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rt Research Letters 艺术研究快报, 2013, 2, 39-42
http://dx.doi.org/10.12677/arl.2013.2400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rl.html)
Vocal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Quan Li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Email: 651068346@qq.com
Receiv ed: Apr. 29th, 2013; revised: Oct. 8th, 2013; accepted: Oct. 12th, 2013
Copyright © 2013 Quan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Found ing the art education in comprehen sive university has rised with reform of ed ucation idea in
recent years. It perfects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s all-round tal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ivating people’s literacy level. The art of vocal music—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ubj ect in art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popularit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s generally thought good,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However,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is interfered with its explicit, timeliness characteristics of-
ten accompanied by the skill of the color. How to make this subject well for bearing art education mission
and how the art of vocal music setting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the new tasks.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five aspects of the vocal music art artistic quality, subject attribute, in tegrated curriculum structure,
cultivating of high standard music talent,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discussing vocal music per-
forming arts education subject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Keywords: Vocal Music Art; Education Theory; Artistic Quality; Subject Attribute
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艺术教育研究*
李 泉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Email: 651068346@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4月29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0 月8日;录用日期:2013 年10 月12 日
摘 要:综合性大学创办艺术教育,是近些年随着教育理念变革而兴起的。其宗旨是从培养人的素养
的高度着眼,完善学科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教 育中一个最受 欢迎的学科 ——声乐艺术,
因为学科的实践性、普及性、艺术性的特点而普遍被看好并得到建设和发展。但是,因为其自身外显
性、时效性的特点又常常伴随着功力的色彩而干扰她的健康发展。如何在综合大学办好该学科使其承
载艺术教育的使命,为声乐艺术如何置身于综合性大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声乐艺术的艺术品质、
学科属性、综合的课程结构、高水培养高规格音乐人才、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五方面讨论综合性大学声
乐表演艺术教育课题。
关键词:声乐艺术;教育理念;艺术品质;学科属性
1. 引言
随着近代音乐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声
乐表演艺术不再仅仅是师徒承传的技艺形式,而是孕
育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演唱演奏艺术人才的系统专
业教育。对于置身于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艺术学科 而
*本文属广东省科技项目“艺术嗓音信息化教学系统研究开发”研发。
Open Access 39
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艺术教育研究
言,实际上是从一方面强调了科学办学对艺术的影
