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 2013, 1, 15-19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3.1100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Zang Hua Ci: A SFL Interpretation Baoli Z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Email: zbl611@126.com Received: Ap r . 15th, 2013; revised: Apr. 29th, 2013; accepted: May 7th, 2013 Copyright © 2013 Baoli Zhao.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 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functions of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Zang Hua Ci. It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joint-point of Fun 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hence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app licability of SFL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wo versions are different in transitivity, mood, modality, and thematic structures. Therefor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ors need to adjust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etafunction; Zang Hua Ci; English Versions 从元功能角度看《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赵宝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北京 Email: zbl611@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4月15 日;修回日期:2013 年4月29 日;录用日期:2013 年5月7日 摘 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出发,对《葬花词》两个英译文本的概念功能、人际功 能和语篇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功能语言学与翻译批评的结合点,进而揭示系统 功能语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在及物性结构、语气和情态结构 以及主位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着许多差异,但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葬花词》;英译文本 1. 引言 在汉英互译的有关问题上,我国学者做了很多探 讨。例如,许渊冲(1991)提出的“三美”论:意美、 音美和形美,钱钟书(1964)的“化境说”,陈西滢(1921) 的“神似论”等。但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 统一的标准。众所周知,英文注重形合,句子具有层 次性,以严谨为美;汉语以意合为主,注重简约美。 而诗歌在意境的表达上尤为突出,但是也兼重形美和 音律美。因此学者们对各个理论褒贬不一。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已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 译领域,如在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的影 响下,奈达(Nida)提出“形式和动态对等”理论;贝 克(Baker)借鉴语用学给出了自己对等理论的理解;霍 斯(House)汲取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提出“翻译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 从元功能角度看《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质量评估模型”理论。(Munday, 2002)[1]目前,国内有 很多学者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诗歌的翻译 研究中,如黄国文(2002)[2-4],而且得出了较为令人信 服的结论。可以这样说,黄国文开辟了翻译研究的功 能语言学视角。 受黄国文研究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 学的元功能理论出发,对《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进行对比分析,即对比二者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 语篇功能,进而探讨功能语言学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2. 《葬花词》和英译文简介 《葬花词》是林黛玉所作诗词中压卷作之一。(范 敏,2007)[5]该诗为学者研究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其悲 剧命运提供了重要线索。《葬花词》的写作手法和铺 叙陈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广泛流传于国外。同时,该诗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重 要的语言素材。 《葬花词》是在黛玉误认为宝玉昨晚将她拒于大 门之外的情况下作出来的。当日,黛玉因被拒于大门 之外,伤怀不已。适逢看到散落满地的花儿,又顿生 凄凉,怜悯落花,推及自身。 《葬花词》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浓烈忧伤的情 调见长。借助《葬花词》,曹雪芹塑造了黛玉这一艺 术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黛玉伤怀感世的性格、轻 柔细腻的内心,勾画出了林黛玉纷繁复杂的精神世 界,低吟轻奏出黛玉身世的全部哀音。本诗为分析宝 黛悲剧提供了重要线索。这首诗在风格上类属于初唐 体诗歌: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还复叠,抒情淋漓酣 畅(刘肖彬,2007)[6]。 