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 2013, 1, 30-35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3.1200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Towards Countability of Normal English Nouns
from a Language User’s Dynamic Perspective
*
Chongchon g Ch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
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Email: cccjoan@zjnu.cn
Received: Apr . 10
th
, 2013; revised: May 17
th
, 2013; accepted: May 29
th
, 2013
Copyright © 2013 Chongchong Che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 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
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
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For a unified account of the dynamic countability of abundant normal nouns in English, this paper,
following the assumption of dynamic cognition, proposes that countability should not be a pre-established
feature of the normal noun; rather, its countability be ap
proached fro m an English us er’s dynamic perspective,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noun is intended to denote an individuated unit or a particular sort. Theoretically,
the proposal is thu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usage-based cognitive grammar, and practically it will be of
significance for EFL learners in their accurate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normal English nouns.
Keywords:
Normal English Nouns; Countability; A Language User’s Dynamic Perspective;
Cognitive Grammar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
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
陈崇崇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金华
Email: cccjoan@zjnu.cn
收稿日期:
2013
年
4
月
10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5
月
17
日;录用日期:
2013
年
5
月
29
日
摘
要:
为了对英语中大量存在的常规名词在可数性方面灵活运用这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本文结合
动态认知观点,提出英语常规名词的可数性无法预先设定,而需从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动态认知角
度加以确定,其可数性取决于是否用于表达对个体有界性或分门别类的认知。这一观点理论上符合以
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法模式,同时在实践上将对
EFL
学习者准确理解和使用常规英语名词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词:
常规英语名词;可数性;语言使用者动态认知角度;认知语法
1.
引言
语言学中随处可见二分法
[1]
,对英语名词的处理
也是如此,人们通常把英语名词分为可数与不可数两
大类,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倾向于把可数与否看成
是英语名词的固定语法属性
[2]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
如此,严格区分可数与不可数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靠
的,可数与不可数的划分更像是个连续体
[3,4]
。不少学
者认为,英语中大部分名词的常规情况是可以兼有可
数与不可数用法,如
coffee
、
worry
等,而仅有少部分
*
资助信息: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资助项目,编号
SKYB201028
。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0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名词只用于不可数,如
news
等,这些少数名词则更
像是非常态
[5,6]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英语中这些在
可数性方面可以灵活运用的大量名词称为常规名词。
由于这些常规名词普遍存在且用法繁复,学者纷纷提
出折衷的观点试图解释这一现象
[2,7,8]
。
为了对英语中大量存在的常规名词在可数性方
面灵活运用这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本文将首先对目
前常见的几种观点进行梳理,认为应该摈弃简单地把
英语名词划分为可数与不可数的传统做法。在此基础
上,本文提出采用动态的认知视角,结合语言使用过
程中的因素,确立由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角度确定
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这一原则。
2.
对几种传统观点的评论及
本文观点的提出
关于常规名词的语法可数性,传统的解释主要有
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有些名词兼有可数与不可数双重类别属
性
(dual class membership)
,即这些名词既可以是可数
也可以是不可数
[2,7]
。例如,
Quirk, et al.
认为
brick
在
以下两句中意义区别不大:
1)
The house is built of brick
.
1
2)
He used bricks to build the house
.
Quirk, et al.
认为,句
2
中
brick
可解释为
a unit of
brick
,因此他们把两句中
brick
的用法看做一词具有
双重属性这一现象更为恰当。
观点二,可数与不可数之间可以转换,即同一个
名词可以由可数向不可数转化,也可以由不可数向可
数转化。例如,
Quirk, et al.
认为,
coffee
在下列两句中
的用法就属于可数与不可数两个不同词之间的转换
现象
[2]
。
3)
Do you want tea or coffee
?
4)
Can I have a c offee
,
please
?
值得注意的是,如观点一、二所示,
Quirk, et al.
试图对这些常规名词作进一步区分,这在同类语法著
作中是少见的。但是
Quirk, et al.