响,反过来,艺术教育应该对综合大学有所贡献,这
决定了它的独特使命和其独特 的价值 及其意 义。有一
种观点,综 合大 学的声 乐表演 艺术学 科,其专业比不
上音乐学院、文化比不上师范学院,专业不行文化 也
不行,高不成低不就,不伦不类。本文提出综合性大
学声乐表演艺术学科的艺术品 质、学科属性及课程结
构等问题。旨在探索综合院校声乐艺术教育的性质 任
务,区别于专业院校、师范院 校而谋 求发展 和作为 。
2. 根本的艺术品质——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什么是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是伴随人类文明起
步和发展的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和人类生活,人类的
感情,人类语言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声乐艺术专业
学科呢?拌随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逐步健全为独立
体系的表演艺术学科之一。欧洲声乐艺术作为世界最
早的艺术门类起源于意大利,追踪其足迹已有近千年
的历史。从发声技术到音乐体裁到表演形式再到语言
艺术等等,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也已经有四
百多年历史。在中国声乐艺术也有中国声乐艺术的专
业体系,其专业教育也已有近百年历史[1]。例如目前
被人们所普遍共识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有其发展的客观阶段 历程)等。而论及声乐艺术专业
教育,目前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不会脱离学科自
身规律和自身体系施教。在我国,不管声乐艺术置身
于何等专业院校,只要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必然遵循
它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施教方法,形
成自身专业教学体系,方可被视为专业教育。
那么,综合大学所建立得声乐艺术专业教育应该首
先遵循声乐艺术的自身特点,完成专业教学的基本任
务,使学生受到真正的专业教育。从发声方法,一招一
式,到艺术作品基本音乐规律[2]、再到声乐学业—— 声
乐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应有的基本量及其艺术规范。
四年下来,构成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学业,才能做称职
的专业声乐学生。这是言及专业声乐艺术教育、声乐艺
术学科必须的根本的艺术品质——是不容置疑的[3]。所
有的区别只是教育的层次比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或者说教育深度和教育水准不同而已。
3. 客观的学科属性——与众不同的综合性
虽然如此,声乐艺术教育也不是没有外在条件的
制约,永远是一个模式。从而引起置身于综合性大学
的学科特点的话题。我们认为,声乐艺术与其他门类
的艺术形式一样,纵然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即它
的根本的艺术品质不容改变,但是,它和所置身的环
境必然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影响着它的学科建制
和教育方向取向。比如从属于表演艺术、社会音乐、
师范教育的不同层面,都会直接影响到本学科——声
乐教育本身。专业院校的声乐艺术教育,以舞台表演
艺术的取向,师范院校则以培养教师为宗旨,置身于
其中的声乐艺术的内在学科品质不会改变,所不同是
的学科属性问题。在中国,专业声乐教育、师范声乐
教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借鉴西方,发展本土,中西
结合洋为中用等一系列的建设和发展中,相对而言,
学科的属性基本是清楚的,体系是健全的,有的是学
科逐步成熟的问题[4]。
而正如前文所述,随着艺术教育理念的觉醒,近
20 年艺术教育规模提高,队伍壮大,许多综合大学以
表演艺术作为艺术学科的先导,起步艺术教育。尤其
在一些经济发达而教育相对滞后地区的高等综合院
校,声乐艺术首当其冲地作为发展艺术教育的先头部
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比如某省,近年全省联考
声乐招生的名额急剧地增多,甚至提高了近一倍,一
些综合大学独立招生声乐艺术学生,仅一届就有百名
以上名额,引发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目的、水准、规格
等一系列问题。那么,综合性大学的声乐艺术的学科
属性是什么呢?显然,必须根据综合院校的办学要求
保证自身的技艺性的同时,兼顾综合性、多科性,于
是确立了该学科不同于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独有
的综合性学科属性。普通大学多科结构形成的多类学
生的人群结构,也必然直接作用于课程本身,这些都
决定了学科属性。
4. 综合的课程结构——专业知识的宽厚性
1) 专业课程的兼容性
作为声乐艺术的不同形式,合唱、重唱、独唱,
这些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常被作为不同的课程,来安
排在学生的学业中,而没有被视为专业的系统和有机
必然联系来考虑。综合大学把它看成一个专业系统,
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和统筹,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
配合。学分为4、4、8的结构,课程之间所占比重相
Open Access
40
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艺术教育研究
对均衡。这些课程比起其它属性的教学来讲,是从厚
重的角度来谈的。以专业为基础,用多声曲目的实践
