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3, 3, 95-102 http://dx.doi.org/10.12677/aep.2013.3301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p.html) Study on Indoor Air Quality of a University Classroom in Northern Region*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Dalian Feng You, Yang Lv#, Bailin Fu, Bin Chen, Peng Dong, Zhiwan g Ye, Qian Zh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Email: #lvyang@dlut.edu.cn, fengfeizhiguo@163.com, 996079669@qq.com Received: May 27th, 2013; revised: Jun. 27th, 2013; accepted: Jul. 4th, 2013 Copyright © 2013 Feng You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 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door air quality not only affects the comfort and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door work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assesses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Dalian, using MCH-383SD and TSI Dust Monitor to measure the air quality of classroom, with measuring items including CO2 concentration, tempera- 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repa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PM2.5), which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2 con- centration factors and their impa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biggest factors affect- ing indoor air quality are exceeded indoor CO2 concentration, insufficient fresh air volume (per person) and over- crowded classroom.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reflects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indoor CO2 concent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the indoor CO2 concentration is much higher in heating period of wint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 in autumn.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the feasibility, the paper proposed several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in college during winter. Keywords: Indoor Air Quality; CO2; Particulate Matter; Ventilation Rate; Ventilation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 游 峰,吕 阳#,付柏淋,陈 滨,董 鹏,叶志旺,张 倩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连 Email: #lvyang@dlut.edu.cn, fengfeizhiguo@163.com, 996079669@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5月27 日;修回日期:2013年6月27日;录用日期:2013年7月4日 摘 要:室内空气品质不仅影响人体的舒适和健康,而且对室内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本研 究以大连市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 MCH-383SD CO2浓度/温、湿度记忆仪和TSI 粉尘仪对教室秋季及冬季空 气品质进行现场测量,测量项目包括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颗粒物(PM2.5、PM10)浓度,探讨测量项目对 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得出,影响高校室内空气品质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室CO2浓度超标、人均新风量不足 以及教室人数超员。连续监测反映出室内 CO2浓度的增长与室内人数及通风情况有关,且冬季采暖期室内 CO2 浓度远高于秋季。