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3, 2, 26-32
http://dx.doi.org/10.12677/acpp.2013.2300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cpp.html)
“Spiritual Adolescence”
—A Category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uzi Zhu
Faculty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Email: 1017636873@qq.com
Receiv ed: Aug . 16th, 2013; revised: Aug. 22nd, 2013; accepted: Aug. 29th, 2013
Copyright © 2013 Luzi Zh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ese two concepts “the spiritual adolescence” and “the spiritual menopause” marking the devel-
opment of human spiritual life are vital to human spiritual life. Especially the concept of “the spiritual ado-
lescence”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reativity of people.
The absence of “the spiritual adolescence” means that we lack creativity of human rational cultu re. However
unfortunately, for a long time we were not consciously aware of its existence.
Keywords: The Spiritual Adolescence; Creativity; Modern Philosophy of Life;
Education Philosophy Category
“精神青春期”
—一个教育哲学范畴
朱鲁子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Email: 1017636873@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8月16 日;修回日期:2013 年8月22 日;录用日期:2013 年8月29 日
摘 要:“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
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哲学范畴;
“精神青春期”的缺失,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
有自觉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关键词:精神青春期;创造力;现代人生哲学;教育哲学范畴
1. 引言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两个概念,是
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
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
直接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哲学范畴;“精神青春
期”的缺失,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
乏。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
它的存在。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只有把“精
神青春期”概念提升到教育哲学范畴的高度,才能引
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并彰显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6
“精神青春期”
2. “精神青春期”概念
常识是我们获得真知的源泉。众所周知,进入生
理青春期是个体拥有生育或生殖能力即“成人”的一
个标志,而没有进入生理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生育或
生殖能力;同理,进入“精神青春期”也理应是个体
拥有精神生产、创造能力即创造力——创造理性化的
精神文明或文化产品的能力即精神上“成人”的一个
标志,而没有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创
造力。这说明,“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
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
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那些曾经进入过“精神青
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
神青春期”这个概念并赋予它丰富的哲学内涵的是旨
在使人从“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现代人生哲学 1。
2.1. “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来源
现代人生哲学从逻辑上把人的精神发展分为自
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和自然性阶段,认为人的精神
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与个体生理发展依据生理青春期
和生理更年期把人从生物性上划分的三个阶段即前
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更年期阶段和后更年期阶段具
有一定的可比性。换言之,理论上说,在自发性阶段
与自觉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青春
期”;在自觉性阶段与自然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
有一个“精神更年期”。这样,从精神上划分人生阶
段,就有了三个类似于人的生物性发展阶段的精神发
展阶段:“前精神青春期”阶段的自发性阶段、“精神
青春期-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觉性阶段、“后精神更
年期”阶段的自然性阶段。简明如下:
人的生理发展三阶段:
1) 童年——青春期之前
2) 少年、青年、中年——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
3) 老年——更年期之后
