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3, 1, 31-34
http://dx.doi.org/10.12677/wls.2013.1200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wls.html)
Lyric Poetry of Impressionism—A Study on
Mansfield’s Female Version of Modernism*
Haixia Gu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hxguo@shmtu.edu.cn
Received: Jun. 17th, 2013; revised: Jun. 29th, 2013; accepted: Jun. 3rd, 2013
Copyright © 2013 Haixia Guo.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Until now, there is much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modernism that reflected in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However, her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ism which is d ifferent from the male writers of her time
is always neglected, and there have been no due and convincing interpretation of it up to now. This paper in-
tends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 f the female ve rsion of modernism in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and tries to
interpret from two new perspectives: 1) lyric poetry of alienated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2) triviality and
transient impressions of life.
Keywords: Mansfield; Short Stories; Impressionism; Lyric Poetry; Female Version of Modernism
印象主义抒情诗——曼斯菲尔德女性版本现代主义研究*
郭海霞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Email: hxguo@shmtu.edu.cn
收稿日期:2013 年6月17 日;修回日期:2013 年6月29 日;录用日期:2013 年7月3日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她的不同于
同时代男性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之处往往被忽略,至今尚缺乏充分的阐释和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方
面的欠缺,将从异化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和瞬间印象两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
说所体现的女性版本现代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理
解和阐释。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印象主义;抒情诗;女性版本现代主义
1. 引言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塑造者之一,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与她同时代的那些男性现代主义作家的
作品风格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在书信中曼斯菲尔德将
男性现代主义作家称之为“这些忧郁而神秘的年轻男
士”(these dark young men),她不喜欢他们,因为他
们“不自然,伤感,有时还很傲慢[1]”。实际上,她
的这种态度在她的小说《我不会讲法语》(Je ne Parle
pas Francais)和《巴克妈妈的一辈子》(Life of Ma Parker)
等中都有所体现,小说中男主人公的身上都有这些男
性现代主义者的影子。克莱尔·汉森(Clare Hanson)
认为曼斯菲尔德的写作具有明显的女性气质,明显区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20120128)。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1
印象主义抒情诗——曼斯菲尔德女性版本现代主义研究
别于艾略特和庞德所代表的锋刃派/硬边绘画派般的
男性现代主义(the hard -ed ge m a l e moderni sts),代表了
一种女性版本现代主义(a feminine/female version of
modernism),然而,她并没有就此展开详细论述[2]。
以往国内外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研究也没有给
予曼斯菲尔德的女性版本现代主义足够的重视,因此
本文将从异化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和生活的细枝末
节和瞬间印象等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
的女性版本现代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新
的视角加深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理解和阐释。
2. 情节淡化的抒情诗
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厮杀和争夺,其野蛮性和
破坏性彻底摧毁了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
观念和道德准则。艾略特、庞德、乔伊斯等男性现代
主义诗人和作家愤世嫉俗、借古讽今,对战后西方文
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人们信仰的丧失以及精神的
死亡等等做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
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作为现代主义作家,曼斯
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同样体现了她对异化的现代人的
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
态,深刻地透视了现代人的异化感和精神危机,充分
地折射出备受机械文明压抑和扭曲的现代人性。她描
写了“主要人物的精神之死”,而这种死亡是不为人
物所知的;在她的故事中有“对腐化的谴责(a cry
against corruption),特别是对精神败落的谴责[1]”。曼
斯菲尔德自始至终关注和探索人物细腻而骚动不安
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无数敏感而寂寞的灵魂,折射出
