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141-154
http://dx.doi.org/10.12677/ag.2013.3302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g.html)
Mesozoic Tectonic-Magmatic Events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Hongkui Li1#, Yifan Li2, Ke Geng1, Chuanyuan Zhuo1, Taitao Liang1,
Zhili Yang3
1Shandong Institute and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Gold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Subordinated to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Jinan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3No. 6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Zhaoyuan
Email: #lhklhk126@126.com
Received: Mar. 1st, 2013; revised: Mar. 17th, 2013; accepted: Apr. 5th, 2013
Copyright © 2013 Hongkui Li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
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is situ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ree tectonic domains as Tetisi, Paleo-Asian
Ocean and Pacific Ocean. Interaction process of these three global tectonic domains control and affect the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of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area has experienced lndosinian orogenic event and Yanshanian oro-
genic event during Mesozoic period. Yanshanian orogenic event represents three tectonic episodes. Each episode repre-
sents cyclicity of extrusion and extension. This cyclicity i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mineralization in Ludong gold
deposit and oth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ree world-class gold fields with the
reserve over one thousand tons, such as Sanshaodao gold field, Jiaojia gold field and Linglong gold field have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uniqueness and induplication.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controls tectonic-magmatic ev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ma-sedimentary-tectonism
-mineralization event and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tion of gold deposits and polymetallic
deposits also have close connections with three tectonic episodes of Yanshanian orogenic event. Three mineralization
events (160 - 140 Ma, 130 - 110 Ma and 105 - 80 Ma) have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ree regional tectonic-magmatic
hydrothermal events of Linglong rock mass, Guojialing rock mass and Weideshan rock mass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ages gained from 318 sample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is area, three age concentration
periods have been divided as 81 - 105 Ma, 110 - 130 Ma and 141 - 160 Ma. According to mineralization, deposit types
and ore-forming sequences, it is regarded that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is synchronous with three tectonic episodes.
That is the first Mo-W-Au tectonic episode, the second Au-Ag tectonic episode and the third Cu-Pb-Zn-Mo-Au tectonic
episode mineralization. Typical deposits of Mo-W-Au metallogenic series are Xiangjiashan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deposit, copper deposit and Liucun gold deposit. Au-Ag metallogenic series are major representative type of main min-
eralization stages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I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Au-Ag metallogenic sub-series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mantle-crust magma interaction in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Au-Ag-Cu metallogenic sub-series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mantle-crust magma in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and Cu-Au-Fe-Ag metallogenic sub-se-
ries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in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Typical deposits are Jiaojia
gold deposit, Sanshandao gold deposit and Linglong gold deposit. Cu-Pb-Zn-Mo-Au metallogenic series is the main
stage of superimposition mineralization and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with a mineralization age at 81 - 105 Ma. This
ser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orite-granodiorite-granite and quartz diorite porphyry-granodiorite porphyry-monzonite
porphyry of the late Weideshan orogenic stage, and acid-intermediate volcanic-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Shiqianzhuang
formation in Qingshan Group.
Keywords: Hydrothermal Event; Tectonic Episode; Mineralization; Metallogenic Series; Mesozoic;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140025)和全国矿产资源法潜力评价项目之山东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1212010813014-01)的资助成果。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1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2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李洪奎 1#,李逸凡 2,耿 科1,禚传源 1,梁太涛 1,杨之利 3
1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济南
2潍坊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潍坊
3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招远
Email: #lhklhk126@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3月1日;修回日期:2013年3月17 日;录用日期:2013年4月5日