基于可行性前提,本文提出了改善高校室内空气品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二氧化碳;颗粒物;换气次数;通风 *本研究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室内健康环境表征参数及评价方法研究”(2012BAJ02B05)及国家创新项目经费资助。 #通讯地址。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5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6 1. 引言 室内空气品质不仅影响人体的舒适和健康,而且 对室内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良好 的空气品质能够使人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心情 愉悦。然而近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的室内空 气环境却不容乐观,人们抱怨室内空气品质恶劣,使 他们出现了某些病态反应:头痛、困倦、恶心和流鼻 涕等,此类症状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简称 SBS)[1]。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和颗粒物(PM10、PM2.5) 是反映室内空气品质的四个重要指标,其中CO2浓度 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的强弱。根 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CO2日平均浓度值应 不大于 0.10%(0.10% 为体积分数),在通风不良及人员 密集场所CO2容易产生浓度超标,长时间处于超标环 境会有轻度头痛且体内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引起血 液酸中毒,浓度过高将会导致头疼、疲劳、眼鼻和呼 吸道等病症[2]。 教室是学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尽管 教室中的CO2浓度一般不会达到致人死亡的程度,但 常有超标的情况,给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也会阻碍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是在冬季教室门 窗紧闭、通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大[3]。 一项关于教室空气中 CO2浓度对学生脑力作业能力影 响的研究表明,空气清洁度不同,对学生完成作业效 果有明显影响,随着空气 CO2浓度的增加,学生脑力 作业能力明显下降,可以认为空气污浊是引起学生疲 劳、降低学习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4]。目前为 止,国内外已经开展了许多针对教室内空气环境的调 查研究,发现通风状况差、上课人数多、人员流动频 繁的教室其污染状况尤为严重[5],然而我国在这方面 的研究还很少。 本研究对大连市某高校教室室内空气品质进行 现场测量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包括CO2浓度、温度、 相对湿度和颗粒物(PM2.5、PM10)浓度对学生学习效果 的影响,为改善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提供客观依 据。 2. 仪器与方法 2.1. 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为大连市某大学学生教室,教室尺寸为 11 m(长) × 7 m(宽) × 3.8 m(高),教室设置座位 72 个, 教室窗户朝南,外面种植物为雪松,靠近校内马路。 检测教室物理模型如图 1所示。 2.2. 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研究检测教室上课期间的室内温度、相对湿 度、CO2浓度和颗粒物(PM2.5, PM10)浓度,使用仪器见 图2、图 3。图 2为MCH-383SDCO2浓度、温度、相 对湿度自动记忆仪,单位分别为 ppm、℃、%,每分 钟读数一次,能够自动存档。图 3为TSI 粉尘仪,主 Figure 1. The physical model of testing classroom 图1. 检测教室物理模型 Figure 2. MCH-383SD CO2/Humidity/Temp Monitor 图2. MCH-383SD CO2浓度/温、湿度记忆仪 Figure 3. TSI Dust meter 图3 TSI粉尘仪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要测量室内可吸入颗 10 M2.5),每秒钟读数 -383SD 仪器分别在秋季和冬季 对教学楼中典型教室上课期间的温度、相对湿度和 2 2 用TSI 粉尘仪对 10 2.5 2.3. 计算公式及计算参数 假设在容积为V的房间内空气均匀混合,设污染 物散发量 s 粒物(PM 、P 一次,单位mg/m3。 本研究利用 MCH CO 浓度进行连续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上课 期间温度、相对湿度及CO 浓度变化规律。 另外,选取教学一馆和综合楼两个教室利 室内颗粒物(PM 、PM )进行测量及分析比 较。本研究检测项目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 2002)中的浓度值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速率为m,在通风前室内污染物浓度为C1, 经过时间τ之后,室内污染物浓度变为C2,室外新风 中污染物浓度为C,新风风量是 Q,则根据质量守恒 可得室内污染物浓度 C的变化: S dC VQCmQ d C (1) 初始条件为: 0 , : 1 CC 解上述方程为 21 exp 1-exp s Qm Q CC C VQ V (2) 可以看出,室内污染物浓度按照指数规律增加或 者减少,其增减率取决于 Q,该值的大小反映了房间 [6] V 通风变化规律 ,我们将其定义为换气次数: V Q n= (3) 对式(2)进行变形如下: 1 2 exp s s QC mQCQ QC mQCV (4) 可得新风量: 21 22S CC mV QCC CC S (6) 式中, ——新风量,m3/h — m3/h 度,ppm s Q m—污染物散发速率, V——房间体积,m3 1 C——房间污染物初始浓 2 C——房间污染物终始浓度,ppm Table 1. Indoor air quality of testing item 表1. 