丰富的心理画面。她倚重于人物的内心、精神和意识,
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境、幻想和闪现(glimpse)
等意识流的技巧创作出成功的短篇小说。
然而,就不同之处而言,如果说同时代的男性现
代主义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基调阴沉暗淡、阴郁感伤,
“有不少坟坑、腐草、垃圾的味道”,是压抑的灰黑
色,那么,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则意境阴柔悠远,
弥漫着一种怀旧情绪,是忧郁的淡蓝色[3]。曼斯菲尔
德的诗人气质,以及其作品的怀旧氛围和疏淡素雅之
韵使她的小说具有散文诗的风格。曼斯菲尔德善于捕
捉人物感情瞬息间的变化,其小说抒情氛围浓重,充
满文体之美,具有女性的柔美气质,正是多萝西·理
查逊所倡导的“女性气质的散文[4]”。“她的文字风
格让读者感觉像是婉婉对谈,如沐春风,即使是最不
重要的作品,读者也会感觉十分愉悦[5]”。比如以下
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Miss Brill)开头的一段描写:
虽然天气那么晴朗——湛蓝的天空涂抹了大片
的金光,就像公园里泼洒了白葡萄酒,布里尔小姐还
是庆幸自己围上了毛皮围领。空气凝滞不动,但当你
张开嘴,就扑来一丝凉气,就像你即将啜饮一杯冰水
前的感觉。不时有一片叶子从不知何处,或从空中飘
舞过来。布里尔小姐抬起手,轻轻地按了按她的毛皮
围领。可爱的小东西!又摸到它,真是惬意![6]
就作品整体基调而言,“文如其人”对于曼斯菲
尔德是非常恰当的评价。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像她
本人一样轻灵飘逸,美丽动人。她的作品以敏锐的观
察、细腻的感受以及意境优美的诗化语言取胜。“对
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来说,她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特
殊的散文形式来表达她那种‘碎片感’式的体验,通
过将她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与‘生活中那种稀有的
想象统一起来’,来表达她对和谐情愫的追求和向往
[7]”。曼斯菲尔德写的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意境。
“在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我们得到的是情感的印
象,而不是知道更多的故事[8]”。她善于以轻灵飘逸
的笔触捕捉人物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抒情气氛浓重,
回荡着散文诗的旋律,正如徐晗所说:“她的小说更
像是生活画面,其小说的情节不过是为了表现人物精
神世界的依托。情节淡化使她的作品具有散文诗的随
意性、诗歌的空灵感和寓言的哲理性[9]”。
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系列短篇小说诗意最浓,具
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对梦幻般的新西兰海湾和富有田
园气息的生活的描写使这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优美得
宛如散文诗。无怪人们说曼斯菲尔德的最大成就就是
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可作
为诗来欣赏。《在海湾》(At the Bay)充满了对自然景
物的抒情描写,曼斯菲尔德淡化情节和人物,以抒情
散文的笔法展开了一副充满诗意的新西兰海湾的美
丽图景: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月牙湾笼罩在白茫茫
的海雾之中。海湾后面那些树木丛生的高大山丘周围
雾霭弥漫。望不出哪里是山脚的尽头,哪里是一片片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2
印象主义抒情诗——曼斯菲尔德女性版本现代主义研究
围场和平房的起点。沙滩一过就是围场和平房了,此
外并没有那些长着红色野草的白沙丘,所以找不到什
么标记可以分清何处是岸,何处是海。降下了浓雾,
草色碧蓝[6]。
潮水已退,海滩上空无一人;温暖的海水懒洋洋
地在荡漾着。日光火热地照射在细沙上面,炙烤着那
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和带白纹的卵石。阳光把
贝壳凹窝里的小水珠吸掉,并使在沙丘内盘来盘去的
粉色牵牛花看上去浅如白色。万物静止,唯有小沙蚤
除外,噼——噼——噼!它们跳个不停[6]。
一小片浮云,从容不迫地飘过来把月亮遮住。在
这漆黑一片的时刻,大海的涛声深邃而恼人。浮云飘
逝,海水在低声细语,宛如刚从幽梦中醒来。万籁寂
静[6]。
在她的小说中,曼斯菲尔德运用拟人、比喻和象
征等诗意的语言和修辞方式使她的字里行间处处闪
耀着诗的光芒。贝慈认为,曼斯菲尔德将伊丽莎白时
代抒情诗的想象力、优美细致、外形轮廓和彩色奇想
融入短篇小说,使之获得新的生机,新的结构,最重
要的是一种透明的特质[8]。读者在阅读曼斯菲尔德的
小说时的确享受到了如诗般的凝练、简约的文体美和
音乐美,而这些美的享受在同时代的男性现代主义作
家的作品中是无法寻求的。
3. 寓情于景的印象主义
没有男性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
曼斯菲尔德以她清新淡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生活
的本色,以微不足道的小事呈现了生命的真面目,正
是平淡之中见新奇和深意。罗莎蓓儿睡梦中嘴角漾出
的一丝笑意;在墨水瓶盖和银相框上舞动的阳光光
点;年轻工人用手指捏薰衣草的嫩枝后将手指放在鼻
子前闻馨香的细小动作;以及布里尔小姐张开嘴时感
到的如啜饮一杯冰水前的一丝凉气,这些细致入微的
描写似乎留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正如毛姆对曼斯
菲尔德的评价:“她特别善于细致观察,这方面的天
赋超乎寻常,而且还能将大自然给人的种种感受,乡
村特有的气息,清风和雨点,碧海和蓝天,树木、水
果和鲜花买描绘得格外细腻精致[5]”。
曼斯菲尔德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的短篇小说,特别
是新西兰系列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思
乡情绪,在这一点上她似乎与乔伊斯对都柏林的厌恶
——“可爱、肮脏的都柏林”(用他自己的话说)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序曲》(The Prelude)和《在海湾》
等小说以家庭纪事体的文体,描绘了一副大家庭日常
生活的真实画面。纳里曼·霍马斯基谈到曼斯菲尔德小
说在认识生活的提示作用时说:“千家万户日复一日
地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
然。这些我们视而不见的事物,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像
浮尘在空气中飘动一样。只有当从缝隙中射进一线阳
光,照亮那薄薄的一片,我们才意识到浮尘的存在
[10]”。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就是那“一线阳光”,它们
使每个读者更深刻地体味和理解了普通人习以为常
的生活——平淡之中糅杂着些许苦楚或是几丝幸福。
曼斯菲尔德从一连串的日常生活的细小片段中揭示
深刻内涵,展现了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另外,就小
说中的人物而言,他们性情各异,天真烂漫、富有同