作此划分的理据似乎
并不充分,因为他们在谈及
brick
一词兼作可数与不
可数名词时,所用理据完全也可以用来解释
3)
、
4)
句
中
coffee
的用法,即,
a coffee
就是
a unit/cup of coffee
.
结合以上两大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它们试图要
解决把名词简单地一分为二造成的常规名词难以确
定可数性的问题,从而说明英语名词使用的真实情
况。但是如此解释却在逻辑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现
分别对观点一和观点二作如下评论。
首先,把这些常规名词的语法现象归结为这类名
词兼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双重类别属性,这一处理方法
看似解决了一分为二过于简单划分造成的不便,却带
来了一些逻辑上的混乱,这就如同把
paper
一词说成
既是可数名词又是不可数名词那样的不可理喻,因为
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这个词在实际言语使用中肯定
只有一种属性。例如,
我们应该承认
paper
一词在
He
’
s
writing a paper
和
Find me a sheet of paper
两句中的
区别。
其次,认为这些常规名词的语法现象是可数与不
可数之间的转换,这一观点同样存在问题。如果一个
名词可以作这两类的转换,即一个名词从可数转化为
不可数,或从不可数转化为可数,那就意味着存在这
一逻辑——在这两种转化中,可数与不可数分别为不
同词的本源,无论哪种情况都牵涉到孰先孰后的判
断。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作出这一判断:这种本
源的确定基于什么原则?是从该词分别用作可数与
不可数的高低频率来确定其转化的方向呢,还是从该
词的词源来确定?无论基于何种原则,细究起来,这
一转化之说将使有关名词可数性的探讨陷入更深困
境。如果参照
Jespersen
关于词类划分的观点,认为
We tead at the vicarage
一句中
tea
并非是名词用作动
词的现象,而是和
dine
、
eat
一样是动词
[9]
,那么我们
不妨也认为
We ordered a coffee
中的
coffee
也完全是个
标准的可数名词,而不必认定它是从不可数名词转化
而来。
正是因为认识到以上观点存在的弊端,
Huddleston
提出区分可数性
(countability)
与有界性
(boundedness)
[8]
。他把可数性看作是语法 现象,指出
只要一个名词可以用作可数,它就是可数名词,不管
它是否还可用作不可数。例如,名词
coffee
等只看作
可数名词,至于它有个体
(individual)
或团状
(mass)
特征
因而分别用作可数或不可数则需参照一定的语境。为
了解释后者,他提出了有界性的观点,即个体有界限,
团状则没有。
1
除非有特殊说明,文中例句均引自
The New York Times
等英美小
说或报刊。
显然,
H
uddleston
把可数性看作是语法范畴上的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31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概念,表明一个名词能与各种限定词结合从而用作可
数的可能性,而把有无界限看作是语义方面的范畴。
可是细究一下,这样一种分类方法实乃无奈之举,而
问题却是显而易见。如果把这类有两种可能用法的名
词简单地划为可数名词,
那么,
意味着可数性是本源,
这样就把上述观点二提到的可数与不可数之间存在
转换所具有的两种本源归为一种,而关于本源的理据
则更加难以成立。更何况,
Huddleston
还提到这些名
词到底用作可数还是不可数还需借助语境从语义上
把握。
综上所述,不管是以
Quirk, et al
.