检测对象的室内空气标准值 单位 标准值 参数 备注 22~28 夏季空调 温度 ℃ 16~24 冬季采暖 40~80 夏季空调 相对 湿度 % 30~60 冬季采暖 m3) 新风量 /(h.人30 1 h均值 CO2 ppm 1000 日均值 PM10 mg/ m3 0.15 日均值 PM2.5 mg/ m3 0.075 日均值 s C——室外污染物浓度,ppm — 人体 C陈代谢有关[7],即 —经过时间,h O2呼出量与人体新 4 1.44 10 P qMA (7) 式中, ——每个人的CO 2呼出量, qm3/h M — 人体皮肤 : (8) 式中, ——体重,kg, —新陈代谢率,W/m2 p A——人体皮肤表面积,m2 表面积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0.425 0.725 0.202AmH pb b m H ——身高, 当 新陈代 谢率 m3,扣除电 脑、 2.4. 测量概要 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对 4个学生教室进行测量, 教室 3. 结果及分析 CO2平均浓度和新风量 教室上课期间 CO2浓度和新风量如表3所 m 对于一个标准中国人, 其坐着活动时, 约为70 W/m2,根据(7) 、(8)式可计算得出本研究 中每个人的CO 2呼出量约为 0.02 m3/h。 在本研究中教室标准计算体积为308 桌椅设备等体积(本研究按室内体积 10%计)以及 人的体积(每人 0.3 m3计)。假设教室有30 人上课时, 则在本研究中教室计算体积为270 m3。 名称定义为A、B、C、D。一次测量时间为 90 分钟,其中上午 10:05~10:50 为第三节课,10:55~11:40 为第四节课;下午 13:30~14:15 为第五节课, 14:20~15:05 为第六节课。具体测量次数和内容如表 2 所示。 3.1. 教室上课期间 平均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7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Table 2. Testing results summary 表2. 测量概要 颗粒物 教室名称 CO2浓度 相对湿度 温度 (PM 、PM10) 2.5 A 秋季测量2次 冬季测量 次4 —— B 冬季测量4次 冬季 次测量1 PM 2.5 C 秋季测量1次 —— D —— 冬季 次测量1 PM 10 Table 3. Measurement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fresh ame ir volu in testing classro om during the class 表3. 教室上课期间CO2浓度和新风量测量情况 名称 日期 CO浓度 2 (ppm) 新风量 (m3/h) 人均新风量 (m³/h人) 换气次数 (h−1) 27-Sep 553 3171 144.0 10.6 18-Oct 1389 1065 42.6 3.6 8-Nov 1356 995 30.2 3.3 15-Nov 1523 342 11.0 1.1 22-Nov 1910 219 6.4 0.7 A 6-Dec 1716 1426 50.9 4.8 13-Nov 2040 324 7.4 1.1 20-Nov 1766 416 9.7 1.4 4-Dec 2471 155 3.5 0.5 B 5-Dec 2278 286 23.8 1 C 18-Oct 1648 243 9.4 0.8 。由表 3可见,CO2平均浓度最低值为 A教室9月 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新 风量 教室温度、相对湿度及颗粒物含量 教室温度、相对湿度和颗粒物(PM2.5、PM10)情况 如表 相对湿度、CO2浓度以及 2 CO2浓度、温度、 相对 CO2浓度、温度、 相对湿度 为11 月13日B教室 CO2浓度、温度相对湿 度变化情 示 27 日的553 ppm,且在测试期间仅此一次没有超过我 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定值 1000 ppm,其他教 室在上课期间 CO2浓度均处于超标状态,其中 CO2 平均浓度最高点是12月4日在 B教室的测量值,达 到了 2471 ppm,超标近 2.5 倍。另外,由表 3可见, 当进入 11月冬季采暖期后,教室内CO2平均浓度明 显增高,这是因为冬季采暖期上课期间长期关闭窗 户,导致室内通风不畅,引起室内 CO2平均浓度不断 升高,极大降低了室内空气品质,这将会影响教学效 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另外,表 3反映出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人均新风量不得 少于 30 m3/h,在测量中发现除 A教室秋季及冬季测 量日的 11 月8日、12月6日达到国家标准人均新风 量要求外,其余测量教室在测量日均未达标,A、B、 C教室在某些测量日人均新风量甚至没有达到 10 m3/h,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教室空气质量堪忧。 3.2. 4所示。根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8]和《 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 [9],冬季采暖温度标准值为16℃~24 ℃,相对湿度标准值为 30~60%,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二级标准值为 0.15 mg/m3,可入肺颗粒物 PM2.5 二级 试用标准为 0.075 mg/m3。