性身体性感部位以及面部的显著程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干预作用,从而减少客观影响。然而,在媒体、电影、电视和广告中,像素化却是一种不寻常的技术,过度使用反而可能被认为是分散注意力。因此,确切地说,客体化的主要责任其实是在于客体化的感知者以及鼓励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Bernard等(2015)的研究也表明,性感女性并非注定被视为客体或工具,如果能够在对其的描述中弱化性感形象的显著性,转而强调其个性和内在品质,例如其人性化特点(友好,能干等),就能够减少对女性身体的分析性处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尝试帮助感知者不再只专注于女性身体部位,而是积极寻求其内在状态(例如,她们的感受,能力,目标和欲望)的个性化信息,可能有助于减轻女性的客体化。
除此之外,另一个减少客体化的有效途径为减少男女权力分配的不对称性。肖丽娟等(2017)对Civile & Obhi (2016)的结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总的来说,是感知者的权力感以及识别对象的性别,而不是他或她自己的性别决定了对性感对象进行分析性加工,从而将其客体化。当女性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且强大的个体时,她们对性感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处理过程是相同的,她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为女性并不是一种劣势,不需要通过与其他女性进行比较或是满足他人所有需要来获得自我价值;当男性能够觉察并认可女性所拥有的内在特质,能够承认女性也能拥有不逊于男性的权力和能力时,他也不再会将女性视为一个满足他人需要的客体或工具。这意味着专注于减少对他人的权力感也是解决性客体化的有效策略,但这不仅仅是在媒体中减少性感女性形象那么简单。那么教育就成为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每一个孩子都会接触的动画片和故事书来讲,其中就存在着许多女性卡司在整个剧作里只充当花瓶的设定,这可能容易使孩子接受这样的熏陶:女性只需要是漂亮和可爱的,因为她注定是要被拯救的,她在未来会属于某一个人。好在随着平权意识的觉醒以及科学养育观念的普及,情况以及有所改观。
因此,如果能够在个体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性别教育,使其从小就拥有一种平等的性别观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父母还是老师,都应成为他或她积极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正面形象。这不仅有利于人格的完整,而且有利于个体在成年后发展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6. 创新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在实验材料方面做到了实验研究的本土化,即采用亚洲女性图片进行实验,而不是套用原有研究的异族女性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们对于不同族别女性面孔或身体识别所存在的差异和偏好(陈睿等人,2017)。其次,尽管已有研究已经对性客体化的原因进行探讨,但其更多着重于被试固有的特质,而不是性客体化对象本身。并且相对于Bernard等(2015)的研究,本研究将对面部的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证明了对女性进行分析性加工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有其性感部位的显著程度,还有对其面部的特定关注。该结果与关于肢体倒置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相吻合,即人类面孔和肢体的特异性加工脑区确实存在不同,具体来讲肢体选择区域则主要包括梭状回肢体区和外侧纹状体肢体区;面孔选择性区域主要包括梭状回面孔区、颞上沟、枕叶面孔区(张珂烨等人,2019)。这对于后续对性客体化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探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本研究对日常生活也有启示:人们轻视或客体化女性,除了存在其衣着暴露或身材性感等原因,或许只因其拥有漂亮的脸蛋。本研究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人们过多关注女性的脸蛋,也容易将其客体化,从而会忽视其内在特质,认为她只是一个好看但能力不足的“花瓶”,最后可能导致其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在实验操作结束后,研究人员对被试进行识别任务的主观信心以及其关注部位进行了访谈记录,这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的。在有效的34份数据中,绝大多数被试都认为识别正立女性比识别倒置女性更容易,然而有趣的一点就在于被试的主观判断和统计结果并不相同。就此能够做出的解释是可能人们对于女性的性客体化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因此在采取分析性处理对性感女性目标进行识别时,被试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将她视为客体,转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日常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倒置的图片比正立的图片更难识别。除此之外,有18名被试认为目标女性的面部是否经过处理并未对自己的识别造成影响,因为自己主要关注目标的手臂、腿部、躯体姿势等信息。并且只有2名被试报告自己主要关注目标女性的胸部和腰臀部等性感部位。但是主观报告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群体规则等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够借助眼动技术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被试是因为关注目标面部受阻才转而关注身体姿势或其他躯体部分,或是在面部和性感身体部分之间有所偏好,从而为性客体化理论找出一些更为客观且直接的证据。
本研究考察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中面部关注对女性性客体化的影响,对性客体化研究的本土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本研究依然存在有待改进的方面:第一,由于本研究只采用了年轻理想身材的女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没有考虑到其年龄和体型的影响,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扩大实验材料的范围,探究不同年龄和身材的女性的性客体化情况。第二,本研究被试为大学生,并且只使用性别标准进行分类,实验结论的推广性有待提高。个体在性客体化或自我客体化会受到自身的某些固有特点的影响,如人格特质、女权主义态度、民族身份、性取向、在亲密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等(Zheng, Hart, & Zheng, 2012)。第三,当前对于性客体化的研究多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研究方法单一,可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经颅磁刺激(TMS)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性客体化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行研究。第四,尽管自性客体化理论的提出以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领域逐渐拓宽,但仍然没有太多研究探讨如何对性客体化进行干预。现阶段的研究多为进行短暂干预的横断研究,然而这些在实验室中得到的干预条件在长时间运用中是否确实能够抵制或减轻现实生活的客体化,还需要生态效度更理想的纵向研究对其进行检验,方可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提升理论的实用价值和可推广性。
7.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均会对女性进行性客体化,并且这种客体化识别的过程受到其对目标女性的面部关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通过减少对面部的特定关注,能够促使不同性别的人们对女性身体进行更多构形处理和更少的分析性处理(即产生倒置效应),从而减轻对女性的性客体化。
文章引用
邓 悦. 面部关注对女性性客体化的影响
The Impact of Facial Attention on Female Sexual Objectifi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12): 4058-406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2490
参考文献
- 1. 陈睿, 田宇, 马谐, 王晓曦, 何顺超, 李鹏(2017). 男性与女性对不同性别和种族面孔识别的差异. 应用心理学, 23(1), 58-67.
