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Research Letters 艺术研究快报, 2013, 2, 28-31 http://dx.doi.org/10.12677/arl.2013.2200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rl.html) The Mentality Hongshou Chen Painted for Lianggong Zhou Hongjuan Li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Email: lihongjuan2007@126.com Received: Dec. 5th, 2012; revised: Dec. 13th, 2012; accepted: Mar. 11th, 2013 Copyright © 2013 Hongjuan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 Emperor Shunzhi seven years (1650), Zhou Lianggong asked Chen Hongshou for paintings by the way to Hangzhou. Although they have 30 years’ friendship, Chen Hongshou refused his claim. What is surprising w as that Ch en Hongshou painted f or Zhou Lianggon g in h urry the next year when he had no f ixed abode. In the past scholars thought th at Chen Hong shou knew his result, so that he painted for his dear friend.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cause of Chen Hongshou’s death and the identity of Zhou Lianggong to analyze the reason. This paper explained that this behavior was to ask for help. Keywords: Hongshou Chen; Lianggong Zhou; Adherents Erchen 陈洪绶为周亮工作画之心态探析 李洪娟 东南大学,南京 Email: lihongjuan2007@126.com 收稿日期:2012 年12 月5日;修回日期:2012 年12 月13 日;录用日期:2013 年3月11 日 摘 要:顺治七年(1650),周亮工北上路过杭州向陈洪绶索画,他拒绝了这位相交三十多年的老朋友 的请求,而第二年却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匆匆为其作画,以往学者大都认为是陈洪绶知道自己在劫 难逃,作画以惜别挚友,这固然是一方面,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陈洪绶的死因和周亮工当时身 份为着手点来分析其中因由,认为陈除表达惜别之情外亦是向挚友求救。 关键词:陈洪绶;周亮工;遗民与贰臣 陈洪绶和周亮工定交于明末,据周亮工《读画录》 记载“家大人官暨阳时,时交章侯,数月游五泄,余 时方十三龄,即得以笔墨定交[1]。”由此可知,亮工早 年随其父赴浙江诸暨主簿任,曾与章侯同游五泄,故 此结识,时间应在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 年)秋,陈洪 绶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长亮周亮工十三岁, 但是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二人成为知己。 据《周亮工年谱》陈洪绶和周亮工的第二次会面 于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 年)秋,此时陈洪绶四十三 岁。此年,亮工曾入京谒选,得山东莱州府潍县令。 周亮工《读画录·陈章侯》一云:“辛巳,余谒选,再 见于都门,同金道隐(堡)、伍铁山(瑞隆)诸君子结诗社, 章侯谬好余诗,遂成莫逆交。余方赴潍,章侯遽作‘归 去图’相赠,可识其旷怀矣[1]。”