由 表4可见,室内温度和相 对湿度满足我国相关标准,教室内颗粒物的测量结果 也在标准值范围内。 3.3. 典型房间的温度、 颗粒物(PM2.5、PM10)随时间变化分析 3.3.1. CO浓度、温度、相对湿度 图4为秋季 9月27 日A教室 湿度变化情况,由图 4可见,随着上课时间的推 移,三者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CO2浓度有稍微波动, 但一直处于标准值之下。分析原因,这与上课期间窗 户开启通风有关。10:50~10:55 下课期间,由于前后门 开启,室内自然通风增强,以及室内人员减少,因此 CO2浓度出现小幅度的降低。 图5为秋季 10 月18日A教室 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 CO2浓度始终处于 超标状态,最高浓度达到 2100 ppm。其中第一节课期 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同时增高,这是因为门窗都关 闭,导致室内通风不畅。下课期间由于打开窗户和前 后门,室内人数也有减少,因此 10:50 左右 CO2浓度 开始降低,而后相对湿度也开始降低,这显示出相对 湿度比 CO2浓度的变化滞后。到 11:05 时,由于处于 上课时间,前后门重新处于关闭状态,CO2浓度和相 对湿度开始停止降低。同时因为第二节课教室窗户被 打开,室内 CO2浓度并没有重新开始上升,维持在 1000 ppm 附近,相对湿度有所降低,最后维持在 35% 左右。 图6 况。从图 6可以发现,室内 CO2浓度从上课 开始就处于超标状态,并且随着上课时间的推移不断 升高,虽然课间下课时候,前门开启、室内人员减少, 但是 CO2浓度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 11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8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Table 4. Concentrations of temperature、humidity and particle in classroom 表4. 教室温、相对湿度和颗粒物浓度 教室名称 日期 温度(℃) 湿度(%) 颗粒物(mg/m3) 27-Sep 24.8 72 18-Oct 21.8 45 8-Nov 22.8 37 15-Nov 21.7 36 22-Nov 21.6 41 A —— — — 6-Dec 18.8 32 13-Nov 23.1 38 20-Nov 22.5 40 — — 4-Dec 22.8 39 P 0. B D P 0. M2.5 026 5-Dec 20.7 41 — — 5-Dec — — M10 067 13 日大连已经进入冬季采暖期,上课期间窗户密 对湿 度变 月 闭,渗风量不足,无法满足室内人员的需求。 图7为12 月4日B教室 CO2浓度、温度相 化情况。比较图 6、图7可见,室内温度和相对 湿度变化不大,但是 CO2浓度变化明显。图 6上课期 间窗户一直关闭,因而 CO2浓度一直上升;图 7下课 期间窗户开启过,因而 CO2浓度有过短暂下降,而后 整体处于上升状态,而且均为超标情况。测试期间, 观察到教室学生有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CO2 浓度超标已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0:05 10:20 10:35 10:50 11:05 11:20 11:35 CO₂浓度(pp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湿度(%) 教室人数 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 相对湿度 温度 (注:A教室上课期间窗户处于开启状态) Figure 4. Concentrations of CO2, temperature, humidity in class- room A on 27-Sep 图4. 27-Sep A教室 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情况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0:05 10:2010:35 10:50 11:0511:20 11:35 CO₂浓度(pp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湿度(%) 教室人数 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 相对湿度 温 度 (注:A教室第一节课期间窗户处于关闭状态,10:50 下课之后打开窗户,一直开启到 11:40) Figu re, hu classroom A o n 18 re 5. Concentrations of CO2, temperatumidity in -Oct 图5. 18-Oct A教室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情况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00 13:3013:45 14:00 14:15 14:3014:45 15:00 CO₂浓度(ppm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温度(℃)、湿度(%) 教室人数 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 相对湿度 温度 (注:B教室上、下课期间窗户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Figure 6.n class- room B on 13-Nov 3.3.2. 室内颗粒物(PM2.5、PM10)浓度 物PM2.5 质量 浓度 趋势是,课前 浓度 粒物的浓度值与室内人员活动密切相关,课前和课后 Concentrations of CO2, temperature, humidity i 图6. 