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13, 1, 18-21
http://dx.doi.org/10.12677/ojls.2013.13004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ls.html)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the Principle of
Non-Recogn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Zhanqin Guo1, Chao Li2
1Busines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2Law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guozhanqin@126.com , haier41@sina.com
Received: Jul. 19th, 2013; revised: Jul. 29th, 2013; accepted: Aug. 6th, 2013
Copyright © 2013 Zhanqin Guo, Chao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 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 “recognition”, as a very
controversial topic, has always been discussed by international jurist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discussion
about “non-recogn ition” which is the opposite side of “reco gnition” in monographs on related problems. Af-
ter reading some relevant but limited works, the authors want to discuss the non-recognition in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or referring disputes. Maybe we are not able to give out satisfied answers, but we do really
hope to introduc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scholars.
Keywords: Principle of Non-Recognition; Doctrine of Non-Recognition; Recognition
浅谈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
郭战琴 1,李 超2
1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
2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Email: guozhanqin@126.com , haier41@sina.com
收稿日期:2013 年7月19 日;修回日期:2013 年7月29 日;录用日期:2013年8月6日
摘 要:在国际法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承认”一直作为众多国际法学者所讨论的颇有争议的
论题,而对于“承认”的对立面“不承认”原则的讨论,在众多的承认相关问题的专著或论作中却鲜
有列举。作者在阅读了有限的相关论著之后,以期以提出问题或者争议的方式对于不承认原则浅谈之,
或者本文不能给出一个期待的答案,但是作者希望能够抛出这些问题,以引起更多学者们的关注。
关键词:不承认原则;不承认主义;承认
1. 不承认原则的产生
我对不承认原则的比较深入的了解是源于外交
部条法司参赞马新民先生的《试论国际法上的不承认
原则》一文。而也正是这篇学术论文,引发了我对于
不承认原则的极大的兴趣,遗憾的是在众多的资料数
据库中搜集相关资料并无太大收获,因而只能在此比
较浅显地对于不承认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对于不承认原则的历史发展与形成,马新民先生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因而在此我仅简述之。不承认
原则是随着对战争的不断加紧的限制与集体安全体
制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1919 年1月18 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国际联盟盟约》的第 10
条的规定被认为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提出不承认原则
的国际条约,该条约隐含了非交战国对于侵略事实不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8
浅谈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
予承认的义务。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中规定的
无条件的对于战争的普遍禁止,标志着现代国际法的
不承认原则作为国际条约法原则的基本确立。而《联
合国宪章》的第 2条第 4款则在事实上确立了联合国
会员国间的不承认原则[1]。
在检索不承认原则时,搜到了很多不承认主义相
关文献。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不承认主
义又称史汀生主义,是指 1932 年1月7日美国国务
卿史汀生为宣称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以武力造成的
任何中国现状的改变以及不承认日本对“门户开放”
政策的任何破坏行动而向中日双方同时做出的照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不承认主义是否就是史汀生主义[2]。
然而,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我是同意把不承认主义等
同于史汀生主义的,因为即使说在史汀生主义发表之
前,美国就已经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不承认”的相
关外交政策,但这些都仅能称作不承认主义出现之前
的实践积累,而不承认主义这一概念的形成的确是从
史汀生主义起始的。不承认原则和不承认主义二者是
不同的概念。暂且不讲从抽象概念学上来讲,“原则”
是指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准则,更具有具体性和约束
性;而“主义”则指人们推崇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更
具抽象性和主观性。而正如刚才所述,不承认主义是
一个对于史汀生外交政策的概括性的含义,在笔者看
来,是一个短暂性的事件性概念;而不承认原则则是
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即“不承认”这一承认的对
立面是怎样一步步地发展成具有约束性指导意义的
原则的。在这里,我也是非常赞同白桂梅老师对于二
者关系的解释的:不承认原则是从不承认主义发展而
来的[3]。
2. 不承认原则的现存问题与争议
不承认原则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正义的。是为
了阻却对非法使用战争和其他武力措施所造成的情
势的认可。但是我们不能仅因为其美好的意图而随意
全盘接受,事实上,由于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以及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等原因,使得这
一原则并不能在实践中被很好地贯彻。
国家对不承认原则的滥用?