二人重修旧缘,成为 莫逆之交。 明崇祯十六年(1643 年),清兵自山东攻掠后入直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8 陈洪绶为周亮工作画之心态探析 隶,破承德,至怀柔,败明八镇后出塞。八月,清太 宗卒,子福林嗣位,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诏以明 年为顺治元年。三月,清兵北还。潍人感念周亮工对 全城德行,他立了生祠。清顺治三年(1646 年),清廷 首举会试、殿试,周亮工升任淮扬海防兵备道,为黎 民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周亮工年谱》云:“恤遗黎, 抚凋敝,置义冢,收白骨,禁告密,罢营房,惠民良 多。民感恩德,为立祠于扬州。”清顺治四年(1647 年) 周亮工被命为福建按察使,年谱言:“四月,擢福建 按察使。离扬州日,百姓倾城遮留。”由此可见周亮 工政治能力的不同凡响,虽是贰臣身份,却是为民办 事的好官,极受人民爱戴。但是对陈洪绶这个明朝遗 民画家来说,周的贰臣身份在其心底里是无法接受 的,陈明末绝意仕进,明亡后,以遗民自居。虽没有 慷慨赴国难的壮举,却不失民族气节,发誓坚决不与 新朝合作。《偶感》其一:“孟坚寂寂掩柴门,孟俯轩 轩作状元。国破笔端传恨处,水仙须学赵王孙[1]。”顺 治三年(1646 年),清军攻破绍兴,当时陈洪绶正居住 在此,被清兵所捕获,毛奇龄《别传》载:“王师下 浙东,大将军抚军固山,从围城中搜得莲,大喜,急 令画,不画:以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 旧之,请汇所为画署名,且有粉本,渲染已,大饮。 夜抱画寝,及伺之,遁矣”。陈洪缓逃出后,避难于 绍兴乡下云门、薄坞一带的深山幽谷里。后到云门寺 落发为僧,此后,更号为侮迟、僧悔等。陈洪绶在屈 服与死亡中选择了前者,最终为清作画终是一种失节 行为,这对其心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难以逃脱心灵的 谴责。陈洪绶在改朝换代的大转变时代走上出家改号 的消极道路,这是出于明王朝的心灰意冷外,也是对 自己明亡后仍偷生于世的羞愧。但是,陈洪绶并非皈 依佛门而万念皆空。出家是他无奈的人生选择,“岂 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才是他的真心话。由此可见 他的出家改号就是为了活下去。然而,面对国家的破 灭,他没有参与反清的军队,也没有慷慨赴死以守节, 而只是选择了消极遁世的生活道路,为此他也感到汗 颜羞愧,在《拾遗》一诗中写道“国破家亡身不死, 此身不死不胜哀[2]。”由此也可以看出陈洪绶对于变节 的不屑,同时面对现实内心也充满苦痛挣扎。而此时 的周亮工正是官场得志,陈对周的态度也相应发生了 变化,据黄涌泉先生《陈洪绶传》描述,陈洪绶晚年 对失节朋友非常鄙视,《宝纶堂集》卷四《久留》一 诗“腐儒不可报君仇,药草簪中醉暮秋,此已生而不 若死,尚思帝里看花落”。(顺治八年)暮秋,作《博古 叶子》一本,自题云:“嗟嗟遗民,不知愧作”[3]等都 表现出他明朝遗民的坚定立场。 顺治七年(1650),周亮工北上路过杭州像陈洪绶 索画,他拒绝了这位相交三十多年的老朋友的请求。 周亮工诗《题陈章侯画寄林铁崖》:“章侯与予交二十 年,十五年前,只在都门为予作‘归去图’一副,再 索之,舌敝颖秃弗应也。”可以印证。“庚寅(1650)北 上,与此君晤于湖上,其坚不落笔如昔[4]。”事后,他 又觉得这样做不是对待失节朋友的好办法,于是,在 周亮工离开杭州后,他又画了《归去来图卷》,在这 年冬天寄给周亮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历代画 家表现的重要题材,陈洪绶《归去来图卷》共分《采 菊》《寄力》等 11 段。除标题外,还题写意蕴深远的 短句标明意旨。画卷中,陶渊明衣衫飘举,泰然自若, 风度翩翩,再现了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气质 和超逸人格。弃官归田也是陈洪绶心中的理想图景, 而将此送给为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的周亮工可见其 用意所在,即规劝朋友不要出任清朝官员,远离险恶 的官场,同时也不免透出讽刺意味。但是接下来令人 瞠目的是清顺治八年(1651 年),客居杭州的陈洪绶在 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匆匆为好友周亮工作大小四十二 幅画。