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 2013, 1, 47-50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3.1200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Scaffolding with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Shiqian Meng
Graduate School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50483921@qq.com
Received: May 25
th
, 2013; re vi sed : J un. 12
th
, 2013; accepted: Jun. 23
rd
, 2013
Copyright © 2013 Shiqian Me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 te d us e ,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On a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ts appl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of the researches of emotional scaffolding, the article provides cas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elaborate on how individu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constructs emotional scaffolding with appropriate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discou rse compreh ension and intercultu ral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and advocating more researchers and teach
ers engaging in new explor
ations for integration of
the latest linguistic theories an d languag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nd studies of teacher autonomy and learner autonom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Emotional Scaffolding;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以隐喻与类比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情感性支架
蒙诗茜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Email: 50483921@qq.com
收稿日期:
2013
年
5
月
25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6
月
12
日;录用日期:
2013
年
6
月
23
日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情感性支架的相关研
究,并以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说明教师如何提供相适宜的隐喻和类比,构建情感性支架,以促进语
篇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以此呼吁更多的语言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将语言
学最新理论成果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的新探索,不断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推进高职教师自主
发展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
隐喻与类比;当代隐喻认知理论;情感性支架;高职英语教学
1.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者提出:当
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
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
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
。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
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这就揭示出
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思维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
。
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进行了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及文化教
学的理论探索或实证研究。然而,隐喻,以及与之功
能相似、内容有所重合的类比,作为认识事物的思维
方式,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其实并不限于此。教师可以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47
以隐喻与类比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情感性支架
利用隐喻认知理论的认知功能,即以一个概念领域
(source domain)
去说明另一个概念领域
(target do-
main)
,帮助学生将新的概念类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
联系起来,去促进学生语篇理解、提高他们跨文化交
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与隐喻能力
“三合一”的综合能力。
本文主要研究教师如何通过对学生已有的体验、
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及需求的了解,在教
学中提供相适宜的隐喻和类比,为学生搭建在他们最
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内的情感性
支架
(emotional scaffolding)
,通过课堂的互动及学生自
己的认知,使他们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新意义和新知
识。为了更好地说明,笔者提供了在教师自主发展及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教案、教学日志及
课堂录音的整理和分析而得出的具体案例。
2.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与语言教学
隐喻
(metaphor)
长期以来只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
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一种用来修饰语言的工具。
20
世纪
80
年代,隐喻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视角,
Richards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隐喻的本质,认
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思
维方式
[3]
。
Lakoff & Johnson
《
Metaphor We Live By
》
一书的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
使隐喻研究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隐喻,其“实质是运用另一事物来理
解或体验某一事物”
[4]
。也就是运用与某事物相关的
知识去理解、评论或体验另一事物。
Ungere r & Schmid
也认为:“隐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其认知
基础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
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
另一方面,
Holme
认为隐喻与类比很难区分开来,
而且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重合
[6]
。谈到如何将隐喻应
用于教学时,他提出:“此类研究主要关注四个方面,
其一就是如何创建有助于探究和解释目的语内容的
类比,而且教师必须使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来表达
隐喻和类比,并帮助学生将新的概念类知识与学生已
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6]
。
我国对于隐喻和类比与教学相结合的探索和尝
试始于二十世纪末,但是主要是讨论如何教隐喻性语
言。
2001
年,束定芳提出:“隐喻作为类推说理的手
段”,“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
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
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1]
。此
后,王寅、李弘提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
“三合一”教学观,探索了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
教学中的应用
[2]
。王寅随后指出:隐喻作为一种启发
式教学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助于认识新鲜事体、熟悉
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7]
。
此后,国内不同的研究者
(
梁三云,
2005
;汪少华,
2005
;康旭平,廖晓玲,
2006
万晋红,
2009
;杨卫芳,
2009
;于广
&
王松鹤,
2009
;蒋显菊,
2010
等
)
进行了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文化教学的理论探索或实证研
究。同时,谢之君认为隐喻与外语教学不是讨论如何
教隐喻性语言,而是将隐喻认识方式应用到外语教学
过程中,或从隐喻理论角度对外语教学有一个深刻、
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某些教学上的有益启
示
[8]
。这为广大研究者和教师将隐喻与语言教学的结
合的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引导。
3.
情感性支架
此外,当代隐喻认知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语言教学
中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情感性支架的构建上,也就是
通过比喻和类比的隐喻认知方式来帮助学生通过一
个已知的概念领域
(source domain)
来理解一个未知的
概念领域
(target domain)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
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为他们建立情感性支架。
从定义上来说,情感性支架就是教师采用的能够
影响学生对特定学科内容问题情感反映的类比、隐喻
以及叙事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
学习。情感性支架最早是由
Schulman (1987)
提出,他
对支架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在实际操作中引用了教师
在讲授重要知识概念时采用隐喻、类推和叙事方法作
为学科教学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实例
[9]
。
美国学者
Rosiek(
罗西克
)
认为:“在教师实践性知
识研究领域,教师教育研究者很少考虑到教师对学生
情感的理解,尤其是缺乏对关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使
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建立感情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师生
之间互动过程中情感交流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匮乏”
[10]
。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48
以隐喻与类比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情感性支架
受
Shulman
关于情感性支架与教师实践性知识关
系的启发,
Rosiek(
罗西克
)
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
项长达十多年的实践研究,通过对
40
名新手教师和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提出了情感性支架的分
类方式,并探讨了它对教师知识理论和教师教育课程
的启示:“很多教师,哪怕是受到严格的教学大纲和
教育学派的限制,也会对如何为学生构建情感性支
架,以帮助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进行创造性
的思索。事实上,情感性支架的概念就是通过教师对
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而建立起来的”
[10]
。
在国内,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从上世纪九十
年代起进行了情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通过实践研究
确立了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处理策略
[11,12]
,对情
感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分类
[13]
,并建构了情感目标分类
及其测评模式
[14]
,为进一步探索学科教学法课程中情
感性支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与其它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
学生来自职高,中专和技校,较之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
学习能力较差。早在
2001
年,陈伯敏就提出:“高职
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特征决定并造成了他们在英语学
习中存在着特殊的情感障碍。减弱并消除这一情感障
碍,是提高和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5]
。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更需要关注“情感因素”,倡
导“情感教学”,为学生提供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情
感性支架”。
4.