为代表的观点,还
是
Huddleston
的理论,它们都不排斥英语名词有可数
与不可数之分,只不过采取了一定的方法试图化解同
一个名词同时具有可数与不可数两种用法这一看似
矛盾的现象。但是这些观点存在如上文所述的问题,
其症结在于它们都采用了理想化认知模式,忽略了词
类特征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因素的动态关系
[10]
。这 些
观点试图首先清楚确定某一名词的语法特征,划定该
名词究竟是可数还是不可数,把可数与否看成是该名
词的固有属性,或是等待操作的初始属性。为了作此
划分,这些观点就必须说明某一名词是可数向不可数
转化,还是不可数向可数转化,这就造成了需要确定
可数与不可数究竟孰先孰后的困扰;或者因为难以单
一确定究竟是可数还是不可数,就有了合二为一的尴
尬处理。
如果要化解这些问题,同时又能对英语中大量存
在的常规名词的灵活运用现象加以统一解释,应该摈
弃简单地把英语名词划分为可数与不可数的传统做
法。本文认为,英语常规名词的可数性应该采用动态
的认知视角,结合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因素,由语言使
用者所要表达的角度加以确定。这一观点并不否认英
语中名词确实有数的特征,只是认为,英语常规名词
的可数性难以绝对化,究竟用作可数还是不可数需要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把握,结合实际表达的需要,根据
语言使用者感知和理解世界时采取的具体角度作出
决定。
3.
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
可数性的理据
提出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确定英语常规名词可
数性这一观点的理据主要在于语言的象似性以及英
语的特性。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之间
具有相似性,即,符号描摹了它所表达的事物,概念
或关系等。在众多关于语言象似性的探讨中,不少学
者都提到了语言符号在表达数量概念方面的象似性
[4,11]
。语言中数量概念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名词的可数
性方面,名词的可数性语法特征与它所表达的数量概
念方面存在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名词可数
与否反映了客观世界中客体存在的状况;
2)
名词可数
与否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时对现实的动态感知角度
和实际经验。
一方面,就名词反映客观世界这一特征而言,
Lyons
认为,人们或许天生就有分类的原则,不是把
无定形的、空间上不连贯的物质看作是个体的,而是
倾向于正确地把人、动物以及形态分离的并且在时间
上连续存在的物体个体化
[12]
。
Lyons
认为这种个体分
化的原则尽管可能不是所有语言都遵循,但是至少在
很大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
Lyons
谈
及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的区分时专门提
到了英语,他认为英语名词的可数性特征支持和加强
了相关语义方面的区分。
另一方面,语言本质上是人类行为的方式,是人
们用来动态表达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工具,因此语言不
是简单地直接反映客观真实的世界,语言符号与非语
言世界间有一定的关系,其本质是认知在其中所起的
作用。换言之,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
上通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它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世界
的感知和理解,即客体的存在更多是通过人们感知到
的
[13-15]
。因此,与其说语言形式与客体存在具有象似
性,不如说,语言形式与经由认知体验的客体存在状
况具有象似性。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关心更多的
不是事物的“真实”性质,而是对事物的认知
[16,17]
。
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即在使用语言表达意义
时,因为个人的观察角度和实际经验不同,相同的客
观事物现象就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这一现象反映
在英语表达数的概念方面,通过历时研究,有学者发
现长期以来,英语一直存在着语言使用者根据表达需
要选择使用单复数的现象
[18]
。例如,我们不难发现这
样的例子:
5)
Three days is but short
.
6)
As the clergy are or are not what they are
,
so are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32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the rest of the nation
.
其中,
three days
尽管以复数结尾,却可被看作一
段时间,因而用作单数;反之,
the clergy
虽以单数形
式出现,但是作者显而易见是把该词用作复数,指称
那些神职人员。正是因为英语语法在上述数量等方面
灵活体现语言使用者的动态感知角度,
Jespersen
认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英语的生命力
[18]
。
4.
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
可数性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名词一般用来命名世间万事万物,由于经验世界
有物质和抽象之分,因此名词也就有了物质和抽象之
分。对名词作这一基本划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
现了语言的象似性,因为很明显,语言本身并没有抽
象和具体之分,只有它所反映的经验世界中的万事万
物才有如此之分。下文将从物质和抽象两大类名词看
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对世界的动态认知确定常规名
词的可数性。区分的原则可概括为二:是否体现语言
使用者对个体有界性的认知;是否体现语言使用者对
分门别类特征的认知。
4.1.