人的精神发展三阶段:
1) 自发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之前
2) 自觉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与精神更年期之间
3) 自然性形态——精神更年期之后[1](P1-100)
当然,我们对人的精神发展过程的这种划分仅仅
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它与现实中个体的发展并
不完全吻合。
只有生理青春期的人生,充其量是在自然赋予的
可能性空间之内完成了人生,这种人生无异于动物的
人生;不仅有自然赋予的生理青春期,且有“精神青
春期”的人生,才能超越人的生物性层面而进入属人
的精神层面。
对于没有进入过“精神青春期”从而没有体验过
精神创造的人来说,精神创造力的说法是很抽象的,
他们很难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
的精神创造力是怎么回事。这里用得着“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这个经典说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帮
助我们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的
“精神创造力”这一特征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理解和
领会。
我们知道,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标志是男子的
首次射精和女子的月经初潮以及与之俱来的性意识
的觉醒即生物性意义上的“成人”;与此类似,个体
进入“精神青春期”的标志就应该是一次自发的、突
如其来的、不期而遇的、神奇的精神创造、宣泄经历
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精神生命的突然觉醒和豁然洞
悟。个体这个精神觉醒的过程标志着,他在非生物性
的意义上“成人”了。“精神青春期”在个体精神生
命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关节点的意义。从此开始,社会
学意义上的个体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直到“精
神更年期”的到来它才会退出。
理论上说,一旦个体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则
将轻易地同化、吸收并掌握人类已有的理性文明成
果,使自己的理性臻于成熟,并在此基础上爆发出不
可遏制的理性精神文明创造力,从而保障他在未来有
足够的精神能量冲击下一个人生的关节点——“精神
更年期”。这是因为,顺利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
体,其精神结构就完全转型为理性的“自觉性形态”。
源于结构与功能的同一性关系,这种自觉性的理性结
构拥有同化、吸收理性文明成果的功能,一如个体在
自发性形态阶段里具有强烈的对感性事物的同化和
吸收能力,如儿童对语言和艺术的模仿能力。这是一
个人学习理性文明或文化科学知识的最佳阶段。现实
中某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等可以说就是在某种程度
上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他们在向“精神更
1朱鲁子:《现代人生哲学: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7
“精神青春期”
年期”迈进的过程中,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大贡献”
并获得个人的人生幸福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会像春蚕
吐丝般地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成果,这
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明显。如欧几里得的数学、牛顿的
物理学、爱迪生的系列发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而那些未能真正进入“精
神青春期”的个体,也是根本无缘“精神更年期”的
——他们辜负了造物主的良苦用心。在《轴心时代的
阐释》一书中,笔者指出,轴心时代的先知圣人们普
遍地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光耀
人类千古的轴心文明,就是这些进入了“精神青春期”
和“精神更年期”后的特殊人类个体创造出来的
[2](P164-166)。
当今社会令人棘手的所谓“青少年问题”,可 以
说,都与青少年缺失“精神青春期”有关。缺乏“精
神青春期”,个体就很难同化、吸收并掌握已有的人
类文明成果,理性就不会真正成熟,难以形成完整的
健康人格,这样很容易在人生之路上“走偏”,也根
本谈不上创造精神文明成果了。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
说,缺乏“精神青春期”的成年人是些“多余的人”。
2.2. 个体生理发展趋势与精神发展趋势成
“负相关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后,个体的生物
性生产能力即生育能力到来了,这种能力会一直持续
到个体“更年期”的到来而终止。在这个过程中,个
体的生育能力是呈由大至小逐渐衰退以至于彻底退
出的趋势即规律性的。
与之相反,现代人生哲学和经验告诉我们,个体
在从“精神青春期”向“精神更年期”发展的过程中,
其精神生产能力即创造理性科技文明或文化成果的
能力是呈由小至大逐渐增强之趋势即规律性的。当
然,人的既有的理性精神生产能力在“精神更年期”
到来之后也是要“退出”的,但这种退出却与生理更
年期到来之后生育能力的彻底退出、丧失有着根本的
不同——它是以自己发生质的转化或飞跃表现出来
的:一旦个体跨过了“精神更年期”这道门槛,则其
理性的精神文明生产力将为另一种全新的生产能力
即一种更高级的精神生产能力——创造超越有限理
性的直觉性的或“非理性”的精神文明成果——艺术
的能力所取代。这时候,一种庄子意义上的超越有限
理性的“大智慧”、“大智”将诞生。也就是说,“精
神更年期”到来之后,虽然人的“理性文明”的创造
能力退出了,但另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创造能力诞生
了。
因此,在那些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
其生物性生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与精神心理发展趋
势即规律性表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的规律:生育
能力由强到弱以至于无,文化知识等精神文明成果创
造能力由小至大以至于发生质的飞跃。不过,这种规
律性在那些不能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心
不能和谐发展的个体身上,却是失效的:现实中,芸
芸众生一般来说身与心是同步退化的。