本文节选诗词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可以看出,该词基本上压尾韵,采用了 aabbcc 的形式,压“ian”、“u”、“ei”的音。 本文所选英译文本来自霍克斯(1973)[7]和杨宪益、 戴乃迭(2006)[8]: 霍克斯的译文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 The blossoms fade and f 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 he Maiden’s bower, 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The Maid, 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 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 rrow to express, Has rake i n h and into the ga r 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 d o n . Elm-pods and willow-floss are fragrant too; Why care, Maid, where the fallen flowers blew? Next yea r, when peach and plum-tree bloom again, 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No relief from anxie ty her poor heart knows; 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 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Willows and elms, fresh and verdant, Care not if 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 Next year t 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 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 3. 元功能理论简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 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说明、辩论、信息、劝说、安慰。Halliday(1994)[9]将 这些功能称为元功能(metafunction),主要包括概念功 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三种。 概念功能是将人类经验按照外部经验和内心世 界所发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时间地点等因素通 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及物性和语 态。(胡壮麟,2005)[10] 及物性中涉及三 个要素即过程 本身、参与者和环境。它的作用是将人类的现实经验 和内心世界用过程表达出来,指明参与者和环境成 分。韩礼德定义了七个过程,其中三个主要过程是: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四个次要过程包括:言语 过程(verbal process )、行为过程(behaviour process)、存 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和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 process)。 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 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是自己参 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 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胡壮麟,2005)[10]人际功 能主要通过语气结构和情态等来表现。语气结构中的 语气包含主语和限定成分,剩余成分包含谓语、宾语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6 从元功能角度看《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和状语等。 语篇功能是将不同片段的句子有系统的构成篇 章,符合特定的语境,明确表达意义。(Thom pson, 1996) [11]系统的构成篇章的过程,是语篇功能合理组织融合 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并形成整合的意义的过程。这 一过程中,零散的话语逐渐构成合理的篇章。语篇功 能则通过主位结构,衔接和信息结构来表达。(彭宣维, 2010)[12]。 4. 《葬花词》及其英译文本的元功能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对《葬花词》及其英译文本的概 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做综合对比分析。 首先,从概念功能(这里主要指经验功能)上来看, 《葬花词》使用最多的是心理过程,其次是物质过程, 最后是行为过程。该诗所呈现的语场是,黛玉因昨晚 被拒于门外,满怀悲伤,又恰逢看到满地的落花和飞 絮,由花及人,联想自己孤身一人受人冷落的凄惨命 运的场景。此诗语场中,黛玉一人体味自己的心理变 化和感叹自身命运。涉及的人物只有自己,涉及的对 象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故而多用心理过程。诗中的落 花和飞絮被拟人化,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作,因此描述 时多采用物质过程。黛玉看到满地落花后,反身回闺 房“手把花锄出绣闺”等一系列动作涉及的是人物的 行为,因此这一部分采用行为过程。 本文将从元功能角度分析对比译文是否体现了 诗词的意境和音韵。其中,在原文中(如表 1)。 我们则比较一下(如表 2),在及物性方面两篇译文 的表现方式和各自取得的效果。 第一句诗词运用的是物质过程,两个译本采取了 相应的过程来表现景象烘托氛围,并都运用 fade 一 词,不同的是杨译本使用了 fade and fly,两词带有押 头韵的效果,与原文不仅在表现方式上相似,而且在 烘托柔美温婉的氛围效果上近似。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是隐喻的手法,是以 花喻人,带有人的情感色彩,“谁”是感知者,“怜” 是心理过程,现象则是“红消香断”,而这个小句内 部又是一个物质过程。