对个体有界性的认知
个体有界性是指名词所反映的事物在语言使用
者的经验认识中是否以个体分离的形式存在,个体之
间是否有明确的区分界限。就物质名词而言,其可数
性可以从语言使用者对其指称的对象所具有的物理
特征的认知加以理解。具体来说,可数的物质名词通
常指称的物质客体在人们的经验世界中具有明显可
观察到的个体性,有一定的形状,个体之间有明显的
界限,个体内部不同质,部分并不等同于其整体。下
文将以
book
和
water
为例,解释它们如何因人们感知
和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语法可数性方面发生了变化。
对于
book
一词,当人们看到的是独立装帧的书
本,各本书都分别有封面封底,内容有始有终,取其
中几页并不能称其为整本书,
因此人们用
book
指称这
些实体时,说
a book/many books
。与可数的物质名词
不同的是,不可数物质名词的所指在人们的认知中往
往是不具备个体化特征的物质
(substance, ma ss)
,任取
一部分时,其构成都与其他部分相同,或者可以说是
部分等同于整体。例如,
water
一词,当人们只注意
到它所体现的
H
2
O
这种物质,具有流动性等特征时,
水的形状大小并不重要,因为在人们看来即便是一滴
水也是水。
同理,
当有人说
She fed the baby a teaspoon
of apple
说话者关注的只是她喂食婴儿时所用
apple
这
种果肉。
另一方面,当人们关注的中心和观察的视角不一
样时,同样的客体存在就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例
如,当人们强调的只是那种印有文字的纸张书籍,而
不在意它是否具有整体独立性时,就可以有这样的表
述,
These wretched creatures have been living on a diet
of book
[8]
与此相反,当人们关注水的容量等计量特征
时,水就有了可以量化的个体特征,成为可数。例如,
在餐馆中要一份水时,因为盛在杯中并且以此作为计
费的依据,使得一份水与另一份就有了区别的界限,
所以顾客可以对服务员说,
Two waters
,
please
。
以上分析表明,物质名词的可数性可以体现人们
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个体可数与否的认知。与此相似,
抽象名词的语法可数性也体现了人们类似的认知。以
典型体现抽象现象的时间为例,当人们认为它亘古恒
久、无边无垠时,用
The universe exists in time
表达这
一认识,而当表述的是有始有终的一段时间,如一次
举足落地之间的时间,则说
Take two steps at a time
。
4.2.
对分门别类特征的认知
人们不仅可以从个体有界性角度对事物加以认
识区分,还可以从类别之间的差异对事物进行区分。
这就使得有些事物在经验认识中虽无个体有界性可
言,但是因为人们对其某一突出特征的认识,使得它
们与其他类别的事物有所不同时,就有被彼此区分的
可能。就物质名词具有语法可数特征而言,虽然它区
分的不是同质的可数个体,却是可以算数的不同类别
材质。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这类区分材质的形式往往
由一定的前置或后置的修饰语体现,例如,
a dark
bread
、
an excellent coffee
、
a n o il of h igh quality
。人们
正是认识到了这些面包、咖啡和油有别于其他类面包
等食物的特征,从而借助语法可数性表达这一认识。
类似的用法还有
foods
、
fruits
等,如
The following are
recipes for jams and preserves
。
另一方面,抽象名词具有语法可数性时也可体现
人们对其反映的现象是否具有异于他类现象特征的
认识。同样,抽象名词作此用法时,一般也有一些修
饰语体现说话者某一具体的认识角度,如,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33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7)
He looked at me with an air of surprised
disapproval
.
8)
What he did showed a certain honesty which
made me admire hi m
.
9)
There is a comfort of predictability in every
repeating tradition
.
10)
Suha
’
s love for expensive indulgences and
Arafat
’
s total devotion to the Palestinian cause trigg ered
specula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marriage
.
这些神情、舒适、猜想等因反映了人们对其独特
性的认识,而有了可数的可能。因此,我们不难理解
Jefferson
在起草美国独立宣言时,
写道,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
t
…
或者
Roosevelt
在二战期间号
召美国人民捍卫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
5.
