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3, 2, 33-36 http://dx.doi.org/10.12677/acpp.2013.2300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cpp.html) Historical Progress of Science Guos heng Yang Zhenzhu Town, Pingyuan Village, Wugang Email: marktin-yang@163.com Recei ved: Au g. 4th, 2013; revised: Aug. 30th, 2013; accepted: Sep. 20th, 2013 Copyright © 2013 Guosheng Ya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Historical progress of science is just reciprocal facilitation of covariant cognition transverse cu- mulative progress and cognition longitudinal optimum progress in covariant alternation. Whereas current science development seems extreme for cognition transverse cumulative progress conv entionalized too mon- strously, cog nition longitudinal optimum progress is rather restrained for remarkable predominance of trave- logue style cognition transverse cumulative progress. As a result, several-hundred years’ harvests of science progress are substantively like a basket of omnifarious science travelogues as deserving rewards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formidable but devious stochastic science exploration journey and can not be digested into grand coheren ce of thorough linear logic system. Although the indubitable authenticity is that one cosmos can only be dominated by unique coherent fundamental; cosmos dominated by two different fundamentals can never be one. Keywords: Cognition Transverse Progress; Cognition Longitudinal Progress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 杨国胜 荆竹镇平原,武冈 Email: marktin-yang@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8月4日;修回日期:2013 年8月30 日;录用日期:2013 年9月20 日 摘 要: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是认识横向拓展与纵向优化(/拓展)轮回相辅相承、共起作用的结果。当 今科学的发展势头则显得“横向拓展”过于主流化和惯性化,而认识纵向拓展则因为“游记式横向拓 展权威强势”而颇受抑制,以致几百年的科学成果就像几百年的“科学游记”,——始终纳不进“单 一线性逻辑体系”,尽管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一个宇宙只能由一个规律来支配,两个规律支配的 宇宙绝不可能是一个”。 关键词:认识的横向拓展;认识的纵向拓展 1. 引言 话及正题之前,我之所以要在此特别提及“自然 科学的历史进展”,主要是想唤起人们对自然科学历 史进程的系统回顾和对自然科学历史性进展行为的 审度。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然科学进展放在一个适当 的时空框架内作为一个容括各进程前因后果的连续 “历史过程”来系统全面地审度时,我们才会很自然 地发觉我们的许多历史性行为特征;才会潜意识地调 整我们的进展状态和行为意向。 所谓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简而言之,就是人类 对自然真实性存在之认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3 ![]()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 到深、从狭义到广义的连续性历史过程。认识从无到 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就是认识横向拓展的过程;认识 从浅到深、从狭义到广义的过程就是认识纵向拓展的 过程。认识的横向拓展主要表现为“认识范围”的逐 步扩充和“认识量”的日益膨胀;而认识的纵向拓展 则往往显著地表现为“意识优化”——基于和伴随认 识横向拓展延续的认识之“透彻度”与“真实度”优 化,也就是认识发展从浅到深、从狭义到广义的历史 过程。 一般来说,认识的横向拓展能够自然地伴随社会 实践的渐次展开和逐步深入近乎平行地展开和深入, 因而认识的横向拓展要比认识的纵向拓展来得简单 直接;同时认识的横向拓展通常是认识纵向拓展的前 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认识横向拓展就无以达到认识 的纵向拓展,认识的纵向拓展是认识横向拓展的意识 优化和升华,是对横向认识的再度归纳、抽象和概括。 认识纵向拓展的横向基础越广、对横向认识的驾驭越 牢(这其间当然包括对它的次级纵向拓展的储并与吸 收优化),则认识纵向拓展形成的概念质量越高。自然 科学的历史进展就是认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轮 回相辅相承的历史进程。 