周亮工《题陈章侯画寄林铁崖》:“庚寅(1650 年)北上,与此君晤于湖上,其坚不落笔如昔。明年, 予复入闽,再晤于定香桥,君欣然曰:‘此予为子作 画时矣。’急命绢素。或拈黄叶菜佐绍兴深黑酿;或 令萧数青倚槛歌,然不数声辄令止;或以一手爬头垢; 或以双指搔脚爪;或瞪目不语;或手持不聿,口戏顽 童,半刻定静。自定香桥移予寓,自予寓移湖干,移 道观、移舫、移昭庆,迨祖予津亭,独携笔墨,凡十 又一日,计为予作大小横直幅四十有二。其急急为予 落笔之意,客疑之,予亦疑之。岂意予入闽后,君遂 作古人哉[5]?”陈洪绶突然性情大变,这让周亮工都 感到非常诧异。历来学者对于此事大都认为是陈洪绶 知道自己闯下大祸,在劫难逃,匆忙中为挚友周亮工 作画,以弥补好友的画债,表现出二人真挚的友情。 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陈洪绶希望身在清朝为官,得 到重用的周亮工能够救他。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9 陈洪绶为周亮工作画之心态探析 周亮工此时正准备去福建当官,为何说周亮工有 能够救陈洪绶的可能,这要从陈洪绶的死因说起,关 于陈洪绶的死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朱彝尊为 代表,认为他是得病而死;二是以丁耀亢为代表,认 为其死于“黄祖之祸”。后来,经过黄涌泉和裘沙两 位先生的研究,认定陈洪绶晚年是被迫自杀。黄涌泉 先生认为其或源于《生绡剪》余波[6],而裘沙先生则 认为是因为陈洪绶触怒了清朝某位显赫权贵。当今学 术界大都倾向于裘先生的看法。那么陈洪绶触怒的这 位权贵是谁呢?后人考证认为是田雄,田雄是何许人 也,明朝武将,明末官至总兵,清军入关后叛明降清, 于清顺治八年(1651)五月被授为一等子爵。这一年冬 天,权势显赫的田雄,居功自傲,附庸风雅,请当时 著名大画家陈洪绶赴宴,不想却被陈洪绶借着酒性当 众大骂了一顿,“诸暨陈洪绶,字章侯。工于画,画 独有奇气。崇祯间与北平崔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 午余,饮酒豪放;醉辄骂当事人。晚岁在田雄坐尝使 酒大骂,雄错愕而已。喜着僧服,称老莲,天下因称 陈老莲云[7]。”陈洪绶借着酒性,抒发了压抑在心头的 块垒,却未曾想,也正因此,走上了绝路。此时他的 挚交好友们,自杀的自杀,归隐的归隐,唯一当朝的 就剩一个周亮工。陈洪绶并不想死,他酷爱西湖,甚 至把西湖当成自己的家,为友人画完画之后,在第二 年突然匆匆离开杭州,回乡似与亲友诀别,说明他不 想死,不是大祸临头是不会死的。否则他也不会选择 出家活命,但同时他并不怕死,他的老师刘宗周、黄 道周,都是在明清变革中而死,友人祁标佳、祁视亦 投水自尽[8]。1644 年甲申之难,倪元璐在北京城破时 自缢;乙酉杭州失守,祁彪佳绝食而亡;其后祝渊投 缳而卒;同年八月,洪绶之师刘宗周也绝食月余后去 世。陈洪绶当时也想自杀而死,可是当他行至水滨时 萌生顾忌,据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五载“绶从今废 投于水滨耳!命虽永,惭负以之。皮骨即脱,愤懑无 穷,我真愚人也哉。”,可见陈洪绶并不想死,而想到 这么多赴国难的师友,陈洪绶对自己的懦弱和失节感 到深深的羞愧,悔恨不已,而在丙戌被擒时又因贪恋 酒色,被引诱作画,更加悔恨不已。辛卯年他又遇到 《生绡剪》的官司,内心更加痛苦不堪。陈洪绶晚年 在杭州应友人马白生的转求,为小说《生绡剪》封面 题了三个字,而此书的内容触犯了当时的权贵卢子 由,卢误认为此书是陈洪绶所作,频频兴师问罪,陈 洪绶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写了《辩揭》诉说《生 绡剪》不是他所作,但是仍然无济于事。两件事情综 合在一起使得他在杭州难以容身,但是,真正威胁陈 洪绶生命却是田雄,而此时唯一有可能能够帮上他的 只有官场得意的周亮工,令人遗憾的是,最终这个好 友没能帮上他。陈洪绶曾选择屈辱逃生说明他不想 死,但是陈洪绶并不怕死,也就是说陈洪绶早有死的 准备,在当朝权贵的逼迫下,与其被杀不如像其师友 那样毅然自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洪绶选择了 跟随其师刘宗周的脚步,孟远《陈洪绶传》:“岁壬辰, 忽归故里,日与昔日交游流连不忍去。一日趺坐床箦, 瞑目欲逝,子妇环哭。急戒无哭,恐动吾挂碍心。喃 喃念佛号而卒[2]。”裘沙先生据此叙述认为陈洪绶很可 能是步其师刘宗周的后尘,绝粒而亡。 这时的周亮工正准备赴闽任官,据《周亮工年谱》 他明末居官潍县,以守城功擢升监察御史,受到朝廷 殊遇。