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05 No.03(2016), Article ID:18370,5 pages
10.12677/GSER.2016.53024

The Mechanism of Human Geography of Formation of Tunpu Culture

Kaiyu Feng1*, Lei Zhang2, Zhao Fang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of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Guizhou

2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Guizhou

Received: Jul. 29th, 2016; accepted: Aug. 13th, 2016; published: Aug. 22n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unpu culture is the precious wealth left by the ancestors and is a miracle of human culture garde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unpu culture, analyzed the mechanism in the inheritance of human geography, considered that the inheriting of Tunpu culture wa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losure, cultural conflict, weakness of native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own superiority and exclusivity, and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heritage of Tunpu culture.

Keywords:Tunpu Culture, The Mechanism of Human Geography, Inheritance

论屯堡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机制

冯开禹1*,张磊2,方曌1

1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

2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

收稿日期:2016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16年8月13日;发布日期:2016年8月22日

摘 要

屯堡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园地里的奇葩。本文总结了屯堡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其传承的人文地理机制,认为屯堡文化得以传承主要是基于环境的封闭性、文化的冲突性、世居民族文化的弱化性和自身的优越性及排他性,并提出了加强屯堡文化传承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屯堡文化,人文地理机制,传承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Culture)来自拉丁语Colere,最初含有耕种、配置、居住、联系、注意和精神等多种意思,是早期人类靠天生存的生活的现实写照,狭义的文化限于精神领域,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1] 。广义的文化被理解为与人的全方位活动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按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的看法,文化是一个由技术、社会和意识所组成的整体系统。

屯堡文化是特指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铺子文化现象的概括 [2] 。它历时六百多年,还保存自成一统的文化体系,充分体现了自我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们无不为之赞叹和惊讶,产生震撼。

2.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文化的基本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从表象来看,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从精神方面来探究,屯堡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与当地土著民族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与自豪感。

2.1. 服饰的独特性

屯堡人不同于一般汉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 [2] 。在衣着方面,屯堡妇人的衣服以蓝色、绿色、白色和粉色为主,表现为大襟长袍,在领边、袖口缀以花边,着彩色腰带;在头饰装扮上,屯堡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腕戴银手镯,耳配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所绣图案大多为农作物花卉、吉祥鸟和常见的鱼类、蝴蝶等;既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缠足,不紧身,体现了屯堡人的爱美之心,也表现其自由奔放的性格,既体现随军的简洁性,又展示了人物的美感和艺术性。

2.2. 饮食的健康性

屯堡人的饮食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存放时间久,便于携带,既要保持食品的口感,还要考虑其保存,因而有些食品的加工手续免不了复杂。一般来说,主要有晒、蒸、腌、熏、泡五大工序,其中晒是基本的,除了打下来的粮食需要晒干以外,各种干菜都离不开一个“晒”字,都是在晒干的前提下再制成各种品种。蒸是屯堡食品的主要工艺,“饵块粑”、“糕粑”“年糕”、“粽子”和各种粉条,都离不开一个“蒸”字,“蒸”是基础加工,甚至于酿酒,也是蒸的过程。这样做出来的食品,既好吃,又好带,可热吃,也可冷吃。“熏”是屯堡食品的又一制作方法,熏之前先有一个“腌”的加工过程,即用混有各种香料的盐附在肉或食品上,待盐分已经全被吸收后再用柏枝或暗火熏烤,水气干了以后即可收藏,一般是各种肉类、豆腐居多,俗称“腊肉、香肠、血豆腐”等,存放时间可达一年以上,且香味浓郁。泡是另一种加工方法,主要是各种蔬菜,大多以酸辣为主,起着很好的调味作用。既能久放又方便就食的食品,是应付战争解决生存问题的最好办法 [2] 。

2.3. 住房的防御性

屯堡人的住房主要是石板房,基础稳固,城墙较厚,到了一定的高度留有观察孔,屋顶用薄石板盖着,整栋房屋以石为主,村落的围墙也是用石头砌成,各幢民居用石头砌就高高的风火墙 [3] ,构成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堡,这也是屯堡得名的原因之一。这种房屋建筑是就近取材的典范,表现出当时的建筑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状态。因为安顺一带主要以薄层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且地质构造简单,易于开采。石质建筑坚固耐用,防御功能好,屋里冬暖夏凉,利于生活。而且石质建筑不像木质建筑那样,需把材料备齐才开工建设,它可以一边开采原料,同时建设,简便灵活。门框上一般都雕刻有花、鸟图案。这种住房主要在卫所地保存较完整。此外,屯堡区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许多是用石材雕琢而成,如水缸、碾子、磨子、粑槽、猪槽等,形成了一片石头的世界。屯堡区的住房布局常以宗族为轴心 [3] ,以姓氏为屯堡名,或以“院”、“苑”为家族片区。

2.4. 生产的先进性

江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而历史上的贵州高原则主要是杂粮产地,明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客观上使得先进的江南农耕技术得以向贵州扩散。据考察,所有安顺的屯、堡所在地,均为土地肥沃、易守难攻之地,驻扎在这一带的军屯居民,从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农具和种子,在屯、卫、所的农田耕种,形成了一道与周边不同的景象,也引起了当地土著居民的好奇和学习。在逐渐与当地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得以传播,促进了黔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5. 娱乐的随军性

明朝的屯军驻扎,不仅是在生产、生活上给安顺一带留下宝贵的遗产,而且在娱乐方面也带来了独特的军乐形式——地戏。现今流传于安顺一带的地戏队有几十支,每支队伍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甚至连只有十户人家的村寨也有地戏队。地戏的表演者主要是当地农民,头戴面具,身穿战袍,腰插战旗,手握大刀长矛,曲目主要以征战故事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以打斗为主。其主体是中原一带的傩文化,唱腔为弋阳腔,其传承路线基本上是沿着南征军的行军路线及屯田驻军分布的,呈现出明显的带状结构 [4] 。就连地戏的伴奏也是一锣一鼓,节奏强烈。这些无不体现军旅生活的烙印。