13-Nov B教室 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情况 图8为12月4日B教室可入肺颗粒 .其中测点 1~9是课前测量,测点 10~15 是课间测 量,测点16~27 是课后测量。 由图 8可见,PM2.5 质量浓度的变化 比较高,课间降低,课后又升高。这说明室内颗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9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80 100 13:30 13:4514:0014:1514:30 14:4515:00 CO₂浓度(ppm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90 温(人)室人 数 度 (℃)、湿 度 ( % )、 教 教室人数 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相对湿度 温度 (注:B教室上课期间窗户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下课 时候短暂开启窗户和前门) Figure 7. 图、温度、相对湿度情况 Concentrations of CO2, temperature, humidity in class- room B on 4-Dec 7. 4-Dec B教室CO2浓度 00.025 0.050.0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测点 PM₂.₅浓度(mg/m³) PM₂.₅浓度实测值线性 ( PM₂.₅浓度标准值 ) Figure 8. Concentrations of PM2.5 in classroom B on 4-Dec 图8. 12月4日 B教室可吸入颗粒物 PM2.5 质量浓度 学生 因 颗粒物浓度相对课间要高一些,人员活动对颗粒物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平均值均在《室 内空 D室内 PM10 实测数据 测点 平均值 mg/m 值mg/m 最mg/m 活动比较频繁,引起室内颗粒飞扬或再飞散, 此 的影响值得今后深入研究。另外,在本研究中室内颗 粒物检测值均在国家限定标准之下,对室内空气品质 影响不大。 表5是12 月5日教室 D室内 PM10 浓度值。由表 5可见,D教室 气质量标准》限值内,但最大值仍有超过标准限 值0.15 mg/m3的测点。 Ta b le 5. Measurement of Concentration of PM10 in classroom D on 5-Dec 表5. 12月5日教室 3最小 3 3 1 0.074 0.059 0.109 2 0.074 0.051 0.138 3 0.079 0.054 0.441 4 0.067 0.002 0.195 5 0.055 0.04 0.093 6 0.053 0.037 0.238 7 0.042 0.035 0.049 3.4. 一季节教室室内 2浓度的比较 图9是冬季 A教室和 B教室室内 CO 浓度的比 9可以发现,同一季节, 同,室内 2 浓度 B教室CO2浓度明显高于 A 教室 图10 为A教室秋季和冬季 CO 浓度的比较。 10 可见,同一教室不同季节的室内 CO2浓度也 不同 表6为A教室和的满座率情况。从中可以 2要因素之一。 因为每个 同 不同CO 2 较。由图 教室不 CO 的变化情况也不同。分析原因主要是与教室通风 情况和人员密度相关。 由图 9可见,冬季采暖期 A教室与 B教室的 CO2 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但是 的。因为 B教室的人员密度比A教室的大,人员 呼吸是室内CO 2的主要来源,冬季采暖期门窗紧闭, 渗透的新风量远远不能满足室内人员的新风量需求, 这样十分容易引起CO2浓度持续超标,进而威胁师生 健康,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 3.5. 同一教室不同季节室内 CO2浓度的比较 室内 2 由图 ,冬季采暖期 CO2浓度显著高于秋季,并且窗户 开启状态与室内CO2浓度有很大关系。 3.6. 满座率与室内 CO2浓度的关系 B教室 看出,满座率也是影响室内 CO浓度的重 教室的空间和座位有限,而由于班级人数可 能会很多,这样如果学校安排在一个小教室里面的话 就会造成满座率高,特别是冬季采暖期,学生大都不 愿去室外活动,大量消耗室内氧气,同时引起室内 CO2 浓度不断升高。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00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时间(mi n ) CO₂浓度(pp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教室人数(人) A教室人数 B教室人数 A教室冬季CO₂浓度 B教室冬季 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 (注:此时处于采暖期,故上、下课期间两个教室窗 户都是紧闭的) Figure 室和 B教室室内CO2浓度的比较 9. Concentrations of CO2 in A and B classrooms during winter 图9. 冬季 A教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时间(min) CO₂浓度(pp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教室人数(人) 90 A教室秋季人数 A教室冬季人数 A教室秋季CO₂浓度 A教室冬季CO₂浓度 CO₂浓度标准值 (注:A教室秋季第一节课窗户关闭,下课之后打开并 且一直保持开启;冬季采暖期窗户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Figureumn 4. 结论 本研究以大连市某高校教室为研究对象,对教室 实测,并且探讨教室内室内空气品质的 影响 教室 名称 日期 pm) 满座率(%) 10. Concentrations of CO2 in classroom A during aut and winter 图10. A教室秋季和冬季室内 CO2浓度的比较 和建议 4.1. 