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 2013, 1, 103-107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3.1301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Sociological Researches on Catch Phrases in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 Shaodong Liu, Jia Nie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 a nji n Email: liushaodong918@qq. com, nj333@163.com Received: Sep. 29th, 2013; revis ed: Oct . 25th, 2013; accepted: Nov. 3rd, 2013 Copyright © 2013 Shaodong Liu, Jia Nie.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 te d us 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 compared with commonly used phrases, the catch phrases have deeper meanings especially on the sociocultural level. From the popular catch phrases, the steps of moder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 traces of social life variations, the trends of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the chan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n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dditionally, the consequent chain reactions arisen by thos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such as the changes on thoughts, senses, and mentalities, both socially and individually, can also be deduced. Catch phrases come from varieties of origins, with some proper confinements to be spread, and finally diminish or permanently use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e reasons of the popularity on a cer tain catch phrase, are affected and determined by not only the semantics, but also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rhetorical effects. Keywords: Catch Phrases; Origin ; Extermination; Rhetorical Structures;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日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性研究 刘少东,聂 佳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Email: liushaodong918@qq. com, nj333@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9月29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0 月25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1 月3日 摘 要:日语流行语与一般词语相比,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从流行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社会 经济发展的脉搏、生活变化的轨迹、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际关系的改变,并由此带来的思维、观念, 以及心态的种种变化。流行语来源广泛,须经一定条件传播,或最终消亡或被长久沿用。流行语之所 以得以流行,除与语义因素有关,更与其多种修辞效果相关。 关键词:流行语;来源;消亡;修辞;特征 1. 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对客观现实中各种变化最为 敏感,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变化和消失,都会反 映到语言词汇中[1]。而语言中的流行语则是这种变化 的最灵敏的显示器,它反映事物最积极、最准确。人 们早就注意到流行语的存在,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特殊 的语类加以收集、整理并研究。 2. 日语流行语的来源 五、六十年代,著名评论家大宅壮一研究了流行 语的特点,并且运用这些特点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 流行语。