摘 要:山东鲁东地区处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决定并影
响着鲁东的成矿环境,在中生代区内有印支和燕山二次造山事件。燕山造山事件在鲁东地区表现为三个造山幕,
每一幕表现为挤压与伸展的旋回性,这种旋回性是鲁东金矿和多金属矿成矿的地质背景。中生代构造演化对山
东的构造–岩浆事件、沉积环境和成矿作用起着制约与控制作用,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事
件具有相互耦合性,金矿、多金属矿的形成与定位同燕山期三个构造幕紧密相联,3期成矿事件 160~140 Ma、
130~110 Ma和105~80 Ma 则与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相耦合。文章在统计区内已报道
的金矿成矿年龄样品 318件的基础上,划分了 81~105 Ma、110~130 Ma和141~160 Ma三个年龄集中区间,按
照成矿作用、矿床类型和成矿时序,认为区内成矿作用与三个构造幕同步,为第一幕 Mo-W-Au、第二幕Au-Ag
和第三幕 Cu-Pb-Zn-Mo-Au 成矿作用。Mo-W-Au 成矿系列典型矿床是邢家山钼钨矿、铜矿和留村金矿;Au-Ag
成矿系列是鲁东地区主成矿期的表现形式,可进一步分为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Au、Ag 矿床成矿亚
系列、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 Au、Ag、Cu、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和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期后热液
活动有关的Cu 、Au、Fe、Ag、硫铁矿矿床亚系列,其典型矿床为焦家金矿、三山岛金矿和玲珑金矿等。Cu-Pb-
Zn-Mo-Au成矿系列与伟德山造山晚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浅成–超浅成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
长斑岩–石英二长玢岩组合和青山群石前庄组中酸性火山喷发建造关系密切,是区内金矿的叠加成矿期及多金
属矿的主成矿期,成矿年龄81~105 Ma。
关键词:热事件;构造幕;成矿作用;成矿系列;中生代;鲁东地区
1. 引言
山东鲁东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因与金
矿相伴而备受注目,这与中国中东部地区中、晚三叠
世后经历了华北、扬子陆块碰撞–拼贴及太平洋板块
运动有关,导致了大规模叠加造山–裂谷系[1,2]的形
成。通常将三叠纪微陆块拼合碰撞和大陆形成的过程
归结为印支运动,其标志为近东西向的古特提斯海洋
关闭[3]。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形成濒太平洋北
北东方向大陆边缘体系,李四光先生称之谓新华夏构
造体系[4],侏罗纪–白垩纪中国东部转变为挤压造山
带,翁文灏[5]首次提出称为燕山运动,并明确指出燕
山运动以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挤压构造变形以及成矿
作用为特征[5]。崔盛芹等[6,7]、赵越等[8,9]、任纪舜等[10]
对燕山运动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划分。对燕山运动的性
质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3,9-11]是从大陆碰撞构造体制
转为以西太平洋陆缘俯冲构造体制为主导的陆内变
形和陆内造山,约 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这
个阶段有关[12],同时导致生物进化的激变期[13]。故燕
山运动是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在山东具有特
殊的地质意义,也是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时期[14]。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鲁东地区金矿成
矿背景、成矿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时代等进行了全
面系统的研究[15-33],而针对多金属矿尤其是中生代金
属矿产成矿系列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该区中生代金
矿成矿来说,多数学者认为存在一个主成矿期,即 140
Ma~110 Ma 之间[34-36],杨金中和李光明[37]认为存在两
个主成矿期,而 Mao et al.[38]更倾向于存在 3次成矿事
件。李洪奎[39]按照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不同,认为区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内成矿作用与三个构造幕同步,总体是在挤压–伸展
环境下形成的,可分为第一幕(早期) Mo-W-Au 成矿作
用、第二幕(主成矿期) Au-Ag 成矿作用和第三幕(晚期)
Cu-Pb-Zn-Mo-Au 成矿作用。
2. 成矿地质背景
鲁东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与秦祁昆造山系二大构
造单元结合带,二者之间大致以五莲–即墨–牟平一
线的断裂为界。鲁东地区以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为主,
盖层不发育。基底有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新太古代
胶东岩群、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和芝罘群,震
旦纪蓬莱群;在断陷盆地内有白垩纪莱阳群、青山群、
王氏群分布,平原地区及河流沟谷有新近系、第四系
分布。
鲁东地区基底构造线以近东西向展布为主,断裂
构造是其醒目特点,NNE、NE 断裂尤为发育,NW、
EW 向断裂次之。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包括新太古
代TTG 岩系、震旦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系列,三叠
纪后碰撞岩浆杂岩、侏罗纪玲珑花岗岩、早白垩世郭
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早白垩世伟德山长岩–花
岗闪长岩–花岗岩、早白垩世崂山碱性花岗岩等发
育,其它各时代的侵入岩为岩枝、岩株、岩脉状,规
模小(图1)。
中生代是鲁东地质构造大变动时期。鲁东地区中
生代有二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陆–陆碰撞
造山和燕山俯冲造山作用。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
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
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
作用在鲁东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造山幕,每一幕表现为
挤压与伸展的相互转化过程,而这种转化是鲁东金矿
Figure 1. The tectonic location sketch map of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1: Archean TTG and supracrustal rocks; 2: Proterozoic su-
pracrustal rocks; 3: Proterozoic syn-collision igneous complex; 4: Triassic post-collision igneous complex; 5: Jurassic Linglong early orogenic
intrusions; 6: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Guojialing mid-orogenic intrusions; 7: Early Cretaceous Weideshan l a te orogenic intrusions; 8:
Early Cretaceous Laoshan post orogenic alkalic intrusions; 9: Cretaceous sedimentary and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10: Cenozoic
sedimentary and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11: main geological boundaries; 12: main faults; 13: gold mines/gold placer mines;
14: silver mines
图1. 鲁东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图。1:太古宙TTG + 表壳岩;2:元古宙变质表壳岩;3:高压-超高压变质带;4:三叠纪后碰撞岩浆杂岩;
5:侏罗纪玲珑造山早期侵入岩;6:早白垩世郭家岭造山中期侵入岩;7:早白垩世伟德山造山晚期侵入岩;8:早白垩世崂山后造山碱性
侵入岩;9:白垩纪沉积-火山沉积岩系;10:新生代沉积-火山沉积岩系;11:主要地质界线;12:主要断裂;13:金矿/榴辉岩;14:银矿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3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和多金属矿成矿的前提。
2.1. 印支陆–陆碰撞造山事件
几近与山东海岸线平行、沿日照–胶南–荣成–威海
等地呈 NE 向展布、出露宽 20~100 km、断续长约 450
km 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
陆–陆碰撞造山后形成的一条HP-UHP 变质带,称为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40-43]。苏鲁高压–超高压变
质带是秦岭–大别碰撞带的东延部分,属秦祁昆造山
系的不同级别的低序次构造单元。对秦岭–大别碰撞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大别碰撞带在三叠纪晚期
最后完成碰撞、拼合,碰撞带内及其两侧的边缘残余
海完全消失,大量的同碰撞期变质和岩浆作用的年龄
数据,均为240~205 Ma[43-47],显示了三叠纪晚期完成
拼合。代表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残余洋壳的勉略–湖
北随州花山一带蛇绿岩套,在中三叠世末期受到挤
压、碰撞,这是秦岭–大别带最后完成碰撞、拼合的
