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Research Letters 艺术研究快报, 2013, 2, 15-18 http://dx.doi.org/10.12677/arl.2013.2200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rl.html) The Buddhist Thoughts of Jin Shixi —Views of Buddhism Trace the Confucianism Hongjuan Li College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Email: lihongjuan2007@126.com Received: Dec. 5th, 2012; revised: Dec. 17th, 2012; accepted: Mar. 11th, 2013 Copyright © 2013 Hongjuan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Jin Ao new words” is the work of DPRK famous writer,which includes five short fi ctions. Though its plot and structure are simple, it is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Fiction. It contains a high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reflec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 the Confucian and Buddhist and his state of mind.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his views of Buddhist according to “Jin Ao new words” and “Mei Yue Tang An- thology”. Keywords: Jin Shixi; Jin Ao New Words; Buddha’s Traces; Confucianism Heart 佛迹儒心:论金时习的佛学观 —以《金鳌新话》为例 李洪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Email: lihongjuan2007@126.com 收稿日期:2012 年12 月5日;修回日期:2012 年12 月17 日;录用日期:2013 年3月11 日 摘 要:《金鳌新话》为朝鲜著名 文学 家金 时习 所作 ,全 书共 有五 篇短 小说 构成 ,情 节和 结构 也都 比 较简单,却在朝鲜小说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蕴含着高度的思想性。五篇简短小说反映了 作者金时习对儒、佛的态度和当时的心态,本文主要从这五个短篇小说入手,结合其《梅月堂文集》 对金时习的佛学观做出分析。 关键词:金时习;金鳌新话;佛迹儒心;矛盾挣扎 1. 引言 金时习(1435~1493),朝鲜朝前期著名学者、文学 家,他所作的《金鳌新话》是古代朝鲜第一部小说集。 金时习原名“悦卿”,后人称他为金时习,意为一个 在不断学习的姓金的人。他把自己的居室叫做“梅月 堂”,后来便成为他的笔名,金时习法号雪岑,又号 “东峰”、“清寒子”、“碧山清隐”、“赘世翁”等。有 关金时习的生平与家世,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篇材料: 一篇为尹春年的《梅月堂先生傅》,另一篇为刻印于 日本明治十七年的《金鳌新韶》前的《梅月堂小傅》, 还有一篇为李珥的《金时习传》,据上述三篇材料, 善德十年(1435 年)年,金时习出生在汉城一个普普通 通的儒门之家,他自幼聪颖,五岁便能将《中庸》、《大 学》背诵,且可以用汉字古文来做诗,曾在五岁时就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 ![]() 佛迹儒心:论金时习的佛学观 得到文宗的召见,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有“五岁文 章”的美誉。“五岁,文宗闻其名,召见。”面试其才 后,赏他五十匹丝绸锦缎。“御赐其绢,敢截断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金时习的过人之处,在十三岁时,金时 习进入宫廷学校即太学学习,以后又在寺院修行了一 段时间。但是文宗在位的时间很短,于 1452 年驾鹤 西归。此后继位的是年幼的端宗。端宗继位不久,他 的叔父便试图夺权,勾结朝廷高官,在 1455 年将幼 主赶下王位,另立新权,被后世称为世祖。这个时候 的二十一岁的金时习,正在三角山中苦读诗书,满心 期待着封官进爵,忽然听闻端宗叔父篡位,他内心极 为愤慨,对新王篡位一事表示坚决反对,并称这次推 翻端宗,夺取王位的行为是违背儒学礼仪的造反与篡 逆。