人类当然不可能一次性的领悟和透析整个自然 内涵真实的全部,也不可能一次性地进入最佳认识拓 展状态,而必须历经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 到深、从狭义到广义的循序渐进的认识累积、逐步深 入纠错和优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得承认,在认识逐步 累积、不断深入纠错和优化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科学 的历史进展一方面有赖于即往历史累积为之储备必 要的再生能量(自然科学的进展从来就没有超越历史 进程或脱离历史进程的可能),同时也明显地受着传统 权威性成见和经验的惯性约束,甚至于受传统成见的 “囚禁”和“愚弄”。 这就客观地决定了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不可能 永远地一帆风顺:——由于客观历史和当道者迷的原 因,我们根本不可能100%适时地自我排解科学发展 进程中的种种消极性可能;我们很可能不自知觉地过 多地继承和保守着即往历史不够成熟或局限的一面 而误入自欺自愚的“人为怪圈”,甚至很可能不自知 觉地将传统于无形中构筑的“囚笼”当成“快乐舞吧”, 而不敢轻易地脱离传统惯性轨道另辟新径,——冠冕 堂皇地犯着这样或那样的美丽错误,直到矛盾明显豁 出。 由于认识发展本身固有的历史性渐次累积和逐 步优化的量变与质变规律,我想近一个世纪来,自然 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失误莫过于不自知觉间将认 识的横向拓展主流过于惯性化,一味地把“物质”当 成若干“不同的存在对象”近乎孤立地一个接一个地 加以观测、分析和研究,莫过于科学研究行为上的“分 散独立”和理性上面向特定物质标本的“类视觉素 描”,——无视物质源本的统一性自然原创,类乎理 性“近视”地、接二连三地研究这个物质与那个物质、 这种物态与那种物态、这个粒子与那个粒子,…,并 与之相应地创建这个理论与那个理论,这门学科与那 门学科;而从不把“宇宙物质”当统一的“单一对象” 从天然原始演变生成之逻辑源头上来分析和研究。这 就好比,为了研究苹果,我们将苹果树上的即定苹果 一个一个地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然后将其逐个地“托 在指头尖上”观摩和研究,而从不把“苹果”与“苹 果树”联系起来,顺沿苹果于苹果树上之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量变与质变过程对所有苹果加以分析和 研究。 虽然这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从浅到深、从狭义到广义之认识渐次累积和 逐步深入纠错与优化的必经历史过程,但是,就因为 长期以来这种近乎“权威化”了的横向拓展主流,以 至我们忽略了认识的纵向拓展,或者只是略略注意到 某些局部的纵向拓展,而一直不敢轻易背弃传统惯性 行为特征,一如既往地沉溺和执著于纷繁复杂的物质 标本研究;不自知觉地因循传统惯性而疏忽了一个 “理性盲区”——物质的“宇宙源本”。尽 管“ 物 质 ” 自始至终是自然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但事实上,自 然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还不曾把物质当真真的“物 质”来研究过,而一直只是接二连三地从物质界捡这 个或那个“物质标本”来观摩、戏谑和研究。 其实,物质就是物质,它是自然按“同一律”逻 辑行为缔造的一个统一的自然原创,一个“单一逻辑 概念”。自然从来就没有专门地为“这个物质”设定 “这样的”行为逻辑规范;又为“那个物质”设定“那 样的”行为逻辑规范。只要我们承认“宇宙物质”是 一个单一逻辑概念,那么宇宙物质于自然界存在与运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4 ![]()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 动变化所遵循的行为逻辑必定是唯一仅有的;“一个 宇宙只能由一个规律来支配;两个规律支配的宇宙绝 不可能是一个!”;尽管表面上,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与 运动变化可谓纷繁抚杂、千姿百态。 宇宙的自然本性必然源自宇宙的原始演变与发 展。自然律的一般性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之原始演变 与发展理当是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的连续因果律。自 然决不会任性地“随意发挥”:——一会儿以这样的 方式造就“这一物质”;一会儿又以那样的方式造就 “那一物质”。也就是说,在宇宙演变发展过程中, 凡是物质的产生与形成必定遵循“同一律”。 同时无庸置疑,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往往是在 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相应条件下作为 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因而作为我们的研究对 象,事物是在哪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就 必须在哪个基础上对该事物加以考核和研究。要研究 “物质”,当然得首先澄清物质于宇宙原始演变过程 中的产生与形成,进而依循物质于宇宙原始演变过程 中产生与形成的天然线索,“科学”作为反映和描述 “宇宙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意识形态就与之形影 相印地具有一脉相承的“单一逻辑链”,而且这个“单 一逻辑链”的外延必定涵盖“整个宇宙物质内涵”, 毕竟物质于宇宙原始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与形 成只可能遵循“同一律”。 