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233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59
浅析柏拉图知识论中关于感觉的驳斥
——以《泰阿泰德》为例
唐睿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要
关于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的第一个定义便是“知识是感觉”。苏格拉底通过归谬论证的方式,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出发,一步步论证,以知识是感觉,知识总是存在的东西为前提,但最终却得到睁眼可以得到知识,闭眼就失去知识的错误结论,避免不了感觉的流变与知识的存真的两难境地,因而得出的结论为假,所设立的前提也会被推翻。
关键词
《泰阿泰德》,知识,感觉,柏拉图,是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futation of Sensation in Plato’s Theory of Knowledge
—Taking Theaetetus as an Example
Rui Tang
Yangming and Guizhou Research Institute,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4th, 2023; accepted: Jul. 25th, 2023; published: Aug. 8th, 2023
ABSTRACT
On the question of what knowledge is, the first definition put forward by Plato through the mouth of Socrates is “Knowledge is awareness”. Socrates demonstrated step by step by way of fallacy proof, starting from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and taking knowledge as the premise that knowledge is a feeling and knowledge always exists, but finally came to the wrong conclusion that knowledge can be obtained when one opens one’s eyes, while knowledge is lost when one closes his eyes. He could not avoid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flow of sens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knowledge, so the conclusion he drew was false. The premise will be overturned.
Keywords:Theaetetus, Knowledge, Awareness, Plato, Be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泰阿泰德》作为柏拉图的一篇重要著作,记录了其丰富的知识论研究。“知识是感觉”是《泰阿泰德》本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利用普罗泰戈拉的“人是尺度”和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进行论证,最后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以此否定了“知识是感觉”的结论。本文基于《泰阿泰德》 [1] 的部分相关内容,对柏拉图知识论中的感觉进行辨析,旨在探求其知识论体系中知识与感觉的联系。
2. 关于“知识就是感觉”的部分前提
首先,苏格拉底向泰阿泰德抛出关于“知识究竟是什么”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前提条件是,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都认为知识是存在的,以及知识和智慧是一个东西。当然,如果知识不存在,这个命题本身就不会成立,因而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也就举出了相关的例子。
而对于第二个前提来说,事实上,这个前提也并非真实可靠的,于是要先对知识进行界定。一般来说,知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但在苏格拉底看来却并非如此,他认为认识和经验是假的,是不可靠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相同的东西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或认知,所得到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是对每个人来说“显得”那样的不同,这也恰恰证明,对每个人显得那样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是不为真的东西。因为他认为知识是被认定为真的东西,不会因为个人感觉的不同而有差异,反过来说,如果是能被证明为假的,那不该被称为知识,而可能只是感觉、认识或者信念罢了。但要注意的是,希腊文的“知识”一词有很多,这里的“知识”与其他表示“知识”的语词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互换。因此在研究时,一定要对苏格拉底所表达的“知识”进行区别探析。
其次,当我们认可知识是真的东西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认知为真。因此,这时苏格拉底将知识与智慧等同,将如何确定自身是否有智慧与自己拥有知识或者说自己持有真的东西挂钩。苏格拉底说出的智慧实际上指灵魂和心灵的德性与能力、某种专业知识。故苏格拉底称自己是在灵魂方面检验真与不真。而智慧一般被描述成是人所特有的东西,如此一来,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有智慧,既能说明他是拥有知识的,又能说明他是持有真的。这样当认定自己有智慧或者持有真的东西时,便能证明这是真正的知识。
并且,这个命题是针对知识本身的,并非是指知识属于什么东西,或者说是关于某种东西的知识,例如关于泥匠、木匠的知识,或是只有泥匠、木匠才能认知的知识。而苏格拉底所希望的应该是如何认识知识本身以及知识本身是什么的问题。有所区别的是前者属于专家知识,后者是指知识的“所是” [2] ,是指每个人所拥有的共同知识的本质,也是每个人都认可的为真的东西。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所要寻找的目标便是这个。