不料入京未十日,李自成农民军陷京师,明朝 骤亡。周亮工入清为官,屡得赏识[9]。他一方面为清 朝效力,同时也对自己的贰臣身份感到羞愧,当陈洪 绶抱着一丝希望,向这位老友求助时,周亮工碍于自 己的贰臣身份,只得有心无力,忍泪吞声。覆巢之下 无完卵,入清贰臣周亮工亦不免旧巢已覆,新枝难栖 的惶惑与失落。顺治十六年周亮工遭人诬陷,险些丧 命就是其为难的贰臣身份的真实写照。陈洪绶亦深知 周亮工身份的特别,所以内心虽希望他出手相救却没 有苦苦相求,而是以作画的方式来呈现。第二年,陈 洪绶忽然离开杭州返回故里,一方面与友人惜别,另 一方面也不排除商量应变之计。最终陈洪绶选择自己 早已预想的道路,念佛号而卒。 陈洪绶与周亮工为莫逆之交,二人对彼此才艺都 非常赏识,也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毕竟一 个是明朝遗民,一个成为贰臣,处在明清易代的浪潮 中,二人之间也透露出了一种微妙关系。陈洪绶去世 以后,周亮工悲痛不已却也无能为力,只得将其生前 画作珍藏保存以作对挚友的补偿,据《周亮工年谱》, 周亮工于 1656 年遭人诬陷,生命危在旦夕。可就算 是在生死关头他还是尽力保住挚友遗作。周亮工《题 陈章侯画寄林铁崖》言:“感君之意,即所得夥,未 敢以一幅贻人。乙未(1655)难作,诸强有力劫以势,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0 陈洪绶为周亮工作画之心态探析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1 予弗为动。即有作据舷狡狯者,予亦以石家行酒美人 视之。丙申(1656)春,予复入闽,以此卷自随,念予 负辠,大谳者必欲杀予媚人,汤燖逼人,七尺躯尚非 我者,况此卷哉?又念付托非人,负我良友,因以寄 铁崖子。予友自章侯外,惟一铁崖,而铁崖独未交章 侯,予借此为两家驿骑,章侯固可以无憾于地下,予 亦可免轻弃良友笔墨之辠矣[10]。”周 亮工对 陈洪绶 的 遗作如此珍视,一方面是因为二人是挚交,另一方面 也是对友人落难时,自己无法出手相救的惭愧之情的 流露。从陈洪绶与周亮工的交往过程中,也可以窥见 特定历史条件下文人的处境,传统中国的历代文人, 几乎都一颗兼济天下的赤子之心,无奈世事变迁,时 势逼迫,最终走向不同的道路,各位其主,但是他们 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令人为之动容。陈洪绶与周亮工 同为明清易代文人,一个选择了逃避易代后的仕途, 一个选择了效忠新主,而其心态实质皆是儒家情怀, 陈洪绶或为惜别之情或为求的周亮工的帮助,在离世 之际为周亮工匆匆作画,而最终周亮工自身难保,没 有向陈洪绶伸出援手,这正是明清易代之时,文人尴 尬处境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王云五. 丛书集成初编 1657: 周亮工读画录[M].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1936: 8-9. [2] 吴敢辑, 校. (清)陈洪绶, 著. 陈洪绶集[M]. 杭州: 浙江古籍 出版社, 1994: 290, 389, 589. [3] 黄涌泉. 陈洪绶年谱[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 124. [4] (清)周亮工. 赖古堂集: 附录卷二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6: 824. [5] (清)周亮工. 书影(十卷)[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824-825. [6] 裘沙. 陈洪绶研究——时代、思想和插图创作[M]. 上海: 人 民美术出版社, 2004. [7] 陈传席. 明末怪杰——陈洪绶的生涯及艺术[M]. 杭州: 人民 美术社出版, 1992. [8] (清)邵廷采. 思复堂文集 3[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218. [9] 孟晗. 周亮工年谱[D].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10] (清)周亮工. 赖古堂集: 附录卷二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6: 832-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