个体生物性生理发展规律与精神心理发展规律
成类似反比关系这一规律的被发现和揭示,把人类迄
今对于人自己的认识推向了一个科学的高度,其意义
不可估量。可以想见,如果把这种规律性具体应用到
基础性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甚至中老年教
育上,必将使个体人生由于自我精神创造力的被发现
或失而复得而发生空前的革命性的变化。正常人即身
心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必将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量
涌现。到那时,所谓的“诺贝尔奖”根本不稀罕。
此外,我们应该知道,因为与生理青春期到来相
伴的,是个体对性快感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是无
比快乐和幸福的,同样,“精神青春期”的到来,个
体也将深刻地体验到一种超越肉体快感的快感——
一种由精神文明创造力所带来的神奇感、成就感、幸
福感。而且,能够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如无
特殊原因,一般来说也将自然地进入“精神更年期”,
从而拥有创造非理性的艺术性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而与这种崭新的伟大创造力相伴的,当是个体对生命
的最美好体验——马斯洛意义上的超越性的“高峰体
验”或审美体验。这种类似于甚至高于吸毒成瘾和性
快感那样的极度幸福快乐的“高峰体验”或审美体验,
一般人是很难体验到的,而在大艺术家和宗教家那儿
却是很普遍的。这就与生理更年期到来后人的性快感
彻底退出大大不同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诚如是:
上帝在为他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一扇
窗。只有在这样的人嘴里,才能发出人生是无限美好
的感慨和感恩。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8
“精神青春期”
3. “精神青春期”概念是一个教育哲学范畴
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生理青春
期从而拥有自然赋予人的大同小异的生育、生殖能
力,但除极个别的天才人物之外,却很少有人拥有创
造理性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当然,我们的这种
说法是从理论的严谨性和绝对性而言的,指的是“质”
上的而非“量”上的。现实中大众普遍缺乏精神文化
或文明创造力即为证明。这充分证明,历史上很少有
人能够进入“精神青春期”。这其中必有原因,而这
个原因就在教育。
3.1. “精神青春期”是后天的
众所周知,生理青春期是先天的、不受人控制的,
随着个体的身体成长和发育它是会自发地、自然地到
来的;而“精神青春期”却不然,它是后天的、受环
境条件制约的,它不可能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自发
地、自然地到来。
以往,由于我们缺乏关于“精神青春期”概念的
意识,故在现实中,我们根本意识不到人应该拥有一
个类似于生理青春期的“精神青春期”,从而也不可
能自觉地、有目的地为“精神青春期”的到来提供必
要的条件。正因此,“精神青春期”在人类个体身上
是普遍匮乏的。这就告诉我们,探讨个体进入“精神
青春期”的必要条件是多么必要。
那么,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必要条件又是
什么呢?
3.2. “精神青春期”与教育
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必要条件?一言以蔽
之,教育——主要指狭义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早期的
幼儿和中小学教育。现实中,正是教育的匮乏和不足
甚至荒谬,才导致了个体普遍地难以进入“精神青春
期”,从而普遍缺乏精神文明的创造力。
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经验上说,人的精神的
觉醒是晚于肉体的生理的觉醒的,换言之,真正意义
上的性意识的觉醒不可能在个体未进入生理青春期
之前达到:人得先品尝性意义上的“禁果”的滋味后
才懂得文明意义上的“智慧果”的味道。现代社会,
由于人类整体上迷失了本性,个体不仅没有“精神青
春期”,就连自然赋予的生理青春期也遭到了不同程
度的破坏和变异。如,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知道
的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大致时间点女子是 7的倍数
14 岁,男子是 8的倍数 16 岁,甚至比较精确地知道
生理更年期的大致时间2。而今,却早已面目全非了:
每每见诸媒体的 10 岁左右怀孕堕胎少女的报道就是
证明。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地区人种差异确认的个
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年龄大致在 10~20 岁之间;2010
年,中华儿科学会发布最新中国儿童成长发育专项调
查结果:中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开始年龄平均为 9.2
岁,比 30 年前提前了3.3岁。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导、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丁宗一称,这
个研究结论在 1985 年就报告过,只不过当时没有引
起太多人关注。这就是说,30 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的
生理青春期普遍提前了 3岁,也就是普遍在 11~13 岁
左右进入生理青春期[3]。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一
种生物的寿命是与其进入生理青春期之前的时间成
正比的。因此可以说,生理青春期的大大提前,不仅
是对自然规律的违反,更是我们人类个体的一个灾
难。这种违反自然的现象从整体上颠覆了保持了几千
年的中国人的素朴的身体生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发
展、进步、现代化的“代价”。现代社会从物质和精
神两个层面对个体的自然生理规律发动攻击:物质层
面的激素的滥用,精神层面的色情泛滥。
生理青春期的提早到来,会促使个体性意识的提
前觉醒,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精神青春期”也会
同时到来。
就像生理青春期的到来需要有一个性荷尔蒙激
素的增长积累过程一样,如果缺少了一个“精神激素”
的增长积累过程,“精神青春期”也是不可能到来的。
由于“精神青春期”一般不可能早于生理青春期到来,
而今,个体的生理青春期又大大地提前了,这种突如
其来的对个体来说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生理变化,