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
可数性的意义
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可数性,这
一观点理论上符合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法模式,同
时对
EFL
学习者准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名词具有重要
意义。
5.1.
理论方面
本文提出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
可数性这一观点确认了语言是人们感知和理解世界
的工具,体现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主观能动性。英
语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必要调整从而表达具体
视角这一做法为认知在语法中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
的说明,它呼应了
Bolinger
、
Croft
等人提出的理念,
即在一定层面上,人们先有意义,然后把不同意义表
达为不同的语言形式
[13,19]
。同时本文观点符合认知语
法建立语法范畴所涉及的重要外在标准,即语法系统
以语言使用为基础
[20,21]
,进一步支持了词类本质上是
一个范畴化网络系统,而不是等待语法操作的初始成
分这一理念
[22]
。
另外,本文观点有助于解决英语名词在语法可数
性方面分类的困惑,避免了因预先设定名词可数性而
带来的尴尬。语法中随处可见二分法,我们区分彼此
原是为了方便理论构建和语言使用,但切不可因此区
分而束缚了我们自己。英语常规名词在语法可数性方
面复杂的情况使我们有必要模糊那种非可数即不可
数的分类方法,确立语法的认知原则,以达到更加准
确运用解释语法现象的目的。
5.2.
实践方面
由于本族语使用者能够恰当自如运用语言规则,
准确表达某一经历和认知角度
[21,23,24]
,因此,从语言
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把握英语常规名词在可数性
方面的灵活运用可以大大便利英语使用者,尤其是
EFL
学习者。在听、读方面,
EFL
学习者可以从这一
原则出发理解原作者的真实用意,尤其是,学会从动
态认知角度把握英语名词的可数性可以帮助学习者
理解高级阅读中遇到的种种相关语言现象。在说、写
方面,
EFL
学习者也可把握这一原则学会从自己的认
知角度出发准确生动地使用英语名词,从而运用语言
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描述经验世界。
6.
致谢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 Greenbaum. Good English and the grammarian. London: Long-
man, 1988: 33.
[2]
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1985: 247.
[3]
K. Allan. Nouns and countability. L anguage,
1980, 56:
541-567.
[4]
R. W. Langacke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1.
[5]
R. M. W. Dixon.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On se-
mantic principl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70.
[6]
R. Huddleston, G. K. Pullum.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25.
[7]
亚历山大著
.
雷航译
.
朗文英语语法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 1991: 74-76.
[8]
R. Huddleston.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1984: 246-248.
[9]
任绍曾
.
叶斯帕森语言选集
[C].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06:
298.
[10]
J. R. Taylor. Why construction grammar is radical. Annual Re-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 (2): 321-348.
[11]
G. Yule. 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Shanghai: Shanghai Fo-
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2.
[12]
J. Lyons.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27.
[13]
W. Croft.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8-129.
[14]
G. Lackoff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4.
[15]
王寅
.
象似性辨 证说 优于 任意 性 支配说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3, 5: 3-8.
[16]
W. Reid. Verb and noun number in English: A functional ex-
plana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1: 40.
[17]
E. Sweetser.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
ructure. Beijing: Peking Univer-
sity Press, 2002 : 1 -2.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34
从语言使用者的动态认知角度确定常规英语名词的可数性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5
[18]
O. Jespersen.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 1955: 16-19.
[19]
D. Bolinger. Me aning and form. New Yor k: Longman, 1979.
[20]
W. Croft,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91.
[21]
J. Bybee. Language, usage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Ca mbr idg 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9-110.
[22]
张韧
.
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
[J].
当代语言学
,
2009, 3: 233-243.
[23]
D. Larsen-Freeman. From gra
mmar to grammaring. Boston:
Heinle, 2003: 50-51.
[24]
J. Bybee, D. Eddington. A usage-based exemplar model ap pr oa ch
to Spanish verbs of “beco ming”. La nguage, 2006, 82: 32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