主要表现[48]。上述认识与地质方面的证据相吻合,已
经被多数地球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胶南–威海印支期陆–陆碰撞造山形成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带,其演化与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强烈碰
撞、俯冲和折返三个阶段,其时限主要在250~205 Ma,
约45 Ma[39,49,50],属三叠纪构造事件。主要造山作用
为:250~230 Ma,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
扬子板块俯冲华北板块之下,在俯冲带的前部和后部
分别发生超高压变质和高压变质事件,叠加到前造山
的角闪岩相变质事件之上。230~210 Ma,扬子板块向
华北板块推挤、逆冲,榴辉岩向地表回归,造山带近
邻扬子板块一侧变形强烈。同时形成柳林庄–宁津所
同造山角闪石岩–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组合,在荣成
邢家岩体变辉长岩的 SHRIMP U-Pb 年龄(213 ± 5)
Ma、(211 ± 5) Ma[51],红门石岩体锆石SHRIMP U-Pb
年龄为(215 ± 5) Ma[51]。210~200 Ma,扬子板块向华
北板块大规模斜向逆冲推覆,深部榴辉岩同步向地表
回归,造山带结构分带进一步明显化。210~205 Ma,
进入后造山拉张阶段,形成槎山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组
合,在葛箕岩体含斑中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 年龄为(205.7 ± 1.4) Ma、(211.9 ± 1.5) Ma[51],代
表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结束,同时证明三叠纪末期
已经完成南北板块的拼合,到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应
力场与三叠纪已经完全不同,进而转入燕山造山作用
阶段。
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
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
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
2.2. 燕山造山事件
鲁东地区燕山造山作用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
陆–陆碰撞造山之后[52],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
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联合作用的
结果[39]。在这一构造背景下,鲁东地区燕山造山事件
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造山幕,每一幕表现为由挤压到伸
展的转化过程,代表了应力由压性到张性的变化过
程,并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构造——岩石组合,表明侵入
岩浆作用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构造——岩浆旋回[52-54]。
燕山造山事件是鲁东岩浆活动的鼎盛时期,李洪
奎[39]对鲁东地区新近获得的71 个SHRIMP 年龄统计
表明其年龄值集中在 160~110 Ma,其中在 160~150
Ma、130~125 Ma 和120~100 Ma 构造三次强烈构造–
岩浆事件,代表了燕山造山事件三个构造幕,即第一
幕(早期)、第二幕(中期)和第三幕(晚期)造山事件。
第一幕(早期)造山事件的实体为晚侏罗世玲珑–
昆嵛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39 个锆石SHRIMP
U-Pb 年龄值集中在 160 Ma~150 Ma[39],是区域构造挤
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
花岗岩特征(邓晋福等,2004),其后的伸展引张形成
了各种密集分布的脉岩群。第二幕(中期)造山事件的
实体是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
合和稍晚的莱阳陆内盆地形成的火山–沉积岩建造
组合。郭家岭花岗岩 11 个岩浆锆石 SHRIMP U-Pb 年
龄集中在130~126 Ma,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岩石圈发
生巨量的减薄,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为主向伸展为主
转换,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随着由挤
压向伸展的进一步转化,形成了莱阳群陆相碎屑岩沉
积及其后的青山群火山岩喷发建造。第三幕(晚期)造
山事件的实体是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
岩组合、青山群碱性火山岩及后造山 A型崂山晶洞过
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伟德山花岗岩12个岩浆锆石
SHRIMP U-Pb年龄为 118~105 Ma,表现为大陆弧花
岗岩;A型崂山后造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4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花岗岩组合,标志着燕山造山过程的结束。
3. 构造–岩浆–沉积–成矿事件序列
各种矿床都是在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在特定大
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质体,成矿作用过程与大
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1],成矿作用过程中特定成矿类
型反映了大地构造环境的时空专属性。图 2为鲁东地
区中生代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沉积–成矿事件序
列的初步框架,它是在已有的山东大地构造相研究基
础上初步确定的鲁东地区中生代造山带构造–岩浆
事件的完善与补充,主要补充的是矿床和造山幕两
栏,以期把金属成矿事件与火山–岩浆事件和沉积事
件对应起来,以及把这些事件形成的时间序列纳入造
山幕的划分框架中,来初步讨论成矿事件在造山过程
中的位置及其演化趋势,并从地质事件序列这个视角
初步讨论构造–岩浆–沉积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成生
联系。
鲁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
序列时空演化图(图2)是对区内地层划分、岩浆侵入时
序关系、火山喷发建造、构造活动及成矿作用的概括
Figure 2. The evolutionary series of mesozoic magmatism-sedimentation-tectonism-minera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图2. 鲁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时空演化图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5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和模式化,是在对区内已取得的 1:5 万、1:20 万和 1:25
万区调资料及各种资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编制
山东省 1:25 万建造构造图、1:50 万沉积岩区、变质岩
区、侵入岩区、火山岩区和大型变形构造工作底图,
进而上升为 1:50 万大地构造相图,而鲁东地区中生代
时空演化图则是大地构造相图的组成部分,其时代划
分的依据充分客观。从图 2中可以划分为二个构造阶
段,其一是三叠纪华北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阶段,代
表了印支造山过程;其二是中国东部叠加造山–裂谷
发展阶段,是燕山造山事件的表现,可进一步分为三
个构造幕。每一个造山幕,均符合于挤压造山到随后
的伸展作用,亦即从地幔对陆壳的加热开始,随后是
挤压造成的岩浆侵位以及造山后的伸展作用,并伴随
着与岩浆事件紧密相关的不同的成矿作用。由图 2可
看出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 每一个造山旋回都是从碰撞挤压开始,由造山
期花岗岩(包括由基性→中酸性→酸性花岗岩建造组
合)开始,并经过强度不等的伸展作用。这一过程包括
二个方面,一是地壳的折沉作用使原来的太古宙克拉
通的冷的和刚性强的陆壳的加热,表现为岩浆作用发
生在构造变形之前使陆壳岩石融熔重结晶形成S型花
岗岩,如玲珑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机制;二是
幔源玄武质岩浆上涌形成壳幔混合岩浆经历结晶分
异而成的,如郭家岭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
合。
2) 前造山幕和后造山幕之间的伸展作用,表现为
脉岩群、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及火山岩堆积,它分别
与比较平静的构造环境与强烈活动的挤压收缩构造
环境有很好的对应和反馈关系,同时挤压后的伸展是
区内金矿和多金属矿定位期。
3) 侏罗–白垩纪造山事件(燕山造山事件)表现
为三个构造幕,即 3次造山和 3次伸展。区内3期成
矿事件(160~140 Ma、130~110 Ma和105~80 Ma)则与
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相耦
合[24]。3幕造山(造山早期、造山中期和造山晚期)岩
浆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 3幕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伴
生,每次事件间隔在 10 Ma 左右。
构造–岩浆–沉积–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事件
具有相互耦合性。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J3)
侵位后的伸展表现为 NE 向玲珑岩群的侵入。造山中
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K1)侵位后的伸展
表现为胶莱盆地及胶北各断陷盆地(臧家庄断陷盆地、