因为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只提问而不进行回答,自认为自身站在没有任何智慧的立场,也就是本身是不持有真的前提下向泰阿泰德进行追问,所以他认为不能对任何东西做出阐明。这样来,一是可以通过助产式的语言,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来使泰阿泰德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自己寻找真理并且确信它。二是使自己不会先入为主的有强烈的主观性,通过话语诱导或者为自己的主观看法而辩护。
但其实,苏格拉底对于自己助产出来的东西也同样认为,有时是真的,有时却是幻影或是不真的,最后通过反例来检验是否符合条件,包括知识或者感觉之类,结果到最后,通过对“不是”的一个个否定,排除出来一个相对两人都能确信的答案。但即便是这样的做法,依旧是不太可靠,因为可以得到的答案依旧是符合大多数条件的主观结论,可能并不能得到真理。
3. 尺度学说与流变学说的证明与驳斥
对于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提出的第一个定义就是“知识是感觉”。这个定义是尝试性的,尽管如此,苏格拉底还是一步步的通过归谬论证的方式将其推翻,其中苏格拉底提出,作为论证的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以及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成为驳斥的关键点。
以这个观点为基础,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关于感觉的分析。一方面来说,如果同意普罗泰戈拉的观点,那么就能得到苏格拉底的证明。他以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的经验为例,来进行论证与驳斥。当一阵风吹来,风对于某些人是冷的,对于另一些人是热的,所以风是人感觉到的样子,这种感觉作为知识是存在的,也就是风对两个人“各自显得那样”,是个人关于相同的事物而产生的不同感觉,不论两者区分有多大,以及结论的真与不真,都是知识,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属于真的东西。
同时,这些对于每个人来说真的东西不能仅凭自身而需要人的感觉才能成立,故苏格拉底对此下了结论“感觉始终是关于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知识而言是不会错的”。这是将人作为评判的标准,但更准确是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评判标准,人的感觉是“是”与“不是”的衡量标准,使人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确信为真的东西。
但有此时两种情况需要进行区分,一是风是有冷热性质,而人感知到了其不同的特性,因此得出不同的感觉;二是风虽无冷热性质,但只有人才能感受到冷热,结果因人而异。无论哪种,得出的结论依旧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皆是万物的尺度,既是“是的东西”之“是”的尺度,也是“不是的东西”之“不是”的尺度。 [3]
而在“知识是感觉”的基础上,可以推论出感觉是真的东西,是不会错的,我们每个人对此只能感受到主观的观念,而不能判断对错。因为如果要求对于观念进行判断,那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东西作为标准,那只有知识可以作为真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如此又回到了证明“知识是什么”的开头。
并且苏格拉底也通过流变说来给予此观点的正当性。以运动和变动或是移动和变化来理解这句话时,一方面能肯定“知识是感觉”的合理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理解到这种表述并不是全面的。因为苏格拉底以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为基础进行辩驳时,认为事物是永远处在变易的状态,任何时候都没有任何东西“是”。例如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两人之间的比较,尽管一人不动,但另一人相比前者情况下处于“正在变易”的情况,事物之间是永远相对而言的,因而不可以简单的说任何东西是处于完全不运动或者变化的,只是相对而言。
在“变”是永恒不变的情况下,即使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是不同的。正如赫拉克利特说过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两者对于同一种东西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作用于一方的结果也绝不会与作用于另一方的结果相同,这样也就是两者的相异。但就以每个人的感觉为基础,世上的结果是绝不会相同,个人的感觉便始终属于个人的所是,这个“所是”就自己而言便是不会错误的。于是,知识就是感觉便成了定论。
但这里所指的是各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彼此之间的相对性。因此泰阿泰德肯定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三个主张:一、没有什么东西体积或数量上变得更大或更多,只要它自身与自身是相等的。二、凡是某个东西没有被附加任何东西,也没有被去除任何东西,他就不增加也不减少,而始终是相等的。三、以前不是的东西,如果没有已经变易或正在变易,那么他以后也不可能是。但很显然,通过一步步论证到这里,即使每一个主张都能被认可,但三者共同认可时便会彼此冲突,这也恰恰证明前提是有条件的。苏格拉底便一步步引导泰阿泰德进行思考,但从客观来说,这时的助产术并非是泰阿泰德主动进行思考,而是需要苏格拉底不停的推动并补全前提和条件,有着诱导的可能。
苏格拉底以流变说肯定“知识是感觉”的说法是具有一定根据的,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以运动为前提,那么运动每种在数量上有无限多,分成具有主动能力的运动与具有被动能力的运动。从这两者彼此的运动中会产生出各种产物,一方面是所感,而另一方面便是我们讨论的感觉,这类感觉有着各类名称:例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当然也包括前面的冷感和热感等等,数量自然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所感的种类跟感觉是一一对应的,正如各类颜色对应于各类视觉一样,同样地,声音对应于听觉,其他所感也与其他感觉相对应。
于是,结合这类情况,苏格拉底进一步根据前面的说法得出误区所在,即没有任何东西以自在的方式“是”一个东西,任何东西永远相对于某个东西而生成或者是变易,所以,此处的“是”是应该全然被放弃的。这样进行推论的话,就得出了感觉也是永远处在“变易”的过程,包括我们产生出的错误的感觉。正如前文所述,即使是对他人来说错误的感觉,就个人也是确信无疑的、始终是真的,于是苏格拉底将其归纳为“我是那些就我而言是的东西之是的裁判,也是那些就我而言不是的东西之不是的裁判”。