3. 屯堡文化传承的人文地理机制

屯堡文化自形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屯堡人与当地民族间虽有一些交往和融合,但其文化的主体特征却保存很完整,这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从最早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到近几年逐渐庞大的研究队伍,大家对其文化表征、文化内涵及开发利用和保护都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许多成果。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屯堡文化的传承机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实质,有助于探讨其文化根基。

3.1. 环境的封闭性

屯堡文化作为外来文化,是随着屯田制的形成而引入的。在屯田制中,分别有民屯、军屯和商屯三制,从时间上来看,军屯是先锋,民屯和商屯都是随着军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起保障和流通的作用。众多的屯、卫、所、堡、旗等聚居群落自成一体,与周边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差异,厚厚的“城墙”所圈成的封闭环境,阻隔了屯堡人与当地民众之间的交往,其喜怒哀乐也只在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传播,文化也得以一代代的传播下来,其中的军屯又是屯堡文化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 [5] ,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特征。

3.2. 文化的冲突性

大规模的驻军,对当地居民是巨大的冲击,而屯堡文化的到来,对于当地的土著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它与苗文化、仡佬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而文化传播与扩散需要一定的媒介条件,尤其是语言条件,屯堡文化的语言主要是“汉语”,而土著文化的语言则是“苗语”和“仡佬语”,在双方之间还没有嫁接的桥梁时,两者间表现为冲突性,各为一体,互不往来。当然,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屯堡文化的强势与土著文化的弱势,尤其是屯堡人的教育优越感和地戏的神秘性及排他性,使得屯堡文化的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只能在屯、堡、卫、所等地保存下来。

3.3. 世居民族文化的弱化性

在古代,文化的强势是与军事的强大相伴而生,屯堡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劲的势力,侵占了土著民族长期赖以生存的场所,掠夺了当地民族的家园,使得他们远离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较好的田坝,而转移到山区,开垦荒地,重建家园。由于当地文化的弱化和愚昧,在强大的屯堡文化面前无反抗能力,只能选择逃避和远离。这促使屯堡文化的一花独放。这里所讲的世居民族文化的弱化性,主要是指它们在传播理念、方式,甚至表现形式和规模等方面都与屯堡文化不同。

3.4. 自身的优越性及排他性

屯堡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是伴随强大的军事力量入驻安顺,成为江南文化的影子,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力量,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与世居文化的矛盾冲突,导致其内部的一统性、封闭性和排他性,独立传承几百年,在传承中不断进化、发展,成为今天黔中文化的一支奇葩。

4. 屯堡文化传承的主要措施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如何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在当今时代,对屯堡文化而言,更多的是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4.1. 建立屯堡文化博物馆,加强保护研究

屯堡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它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屯堡文化又表现为一种弱化趋势。因此,要按照《贵州省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力度,在典型地区建设屯堡文化博物馆,把屯堡文化的代表性遗产保护起来,诸如地戏脸子、服装、用具、段子、唱腔,建筑风格,文书档案等,形成保护系列,既能让参观者感受到屯堡文化的整体性,又能领略到其文化的内在特征,同时让研究者能探究其流传的精神元素。

4.2. 营造氛围,加强世界遗产申报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1595号)精神,申报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理念,以加强保护为最终目标,以揭示和宣传屯堡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屯堡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力求发挥屯堡文化遗产在提升人与社会综合文明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在申报工作中,应确保屯堡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认真开展保护、展示、监测和环境整治等工作,妥善解决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协调方面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使申报同时变为环境和谐、家园美化的过程。

4.3. 选拔文化传人,开展文化培育

要想让一种文化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最主要的是后继有人,要有一代一代的传承者,屯堡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样。虽然延续了六百多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也要改进,才能被人们所接纳,在接纳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为此,必须要不断选择文化传人,进行专门培养,让他们对屯堡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编写屯堡文化知识读本,进入中小学教材,让孩子们学习屯堡文化,了解屯堡文化,进而爱上屯堡文化,献身屯堡文化,把屯堡区的孩子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屯堡传人。只有这样,屯堡文化才能扎下根,才能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人们才能爱上它。

4.4. 成立屯堡文化公司,开展对外演出

客观说来,作为明朝时期留下的文化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其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外宣传少,外人知晓得不多的缘故。因此,加强对外宣传是当务之急,建议成立屯堡文化公司,对屯堡地戏、服装、食品等进行综合开发,加强对外宣传,如开展对外演出和展销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屯堡文化,认识屯堡文化,让屯堡文化的价值得到不断的扩大和提升。

5. 结论

屯堡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著名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它,不光是要把它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要通过各种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让屯堡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寻找到扎根的新环境,在新的沃土里不断成长。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团队项目:“黔中农村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创新团队”(编号: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3]22号)和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安顺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编号:14GH030)资助。

文章引用

冯开禹,张 磊,方 曌. 论屯堡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机制
The Mechanism of Human Geography of Formation of Tunpu Culture[J]. 地理科学研究, 2016, 05(03): 231-235. http://dx.doi.org/10.12677/GSER.2016.5302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任春晓, 著. 环境哲学新论[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143.

  2. 2. 俞宗尧, 等. 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 25, 129.

  3. 3. 翁家烈. 屯堡文化研究 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9: 96, 98.

  4. 4. 庹修明. 中国古代军旅祭祀遗韵——屯堡地戏, 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9: 166.

  5. 5. 刘涛志. 屯堡文化的起源和形成[J]. 安顺文史资料-屯堡文化专辑, 2002, 第二辑: 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