龙山店断陷盆地)的形成。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
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与青山群双峰式火成岩为主
的组合,早期大量花岗质岩浆与底侵玄武质岩浆在总
体挤压条件下的主要通过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以安山
质为主的岩浆活动,随着整个陆壳已被加热升温,即
使上地壳岩石发生大量局部熔融,形成以流纹质和花
岗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和喷发分别形成伟德
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和玄武安山岩、
流纹岩等双峰式火成岩为主的组合。这种热演化趋势
与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演化趋势,以及与构造变形演
化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和反馈关系。后造山 A型崂山晶
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与方戈庄组
高碱粗玄岩是典型造山后伸展的产物,代表燕山构造
事件的结束。
4) 大尺度和强烈的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同造山
(早期、中期和晚期)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造
山中期由于强烈的伸展作用,除了形成大规模的金矿
成矿作用外,还形成了火山岩型金属矿产和与火山作
用有关的膨润土、沸石岩和珍珠岩矿床,而造山早期
和造山晚期则形成多金属矿产,这一特征在图 2中表
现特别明显。它进一步表明,造山幕的识别和划分为
金属成矿作用与大规模岩浆活动时空相伴生的成生
联系提供了好的约束,而过热的大量岩浆作用发育期
则在时空上与形成大型金、铜、钼、铅锌矿床相伴生。
4. 成矿系列
鲁东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处于华北板块
与扬子板块碰撞带及太平洋伊佐奈岐板块向 NWW 俯
冲陆缘岩浆弧部位,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将成矿地
质作用作为造山作用的一个过程,建立区域构造–岩
浆活动–成矿作用总体模式,是创新思维[54,55]。就鲁
东地区成矿作用及其形成的矿床而言,表 1收集了区
内金矿成矿年龄数据(统计样品数 318 件),资料来源
为参考文献中的[59-75]号。从图 3中可以看出:区内
金矿床的形成年龄集中在三个区间,一是81 Ma~105
Ma,占统计样品数的15 .6%;二是 110 Ma~130 Ma,
占统计样品数的70.1 %;三是 141 Ma~160 Ma,占统
计样品数的 14.3%。研究表明:鲁东地区的三个金矿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6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Table 1.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ages of the main gold deposit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表1. 鲁东地区主要金矿床成矿年龄测定表
年龄(Ma)
采样地点/矿床 测试对象 测试方法 样品数
最高 最低 平均
资料来源
(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
蚀变绢云母/绢云母 Ar-Ar 3 121.5 121.1 121.3 [59-61]
仓上
流体包裹体/石英脉包裹体 Rb-Sr 2 114.1 112.9 113.5 [59,60]
大开头 矿石+黄铁矿 Rb-Sr等时线 2 149 91 120 [62]
大尹格庄 含矿花岗岩 U-Pb 2 146 144 145 [60]
石英/绢云母 Ar-Ar 3 118.03 114.6 116.32 [60,61,63]
大庄子
绢云母 K-Ar 4 128.2 105 116.6 [60,64]
黑云母/石英液包体 Ar-Ar 7 129.59 117.8 123.67 [60,64]
邓格庄
蚀变绢云母/绢英岩 Rb-Sr 5 127 109 118 [59,60,63,64]
邓格庄 石英 Ar-Ar坪年龄 3 141.8 139.4 140.6 [59]
东风 绢云母 Rb-Sr等时线 2 81.46 62.26 71.86 [63]
东季 蚀变岩钾长石/脉石英 Ar-Ar 4 144.6 114.2 129.4 [60,61,63]
黑云母 K-Ar 3 127.5 118.6 123.05 [60]
发云夼
矿石黄铁矿 Rb-Sr等时线 5 135.4 121 128.2 [60,61,63]
范家埠 钾长石 K-Ar 3 44.65 42.55 43.6 [65]
黑云母 Ar-Ar 2 124.9 123.6 124.25 [66]
花岗闪长岩 SHRIMP锆石 U-Pb 6 135 123 129 [66,67]
胶东金矿
绢云母 Ar-Ar 2 134 110 122 [68]
绢云母,白云母 Ar-Ar 2 121.1 119 120.05 [61]
蚀变水白云母 K-Ar 2 108 104 106 [59]
蚀变水白云母/石英包裹体 Rb-Sr 5 142 88 115 [59,60]
石英 Rb-Sr等时线 4 142 87.1 114.55 [63,70,71]
焦家
水云母 Rb-Sr 2 112 88 100 [69]
蚀变岩白云母 K-Ar 2 108 104 106 [60]
新城矿田
蚀变岩白云母 Rb-Sr 6 112 98 105 [60]
石英 Ar-Ar坪年龄 2 144.5 116.1 130.3 [59]
界河
蚀变钾长石等 Rb-Sr 2 48.81 44.23 46.52 [59]
界河,焦新 蚀变岩/粘土矿物 Rb-Sr 2 48.8 44.2 46.5 [60]
界河金矿 绢云母 Rb-Sr等时线 2 48.81 44.23 46.52 [63]
金牛山 蚀变绢云母 Rb-Sr 2 86.6 74.6 80.6 [59]
石英/成矿花岗岩 Ar-Ar坪年龄 2 172.2 129 150.6 [59,60]
岩体黑云母/全岩 K-Ar 3 217 110 163.5 [60]
钾长石/绢云母/绢英岩/蚀变矿物 Rb-Sr 7 145.5 98.4 121.95 [60]
金青顶
钾长石/绢英岩 Rb-Sr等时线 3 121.3 107.8 114.54 [64]
九曲 黄铁矿/矿石 Rb-Sr等时线 4 129.7 100 114.85 [62]
蚀变水白云母/蚀变钾长石 Rb-Sr 4 193.18 110 151.59 [59,60]
绢云母/水白云母 Rb-Sr等时线 2 193.18 110 151.59 [63]
灵山沟金矿
蚀变岩 Rb-Sr等时线 2 120 110 115 [71]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7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续表
蚀变岩 K-Ar 2 113 109 111 [60]
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包裹体 Rb-Sr 15 149 91 120 [60,61]
矿石+黄铁矿 Rb-Sr等时线 2 125.3 118.3 121.8 [62]
蚀变水白云母 K-Ar 2 113 109 111 [72]
黄铁矿 Rb-Sr等时线 5 133 110 121.5 [68,71]
玲珑金矿
蚀变绢云母 Rb-S 4 127 100 113.5 [73]
玲珑大开头 矿石+黄铁矿 Rb-Sr 2 149 91 120 [59]
玲珑阜山 蚀变绢云母 Rb-Sr 2 81.49 62.29 71.89 [59]
九曲金矿 黄铁矿/绢云母 Rb-Sr等时线 6 129.7 108.6 115.1 [59][63]
蚀变绢云母 Rb-Sr 4 305.6 80.4 193 [59]
破头青金矿 绢云母 Rb-Sr等时线 2 80.9 80.44 80.67 [63]
蚀变水白云母 K-Ar 2 113 108 110.5 [59,63]
蚀变水白云母/黄铁矿 Rb-Sr 5 132.2 96.52 114.36 [59]
玲珑西山
水白云母/绢云母 Rb-Sr等时线 4 118.7 96.53 107.7 [63]
蚀变水白云母 K-Ar 5 122 118 120 [59,60,63,71]
蚀变绢云母/水白云母 Rb-Sr 13 144.7 101.2 122.96 [59,60]
马家窑
绢云母/水白云母 Rb-Sr等时线 2 138.3 101.2 119.76 [63,71]
牟平金矿 蚀变岩 Rb-Sr 4 127.17 98.38 121.78 [59]
南张庄 石英斑岩 Rb-Sr 2 120 106 113 [60]
石英/黑云母 Ar-Ar 91 176.14 65.21 120.68 [60,61,63,75]
蓬家夼 矿石绢云母 K-Ar 5 102.55 98.63 100.59 [59,75]
绢云母/水白云母/绢英岩 Rb-Sr等时线 4 127.17 98.48 112.825 [62,63]
乳山金矿 热液锆石 SHRIMP U-Pb 2 120 114 117 [61]
三山岛 绢云母 Ar-Ar 2 123 119 121 [74]
望儿山 绢云母/白云母 Ar-Ar 2 121.4 119.2 120.3 [61]
文登金矿 绢云母 K-Ar 2 104.36 99.48 101.97 [62]
蚀变绢云母 [59]
下雨村 绢云母
K-Ar 2 127.12 122.1 124.6
[60]
绢云母,白云母 Ar-Ar 2 120.9 120.5 120.7 [60]
新城 黄铁娟云母 Rb-Sr 2 121.9 111.3 116.6 [59]
0
5
10
15
20
41-45
46-50
71-75
81-85
96-100
101-105
106-110
111-115
116-120
121-125
126-130
136-140
141-145
151-155
161-165
191-195
236-240
Ma年
龄
频数
Figure 3.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ages histplot of the typical gold deposit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图3. 鲁东地区典型金矿床成矿年龄统计频数图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8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49
成矿峰期年龄值与区内三次构造–岩浆热事件
相耦合,相当于前述 3幕同造山(造山早期、造山中期
和造山晚期)岩浆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三次金矿成
矿作用密切相关,即制约金矿成矿的构造系统与金矿