- 2. 孙青青, 郑丽军, 郑涌(2013). 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 心理科学进展, (10), 1794-1802.
- 3. 孙青青, 郑丽军, 郑涌(2015). 裸露尤“物”: 性客体化影响社会认知的眼动证据. 心理科学, 38(5), 1187-1193. https://doi.org/10.16719/j.cnki.1671-6981.2015.05.021
- 4. 肖丽娟, 郑丽军, 郑涌(2017). 社会权力感对性客体化的影响: 性别与个人权力感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6), 1054-1058. 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6.013
- 5. 张帆, 钟年(2018). 亲密关系中的客体化研究. 心理学探新, 38(2), 110-116.
- 6. 张珂烨, 张明明, 刘田田, 罗文波, 何蔚祺(2019). 肢体识别的倒置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7(1), 27-36.
- 7. 郑盼盼, 吕振勇, Todd Jackson (2015).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3(1), 93-100.
- 8. Bartky, S. L. (1990). 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Oppression. Routledge.
- 9. Bernard, P., Geelhand, P., & Servais, L. (2019). The Face of Sexualization: Faces Wearing Makeup Are Processed Less Configurally than Faces without Makeup.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32, 16, 1-8. https://doi.org/10.5334/irsp.211
- 10. Bernard, P., Gervais, S. J., Allen, J., Campomizzi, S., & Klein, O. (2012). Integrating Sexual Objectification with Object versus Person Recognition: The Sexualized-Body-Inversion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469-471.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34748
- 11. Bernard, P., Gervais, S. J., Allen, J., Delmée, A., & Klein, O. (2015). From Sex Objects to Human Beings: Masking Sexual Body Parts and Humanization as Moderators to Women’s Objectificat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9, 432-446. https://doi.org/10.1177/0361684315580125
- 12. Civile, C., & Obhi, S. S. (2016). Power, Objec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Sexualized Women and 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40, 199-212. https://doi.org/10.1177/0361684315604820
- 13. Civile, C., Colvin, E., Siddiqui, H., & Obhi, S. S. (2019). Labelling Faces as ‘Autistic’ Reduces the Inversion Effect. Autism, 23, 1596-1600. https://doi.org/10.1177/1362361318807158
- 14. Fredrickson, B. L., & Roberts, T. A. (1997).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 173-206. https://doi.org/10.1111/j.1471-6402.1997.tb00108.x
- 15. Gervais, S. J., Sáez, G., Riemer, A. R., & Klein, O. (2020). 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of Objectification: A Process Model of Goal-Based Objectifying Exchang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9, 248-283. https://doi.org/10.1111/bjso.12339
- 16. Gervais, S. J., Vescio, T. K., Förster, J., Maass, A., & Suitner, C. (2012). Seeing Women as Objects: The Sexual Body Part Recognition Bia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 743-753. https://doi.org/10.1002/ejsp.1890
- 17. Minnebusch, D. A., & Daum, I. (2009). Neuro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Visual Face and Body Percept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3, 1133-1144.
- 18. Moradi, B., & Huang, Y. P. (2008). Objectification Theory and Psychology of Women: A Decade of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2, 377-398. https://doi.org/10.1111/j.1471-6402.2008.00452.x
- 19. Reed, C. L., Stone, V. E., Grubb, J. D., & McGoldrick, J. E. (2006). Turning Configural Processing Upside Down: Part and Whole Body Postur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2, 73.
- 20. Soria Bauser, D., & Suchan, B. (2018). The Role of the Head in Configural Body Processing: Behaviou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the Inversion and Scrambling Effect.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9, 564-582. https://doi.org/10.1111/bjop.12287
- 21. Tao, W., Zeng, W., & Sun, H. (2014).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the Body Inversion Effec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Limb Configurations. Neuroreport, 25, 1099-1108. https://doi.org/10.1097/WNR.0000000000000234
- 22. Yin, R. 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1, 141-145. https://doi.org/10.1037/h0027474
- 23. Yovel, G., Pelc, T., & Lubetzky, I. (2010). It’s All in Your Head: Why Is the Body Inversion Effect Abolished for Headless Bod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 759.
- 24. 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Gay Men in 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1, 683-689. https://doi.org/10.1007/s10508-011-9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