但就以真理的特质来看,并不会出现同一种情况下彼此矛盾的知识,否则便会与“真”的特性违背。例如当两个人对同一种事物产生相异的感觉时,其中一个人A认为另一人B的感觉与自己不符合,断定B是错误,但却根据以上结论,A又不得不承认B的感觉是真的、是正确无疑的。这时,对同一种事物产生了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产生了第一个悖论。
有意思的是,在泰阿泰德肯定这个结论后,苏格拉底又突然转向,将之前亲手得出的“知识是感觉”推翻。毕竟根据之前的推论,每个人的感觉对自己来说是真的东西,而别人更不能得出比该人更好的判断。如此一来,每个人都持有真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知识,都可以当他自己的智慧的尺度,彼此之间的冲突又如何确认呢?普罗泰戈拉又凭什么以智者的身份来引导大家呢?苏格拉底批评道,不过是用言语取悦观众罢了。
事实上,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既给予了“知识是感觉”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上面所述的致命驳斥。事物的绝对流变证明了向每个人显现出来的东西便根本不能“是”了,既可能是上一刻感觉到的事物与下一刻感觉的事物是不同的,也可能是上一刻感觉到的自己与下一刻感觉到的自己是两种不同的人,也就是相异的事物。这么来说,无论是哪种,那么对自己显现的东西便没有“是”的了。由此可以肯定的是,从普罗泰戈拉说出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角度来说,绝对运动的流变说便与其相悖了,这个论证自然就不成立。
4. 关于记忆的驳斥
这样一来,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证明“知识是感觉”就说不通了。于是苏格拉底又从记忆的角度来试图证明,其抛出的另一个麻烦就是:“有没有可能一个人在认识某个东西的时候不认识他所认识的这个东西”。之所以苏格拉底向泰阿泰德提出这个“最吓人的问题”,是因为与前文所论相同,如果把知识当作感觉来理解,那么都会使认可“知识就是感觉”的人陷入“不是”是“是”,或是“是”又“不是”的两难境地。要证明这个问题的第一道坎,便是要解决记忆是不是感觉的争论。
从一方面来说,关于某个东西的记忆,是通过感觉才能获得到的记忆,例如人通过看获得的关于某类东西的知识,而视觉便是感觉,看见就是知道。于此推论,如果记忆便是感觉,那么一个人在知道一种事物时,仍然可以记住它的,但它在他闭眼时,该记得的时候却不知道他记得的那物。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当人看到事物而获得的记忆,并不会在你在闭眼时消失,因而,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形成了共识。当知识就是感觉时,我们就可以主张有所看见的人对其所看见的东西变得有所认识。接下来就是之前所述,两难的局面,当我们看见过并且认识的东西会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记忆,但却无法认识它。这就是“是”又“不是”的矛盾状态。
另一方面,这种矛盾状态就像“一个顽强的人用手捂住你的一只眼睛”,从某种方式上是处在看见又没看见同一个东西。换而言之,就如一个人同时认识又不认识某种事物一样不可能。如此,如果知识就是感觉,那么在感觉消退例如闭上眼之后,知识也会不复存在,这就相当于否认了记忆是知识的可能性,至少成为记忆的那部分知识,绝无可能是真正的知识。由此,苏格拉底通过记忆证明“知识是感觉”的途径也遭到了否定,毕竟,如果连脑海中的记忆都不是知识的话,那我们的每一个思考、每一句问答都变得没有丝毫意义了,更别说如何去探求真理了。并且,以此推论,每个人过去经验到的东西是记忆的方式存在于脑海中,过去当时经验的东西和当下经验的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活了多少岁月,就有多少的我,那自身感觉到的东西也就可以无限来计算了。
并且与前面所分析的论断相比,“知识是感觉”的结论很显然是有所冲突,因为它并非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共同知识的本质,也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的为真的东西,就感觉而言,每个人所得出的结果有着明显差异。一方面,既不能承认人们永远认信真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无法摆脱人会在认信真的东西的同时,也会认信假的东西的现实。
单就对感觉的思考来说,知识作为真的东西,很显然在任何时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被认同的,这是它的特性。而个人的感觉只是对自己来说的标准,可能对自己是可以被确定的东西,在他人而言是相异的结果,就既是“是的东西”之“是”的尺度,也是“不是的东西”之“不是”的尺度来讲,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毕竟每个人的尺度并不相同。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有一个可以被所有人认可的标准,如果不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也无法确定为真理的范畴。例如,在哥德巴赫猜想被证实之前,依旧只是个猜想,即使没有人可以推翻,但也不能作为定理来使用。
5. 结语
显然,从苏格拉底的驳斥可以得出结论,个人感觉的标准是无法成为公共都可以认同的真理。因而,如果不能从这个点来驳斥,可能就无法证明出知识就是感觉的结论。这也就是感觉的流变与知识的具有“真”的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两者之间,苏格拉底依旧无法进行合理的调节。但就以知识与感觉的证明而言,可能并不能回避感觉的流变与知识的不变的矛盾问题。因此,这也恰恰证明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中感觉只是信念的一种,属于之后两人还要区分知识与信念的命题,则需要另外讨论。
文章引用
唐 睿. 浅析柏拉图知识论中关于感觉的驳斥——以《泰阿泰德》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futation of Sensation in Plato’s Theory of Knowledge—Taking Theaetetus as an Example[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547-155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59
参考文献
- 1. [古希腊]柏拉图. 泰阿泰德[M]. 詹文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 2. 张云博. “感觉”与“是”: 柏拉图知识论的两个元素——以《泰阿泰德》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30-135.
- 3. 詹文杰. 柏拉图知识论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