时空相随并与成因相关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相一致。
4.1. Mo-W-Au成矿系列
与燕山期第一幕构造环境有关的 Mo-W-Au成矿
系列,是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
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矿床类型
组合。它们的动力源,与古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和欧亚板块的强力俯冲、挤压及其后续作用有关。
三叠纪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
用完成南北板块的拼合,至侏罗纪时,鲁东地区一方
面受到华北与扬子板块后碰撞挤压的后续效应,另一
方面受太平洋伊佐奈岐板块向NW 方向运移的影响,
呈现隆起剥蚀状态。同时,这种双重大地构造背景形
成了具有碰撞后的抬升和大陆弧特点的高锶花岗岩。
早侏罗世末,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运动,玲
珑岩体、昆嵛山岩体强力侵位。玲珑花岗岩为过铝质
花岗岩和钾质花岗岩,以具较明显的负铕异常和铝含
量较低区别于埃达克岩[56],是陆壳重熔型花岗岩[57]。
由于断裂的剪切深熔作用,产生剪切深熔型花岗岩和
相关脉岩,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强烈活化改造,
其内金及相关多金属元素被激活,并向流体相运移,
在玲珑岩体、昆嵛山岩体内、外接触带尤其是玲珑岩
体与结晶基底形成的接触带处为金质聚焦的有利场
所。Mo-W-Au 成矿系列的典型矿床是钼矿、铜矿和金
矿,其形成年龄在 141 Ma~160 Ma之间,区域上与玲
珑岩体、邢家山岩体相当。
该系列的金矿典型矿床为莱州留村金矿,它产于
玲珑岩体的外接触带,是发育于古老变质岩中的小型
石英脉型金矿。单颗粒黄铁矿Rb-Sr 等时线测定留村
金矿成矿时代为151.0 ± 2.7 Ma[58],与玲珑岩体形成
的构造–热事件相吻合。
而邢家山钼矿亦具有代表性。邢家山钼矿矿床是
胶东地区一特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钼钨矿床,构造位
置上处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与苏鲁造山带对接地带,在
成因上与幸福山似斑状含角闪二长花岗岩密切相关,
归属于该区与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特大
型、大型和中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对该矿床
透辉石榴矽卡岩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 同位素测
年,结果显示,辉钼矿Re-Os 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
156.91 ± 1.78 Ma至160.70 ± 1.66 Ma,加权平均值为
158.91 ± 1.91 Ma,对应的Re-Os 等时线年龄为 158.70 ±
2.06 Ma[76];这些年龄数据与区域上的晚侏罗世玲珑花
岗岩锆石U-Pb 年龄(158.53 ± 0.79 Ma)相近,指示区域
上该期钼钨铜多金属矿化与区内花岗岩具有密切的
时间和成因关系[76,77]。中、晚侏罗世区内广泛的地壳
增厚作用和地壳重熔导致的大规模地壳重熔型花岗
质岩浆活动为该区钼钨多金属矿成矿提供了主要成
矿物质和流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鲁东地区
晚侏罗世以来岩浆活动(玲珑岩体)及相应的成矿作用
的体现,代表了鲁东地区燕山期第一幕构造环境下的
Mo-W-Au成矿作用。
4.2. Au-Ag成矿系列
燕山期第二幕构造环境下的 Au-Ag 成矿系列是
鲁东地区主成矿期的表现形式,可进一步分为与早白
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 Au、Ag矿床成矿亚系列、
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Au、Ag、Cu、多金
属、Mo、Fe、硫铁矿矿床成矿亚系列、与早白垩世壳
幔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的Cu、Au、Fe、Ag、硫铁
矿矿床亚系列。在早白垩世,鲁东则发育了与岩石圈
减薄有关的大规模岩浆作用、大范围盆地断陷、高强
度金矿成矿爆发、高速度地壳隆升、多期次幔源岩浆
活动和多式样脆性断裂切割等地质构造事件[39]。研 究
表明:白垩纪时期鲁东地区造山挤压和伸展事件频
发,主成矿事件与挤压向拉张作用转换有关。130 Ma~
126 Ma 郭家岭岩体在挤压作用下强力定位,并伴有快
速隆升,之后转入拉张,金矿(伴生银矿)在这一时期
沿构造有利部位定位。在挤压作用向拉张作用转换的
过渡阶段,鲁东地区花岗岩化作用强烈,NE 向构造
岩浆带发育成熟,此时,真空泵吸作用促使成矿流体
进入剪切裂隙系统,使其成为矿化热液最佳吸收带,
造成含矿热液大量释放,形成了鲁东金矿集中区[78]。
在120 Ma左右鲁东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金矿成矿作用,
形成的金矿床具有区域集中、规模大、富集强度高和
成矿期短的特点,这与区内基础地质事件相吻合(图
3)。据吕古贤等[79-83]的研究:成矿期构造应力值明显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低于成矿前古应力值,与金矿有关的成矿期差应力为
256.84 × 105~451.78 × 105 Pa,成矿时代为125.8~105.0
Ma。而据胡芳芳、范宏瑞等资料[23,25,84],金青顶金矿
成矿年龄 117~121 Ma,邓格庄金矿成矿年龄 120 Ma,
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鲁东地区在燕山期第二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金
矿床,其成因为壳幔岩浆期后热液型,成矿作用方式
分为以大而连通的弥散空间交代蚀变的焦家式金矿
床、以引张扩容空间充填形成的玲珑式金矿床以及介
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典型矿床以焦家金矿、三山
岛金矿、大尹格庄金矿等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和玲珑
充填石英脉型金矿为代表,望儿山金矿、金岭金矿等
属其过渡类型。
4.3. Cu-Pb-Zn-Mo-Au成矿系列
燕山期第三幕构造环境下的 Cu-Pb-Zn-Mo-Au 成
矿系列,是与鲁东最醒目的侵入–火山岩带有关的成
矿系列及多金属矿床组合,包括伟德山造山晚期闪长
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浅成–超浅成石英闪
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玢岩组合和青山
群石前庄组中酸性火山喷发物质,其成岩年龄大约
118~105 Ma,与铜、铅锌、钼矿有关,也是区内金矿
的叠加成矿期及多金属矿的主成矿期,成矿年龄81
Ma~105 Ma。
Cu-Pb-Zn-Mo-Au 成矿系列与太平洋区板块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有关,原来的 Izanagi 板块向NNW 俯冲
挤压变为太平洋板块的NWW 向运动,鲁东地区的构
造状态已从NW-SE 向挤压转为 SE-NW 向拉张。
118~110 Ma 时,伟德山造山晚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组合定位,也是区内金矿的叠加成矿期及多
金属矿的主成矿期。110~90 Ma 时,出现后造山 A型
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侵入
活动,代表了大规模的伸展作用[85],标志着燕山造山
过程的结束和成矿事件的结束。
5. 问题讨论
世界级鲁东金矿集中区的金成矿及其钼钨铜铅
锌等多金属矿床,是在中生代陆陆碰撞、板块俯冲造
山作用过程中重要地质事件的一种特殊事件,是地质
作用过程的组合部分。早期中深成热液Mo-W-Au成
矿系列形成于燕山期第一幕构造环境的背景,燕山期
第二幕构造环境下 Au-Ag 成矿系列是鲁东金矿的主
成矿期,伴生有多金属矿产,包括三个成矿亚系列和
若干个矿床类型,晚期 Cu-Pb-Zn-Mo-Au 成矿系列形
成于燕山期第三幕构造环境。以分析区域控矿网络构
造系统→岩浆活动与金矿的时空和成因关系→金成
矿作用在时空的演化→阐释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
是研究金矿成矿作用与过程的新取向[86]。
区内三个成矿系列对应于三次构造–岩浆热事
件,与对山东省大地构造相的研究中所划分出的造山
早期、中期和晚期侵入岩亚相吻合。造山早期玲珑–
昆嵛山花岗岩组合,为挤压环境下陆壳重熔型花岗
岩,与区内钼钨矿、金矿成矿作用有关。造山中期郭
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为壳幔混合岩浆经历
结晶分异而成,是诱发胶东金矿主成矿期的构造–热
事件。期间岩浆侵位与伸展交替进行,形成了莱阳盆
地内陆内火山–沉积建造组合,匡永生等研究青山群
基性火山岩喷发年龄 122~113 Ma,其物质来源为交代
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87]。
造山晚期形成了鲁东最醒目的侵入–火山岩带,
以伟德山、招虎山、崂山、大小珠山岩体和莱阳、即
墨火山岩为代表,总体呈 NE向。其形成机制为:
118~105 Ma时,伟德山造山晚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组合沿 NE 向构造侵位,伴随火山岩形成的
浅成–超浅成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
长玢岩组合,同时伴有青山群石前庄组中酸性火山喷
发物质,与铜、铅锌、钼矿有关,也是区内金矿的叠
加成矿期及多金属矿的主成矿期。青山群中酸性火山
岩喷发年龄 110~98 Ma,为古老下地壳和中生代底侵
岩浆的熔融产物[87],与伟德山岩体及其浅成–超浅成
侵入岩同步。
后造山 A型崂山后造山高碱性岩、方戈庄组高碱
粗玄岩是典型造山后伸展构造的体现。110~90 Ma 时,
后造山A型崂山后造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
长花岗岩组合侵入活动,标志着白垩纪俯冲型岩浆造
山过程的结束。而整个侏罗–白垩纪俯冲岩浆弧造山
事件正是由多其次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和拉分盆地内
的沉积共同构成的。
上述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构造–岩浆