2《黄帝内经》第一章:“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
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
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
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
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
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
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
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
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9
“精神青春期”
会让小小年纪的少年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疲于应
付;特别是,生理青春期的到来所带来的生理上妙不
可言的极大快感,往往容易把青少年引向道德意义上
“堕落”的深渊——如“早恋”等追求感官刺激的淫
欲。如此一来,青少年的精神注意力、精力就会大大
分散和消耗,“精神激素”的增长和积累就难免泡汤
了。可以说,生理青春期的过早到来,挤占、延迟、
转移、耗费了“精神青春期”的发展空间;反过来说,
如果青少年有一个正常的“精神青春期”,则会把他
们从耽于感官的欲望如手淫、早恋等不良嗜好中解
放、升华出来,并可大大地减轻和缓解个体在生理青
春期到来之后的精神焦虑和压抑。由此,我们不难理
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何会有“万恶淫为首”的说法了:
《论语·季氏》里有孔子“少戒色”的说法:“君子有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也可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为什么会把亚当夏娃偷
吃“智慧果”称之为“原罪”了:《圣经》第一章《创
世记》中把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称之为“原罪”。
由此,人们往往误以为基督教是在心理精神的意义上
反对人吃“智慧果”。这是非常荒唐的望文生义。其
实,《圣经》的本意是指未成年人不应该过早地尝试
“偷吃”性经验意义上的“禁果”[1](P177-179)。
当下,由于教育,特别是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内容
和方法的不科学,难以让个体增长和积累起足够导致
“精神青春期”突破的“精神激素”,从而使得现实
中的青少年不可能达到“精神青春期”的临界点,而
出现普遍的温吞水状态的“精神阳痿”现象。当然,
当下的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科学,又是
由我们当下以升学和就业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高等
教育目标决定的。这里必须指出,那些考上大学甚至
重点大学的个体,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普遍地进入过
“精神青春期”,事实上,他们与没有考上大学的个
体之间的差别是“量”上的,而非“质”上的。
须知道,幼儿和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融“冰”
——融解先天的自发性精神之“冰”,否则,就难以
收获后天理性的自觉性精神之“水”。在现代人生哲
学中,笔者把自发性比喻为“冰”,自觉性比喻为“水”,
自然性比喻为“汽”。而这个融“冰”的过程,除了
方法上要有循序渐进、“日凿一窍”的耐心之外,最
最要紧的是在内容上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系统性的
“母乳”喂养,即“传统文化”教育,而不能一味地
喂给青少年“洋奶粉”,特别是以“英语”为代表的
西方文化3,要讲究“均衡营养”。只有如此,才能把
祖先遗传给每个个体的自发性精神能量充分地表达、
实现出来,同时转化为自觉性的理性能量。这一步,
是个体顺利地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这种以达成“精神青春期”为
目标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古代
传统教育中启蒙性的所谓“蒙学”教育,但又是添加
了“洋奶粉”即西方文化的综合性教育。这种教育,
理应贯穿于个体“精神青春期”之前的整个生活学习
过程之中,它完全不同于单纯应试性的知识性、技巧
性教育。
当下,人们对我们的早期教育内容上过分重视
“洋奶粉”即西方文化的现象已有所警惕,同时,对
缺乏“母乳”即传统文化的现象已有所意识并力图改
变之,但在另一个方面即教育方法上却往往背道而
驰。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商人和不懂教育的教育者的
鼓动诱惑下,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
按照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恨不能“日凿七窍”,
“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望子
成龙的悖谬。个体大量的自发性精神之“冰”不能有
效地融化,从而缺乏自觉性精神之“水”,这就从根
本上阻碍,至少是延缓了青少年进入“精神青春期”
的时间。正因此,很多本应在中学阶段对理性文化知
识的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少年人,却往往表现
出厌学情绪,相反,他们却会对网络游戏“成瘾”,
对性“成瘾”,等等。
可见,“精神青春期”概念与教育直接相关, 是
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哲学概念。
4. 作为教育哲学范畴的“精神青春期”
概念的意义
“精神青春期”之于个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
点也不逊于甚至更重于生理青春期对于个体人生的
价值和意义;前者保证了人类种族的生产繁衍和兴
盛,后者则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创造继承和繁荣。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创造,对于人
类及其个体来说,具有开天辟地的价值和意义。不过,
3在《走火入魔的英语》一书中,笔者具体剖析和批判了英语泛滥
对国人的危害。见朱鲁子、杨艾祥:《走火入魔的英语》,湖南人
民出版社,2004 年版。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0
“精神青春期”
这种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教育方能真正
实现出来。换言之,对于现代人来说,个体的“精神