霍译本采用了物质过程,描绘 了“红消香断”的意象,而杨译本则采用了心理过程 中包含关系过程的方式,首先“pity”表现出林黛玉此 时惜花、自身孤标的心境,又勾起读者对两者的同情 Table 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Zang Hua Ci extracted 表1. 《葬花词》节选诗词及物性分析表 诗词 过程 花谢花飞花满天 物质过程 红消香断有谁怜 心理过程 游丝软系飘香榭 物质过程 落絮轻沾扑绣帘 物质过程 闺中女儿惜春暮 心理过程 愁绪满怀无释处 心理过程 手把花锄出绣闺 行为过程 忍踏落花来复去 心理过程 柳丝榆荚自芳菲 物质过程 不管桃飘与李飞 心理过程 桃李明年能再发 行为过程 明年闺中知有谁 心理过程 Table 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2. 两篇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表 诗词 霍译 杨译 花谢花飞花满天 物质过程(fade) 物质过程 (fade and fly) 红消香断有谁怜 物质过程 (bereft and bare) 心理过程(pities) 关系过程 (has been) 游丝软系飘香榭 物质过程(flutter round) 物质过程(floats over) 落絮轻沾扑绣帘 行为过程(strike) 物质过程 (waft to) 闺中女儿惜春暮 心理过程 (grieve) 心理过程 (mourn) 愁绪满怀无释处 物质过程 (seek) 心理过程 (know) 手把花锄出绣闺 关系过程 (has) 行为过程(step) 忍踏落花来复去 关系过程(trampled) 关系过程relational 心理过程(loath) 行为过程(come) 柳丝榆荚自芳菲 关系过程(are) 关系过程 不管桃飘与李飞 心理过程(care) 心理过程(care) 桃李明年能再发 物质过程(bloom) 物质过程 (bloom) 明年闺中知有谁 关系过程(remain) 物质过程(stand) 与瑟瑟悲伤的情怀。杨译本将“红消香断”这个物质 过程转为关系过程,由一种逝去的行为转变为美好景 色的原本持有而现在消逝,推花及人联想后来黛玉的 香消玉损,更引起人的怜惜,“谁怜?”实则是人人 怜惜,更强化了心理的感受,烘托柔美悲伤的环境。 “游丝软系飘香榭”一句,两个译本均采用了物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 从元功能角度看《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质过程,起到描摹景色的效果,同时两者在介词的运 用上也有不同效果上,一个是“round”,一个是“over”, 在环境成分中,按弹子球原理(柴同文,2007)[13]来讲, round 更侧重于现象和外部的静态的环境,而 over 则 侧重于点、是动态的现象。在古代“榭”是应景而设, 四面畅开的,因此轻絮可以飘动于外流连于内,在整 个环境中充盈飘动着;“落絮轻沾扑绣帘”,霍译本将 其译为行为过程,带有感知的因素,突出了原文赋予 柳絮与人的情感“扑”的表达意象,亲密不顾虑自己 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杨译本将其转化为物质过 程,起到了和上句描绘景色同样的作用。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 出绣闺”,霍译本将三句整合为一个严谨的关系过程 的句型,在关系过程中包含两个潜在的心理过程和行 为过程,清晰的表述了黛玉葬花的原因;杨译本按照 原文,分别用两个心理和一个行为过程来表现黛玉惜 春感世、郁郁于心的情绪,并结合动作将人物勾画的 惟妙惟肖;“忍踏落花来复去”,霍译本将“忍”和“来 复去”转化为关系过程,描述事情之间的联系,并在 语态上将其变为被动语态,踏花这一动作为花被踏, 激起人的怜悯之情。杨译本则将其处理为心理过程和 行为过程,“loa th”和“come and go”,前者是心理, 后者表动作,将黛玉内心怜惜落花,却又不得不踟蹰 无奈的踏着她们来回收集埋葬的动作巧妙地结合起 来,黛玉纤腰弱体亦步亦趋、拭泪葬花的动作和画面 形象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柳丝榆荚自芳菲”,在原句中起铺垫作用,霍 译本和杨译本将其处理为关系过程,上下连接,没有 出现突兀的感觉;“不管桃飘与李飞”,原句使用隐喻 的手法,霍译本是人物作为说话对象,使用心理过程, 将意思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杨译本则将人物情感转移 到物“柳丝榆荚”上,采用了隐喻的手法,试图保留 原著的意象;“明年闺中知有谁”是心理过程,黛玉 感伤世间情薄,自己孤苦无依体弱多病,不禁心生惆 怅,两个译本都采用转换过程的方法,霍译本采用了 关系过程,将黛玉和花直接联系起来,明年再花发时, 黛玉是否还在呢?杨译本采用了物质过程,“stand” 一词则强调了改变,明年此时有人去楼空之感。 其次是人际功能,在《葬花词》中,以陈述语气 为主;诗中描述了活动的唯一参与者黛玉的内心活动 和黛玉所见所想的场景,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并 不涉及参与者与外界的对话和交流,因此多采用陈述 语气。 在原文中,有两句是疑问语气,即“红消香断有 谁怜?”和“明年闺中知有谁?”两者都是为起到渲 染悲伤氛围、表达黛玉惜花感世、引起读者怜惜之情 的作用。不同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将黛玉心中 或者原作者心中的感情作为信息呈现给读者,为达到 的效果服务;“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句将黛玉心中 的悲伤感世化为要求—寻求别人给出回答,强烈的引 起读者回味反思。 在译文中,两个译文相应的多采用陈述语气。在 霍译本中,译者调整了原诗的句序,整合为六句,其 中四句为陈述语气,两句为疑问语气。杨译本中,保 持原文句序和层次,六句中五句为陈述语气,一句为 疑问语气。 两个译本的差异出现在对于“红消香断有谁 怜?”一句的翻译上。霍译本使用陈述语气,代替疑 问语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原文的效果;杨译本采 用疑问语气,在一定程度上和原文的意象达到了异曲 同工之妙。 “明年闺中知有谁?”霍译本使用了疑问语气, 作为提出问题出现,在诗的中间使悲伤的情怀趋于高 涨,表现了原诗的意象。杨译本采用了直陈语气,在 情态上做了改变,“may”一词,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 空间,黛玉体柔多病,情感敏锐细腻,却孤苦无依, 伤感多泪,回味之后顿生悲凉,同样起到了原文悲伤 多情的效果。“Why care, Maid, where the fallen flowers blew?”的译本,将意思直接呈现与读者面前。此处使 用疑问语气,似乎将疑问传递给黛玉,实则将信息反 馈给了读者,但在这里脱离了原诗的意境,将译者的 思想放在了译本中。 最后是语篇功能,诗中句子的主位(如表 3)。 由表 3可以看出,《葬花词》的前四句主要是以 物作为主位,然后转入“闺中女儿”——人物作为主 位,再者转入事物作为主位并开始抒情。