热事件,造就了与之相伴的成矿作用。鲁东地区晚侏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0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罗世–早白垩世表现为三次造山和三次伸展,而每一
构造幕的伸展阶段是成矿的集中期。早期为钼、钨、
金矿组合,中期即主成矿期为金矿伴生银矿、铜矿等,
晚期为多金属成矿期。为成矿提供热源的岩浆事件
是:与钼钨金矿有关的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
合、与金矿有关的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
岩组合(主成矿期)、与多金属矿有关的造山晚期伟德
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和后造山 A型
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其大
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
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2,48]。
目前鲁东地区已探明三个超千吨的世界级金矿
田,它们是三山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
焦家金矿田已探明资源储量1100 吨,三山岛金矿田
已探明资源储量 737 吨加上北部海域部分大于300
吨,累计超过 1000 吨,玲珑金矿田已探明资源储量
亦达到 1000 吨。这些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相似
性,为壳幔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成矿作用方式分为
以大而连通的弥散空间交代蚀变的焦家式金矿床、以
引张扩容空间充填形成的玲珑式金矿床以及介于二
者之间的过渡类型。鲁东金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是处
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
位,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决定并影响着鲁东的成矿环
境,而这一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鲁东地区
构造–岩浆事件也受控于该动力学机制系统,其形成
和演化有着深部壳幔结构原因,中生代板块俯冲挤
压,地幔上隆,并导致莫霍面呈波状起伏,其实质是
深部地质构造特征的显示,反映幔隆与幔凹的交替产
出。莫霍面凹陷区与挤压构造体制紧密相关,幔凹后
的局部变形则与拉张环境相互关联,而不同构造部位
金成矿系统的聚矿功能不同,表现为凹陷区的局部隆
起部位金的成矿强度明显小于其它地段。胶东金矿集
中区为相对于周边的地幔隆起区,莫霍面高出2~3.5
km。由于岩石圈厚度长期增加,其下富含流体组分和
成矿组分的软流圈得以形成,并通过壳幔相互作用,
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金矿床(点)往往
产于莫霍面的梯度变化处或变形部位,它既与幔隆及
幔凹的交替产出有关,也与深断裂对莫霍面的影响有
关。
鲁东地区 NE 向成矿带成矿前构造应力场为韧性
压剪状态,成矿早期应力场向脆性剪张转换,成矿主
期应力场转换为脆性剪张状态,成矿后构造应力场又
重新转换为压剪状态,成矿期构造应力值明显低于成
矿前古应力值。空间上,成矿早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
力方位为NW-SE 方向,主压应力、剪应力、能量、
运移势和破裂系数值从主断裂向两侧呈降低趋势,而
在次级断裂裂隙发育部位常出现高应力值;成矿主期
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 NE-SW方向,最小主应力方位
为NW-SE,中间主应力轴近于直立,主压应力、剪应
力、能量及运移势值从主断面向两侧呈升高趋势。可
见,鲁东地区成矿主期构造应力场正处于由较强的挤
压作用分布阶段向较弱的剪张作用分布阶段转换的
时空界面,在已形成矿化(脉)而相对脆弱的岩石物理
界面地段,是形成有富金硫化物和裂隙金叠加的富金
矿石的有利构造条件,即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发生于
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的时空
界面。
总之,鲁东大规模成矿时代为中生代,控矿围岩
为基底岩系及衍生的 S型、壳幔混合型花岗岩,控矿
热力学条件是白垩纪岩浆岩,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受华
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制约[88,89]。应该强调的是,中
国大陆处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
结合部位,它们的相互作用及陆内过程,都影响着中
国东部大陆,而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也受控于该
动力学机制[90]。中生代是胶东金矿最重要的构造成岩
成矿期,其金矿主成矿期为 110~125 Ma[39],金矿形成
与基底岩系活化改造、同造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关系密
切。
6. 结论
1) 鲁东地区中生代造山过程与所处的大地构造
位置密切相关,这一特殊地区正处于特提斯、古亚洲
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它们的相互作用
过程决定并影响着鲁东的成矿环境,而这一特征具有
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鲁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也受
控于该动力学机制系统,在中生代有二次重大的碰撞
造山事件——印支和燕山造山作用。印支造山事件主
要表现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燕山造山事件在
鲁东地区可进一步分三个造山幕,由挤压和伸展的旋
回性表现出来,而这些挤压与伸展作用是鲁东金矿和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1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成矿的地质前提。
侏罗–白垩纪构造事件表现为挤压与伸展相互
转化,挤压造山之后随着构造应力松驰而产生伸展。
造山早期形成了挤压环境下陆壳重熔型玲珑–昆嵛
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形成及其伸展型脉岩群;造
山中期形成了壳幔混合岩浆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
组合和莱阳陆内火山–沉积建造;造山晚期形成了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石前庄组中酸性火
山喷发建造、浅成–超浅成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
斑岩–石英二长玢岩组合和后造山 A型崂山后造山
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标志着燕
山构造旋回的结束。
2) 中生代构造演化对山东的构造–岩浆事件、沉
积环境和成矿作用起着制约与控制作用,构造–岩浆
–沉积–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事件具有相互耦合性,
金矿、多金属矿的形成与定位同造山早期、造山中期
和造山晚期三个构造幕紧密相联,3期成矿事件 160~
140 Ma、130~110 Ma 和105 Ma~80 Ma 则与玲珑、郭
家岭和伟德山岩体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相耦合,成矿
作用滞后与岩浆事件约10 Ma。
3) 对鲁东地区已报道的有关金矿成矿年龄数据
进行了系统收集研究,统计了区内金矿成矿年龄样品
318 件,划分了三个年龄集中区间,即 81 Ma~105 Ma、
110 Ma~130 Ma 和141 Ma~160 Ma。按照成矿作用、
矿床类型和成矿时序,分为第一幕Mo - W-Au、第 二 幕
Au-Ag和第三幕 Cu-Pb-Zn-Mo-Au成矿作用。Mo-W-
Au 成矿系列的典型矿床是邢家山钼钨矿、铜矿和留
村金矿,其形成年龄在141 Ma~160 Ma 之间。第二幕
Au-Ag 成矿系列是鲁东地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分为
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Au、Ag 矿床成矿亚
系列、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作用有关的 Au、Ag、Cu 、
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和与早白垩世壳幔岩浆期后
热液活动有关的 Cu、Au、Fe、Ag、硫铁矿矿床亚系
列,其典型矿床为焦家金矿、三山岛金矿和玲珑金矿
等。Cu-Pb-Zn-Mo-Au 成矿系列与伟德山造山晚期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浅成–超浅成石英闪
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玢岩组合和青山
群石前庄组中酸性火山喷发建造关系密切,是区内金
矿的叠加成矿期及多金属矿的主成矿期,成矿年龄81
Ma~105 Ma。
4) 世界级鲁东金矿集中区的金成矿及其钼钨铜
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是在中生代陆陆碰撞、板块俯冲
造山作用过程中重要地质事件的一种特殊事件,三山
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等三个超千吨的
世界级金矿田的成矿地质环境具独特性和不可复制
性。
7. 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宋明春研究
员详细审阅了全文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审稿专
家对本文进行了审查和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他们认真
负责的态度和渊博的地学知识使作者受益匪浅,在此
表示真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叶天竺, 张智勇, 肖庆辉等. 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 技 术要 求[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 303-365.