七十年代,评论家稻垣吉彦提出了“世相语” Open Access 103 日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性研究 一词,大量流行语被收集到了[世相語]一书之中。八 十年代起,每要年评选一次当年的“日本新语、流行 语大奖” 1,后被简称为流行语大奖。流行语大奖是由 5000 名读者审查员提出初选语,再由著名评论家、语 言学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研究选定,使这一评选既 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又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把对 流行语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进一步推向群众与专家 结合的高度[2]。 纵观各个时期的流行语,可以看出,日语流行语 的数量大,类型多,传播快,这与日本社会的变革, 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故 而,日本流行语的产生来源则包括了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十分的广泛。 从18 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初叶,日本政治风 云几度变幻、政局颠簸、大起大落的历史时期产生了 不少政治类的流行语。[話せばわかる](有话好说,我 会理解)一语,曾指 1932 年5月15 日以海军少壮军人 为主体的陆海军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闯入首相官邸 时,首相犬养毅软弱无能,只会说“有话好说,我会 理解”之意。[五∙一五事件](五一五事件)2结束了日本 政党内阁的时代,宣告了军事法西斯体制的逐步形 成。二战后,犬养毅的这一话语却作为了民主主义的 象征而应时而起,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人名言。[総動 員](总动员)一语,是指 1937 年日本法西斯政府发动 全面侵华战争,所谓“尽忠报国”“举国一致”“坚忍 持久”的三大反动口号。此后,该语便成了当时日本 上下的言行指南。1937 年10 月成立的[全日本国民精 神総動員中央連盟](日本国民精神总动员中央联盟), 以及 1938 年4月通过的[国家総動員法](国家总动员 法)3,无不与[総動員]相关联。[特需](特别军需品)一 语亦是。1950 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 参战前沿和军需补给之地。1952 年的“特需”最高 额曾高达 8240 万美元,占据了日本外汇收入的 37%, 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朝鮮景気](朝鲜景气)[3]。 直至今日,日本也仍在不断出现与政界相关的流 行语。原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作出于近期内解散众议院 的承诺却迟迟不兑现的拖沓行为的[近いうちに](于 近期内)等。日本和歌作家俵万智对此认为,2012 年 有很多与政治相关的词,是因为关心政治的人越来越 多的缘故。4 日本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也产生了很多相应 的流行语。1983 年头号流行语[軽薄短小](轻薄短小), 浓缩了 1981 年以来日本最为畅销品的个人计算机、 轻型汽车、便携式收录机、微型口红等这些以轻、薄、 短、小而著称的特征。1983 年日经社推出《轻薄短小 时代》一书后,使得此语更是风靡日本。 此外,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是流行语的重要 源头。许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影视文学台词:《家なき 子》(《没有家的孩子》)中的[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 れ](如果同情的话就拿钱来、《失楽園》(《失乐园》)[失 楽園する](婚外恋)、[ブッチする](逃学)等等。 流行语的产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 关,可以说种种社会热门事件或多或少在流行语上都 有所反映[4]。2012 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 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开发的[ips細胞](ips细胞)一语 就为其例。 3. 流行语的传播条件 流行语的传播途径也随时代变迁由人们的交谈、 报刊杂志、娱乐场所到电视广播,以及现在的互联网 的普及。流行语能够广泛传播,不仅仅依靠传播媒介, 还源于其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即流行语传播的条 件。 流行语得以广泛传播首先要反应当时社会的普 遍关注现象。正因为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其多能 反应社会大众心理、社会动态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 题,故而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表现孩子的[カイワレ 族](萝卜族:指学习重压下的中学生)、表现老人的[粗 大ごみ](大件垃圾:比喻老人退体后犹如应丢弃的废 旧电视机一类垃圾)、1987 年新语部门表现奖表现女 性早晨用香波洗头的女子的[朝シャン女子],鲜明地 指出了女学生宁可不吃早饭,也不肯一日早晨不用香 1由日本自由国民社主办的活动,每年挑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 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大奖及前十名词句,于每年的 12 月1 日发表结果,并颁奖给与这些词句相关的人物或是团体。 