正如承认的滥用,不承认原则也有可能出现滥用
的情况。虽然与承认与否的标准不同,一个已存国家
是否承认一个新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现存国家
对于自己国家利益等的政治考量,因而承认本身带有
很大的自由裁量性;而相对而言,不承认原则似乎是
给予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即不承认由于使用武力或武
力威胁而取得的领土的合法性。加上《宪章》等条约
的规定,不承认似乎是一项强制性的义务,而非可选
择的义务。如果一个国家承认了由于战争或者其他武
力而取得领土的合法性,那么这个现存国家则违背了
国际法,因而是不可以的。但是尽管如此,不承认原
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被滥用。首先,因为战争或
者非法使用武力的概念就是很难给予明确界定的,比
如说有时候是一场不会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内战;
其次,即使在客观上的确发生了一场威胁和平安全的
战争,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机构对这一战争
行为进行界定,因而一个现存国仍然有可能根据自己
的国家利益做出是否认为是战争的认定;再次,即使
是一个国家并没有否认相关国家或者机构对于一场
非法战争或非法武力行为的认定,该国仍然可以回避
“不承认”这一国际法义务,介于其有敢于挑战国际
法的国家实力及其相比于遵守国际法而言更重要的
国家利益。
因而我们不得不在考虑对于承认,究竟是宣告说
还是构成说更有说服力,及承认究竟是一种政治性
的,还是一种法律性的的同时,给予不承认同样的考
虑。或者说前者的结果决定了不承认原则的相关属性。
而且,我们当然要考虑对于不承认的滥用可能造
成的不良后果,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可以根据其自
由裁量决定对于一个符合所有相应条件的,且在事实
上,并非不承认原则的相关情况的新的实体不予承
认,这样做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那一新的实体的
权利?
不承认原则作为一项国家义务与承认作为一项
国家权利的逻辑冲突?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具有充分自由选择
和决定权的承认,无疑是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一项权
利。作为权利,国家有接受与放弃的自由。而“不承
认”,从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是
一项义务,从规定中体现出的是没有自由裁量与选择
的空间,即只要是基于非法战争或者非法武力的行为
都应该不予承认。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9
浅谈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
尽管有学者称不承认原则可以看成是承认的一
种例外。即只要不出现不承认原则中所规定的情况,
承认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权利。即一个国家是否对另一
个国家或者实体给予承认或者不承认是它的自由,而
这种自由在构成说的理论下,似乎更加被扩大到无
限。然而在面对可能存在的非法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
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又应当不承认,况且正如上一个
问题所述,对于非法战争与非法使用武力本身的界定
是不确定的。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几乎是完全的权利上
部分地设置上强制性义务在逻辑上是冲突的。尽管把
不承认称之为一种“例外”,依然无法规避对前者承
认的双面选择性的矛盾。或者在此处,我有点过于较
真,但是由于实在不能想到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理
由,因而也作为疑问提出。
正如笔者认为承认作为一种权利与不承认作为
一种义务是有冲突的。或者可以把承认看成是一个并
不那么完全与绝对的权利可以更好地理解;或者把承
认本身作为狭义的理解,即只有在选择承认上是自由
的,在选择不承认上是不自由的?但这又似乎把承认
与不承认都当成了是一种积极的、或者明示做出的行
为;那么是否可以把承认和不承认都理解为是一种应
然性的行为:即符合了承认或者不承认的要件,现存
国家就应当给予承认,这似乎有些偏向与宣告性的承
认学说。无论是哪种想法,似乎都有缺陷,而不足以
解决作者心中的困惑。总之,在逻辑上,或者在现实
中,并没有哪一种理论是十足完美的,总是需要在发
展中不断地进行思索与完善的。
不承认原则的客体是什么?