如此一来,得罪了当朝统治者,他的为官之路也 因此被阻断。再后来,他得知当朝的儒士官员行事残 酷,对民不仁不义,毅然决定削发为僧以示不满与反 对,从此以后便过起了放浪形骸的流浪生活。 《金鳌新话》作于金鳌山,现本保存五篇小说, 皆为文言,包括《万福寺樗蒲记》、《李生窥墙传》、《醉 游浮碧楼记》、《南炎浮州志》、《龙宫赴宴录》。作者 在书后的跋中写道:“自居金鳌,不爱远游,因之中 寒,疾病相连,但优游海滨,放旷郊履,探梅问竹, 常以吟醉自娱。”又在全文后面题有《书甲集后》一 诗:“矮玉青毛占有徐,满窗梅影月明初,挑灯永夜 焚香坐,闲著人间不见书。玉堂挥翰已无心,端坐松 窗夜正深。香罐铜瓶鸟几净,风流奇话细搜寻[1]。”可 见,金时习是在对朝廷失去信心,身心疲敝,万般无 奈的情况下,作《金鳌新话》以排遣心中郁结的。 2. 形迹的超脱表象:向佛的外衣 金时习为反抗世祖的残暴,自愿放弃了做官的机 会,毁了仕途,烧了儒书,将儒服撕毁并落发为僧, 到佛家世界中去寻找安慰。他研究佛经,托迹缁素, 徘徊踯躅,慷慨悲歌,游览天下名山古寺,抒发胸中 块垒。写了《妙法莲花经别赞》、《十玄谈要解》两部 佛学著作。 《金鳌新话》中的五篇短小说皆透露出佛学对作 者的影响,流露出金时习的佛家意识。 首先,在爱情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佛家宿缘思想。 《万福寺樗蒲记》开始就写梁生居于万福寺,并与佛 斗蒲戏赢得了美女,“独居万福寺之东”,“吾今日与 佛,欲斗蒲戏。若我负,则设法筵以赛;若佛负,则 得美女以遂我愿耳。”结果梁生获胜,跪在佛前说“业 已定矣”不能谎言欺骗,一定要遵守承诺。这样从一 开始,便为故事营造了一种一切皆有定数的佛家思想 气氛。其后,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宣扬佛家观 念,如“天之所助,佛之所佑”。“今日到此弊居,必 有宿椽”。“自叹一生之薄命,忽遇三世之因椽”。“因 缘已定而结尾失去恋人的梁生后不再婚娶,入智异山 采药不知所终,亦是佛家空无思想的反应。”《李生窥 墙传》中也写男女欢媾,“必非少缘”,最后别离,也 是“冥数不可躲”。把人世简的一切悲欢离合,都归 因于佛家的宿命论。其次,诠释佛家的天堂地狱,生 死轮回之说。《南炎浮州志》的主旨在宣扬儒教而抑 制佛,但“铁城三重,宫阙岭峨”的形势,守阴者“喙 牙拧恶,执戈锥”的外观,黑白二童手持善恶二簿的 构思,都与佛家所宣扬的冥间地狱的状貌极为相似, 而且作品最后点出炎浮洲的君长就是“阎罗王”,飙 轮宝车,上施莲座、娇童彩女、池台楼阁、玉栏金床 又与佛家的净土西天十分相似[2]。《万福寺樗蒲记》最 后写梁生尽卖田舍,封崔女追悼。忽然听到有女子在 空中唱道:“蒙君荐拔,已于他国为男子矣。虽隔幽 冥,实深感佩。君当复修净业,同脱轮回。”这里更 是明确地申述佛家轮回之观念,并且把它作为善果, 成为最好归宿。除此之外,五篇作品也流露了对尘世 苦难,人生无常的感伤,表现了佛家的慈悲出世思想。 如上所述,前面三篇作品写的都是由于战乱和动乱造 成的人间悲剧。三篇的女主人公非鬼即神,男主人公 也都以出世为解脱为终了,《万福寺樗蒲记》中的梁 生“不复婚嫁”,《李生窥墙传》中的李生,最后“以 追念之故,入智异山采药,不知所终。”《醉游浮碧亭 记》中的洪生,最后“沐浴更衣,焚香扫地,铺席于 庭,支颐暂卧,奄然而逝。”后两篇中的的主人公也 都脱离红尘,或梦游殊方异域,最终同样是归于出世。 《南炎浮州志》中的朴生,梦醒之后,“自念将死, 日以处置家事为怀,数月有疾,料必不起,却医巫而 逝。”《龙宫赴宴录》中的韩生,归家之俊“不以名利 为怀,入名山,不知所终。” 除上述外,金时习在《梅月堂集》中许多诗文也 表现了其佛家意识。如《山居集句》其五十:“休将 文字占时名。争肯区区徇世情。行遍天涯千万里,却 怀孤影在禅庭。”其五十四:“曲几焚香对石屏,依前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6 ![]() 佛迹儒心:论金时习的佛学观 明月岭头生。君看白首诵经者,自有天龙侧耳听[3]。” 《与僧夜坐》、《赠僧》等都是佛家意识的烙印,可以 说无论是《金鳌新话》还是金时习的诗文都表现出了 作者浓厚的佛家意识,使得作者看上去像是一心向 佛,宣扬佛教,似乎对佛教有深深的领悟。 仔细对比分析,其实不然,金时习的向佛意识并 不是对佛教的虔诚膜拜,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佛教信徒,佛教不过是他形迹的外表,纠结于肺腑的 是深深的儒教传统,作者之所以,流露出了浓厚的佛 家意识,主要是对自己的心理慰藉,前文已提到作者 少年时代除受当时普遍流行的儒家经典影响外,亦有 佛教影响,当儒家贤德报国之志无法得到实现时,于 是佛家便成了逃遁的境地,《金鳌新话》中的五篇短 小说中佛的形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黑格尔曾在 《美学》中有言:“抒情诗人本来一般地都在倾泻他 自己的衷曲。借这种倾泄,原来闷在心里的东西就解 放出来,成为外在的对象,借此我们一般人也得到解 放,正如眼泪哭出来了,痛苦也就轻松些。歌德就说 过,通过《维特》的写作,他解脱了他所描写的那种 内心痛苦的重压[4]。”