21932 年(昭和 7年)5 月15日以海军少壮军人为主举行的法西斯政 变。政变者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牧野伸显邸宅、三菱银 行、政友会总部以及东京周围变电所。首相犬养毅被杀。由于政变 规模小,缺乏建立政权的具体计划,为达目的,政变者自首。在审 判中,军部大肆煽动舆论为政变者开脱罪责,并借此加强统治发言 权。结果,5月26 日成立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 致”的内阁,政党内阁时代结束。 3日本国政府在战争时期,为达成国防之目的,统制运用人力及物 力资源,得以将国家全部力量做最有效发挥而制定的法律。 htt p ://baike.baidu.com/view/223408.ht m 4http://news.sina.com.cn/w/2012-12-04/194925729749.shtml. Open Access 104 日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性研究 波洗头这一现象等,都是反应社会的普遍关注的现 象。[公害](公害)一词曾流行于 1967年,然而至今仍 然不衰。这是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而来,而至今公害仍是人们所关注的话 题。2011 年日本最受瞩目的大事件当属东日本大地震 与福岛核泄漏,而2011 年产生的[絆](羁绊)、[帰宅難 民](回家难民)、[こだまでし ょう か](是回 声吗)、[風 評被害](舆论受害)、[311](311 日本大地震)等流行语, 均与这两大事件关联,占到了该年流行语的一半之 多。 流行语的传播条件除了与当时社会的普遍关注 现象相关外,还与满足当今社会文化下人们的心理诉 求有关。某个词语如果广为流传、在大众中的接受度 很高的话,无论人们是否喜欢,都会频繁地听到或见 到。谈及大众的心理诉求,其一般可分为平民心理、 团体心理、逆反心理等5。流行语往往是平民创造和 使用的。例如[今宵はここまでに(いたしとうござり ます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是电视连续剧《武田信 玄》每集的结束用语。因其表现出的规律性和节奏感, 给当今快节奏甚至无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一份难 得的亲切和快慰,就是满足了民众这一平民心理的需 求,因而得以迅速流行从而获得流行语的金奖。日本 是一个讲究团体与集团的民族,大多数人的处事方式 多是尽量做到不与别人不同,故多保持对时下流行语 的关注以增强交谈人之间的亲近感,来促进谈话促进 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日本民族的团体 心理也在加速流行语的传播与发展。获得 2012 年流 行语大奖第一名的[ワイルドだろぉ](很野性吧)出自 搞笑艺人阿杉。因节目中的阿杉经常在以劳动布无袖 上衣、短裤、赤足的不羁形象出现,其口头禅常以这 句“很野性吧”之故。现在就连买了 1升的大瓶可乐, 拧开瓶子把瓶盖一扔就开始喝,也要说以句“很野性 吧?”来增进亲近感。而这种亲近风格与 2009 年流 行语[草食系男子](对女性没有兴趣,对其他事物也没 有太大野心的男子)所表现的与世无争的男子形象则 大大相反。也许当今是不与他人竞争、远离是非的年 轻人越来越多的时代,阿杉的这句具有追求挑战与可 能性的[ワイルドだろぉ](很野性吧)语句正好是反“草 食男”论调的一种声音,故而真实地表达了人们的逆 反心理诉求而得以被广泛地认可与接受。日语流行语 得以传播的条件与社会文化各各方面密不可分,这也 是流行语社会文化性的表现之一。 4. 日语流行语的消亡 流行语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随着时代背景而 被大众接受并流行,但也因其时代性很快消失。总的 来说,流行语的消亡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过时淘汰、 被赋新义及由新词取代。 1985 年第二次流行语大奖中的[一気、一気](加 油!加油!)一语出自应庆大学运动会,原本表示一鼓 作气、加油,但如今已时过境迁变为了专属大叔年龄 人的幽默,已不在年轻人中流行。流行语消亡的另一 种形式是对原来的词语或短句赋予新的含义而专用。 例如[紳士]一词已由原来的“绅士”之意转变到如今 更为普遍的“男士”之意。[不自由な人]也由其原本 的字面意思“不自由的人”演变成为现在的“残疾人”。 还有一些流行语的消失,是因为被新的词语所替代的 结果。因为新的词汇更加时尚而贴近人们生活。例如 表示剪发意思的[カットする]替代了[散髪する]、表示 自行车意思的[バイク]替代了[単車]、表示拖鞋意思的 [スリッパ―]替代了[下駄][5]等,都是新词替代的结 果。 由此看出,虽然流行语由于受到时空的局限,而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换句 话说,流行语具有临时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临时 性很有可能为社会反复模仿、不断流传,而最终成为 全社会的语言事实而成为固定的词语。 5. 流行语的修辞效果 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按不同的使用目的,可大致 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性语言,目的在于处理具体问题; 另一类是文艺性语言,目的在于从思想感情上影响别 人。而流行语则属于后者。 流行语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得以流行,除了语义 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源于流行语中大量具有特定内涵 的词、词组运用了修辞特征扩大了词义范围所增添的 表现力,取得的理想的表达效果6。 5.1. 比喻效果 流行语当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包括仅用喻体、喻体 加本体、隐喻等形式。