结论 空气品质进行 因素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 Table 6. Full rate in classroom 表6. 教室满座率情况 人(p 数(人) CO2浓度 A 18-Oct 25 35 1389 8-Nov 33 46 1356 15-Nov 31 1523 43 22-Nov 34 1910 47 B 13-Nov 44 2040 61 20-Nov 43 1766 60 4-Dec 44 2471 61 1) 本量中教间 温度范围是 8.8℃到 24.8℃,平均相对湿度范围为 32%到72%, 基本 不足,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 教室 建议 采暖期尽量增强通风,减小室内人员密度 保高校师生身体健康。 虑改造自然通风管 道。 ) 多在教室里面摆放可以吸收 CO2的植物。 数多 的班 教 室, 次测室上课期 平均 1 达到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2002) 。 室内 CO2平均浓度基本处于超标情况,最高浓度值达 到2471 ppm,超标近 2.5 倍,人均新风量多次测试不 足10 m3/h,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平均浓度为 0.042 mg/m3到0.074 mg/m3,可入肺颗粒 物PM2.5 平均浓度约为 0.025 mg/m3,基本达到我国《室 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2002)和《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GB3095-2012) 。 2) 目前高校教室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问题是 CO2浓度超标及新风量的 上课期间由于窗户一直关闭,并且人员产生大量 CO2,造成教室空气品质恶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 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1) 冬季 以此来确 2) 教室里面的自然通风口要利用起来,因为冬季 门窗实际上很难经常打开,可以考 3) 在教室的墙面上涂刷吸附 CO2的材料。 4 5) 学校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安排上课教室,人 级尽量安排至比较大的教室,人数少的安排小 尽量减少满座率。 6) 在教室里面安放CO2报警器,随时监控教室 CO2浓度。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01 ![]() 北方某高校教室空气品质的研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02 参考 ger. Thermal Comfort. Malabar: Robert E Kr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2] P. O. Fanger, J. Toftum. Prediction of thermal sensation in no climates. Proceedings of o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Monterey, 30 June-5 July 2002, 92-97. nce. ASHRAE Transaction, 1998 gs. Technical Note 1734. Gaithersburg: National Institute 文献 (References) [1] P. O. Fanieger [6] S. C. Carpenter. Energy and IAQ impacts of CO2-based de- mand-controlled ventilation. ASHRAE Transaction, 1996; 102(2): 80e8. n- air-conditioned building in war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 9th [7] L. C. Ng, A. Musser, S. J. Emmerich and A. K. Persily. Airflow and indoor air quality models of DOE reference commercial buildin [3] R. J. De Dear, G. S. Bragger. Developing an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prefere 104(1): 145-167. [4] R. J. De Dear, G. S. Bragger. Thermal comfort in naturally ven- tilated building: Revisions to ASHRAE Standard 55.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2, 34(6): 549-561. [5] L. K. Eduardo, H. T. Paulo. Acoustic, thermal and luminous comfort in classroom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4, 39, 1055-1063.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2. [8] GB/T1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 版社, 2002.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9]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 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