[2] 李洪奎, 于学峰. 山东省大地构造相研究[M]. 北京: 地质出
版社, 2012: 9-19, 281-314.
[3]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等.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
动新诠释[J]. 地质学报, 2007, 81(11): 1449-1461.
[4] 李四光. 地质力学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6-84.
[5] W. H. Wong. Crustal movements and igneous activities in east-
ern China since Mesozoic tim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7, 6: 9-37.
[6] 崔盛芹. 论全球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J]. 地学
前缘, 1999, 6(4): 283-283.
[7] 崔盛芹, 李锦蓉, 吴珍汉等. 燕山地区中新 生代 陆 内造 山[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368.
[8] 赵越, 杨振宇, 马醒华.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中的重要转折[J].
地质科学, 1994, 29(2): 105-128.
[9] 赵越, 徐刚, 张拴红. 燕山运动 与东亚构 造体制的转 变[J].
地学前缘, 2004, 11(3): 319-328.
[10] 任纪舜, 王作勋, 陈炳蔚, 姜春发等.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1:500 万)及简要说明书——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M]. 北
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6-9.
[11] 董树文, 吴锡浩,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论东亚大
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J]. 地质评论, 2000,
46(1): 8-13.
[12] 陈毓川, 常印佛, 裴荣富, 任纪舜, 汤中立, 翟裕生. 中国成
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1-36.
[13] 季强, 陈文, 王五力等. 中国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M]. 北
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357.
[14] 毛景文, 胡瑞忠, 陈毓川, 王义天等.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
矿集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117-176.
[15] 孙丰月. 胶东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规律探讨, 博士
学位论文[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1992: 1-94.
[16] 季海章, 赵懿英, 卢冰, 陈殿照. 胶东地区煌斑岩与金矿关系
初探[J]. 地质与勘探, 1992, 2: 15-18.
[17] 陈毓川, 朱裕生, 王全明. 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 北京: 地
质出版社, 1993: 250.
[18] 陈毓川, 李兆鼐, 毋瑞身. 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律[M]. 北
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465.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2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19] 孙丰月, 石准立, 冯本智. 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 C-H-O流体
分异成岩成矿[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1-170.
[20] 孙丰月, 于晓飞, 冯占山, 李延军. 山东招远灵山沟金矿床金
矿化空间定位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38(6): 920-925.
[21] 孙丰月, 丁正江, 刘殿浩, 张丕 建, 于晓飞. 初论胶东福山北
部地区斑岩成矿系统[J]. 黄金, 2011, 336(1): 14-19.
[22] 丁正江, 孙丰月, 张渊, 李碧乐, 于晓飞. 胶东地区地幔捕虏
体中黄铁矿含金性及其意义[J]. 黄金, 2005, 330(11): 1-5.
[23] 范宏瑞, 胡芳芳, 杨进辉, 沈昆 , 翟明国. 胶东中生代构造体
制转折过程中流体演化和金的大规模成矿[J]. 岩石学报,
2005, 21(5): 1317-1328.
[24] 郭敬辉, 陈福坤, 张晓曼, W. Siebel, 翟明国. 苏鲁超高压带
北部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与同碰撞–碰撞后构造过程: 锆石
U-Pb 年代学[J]. 岩石学报, 2005, 21(4): 1281-1301.
[25] 胡芳芳, 范宏璃, 杨奎锋, 沈昆, 翟明国, 金成伟. 胶东牟平
邓格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 岩石学报, 2007, 23(9):
2155-2164.
[26] 胡受奚, 赵懿英, 徐金方. 华北地台金成矿地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220.
[27] 李怀坤, 李惠民, 陆松年, 杨春亮. 山东招掖金矿带花岗岩类
单颗粒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J]. 前寒武纪研究进
展, 1998, 21: 11-18.
[28] 李厚民, 毛景文, 沈远超, 刘铁 兵, 张连昌. 胶西北东季金矿
床钾长石和石英的 Ar-Ar 年龄及其意义[J]. 矿床地质, 2003,
22: 72-77.
[29] 李士先, 刘长春, 安郁宏, 王为聪, 黄太岭, 杨承海. 胶东金
矿地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1-101.
[30] 鲁安怀, 吕古贤, 王文正, 赖勇. 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
成矿[J]. 地球学报, 1998, 19: 187-194.
[31] 刘连登, 陈国华, 刘青廷, 杨跃星, 吕永先, 宋存国. 烟台金
矿床本质特征描述及其意义[J]. 矿床地质, 1998, 17(增):
295-298.
[32] 闫峻, 陈江峰, 谢智, 高天山等.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及其中
幔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J]. 岩石学报, 2005, 24(1):
101-104.
[33] 杨立强,邓军,张静,王庆飞,高帮飞,周应华,郭春影,江少卿.山
东招平断裂带大磨曲家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J].岩石
学报,2007,23(1):153-160.
[34] 涂光炽, 赵振华. 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多样性[J]. 地质论评,
1983, 29(1): 57-65.
[35] 陈衍景, F. Pirajno, 赖勇, 李超.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
和构造环境[J]. 岩石学报, 2004, 20(4): 907-922.
[36] 翟明国, 范宏瑞, 杨进辉, 苗来 成. 非造山带型金矿——胶东
型金矿的陆内成矿作用[J]. 地学前缘, 2004, 11(1): 85-98.
[37] 杨金中, 李光明. 胶东中生代两期金矿化作用的对比研究及
其意义[J]. 地质与勘探, 2001, 37(1): 33-37.
[38] J. W. Mao, Y. T. Wang, Z. H. Zhang, et al. Geodynamicsetting of
Mesozoic large scale minera 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adja-
cent areas: Implication from the high lypracise and accurate ages
of metal deposi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3, 46: 838-851.
[39] 李洪奎, 李逸凡, 耿科等. 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
用探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 35(4): 533-542.
[40] 许志琴, 杨经绥, 李化启, 王瑞 瑞, 蔡志慧等. 中国大陆印支
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J]. 岩石学报, 2012, 28(6): 1697-
1709.
[41]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厘
定: 来自片麻岩锆石微区 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J]. 地质
学报, 2003, 77(2): 229-237.
[42] 黄德志, 董树文, 叶朝晕. 大别与胶南造山带北缘地层对比
意义[A]. 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兴皖之光”卫星会议
论文选集[C].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2-58.
[43] 李锦轶.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长江中
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 地质学报, 2001,
75(1): 25-34.
[44]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葛宁洁, 张宗清, 叶笑江. 大别山
南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 同位素年龄[J]. 科学通报,
1992, 7(4): 346-349.