[濡れ落葉](被淋湿的落叶)就是 5人们经常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心理状态。 Open Access 105 日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性研究 通过仅用喻体的手法来比喻退休后无处可去围着老 妻转的老人。1990 年流行语部门银奖[バブル経済](泡 沫经济)中[バブル](泡沫)与[経済](经济)之间是喻体 与本体的关系,意指[バブルのような経済](像泡沫一 样的经济)。2011 年入围流行语大奖的[どじょう内 閣](泥鳅内阁)也属于本体加喻体的形式,指的是 2011 年8月原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民主党代表选上引用 “泥鳅啊,你是模仿不了金鱼的吧”一诗来宣扬自己 质朴而忠诚的政治信念并最终当选。媒体也因此把这 次演讲成为“泥鳅演讲”,野田内阁也由此变成了“泥 鳅内阁”。 5.2. 借代效果 [アッシー君](脚力男)指为女友提供用车服务以 博女友欢心的男子,[メッシー君](饭票男)指请女友吃 饭的男子、[みつぐ君](买单男)指向女友提供金钱的男 子等,这些是以人的行为来代替人;[青田刈り](买青 苗:提前招聘大学毕业生现象)[ひふみちゃん](一二三 小姐:单眼皮、双下巴、三层肚腩的女性),这些借代 手法的使用使语句体现出新颖生动而幽默的特点,虽 然有的语义暗含讽刺,但同时也不失语言贴近生活的 亲切感。 5.3. 夸张效果 据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调查,在首都圈 18 岁 以上的调查对象中,乘车高峰期间,下车时只往下挤 而不愿说一声[すみません]( 对不起)的[無言派]( 无言 派)超过了四分之一。[無言]在这里被夸张,是表示极 为少言;[医療被爆](医疗辐射)是讲医疗中接受放射线 照射量之大,据庆应大学医学部讲师近藤诚称,日本 每年接受医疗照射的放射线量相当于当年广岛长崎 原子弹射线量的数倍。此外还有[毒本](毒害书籍)找指 色情、打斗一类极度危害青少年的书籍;[カード地 獄](信用 卡地狱 )是讲滥用现金卡招致破产之类现金 卡的严重负面影响等,都是夸张的效果。夸张不仅让 受众耳目一新,也会让使用者趋之若鹜,贴切表示出 说话人的心境。 5.4. 双关效果 有些流行语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暗含一层意 义,而它所暗含的这一层意义往往正是主要的意义。 [壁開放]字面含义是指1989 年东德政府撤除了柏林 墙;但[壁]如有引号表示,则意味着前苏联、东欧国 家撤除了对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壁](墙壁)之意。日剧 中,年轻人在交往也经常说[あなたの壁を壊した い](我想摧毁你的墙),其意是想冲破对方的心理防卫 使得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是双关效果。[いちご 世代](草莓一代:温室里长大的十五岁左右的女中学 生)这以一词语,既使用了隐喻手法,也运用了日语中 “十五”的语音双关。2012 年流行语[終活](终老活动) 与日语中的就职活动[就活](就职活动)语音相同,但指 的是老年人自己进行葬礼等终老准备活动的社会现 象,这种创造性的语音双关的用法使词语本身变得巧 妙而充满特色。 5.5. 委婉效果 有些流行语用于婉转曲折地表达人们不愿直言 的事物,具有婉言效果。获 1985 年流行语部门大众 奖的[私はコレで会社をやめました](我因为婚外情 辞职了)在说话时伸出一个小拇指,以示[コレ](婚外情) 系指婚外女性关系。此外作为日本社会问题的[援助交 際](日本女高中生通过电话等与陌生男子交友、出卖 色相的一种卖淫行为)一词也因为其所表达意思委婉 作为隐喻。流行语的这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解决了民众 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好说出口的苦衷,也收到了使对话 者瞬间会意并最终达成社会共识的效果。 5.6. 摹状效果 广告用语最初的直接目的是宣传某种商品。但是 它们在传媒上频频出现,特别是当它们被用于表现某 种社会现象时,就被广泛流行开来。[ウハウハ喜ぶ よ](乐翻天)是食品公司的广告用语;[のんびり行こう よ](悠闲地走吧)是某石油公司的广告用语。这两句流 行语均是一种状态的描摹。此外还有[斜陽族、暴走族、 ながら族、窓際族](斜阳族、暴走族、一心两用族、 窗边族)则恰如其分地表示了战后日本没落的上流阶 层、随心所欲一族、边听音乐边学习的年轻人、没有 具体的工作干只能坐在窗边的椅子上熬时间的一些 人。 日语流行语来源于生活,在表现社会现象时,其 措辞显得格外贴切。流行语中修辞效果丰富了词语色 彩,增强了词语的美的艺术表现力,与其鲜明的社会 Open Access 106 日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性研究 Open Access 107 文化性很好的结合,体现了人们对语言文明和语言趣 味的追求。纵观社会发展,流行语以语言和社会文化 的双重身份活跃于人们语言生活的舞台上,在一定时 期内被人们广泛运用和欣赏。流行语犹如一次次的浪 潮,时强时弱,但却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刘晓芳 (2009) 探析日语流行语的美学特征. 日语语言研 究 , .2, 104. [2] 任犹龙 (1998) 流行语的特征.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 15. [3] 罗传伟 (2000) 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及启示. 日语学习与研究 , 1, 73. [4] 徐芸芸 (2009) 浅析日语流行语的特征和成因. 青年文学家 , 23, 116. [5] 谷肖梅, 罗萃萃 (2003) 关于现代日本流行语的研究. 东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