这样的结构 明显体现了古诗词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霍译本中,每句的主位是“The blossoms, Floss, The Maid, Elm-pods and willow-floss, Next year, 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Before”,杨译本中每一句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8 从元功能角度看《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文本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9 Table 3. Thematic structure of Zang Hua Ci extracted 表3. 《葬花词》节选诗词主位结构表 主位 主位 花 红消 游丝 落絮 闺中 愁绪 手 黛玉 柳丝榆荚 柳丝榆荚 桃李 明年 主位是“As, Who, Softly, Gently, A girl, No relief from anxiety, Hoe in hand, 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Willows and elms, Next year, But”,在霍译本中多以名 词作为主位,体现的是诗中的花、飞絮、黛玉等,而 杨译本中多以连词、副词、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主位 来体现,更侧重于对环境、人物和人物心理的描写, 笔者认为通过环境和心理描写烘托氛围容易体现原 诗的意境。 在篇章的衔接上,霍译本多注重句子内部成分的 逻辑关系,采用省略如译文第一句中的“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省略人物在句中的作用,所指如“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中的“thes e”来指代前文中 描写的百花飘落的景象,“which”指代黛玉等,表现 原诗的意思或者意义;杨译本多通过句子之间的形式 字面衔接来表现原诗,译文开始句使用“as”作为连 接词,引导时间状语,因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景 象让心思细腻的黛玉联想到自身,才出现以花自喻, 出现“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悯感慨。下文中通过 形式上的对仗来产生意境,“Softly, Gently”和“No re- lief from anxiety, Hoe in hand, 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使译文产生形美和音律美,从而达到创造 意境的效果。译文中“but”的使用连接了上文,同时 起到了转折作用,不仅是行文上的转折,也体现了黛 玉感叹明年可再有花发时而自己又身处何地,是否已 是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了呢?使读者的情感也出现了 起伏转折。 5. 结语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对《葬花词》 及其英译文本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进行 了分析,分析表明,原文在概念功能中,以心理过程 为主,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为辅,侧重描写参与者黛 玉的心理活动;在人际功能方面,原文多直陈语气, 目的在于为读者呈现语场中出现的信息;在语篇功能 方面,原文多以名词作为主位,名词主位中多包括事 物的描写用以衬托环境,烘托氛围。译文中,霍译本 在概念功能中多采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侧重对事 物的现实描述,重视使用人际功能中的直陈语气,在 语篇上多采用名词作为主位;而杨译本多采用物质过 程和心理过程,使用直陈语气为读者提供信息,在语 篇上多以连词、副词、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主位。由 此可以看出,杨译本比较贴合原文的元功能,而霍译 本在及物性和主位衔接方面做出了转化。但是,这不 意味着否定霍克斯的译本。两个译本整体而言并无孰 优孰劣之分,它们都有各自的精彩之处,只是针对不 同的翻译需求有不同的译本可作参考。另外,本文的 分析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在诗歌翻译 研究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M.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 plic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cess, 2002. [2] 黄国文. 杜牧《清明》英译文的逻辑功能分析[J]. 外语与翻 译, 2002, 1: 1-6. [3] 黄国文.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 外语教学, 2002, 23(3): 34-38. [4] 黄国文. 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 解 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9: 67-70. [5] 范敏. 诗歌翻译的诗美构建研究—以《葬花辞》英译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6: 18-23. [6] 刘肖杉. 《红楼 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 外 语教学, 2007, 9: 91-94. [7] H.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guin Books Ltd., 1973. [8] 杨宪益, 戴乃迭. 红楼梦(汉英对照)[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6. [9] M. A. 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1994. [10]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5. [11] G.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1996. [12] 彭宣维, 赵秀凤. 《功能语法导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2010. [13] 柴同文. 及物性: 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契合点[J]. 外国语 言文学研究, 2007, 7: 2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