情心的小女孩儿凯西亚,慈祥善良、终日操劳的姥姥,
古怪寂寞、不苟言笑的琳达,讲求实际、渴望儿子的
斯坦利,爱慕虚荣、性格复杂的贝丽儿等,这些都是
普普通通的人,然而曼斯菲尔德却通过一系列无情节
事件的展开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整个文学
界听惯了尖啸刺耳的枪炮声,写惯了触目惊心的丑
闻,看惯了大画面粗线条,像曼斯菲尔德那样敢用普
通人家的普通一天作为小说素材,需要胆略,更需要
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11]”。贝慈也认为曼斯菲尔德对
于普通人的关注和描写具有独特的个人气质和强烈
的吸引力:“没有什么作家能成功地模仿她极富个性
的写作手法,尽管很多人学着她从周围人平凡而琐碎
的行为中榨取价值和意义[8]”。
曼斯菲尔德在其创作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
生活的细枝末节和转瞬即逝的印象,表现那些偶尔引
起她注意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她通过对瞬间印象的
刻画来揭示这些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片
段,显示出生活本身的流动和变化,以及每一变化瞬
间的独特性:
她平静地倾听着。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
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
生气。通往厨房一带的包着绿毡的门开了又关上,发
出闷住的声音。这时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嘎嘎声。那是
在推动沉重的钢琴,琴身下不灵活的小轮子在响。空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3
印象主义抒情诗——曼斯菲尔德女性版本现代主义研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4
气真好!如果你停下来留心一下的话,是否空气总是
这样呢?轻风在追着玩,从窗顶进来,又从门里出去。
小小的两点阳光,一点在墨水瓶上,一点在银相框上,
也在嬉戏。可爱的小小的光点。特别是墨水瓶盖上的
那一点。它是温暖的。一颗小的温暖的银星。她简直
想吻它[6]。
这段文字出自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园会》,
其中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瞬间的印象。它们积蓄在作
者的内心深处,在创作的冲动的刺激下又不断地涌现
到意识的表层。这些内心积淀的瞬间印象是色彩与形
状、视觉与联想、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的巧妙结
合,经过作者的重新整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
我们熟悉的东西,构成了一幅明暗错落有致的人生剪
影和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画面。曼斯菲尔德通过对细
节和瞬间印象的细致描写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来展示人生真谛[12]”。正是这
些对于细枝末节和感官印象的细致描写为她的作品
增添了柔和而雅致的女性色彩。
较之男性现代主义,曼斯菲尔德的女性版本的现
代主义绝不是第二位的。实际上,这种现代主义对于
普通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更具魅力,而且它的生命
力更强,因为男性现代主义似乎太抽象而晦涩,难以
为普通人所接受,所欣赏,而曼斯菲尔德从高度的个
人经验和潜隐的心灵事件开始,从对生命的敏锐感悟
和多重的情感体验开始,从身边琐事和平凡生活的细
枝末节开始,用她作为女性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
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满人生意味的事
实。卡普兰对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的独特贡献做出
了公正的评价:“如果我们衡量一下凯瑟琳•曼斯菲尔
德所塑造的现代主义,我们就会发现一种毫无客体化
趋势、去除神化和贬低女性这些特点的现代主义。它
是一种充满疑惑、问题和恐惧的现代主义,但同时,
这种现代主义超越了她同时代男性现代主义者所提
出的‘荒原’的绝望,而且也摆脱了对这种绝望所进
行的不同层次、传统意义上的逃离[1]”。的确,作为女
性,曼斯菲尔德较男性现代主义作家更富直觉和同情
心,更易于受童心的感染,更关注生命和贴近自然,
更易领悟自然和生命的种种奥秘,更多丰富的内心体
验,因此,她的女性版本现代主义更接近现实和人生。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 R. Daly. Katherine Mansfield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 94,109,111.
[2] C. Hanson. Katherine Mansfield. The gender of modernism: A
critical antholog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
versity Press, 1990: 298-308.
[3] 彼特·科斯特洛, 何及锋, 柳荫, 译. 乔伊斯[M].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72.
[4] R. Stevenson. Modernist Fiction (Revised Edition). Upper Sad-
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98: 152.
[5] 毛姆. 吴菁, 译. 观点[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61.
[6] K. Mansfield.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2006: 268,166,
180,196,200.
[7] 蒋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M]. 北京: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97.
[8] H. E. Bates. The modern short story: A critical survey. London:
Micheal Joseph Ltd., 1972: 131,124,133.
[9] 徐晗.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98.
[10] V. O’Sullivan. Katherine Mansfield’s New Zealand. Auckland:
Golden Press, 1982: Preface.
[11] 虞建华.新西兰文学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12.
[12] A. Charters. Katherine Mansfield: The story and its writer, an
introduction to short fiction. Boston: Bedford Books of St. Mar-
tin’s Press, 1995: 904-917.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