和积累扩展专业视野,增强合作意识,促进专业理念
更新和思维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之急功式、单
一性的专业技能强化的学习的结果只有好处。换言
之,对于综合大学的学生现状,也就是对于相对低起
点、而相对高的文化起点的声乐专业学生,用综合性
的专业理念,加大它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度和宽度,在
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发展专业技术,专业的水准因其个
人的可能来逐步达到,所谓水到渠成。这种方式类似
层层剥离的金字塔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5]。
2) 多学科校园氛围的综合性
声乐艺术的实践性强,使它可以成为学校一道靓
丽的风景线,便于宣传和扩大影响。同时在教学实际
中,通过该学科课程构架直接和辐射的作用,使学校
获得其中人文的营养,提升综合大学学生的全面素
养。声乐艺术除了自身专业教学的任务和性质之外,
它还有意无意地承担了作为课堂之外的,不是教学的
教学——普及音乐,传授音乐。反过来,综合大学的
校园环境,给艺术学子以专业的呼应,这种得天独厚
的条件是一般专业院校所不能企及的。也许综合大学
内的艺术学院会有些孤立,但也应看到重点综合类大
学,其起点和环境是令人满意的。这里的一些普通学
生反而会有一些愿意接触音乐的真诚,这都是艺术教
育的支持者。这里的艺术学院应该做到能够为其它院
系进行艺术普及、开办艺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合唱,
自身内部又能够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发展、定期举办音
乐会的能力。宗旨应该是为了在综合大学中普及艺
术,营造活跃的艺术氛围。专业课程设计也可相应地
同时照顾普通大学生和自身专业学生,双方都能实现
知识结构的均衡。
3) 优化师资资源的交叉性
笔者对一所高水平大学调研发现,近年由于建立
了艺术学院,对全校性的公选课程,提出了系列的课
程方案,提供了专业学术水平高的艺术师资来授课,
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学生上艺术课程的热情,活跃了学
校的艺术氛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地改善
了学校的校园风貌。另一方面,综合大学人文学科社
会学科例如,外语等文化课程等优秀的教师资源,也
为艺术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这种优秀师资
资源双向受益,是其他专业院校所不能比拟的。
5. 培养高规格音乐人才
综合大学共通互溶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的期
待,良好的硬软件资源,给予了学生宽厚的学术营养
和综合知识结构,又因为声乐艺术学科自身的普及
性、广泛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综合大学为植
根于其中的声乐艺术学科提供了优良的土壤。
有一种观点,综合大学专业不比音乐学院、文化
不比师范学院,文化不行专业也不行,高不成低不就,
不伦不类。其实不然,综合大学有自身许多优势,比
如,文化氛围比之师范院校有多科优势,而专业方面
不限定为师范;生源的文化起点又高于专业学院,那
么,在一个更为广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高起点上的专
业人才培养,应该是文化、专业,双类型的。立足知
识结构综合性,确保专业基础性,知识领域的拓展性,
层层深入的专业性。对专业教育而言,具备了广种薄
收、博中求精的条件。
从综合大学学生结构来看,众多的各个不同文、
理、工、农、医、商、贸、金融等等专业的普通学生
和少量的艺术特长学生,形成以大学生普遍的共性,
又兼有不同学科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是一个得天独厚
的社会人文环境,包容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人群,艺术
在这样的空间的植根与发展就是面对整个社会。
这就引发专业教育的形式能否应该在该校内独
立发展与同综合大学内部其他院系之间相互关系的
问题。
在综合大学内部,并非不能成立专业性的艺术学
院,可以说这是一个理念问题。实际上,音乐学院的
内部也是高度的系科之间教学独立,民乐学生不太了
解钢琴,声乐学生也不通作曲理论,学科之间相互独
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在专业院校门类
化、门派化了。这样,学生不能够吸收相关学科的养
料,单一性人才使学生难成大器[6]。
发挥综合院校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特点,均衡地构
建学生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从分享用综合性大
学的全方位的学科营养,具备广博文化积淀的可能,
真正作文化人、艺术人、专业人这样的发展轨迹,成
为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的摇篮。声乐表演艺术学科以
它的与人的亲和力、方便易行等特点,在艺术教育中
居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声乐学科如何面对这些不同的
Open Access 41
综合性大学声乐表演艺术教育研究
Open Access
42
人群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作为新兴的学科,声乐艺
术有诸多理论研究空间,亟待填补。大约在30 年前,
人民音乐发表文章大声疾呼中国国际性大师音乐人
才短缺问题,时至今天,本人认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
育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契机。
6. 面对问题和短期内迅速地改变的可能