也就是说作家的作品是作者传达 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载体和媒介,作家心中之想之念 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的。《金鳌新话》中令人 质疑的佛形象无疑是作者心中的,同时作者对其又是 失望的。 3. 落日深山哭杜鹃:内心儒家抱负的 纠结不甘 韩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亦有儒释道三教对峙交 融的情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儒教和源于印度 经过中国传入境内的佛教。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三 世纪时,高句丽已正式建立了儒学教育机构——太 学,对王族和贵族子弟讲授五经和四史。新罗更是崇 尚中国的儒家思想,公元682 年仿效唐朝设国学,设 博士助教,讲授儒学。儒家的敬天修德、尊贤正名的 政治思想与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社会伦理思想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来,程朱 理学传入且得到蓬勃发展,到了李氏朝鲜时期,程朱 理学成为正统官方哲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 可以说金时习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二十岁之前 的成长历程,没有什么波折,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 他自幼喜欢儒家作品,又有超人的资质,对儒家信条 和圣贤之德深信不疑,治学专心且善诗文。这个年纪 的金时习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像诸多儒门人士一样, 毕生的愿望便是建功立业,可以为贤德的君主效力, 希望能够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仁爱、忠义、诚 信、性理之类的儒家伦理道德深入骨髓,与此同时, 他还在曹溪寺向弘峻法师学习佛经,最后朝廷政变, 礼教颠覆,他反应激烈,佯狂为僧。由此也可以看出, 他的出家并不是出于本心,只是内心坚守儒家秩序, 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研读佛经也是为了寻找失落的 儒家价值支点。以超脱的佛家思想来逃避现实的残 酷,来对抗现实的不仁。当儒家所谓的功业名利化为 了泡沫,金时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崩塌了, 于是他转向了佛家,并在其中苦苦的寻找着人生的支 点,希望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归宿,不幸的是,佛 经并没有让他走出绝望的境地,深邃广大的佛经最终 没有能够拯救他痛苦的心灵。三十载的游历研习,佛 家没有能够给他所要的答案,四十七岁时他又还俗娶 妻。 以上所有的纠结不甘都呈现在了作品中,他进行 了大胆的讽刺,《金鳌新话》五篇小说的主人公:梁 生、李生、洪生、朴生、韩生,都是地道的儒家传统 中的读书人形象,但是相反于传统观点中的“学而优 则仕”,五个书生虽然皆资质不凡,满腹经纶,却无 一个人做官[5]。由此可见,金时习对当时朝政十分不 满,强烈抗议世祖的倒行逆施,僭越礼教。但自幼学 习儒学著作的金时习深受儒家功利观的影响,选择出 家后虽然看上去傲视现实一世,啸傲山水之乡,放浪 形骸之外,可实际上他在深深埋怨自己的无能,行同 孤鸟,题诗哭,刻木哭,刈禾哭,登岭哭,由此可见 其内心激烈的斗争和矛盾挣扎。儒家的现实法则让他 痛苦不堪转向佛家,但是他依旧没能够寻得归宿,得 到释怀。于是他对佛也开始怀疑了,这一点在这五篇 短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在《万福寺樗蒲记》中, 作者设定的南原梁生与佛的赌局,如果佛赌输了便得 送给梁生一个美女,这样的情节设定实际上与四大皆 空的佛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最后梁生赢了佛,佛给 梁生一美女为伴。在里面,至高无上的佛竟然还不如 一个凡人书生,而且还这么俗不可耐。此外,在《南 炎浮州志》中,朴生与阎罗王讨论宗教时,通过阎罗 王之口也表现出了崇尚儒家,贬抑佛家的态度[6]。 细究起来,《金鳌新话》五篇短小说虽然表面 上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 ![]() 佛迹儒心:论金时习的佛学观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8 向佛,并且时而批判儒家,但实际上彻头彻尾宣扬的 都是儒家思想。 首先,五篇中的主人公都是儒生。