既然我们确认,宇宙是“单元纯系的”,宇宙演 变发展过程中,物质的产生与形成遵循“同一律”, 依照“生成决定论”的哲学观念——事物最本质的特 征属性往往是在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 相应条件下作为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那么这 个“同一律”必定蕴涵着物质最本质的特征属性,乃 至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先决性”动力学行为规律; 那么依循宇宙演变与发展的线索,我们就不难想见, 其实在“宇宙单元纯系”前提下,整个以“宇宙物质 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为核心主题的自然科学于根本 上只需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物质于宇宙原始演变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如 何产生和形成的。 第二,物质的自然产生与形成过程给物质注入了 怎样的先天属性。 基于这两个问题的澄清,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规 律也便是顺理成章、自然明白的了。 近几个世纪来,我们对自然的探究可谓孜孜不 倦,但确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线索。很少有人着意 在宇宙原始演变与发展的背景下将物质视为“单一逻 辑概念”来追究其自然原创与本质属性,更不用说在 宇宙物质产生与形成的逻辑背景下来分析研究宇宙 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取而代之,我们多半只是 习以为常、接二连三地从物质界“捡”这个物体或那 个粒子来观摩、——研究了宏观又研究微观、研究了 低速又研究高速,……,近乎“视觉素描”式地单凭 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官能去觉察即定“物质标本”于 自然界的一形一态、一举一动;而不在意“物质”于 宇宙时空中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先决性因果由来,更不 用说如何在意自然赋予它的统一的自然原创和与之 相应的统一的天然逻辑内涵。我们的进展固然是令人 振奋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获得的成果是 零散而又零散的。我们显然还没找到真真属于“自然 行为”的逻辑线索和物质作为宇宙内涵的来龙去脉与 前因后果。我们很显然地还只是停留于研究托在我们 “指头尖上的”这个或那个苹果,根本还不曾研究“苹 果树上的苹果”。 我还清楚地记得早在 1995 年冬,我曾写过一篇 题为“爆炸的背后——当代物理学在快乐中挣扎”的 文章,里面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海底有座宏伟的水晶宫,珠光宝气,富丽堂皇,人们 献慕不己。可是人类毕竟不是鱼类,倘若任其自然寓于海 底深渊,无论人们是如何地献慕不己,也只能“望洋兴叹”! 把它搬上来呗,可是它的结构是那么的宏伟,谁一下 子搬得动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齐动手,一块一块地搬 呗!——于是大家一齐动手,争先恐后地下海搬将起来。 人类的力量不愧是伟大的!不一会儿功夫,若大一座 水晶宫便八九不离十地上了岸。望着岸上荧光闪闪的‘水 晶块’,——“我们胜利了!”,人们欢呼不己。可是略微冷 静的人们又开始疑虑:原来我们是慕于“水晶宫”而下海 的,而现在水晶宫固然算是基本上岸了,可是上岸的又何 曾是天然“水晶宫”?明明是一些零零落落的“水晶块”; 而真真的“水晶宫”倒是被我们给搅乱,给摧毁了!! 近几个世纪来,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就是这样!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5 ![]()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36 譬如参考文献[1-6]等所述内容的过程进展。 尽管势在历史必然,但眼下,我们显然不容太多 地懈怠! 由于认识迅猛横向拓展,我们确实研究和知悉了 自然界许许多多颇有特色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我 们迫不及待地要将它们铭而记之,于是我们创建了名 目万千的学科和分支学科诸如参考文献[1-6]等;随着 认识横向拓展的日趋饱和,并产生了所谓的“边缘科 学”。我们抽屉里的书本越来越多,这固然不是坏事; 最坏的事情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物质”自始 至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是我们一直还不 曾把物质当真真的“物质”来研究过,而一直沉溺于 在画夹和写字板上为渐次进入我们理性视野的这个 或那个“物质标本”素描所谓的历史性“科学游记”。 既然自然只凭唯一的“同一律”行为缔造物质, 物质就必定与之相应地具有统一的“先天属性”和“行 为规则”,科学就只有“唯一”的学科;毕竟“一个 宇宙只能由一个规律来支配;两个规律支配的宇宙绝 不可能是一个!”。这些名目万千的条条目目譬如参考 文献[1-6] 等只不过是我们为挣脱愚昧无知而积极抗 争的“初期经历”,我们的“历史性游记”。历史会让 我们进步,同时也会愚弄我们,我们就更要清醒! “物质”作为“单一逻辑概念”,该 是时候进入 我们的理性视野了!!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三慧, 王虎珠. 大学物理学——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1998. [2] 张三慧, 沈慧君. 大学物理学——热学[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1998. [3] 张三慧, 藏庚媛, 华基美. 大学物理学——电磁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4] 张三慧, 史田兰. 大学物理学——光学 近代物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5] 杨福家. 原子物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6] S. Frautschi. Beyond the mechanical universe.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