其弊端是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没有形成自身
教学传统;艺术氛围的缺乏;师资相对的缺乏;资料
的短缺,构成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种种局限。如何迅
速地提高综合大学的艺术办学的水平,探索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途径:
1) 打开艺术视野
加强与高水平专业院校的沟通与合作,实行走出
去请进来的方法,扩大教学的艺术交流氛围。加强观
念、信息的交流,打开艺术视野。发挥综合大学的办
学优势和影响力,以理论和教学现场汇报的形式为学
校创办音乐学专业提出依据和证明。广泛地与社会交
往,加强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增强教学效果。
2) 理论探索
举办或承办全国性艺术教育研讨会议,研究艺术
表演与教育之间必然的联系,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的
办学规律及方法。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与预期目标的
联系。用理性思维的眼光,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研究音乐教育的主体、媒介、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这一行为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多样而
复杂的关系。又因艺术的审美特性、技艺特性、其意
象方式和外显性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理
论而具有特殊性,要探讨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和规律。
在宏观上把握和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7]。
3) 提高生源质量
一定要立足综合大学,不能跟在音乐院校或者师
范院校的后面,拾别人的剩品。加强多科视野,从文
化和专业的双重角度来筛选人才[8]。
纵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德国作曲家瓦格
纳是个全才,集诗人、剧作家、作曲家、指挥、美学
及音乐理论家于一身,舒曼是一位被西方音乐史誉为
钢琴作曲大师之列的具有渊博文学修养的高尚艺术理
想的音乐诗人,歌剧作曲家威尔蒂熟吟歌唱真谛、著
名的美国黑人歌唱家凯瑟琳巴特是学 数学出身……[9],
世
界一些大师级人物,无不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高
素质人才。如果不能在相当的文化上有充分的积淀,
发展到一定高度停滞不前的例子比比皆是[7],例如我
国许多天才琴童,在少年时比赛中频频获奖,而不能
成为音乐大师,这早在十几年以前,我国音乐界就普
遍共识,这是中国没有世界级大师级人物的根本原因。
最近报端不断呼吁:近年艺术类招生人数不断扩
大,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中小学素质教
育不断推进等,都是导致“艺考热”的重要原因。但
也毋庸讳言,艺术类专业入学和毕业门槛低,也是导
致千军万马争相齐上“艺考”独木桥的重要原因。国
家及相关高校提高艺术类专业门槛的信息已经表明,
把“艺考”视为高考捷径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目前,
教育部在今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
中明确规定,数学成绩计入艺术类考生的总分。不仅
如此,与往年相比,一些院校在录取艺术类考生时,
还对相应专业的文化科目采取了最低分数的规定。
经验表明,许多文化分数高的艺术类考生,他们
进校后,乃至毕业后发展的势头和潜力,大于那些似
乎专业技能优于他们的学生,读研的比例自不必说,
读双专业或拓展新专业的不在少数。他们在外语上的
功夫,他们学习的耐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都构成了其发展的后劲。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程度不
深、但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幅度远远强于技术
程度深文化分数低的学生。
置身于综合性大学的声乐表演学科应该放远眼
光,摆脱声乐艺术表演性外显性实效性的诱惑,从长
计议,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确立其合理定位,成就艺
术人才培养大计。完成时代所赋予该学科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李晋玮 (2008)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
[2] Bunch M., 著 (2010) 韩丽艳, 译. 歌唱动力学. 中国广电出
版社, 北京.
[3] Caeseri, H., 著 (1978) 李维渤, 译. 心的 歌声. 声乐教师内
部科研资料.
[4] 史君良 (1999) 唱片里的著名歌唱家.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5] Lamperti, F., 著 (2005) 李维渤, 译. 嗓音遗训. 上海音乐出
版社, 上海.
[6] 尚家骧 (1986) 欧洲声乐发展史. 上海书局, 香港.
[7] Dornemann, J. and Ciaccia, M., 著 (2008) 罗抒冬, 译. 完美
的准备.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
[8] 蒋世雄 (2012) 声乐教学应用技术教程. 光明出版社, 北京.
[9] Pfister, W., 著 (2006) 何妙生, 译. 命运夺走了我们的一切.
三联书店, 北京.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