《万福寺樗 蒲 记》中的梁生是“能文者”;邂逅女子也是“少读诗 书,粗知礼仪”的大家闺秀。《李生窥墙传》中的李 生是“学先圣仁义之格言”,“捷高科,登显士,声价 闻于朝者”;崔女同样是“学诗书仁义之方”的望门 淑女。《醉游浮碧亭记》中的洪生不但出身富室,而 且“善诗文”,所遇仙女,更是古代三皇五帝的后裔。 《南炎浮州志》中的朴生“以儒业自勉”,“著含章之 质,有发蒙之才”的大儒,而最后亦是为一地之君, 使得抱负得以实现。这正是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表 现。《龙宫赴宴录》中的韩生,则是“少而能文,著 于朝廷”的“文章巨公”。总之,都是如金时习一样 的儒者。其次,就五篇作品的内容来看,主要宣扬的 是儒家思想。前两篇写青年男女幽会,虽然有点离经 叛道,但是双方也都深知是有悖礼教的,深感内疚自 责。“妾之犯律,自知甚明”,“自将蒲柳之质,不念 桑落之诗已作娼儿行,罪已贯盈,累及门户。”所以 , 《金鳌新话》中的五篇短小说是弘扬儒家思想的。 再看作者金时习,他身上体现为一生固守的儒家 传统思想。他在表面上虽然反对当时的儒教名流,烧 毁与之有关的书籍和衣服,但是他一生对儒家学术深 信不疑,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目 标和追求。他的人生理想是拯救昏暗的世道,寻得并 鞠躬尽瘁的辅佐有贤德的君主,但是最终残酷的现实 让他无所依靠。超凡脱俗,万物并包的佛家思想为正 处于黑暗处境之中的金时习提供了一条道路,那就是 摆脱外在事物的奴役,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但是 这始终无法治愈金时习心中的伤痛。金时习的骨子里 是一位真正的儒生,他尚儒信儒却反过来遭受到了意 想不到的打击与排斥,为发其心中愤慨,他又选择披 上佛家的外衣,然后对打着儒学幌子的假面儒生进行 了无情的嘲讽,他批判那些假儒生何尝不是对儒教的 爱之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南炎浮州志》这 篇小说中,他严厉的批判了儒家的等级制度和儒学表 面的伪饰。朴生平时“以儒业自勉”,“意气高迈,见 势不屈”,“尝疑浮屠巫觋鬼神之说”,“人以为骄侠” 的朴生来到地狱的大门前,看到守门人表现出的竟然 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情态,遭到守门人的嘲笑: 为儒者,当逢威不屈,何磬折之如是!”,见到 阎 罗 王时,朴生“生俯养在地,不能仰视”,而后又“且 惊且惧”,本该刚直不阿的儒生确实一脸的奴才样, 这些都是金时习对儒家的批判。下面小说紧接着对朴 生与阎罗王主客问答的对白进行了描述,此时金时习 又刻意让朴生表现出刚正不屈,并且还加以赞扬,直 至最后朴生被阎罗王选为自己的继位人,这种种的讽 刺与批判都表现出了金时习的矛盾心理,他内心对儒 家有着甚高的期望,但是现实却给了它无数打击,于 是他虽批判儒教但更离不开儒教。在内心的坚守与残 酷的社会现实中他试图找一条出路,于是才转向了佛 家,他之所以转向佛家正是因为内心的儒家坚守遭到 了打击,可以说他的佛家意识流露的根源是儒家抱负 的挫败。 “ 4. 结论 综上所述,金时习所作短篇小说集《金鳌新话》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表面看来是对佛家的推崇, 贬抑儒家,实际上不过是披着佛家的外衣来宣扬儒家 思想,作为一介儒生,出生于儒门世家,当他内心坚 守的儒家价值遭到现实毁灭性的打击时,为逃避残酷 不堪的现实,转向了佛家以寻求解脱,看似禅静的诗 文其实是对自己愿望不得实现的安慰,是对现实苦闷 的逃避。 尽管如此,金时习并没有在佛家中找到他的栖身 之处,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在诸多压抑的现实面 前,他选择了用手中之笔书写一己愤懑,看似超脱的 佛家形迹下掩藏的是一颗地地道道的儒心。这也是历 来儒门文人面对黑暗统治,兼济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 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即转向超脱的佛家以求得内心 解脱,以独善其身。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韩)金时习, 著. 陈蒲清, 注译. 金鳌新话[M]. 长沙: 岳麓书 社, 2009: 164-165. [2] 高爱珠. 韩国小说的鼻祖——《金鳌新话》简论[D]. 天津师 范大学, 2004. [3] (韩)金时习. 梅月堂集[M]. 韩国文集丛刊[A]. 汉城: 景仁文 化社, 1973: 97-99. [4] (德)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259. [5] 韦旭升. 朝鲜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225. [6] 王进明. 胡为乎遑遑与世相矛盾—《金鳌新话》意旨探微[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