青春期”是“精神青春期”教育的结果。“精神青春
期”概念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的意义就表现在它对
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
的。因此,理想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无疑应该是人的全
面发展。这一点,世界各国都大同小异。
当下,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一
般来说是明确的、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
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第二章第四十六
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5](第五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
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6](第三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7]。
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宪法和教育法中所规定的
这种教育目的又是笼统的、一般性的,而教育——狭
义的学校教育,都是具体的,即分为幼儿教育、中小
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很遗憾,我们国家并没有规定
具体教育的目标。正因此,这种笼统的、一般性的教
育目的就很容易为现实中的具体教育实践所架空—
—事实上它已经被现实中以“升学”、“就业”为目的
的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所架空。这说明,一种笼统
的、一般性的教育目的,只能保证其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是难以具体操作的。除了社
会其他原因之外,由于具体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因而
常常使得我们的具体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无的放
矢、无所适从,只能无奈地、被动地以“应试教育”
来跟随、适应社会潮流。而这一缺陷和不足,却可以
由“精神青春期”概念给予弥补。
“精神青春期”概念直接为具体教育提供了可操
作性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即方向性指引:
1) 幼儿和中小学教育 的目标, 应该是引领
个体达成“精神青春期”。具体内容和方法
我们在前面已有所论述,就是要以循序渐
进、“日凿一窍”的耐心,给予青少年以“母
乳”即传统文化为主,“洋奶粉”即西方文
化为辅的“营养均衡”的全面教育。这个过
程,就是学习、继承、吸收前人创造的知识
即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严格来说,学
生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是不能“毕业”的。
2) 高等教育的目标, 应该是指 导学生找到
一种可行的使“精神青春期”的创造性能量
充分地释放和实现出来的具体途径或方法。
这期间必须注意的是,要教育学生决不能急
于求成,从而造成“伤仲永”即“透支”的
悲剧性后果。这就是说,知识性教育应该在
高等教育之前就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的主要
任务是教给学生“方法”。这个过程,就是
学习、继承、发展前人创造知识即整个人类
文明成果的方法的过程。不难看出,至于创
造,那几乎完全是在高等教育之后的事情
了。严格说来,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是不允
许“大学毕业”的。不过,鉴于我们现实高
等教育中的个体多数并未有过真正意义上
的“精神青春期”,故,当务之急并不是指
导学生去探讨释放和实现“精神青春期”的
能量的途径或方法,而是“补课”——补“精
神青春期”之课。因为没有能量谈何释放?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方法的学习,否则,
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可以解释当下为什么
我国高等教育仍不得不普遍延续中学式的
知识灌输教育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以上的探讨是理论上的,理想性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1
“精神青春期”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2
但正是理论的理想性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方向
性指引。
针对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力这一可
悲现实,或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这,就要
求我们把“精神青春期”概念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哲
学范畴来研究。除此之外,可能很难找到其他更有效
的方法了。因为,只有把“精神青春期”概念提升到
教育哲学范畴的高度,才会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并彰
显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朱鲁子. 现代人生哲学:人的宣言,要认识你自己[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朱鲁子. 轴心时代的阐释[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3] 朱坚, 苗林. 青春期性教育需要全社会关注[J]. 中国性科学,
2004, 12(13): 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 2004.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1/14/content_244050
89.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619/200407/1316.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Z].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Z].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
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