以隐喻与类比构建起高职英语教学的
情感性支架
笔者认为,优秀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的体验、
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及需求有所了解,才
能在此基础上提供相适宜的隐喻和类比,为学生搭建
在他们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内
的情感性支架,通过课堂的互动及学生自己的认知,
使他们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新意义和新知识。情感性
支架与以上谈到的教学各方面的关系如图
1
如示。
本文主要通过对笔者在自主发展及帮助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关教案、教学日志及课堂录音
的整理和分析,提供以隐喻与类比构建起情感性支架
的案例,从而有可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工作的情感维
Figure 1 . Construction model of emotional s c affolding with meta-
phors and analogies
图
1.
以隐喻与类比来实现情感性支架的构建模式
度,并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情感及认知关系的
相互促进关系,以此来最大化地提高教师自主发展与
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的情感性支架案例:
案例
1) (Unit 1: Reception)
:
本单元主要学习接待外国客人的安排事宜及相
应的礼节,涉及到美国、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泰国
等国家的文化与礼仪。在备课时,笔者就考虑到:对
于没有涉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对接
待该国客人时适宜的身势语及问候语缺乏一定的理
解和认识,这个时候,为学生们提供在他们能力范围
内的支架,特别是通过他们已有的社会经验或常识,
以及他们熟悉的西方文化知识,来进行情感性支架的
构建,是帮助他们构建篇章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
际能力及建立隐喻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设计
的教学思路是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
(source
domain)
来分析接待该国客人时适宜的身势语及问候
语
(target domain)
。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图式
理解,首先,请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网络及图
书馆资源等自主学习资源,查找和理解各国或各民族
的文化特色,来分析对他们而言最适宜的社交礼仪。
正如王寅所提出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这样可以使后
者的有关特征映合到前者上去”
[7]
,因此,将抽象的
各国文化特色这类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社交礼
仪,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篇章内容,了解不同的国家不
同的文化特点,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地感兴趣,在课前,他们就
查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后,总结了不同国
家的文化特征,以及接待这些国家客人时适宜的身势
Cop
yright © 2013 Hanspub
49
以隐喻与类比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情感性支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50
语及问候语,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在教师日志中,笔者提到: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
学生的认知的反应,还应关注学生们的情感需求。在
这里,通过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国家文化特点等资料,
激发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融合型
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这就是一个构建学习的
情感性支架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
力、交际能力与隐喻能力“三合一”的综合能力的过
程。
案例
2) (Unit 2: World Expo)
: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
吉祥物海宝及世博会的会徽等相关知识来引入与介
绍世博会的历史、作用及未来趋势等。在课前反思中,
笔者就认为由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很多我
校的学生都曾担任世博会的志愿者,而且班级中有很
多来自上海本地的学生,这对于构建他们的情感性支
架是一个比较好的楔子。
同样地,学生们先进行课前的预习,查找关于世
博会的相关材料,并以一个向外国游客介绍
2010
年
上海世博志愿者的身份进行全班性的展示。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通过对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吉
祥物海宝及世博会的会徽等具体物体
(source domain)
来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及上海的城市特征等抽象概
念
(target domain)
,激发起了他们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兴
趣和积极性。
从最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师对学生预习与
展示的课前任务的布置就是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在
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利用他们对
2010
年上海
世博会所激发起的亲切感与自豪感,对整个篇章内容
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类推说理的作用。
5.
结论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以隐喻和类比为
学生构建情感性支架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对教材
进行充分研究、对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进行确实把握、
对学生认知和情感特点进行具体了解以及对学习支
架进行熟练构建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思
考如何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同时通过批
判性反思学习与反思性教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
能力。
笔者也希望更多的语言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积极
投入到将语言学最新理论成果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的新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师自主发展与
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束定芳
.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
[J].
外语研究
, 2001, 2: 28-31.
[2]
王寅
,
李弘
.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
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
, 2004, 20(6): 140-143.
[3]
A. Richards .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80.
[4]
G. Lak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F. Ungerer,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
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Peason Education Lim i t ed , 2 0 0 8.
[6]
R. Holm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search Press & Palgrave
Macmillan
, 2011.
[7]
王寅
.
认知
语言学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
[8]
谢之君
.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 007.
[9]
L. Schulman. Knowledge and t
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 d Educa tion Rev iew, 1987, (57): 1-22.
[10]
杰里
·
罗西克
.
情感性支架
:
学生情感和学科内容交叉点上教
师知识的研究
[J].
开放教育研究
, 2009, 15(5): 62-70.
[11]
卢家楣
.
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
[J].
心理科学
,
2000, 23(1): 42-47.
[12]
卢家楣
.
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赋予情感策略的实
验研究
[J].
心理科学
, 2000, 23(6): 650-654,719.
[13]
卢家楣
.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
[J].
心理科学
, 2006, 29(6):
1291-1295.
[14]
卢家楣
.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
[J].
心理科学
, 2007, 30(6):
1453-1456.
[15]
陈伯敏
.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J].
职业技术教育
,
2001, 31: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