我也曾疑惑过,不承认究竟是对什么不予承认?
是对于一个新的实体不承认其是一个国家?还是对
于一个侵略的战争行为本身不予承认?还是亦包括
战争后续所取得的一切情势不予承认?
很幸运,我在白桂梅老师的书中找到了比较完善
的,而且我非常信服的答案。即不承认是指对于侵略
造成的结果不予承认,包括由于侵略造成的领土主权
变更的情势、由于非法使用武力扶植的傀儡政权等不
予承认;同时,对因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
法原则而建立的实体或情势不予以承认[4]。就是不仅
对于非法行为,而且对于非法行为所产生的后果都不
予承认。
但是,这又难免让我产生另一个疑问:不承认是
否可以逆袭?即因为非法战争或者非法武力等而对
新的实体或者事实不予承认,而经过若干年之后,这
一新的实体在满足了时效或者实效原则时,而且符合
国家的所有要件之后,曾经做出不予承认的决定的国
家是否可以对这一新的实体给予承认,实现其承认的
自由权利?即不承认的时间效力有多久?当它与国
际法中的实效和时效问题冲突时,应当作何取舍?而
且假以该国可以对这一新的实体承认,那么不承认原
则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承认原则的效力?
作为一项国家权利的承认,其效力由其国家自己
可以通过其实力或者国家之间的交往等得以实现并
且维护。但是作为一项义务的不承认的效力,应该如
何维护?即怎么样保证一个不应当被承认的实体或
者结果在事实上不被承认?
由于权利的保障各个主权国家都会自己积极主
动地去维护自己,而义务的实现则更多地需要一个约
束机制或者机构来实行。然而,在不承认原则上,我
们很难发现一个足够有效的、或者权威的机构来执行
保障。虽然,不承认原则是由联合国大会或者安理会
做出不承认的决议,而其成员国也应发表类似声明。
如果其他国家作出了承认的相关反应,则视为违反了
国际法,而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在这里又引起了我的
一个新的疑问,即是否不承认的国家决定必须以明示
的方式作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地知道一个国
家对于非法战争或武力行为的不予承认,否则介于承
认的方式既可以明示,亦可以默示作出,则有时可能
无法明确判断出究竟是承认还是不承认。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以及我的阅读有限,我对于
不承认原则可谓是抱着各种疑问,与自己不确定的思
考。除了上面罗列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承认
原则是否只是政治上的,一个国家即使明确不承认另
一个国家还是可以保持经济上的或者至少是私人的
往来?比如说不承认做出之后,是否在经历了足够久
的时间后,可能会随着国际形势或者国家间关系的变
化而做出相反的规定?不承认的做出是事实上的,还
是法律上的?等等。
3. 对于不承认原则的展望
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随着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0
浅谈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1
不承认原则近百年的发展,不承认原则的适用也逐渐
扩大了。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运用不承认原则时,已
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非法战争或者非法武力后果的
承认问题上了,同时这一原则也被运用到了民族自决
等领域上,例如联合国对纳米比亚的强制不承认就体
现了这点。
或者不承认原则的适用范围将会越来越扩大,甚
至发展成“新的不承认原则”[5,6]。而国内外却缺乏很
多相关的研究资料,亦或者是由于我自己对不承认原
则产生了如此多的疑问,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而我认为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讨论或者研究
的空间,以促使这一原则能够在一个走向更加完善的
道路上快速发展。而我也将在今后更多地学习和探讨
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马新民. 试论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J]. 宁夏社会科学,
1993, 5(60).
[2] 秦珊. “不承认主义”政策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首次使用[J].
史学月刊, 2003, 8: 101-104.
[3] 白桂梅. 国际法(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5.
[4] 白桂梅. 《国际法》(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6.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 928.
[6] 寺泽一等, 主编. 国际法基础(中译本)[M]. 北京: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1983: 113.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