[45]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王松山, 裘冀, 胡世玲, 桑海清.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J]. 地质科学, 1993, 28(1): 21-
27.
[46] 李曙光, 肖益林, 刘德良. 大别山石马地区石榴黑云片麻岩
的Sm-Nd, K-Ar年龄及冷却速率[J]. 地质科学, 1995, 30(2):
174-181.
[47] 王道轩, 刘因, 李双应, 金福全.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
表的时间下限: 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砾岩中发现榴辉岩砾岩.
科学通报, 2001, 46(14): 1216-1220.
[48] 李洪奎, 杨永波, 杨锋杰. 山东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成矿
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93-95.
[49] 李洪奎, 耿科, 禚传源等. 山东省优势大地构造相划分初步
方案[J]. 山东国土资源, 2010, 26(6): 1-6.
[50] 宋明春, 赵庆龄. 山东日照官山闪长玢岩锆石 SHRIMP 年龄:
印支期岩浆热事件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历史的限定[J].
地质通报, 2004, 23(12): 1254-1258.
[51] 张田, 张岳桥.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
制约[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2): 323-336.
[52] 李继亮. 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A]. 现代地质研究文集
(上)[C].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21.
[53] 肖庆辉, 邱瑞照, 邓晋福等.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
式初步研究[J]. 中国地质, 2005, 32(3): 343-352.
[54] 肖庆辉, 邱瑞照, 伍光荣等.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造
山作用[J]. 中国地质, 2006, 33(4): 730-750.
[55] 肖庆辉.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9-22.
[56] 张旗, 钱青, 王二七等.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
岩的启示[J]. 地质科学, 2001, 36(2): 248-255.
[57] 宋明春, 徐军祥, 王沛成. 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
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36-37.
[58] 姜晓辉, 范宏瑞, 胡芳芳, 杨奎锋等. 胶西北留村金矿成矿流
体特征与矿床成因[J]. 矿床地质, 2011, 30(3): 511-521.
[59] 王义文, 朱奉三, 宫润潭等.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代
学研究[J]. 黄金地质, 2002, 8(4): 48-55.
[60] 陈衍景, 赖勇, 李超等.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
环境[J]. 岩石学报, 2004, 20(4): 907-919.
[61] 范宏瑞, 胡芳芳, 杨进辉等. 胶东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过程
中流体演化和金的大规模成矿[J]. 岩石学报, 2005, 21(5):
1317-1328.
[62] 杨进辉, 周新华. 胶东地区玲珑金矿矿石和载金矿物 Rb-Sr
等时线年龄与成矿时代[J]. 科学通报, 2000, 1.45(14): 1547-
1553.
[63] 李俊建, 罗镇宽, 刘晓阳等. 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及大型–超
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J]. 矿床地质, 2005, 24(4):
361-372.
[64] 邹为雷, 沈远超, 张连昌等. 平度市大庄子金矿床控矿构造
特征及金矿赋存规律初步探讨[J]. 地质与勘探, 2001, 37(1):
44-47.
[65] 高太忠, 赵伦山, 杨敏芝. 山东牟汝金矿带成矿演化机理探
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25(2): 155-160.
[66] 周遗军, 何国琦, 王金贤等. 胶东东部文登金矿床成矿地质
特征[J]. 矿床地质, 2002, 21(增刊): 796-799.
[67] 毛景文, 李厚民, 王义天等. 地幔流体参与胶东金矿成矿作
用的氢氧碳硫同位素证据[J]. 地质学报, 2005, 79(6): 839-
857.
[68] 毛景文, 张作衡, 余金杰等. 华北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
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从金属矿床年龄精测得到启示[J]. 中国
科学(D 辑), 2003, 33(4): 289-299.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3
山东鲁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54
[69] 毛景文, 王忠良. 中国东部大部分成矿时限及其动力学背景
的初步探讨[J]. 矿床地质, 2000, 19(4): 289-296.
[70] 营俊龙, 赵溥云, 郭虹等. 原生金矿成矿年龄测定研究[J].
铀矿地质, 1997, 13(4): 232-239.
[71] 林文蔚, 殷秀兰. 胶东金矿成矿流体同位素的地质特征[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8, 17(13): 249-259.
[72] 周新华, 杨进辉, 张连昌.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
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J]. 中国科学(D 辑), 2002, 32(增刊):
11-20.
[73] 杨金中, 沈远超, 刘铁兵.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
条件[J]. 地质与勘探, 2001, 37(1): 30-32.
[74] 张连昌, 沈远超, 刘铁兵等. 山东胶莱盆地边缘金矿 Ar-Ar 法
和Rb-Sr 等时线年龄与成矿时代[J].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9): 727-734.
[75] 孙丰月. 胶东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规律探讨, 博士
学位论文[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1992: 1-94.
[76] 丁正江, 孙丰月, 刘建辉, 刘殿浩等. 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
钼矿 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12,
28(9): 2721-2732.
[77] 丁正江, 孙丰月, 刘殿浩, 张丕建, 杨国福, 孔彦. 烟台福山
北部地区金及多金属矿成矿系列[J]. 山东国土资源, 2011,
27(1): 1-6.
[78] 邓军, 翟裕生, 杨立强等.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以
鲁东金矿集中区为例[J]. 地学前缘, 1999, 6(2): 315-320.
[79] 吕古贤, 刘瑞珣, 王方正等. 关于成岩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
算的理论、方法和实例[J]. 地质科学, 2003, 38(4): 546-563.
[80] 吕古贤, 刘瑞珣, 王方正等. 成岩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和
实测[J]. 地质力学学报, 2000, 6(3): 50-62.
[81] 吕古贤. 关于构造作用力影响静水压力问题[J]. 科学通报,
1995, 40(3): 286.
[82] 吕古贤. 山东省玲珑金矿田成矿深度的研究与测算[J]. 科学
通报, 1995, 40(15): 1398-1402.
[83] 吕古贤. 山东玲珑金矿田和焦家金矿田成矿深度的测算与研
究方法[J]. 中国科学(D 辑), 1997, 27(4): 337-342.
[84] H. R. Fan, M. G. Zhai, Y. H. Xie and J. H. Yang. Ore forming
fluids associated with granite hosted gold mineralization at the
Sanshandao deposit, Jiaodong gold province,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 2009, 38: 739-750.
[85] 洪大卫, 王涛, 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 地质论评, 2007,
53(增刊): 9-16.
[86] 刘连登, 陈国华, 张辉煌, 张文钊, 颜秉蓬, 吴桂祥. 世界级
胶东金矿集中区两类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J]. 矿床地质,
2002, 21(增): 36-39.
[87] 匡永生, 庞崇进, 罗震宇, 洪路兵, 钟玉婷, 邱华宁, 徐义刚.
胶东青山群基性火山岩 Ar-Ar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对华
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启示[J]. 岩石学报, 2012, 28(4): 1073-
1091.
[88]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等.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
大陆活化[J]. 现代地质, 1994, 8(3): 349-356.
[89] 邓晋福, 罗照华, 苏尚国等. 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381.
[90] 邱连贵, 任风楼, 曹忠祥等. 鲁东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
对大地构造的制约[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32(1): 117-
123.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