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3, 3, 130-135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3.3502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html)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y Adaptability of Admitted
Students between “The Triplicity” Enrollment System
a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engting Li, Sizhu Han, Nanfei Jin
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Email: 398123189@qq.com
Received: Oct. 30th, 2013; revised: Nov. 15th, 2013; accepted: Nov. 19th, 2013
Copyright © 2013 Mengting Li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 i ct e d u s e ,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admitted students’ study adaptation between “The Triplicity” enrollment
system a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vi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using 2012 grade students of ele-
mentary education major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ing mode,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ability and env ironmental fact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Keywords: The Triplicit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udy Adaptation; Study Adaptation; Comparative
Study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
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李梦婷,韩思竹,金楠飞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
Email: 398123189@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0 月30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1 月15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1 月19 日
摘 要: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2012 级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三
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制度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五个方面
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三位一体;高考;学习适应性;比较研究
1. 引言
众所周知,新课程评价制度具备素质教育的导向
功能,肩负导引学校办学方向、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等
诸多重任,是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1]。
2008 年4月,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明确了在全科会
考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的高考模式,建立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
素质评价和统一考试“三位一体”的高校招生选拔体
系。为紧跟浙江省高考改革步伐,我校于 2012 年首
次将“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纳入招生工作的范畴。
Open Access
130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对现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
式、教师以及学生角色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与冲击。这
就提醒教师与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采
取“非考不教”的态度。然而,一项制度的适用与否,
学生最具发言权。如果各类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
己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成为制度的最终受益者,那么
高考制度的改革才算是走在了正道上。因此,学生是
评价“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施行效果的重要关注
对象。
大学生活不同以往,大多数新生既要开始负责自
身的饮食起居又要兼顾学业与课余生活,因而难免要
在摸索中寻求平衡。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
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
和生活[2]。有研究指出,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有很大的
差异,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具有明显的自主性、阶
段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需要更加自觉和自立
[3]。因此,学生对学习的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能力的
一项重要评价内容。
冯廷勇等人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主体根据环境
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
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
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家庭社会背景、
学校环境、教学环境和寝室环境等)两大方面,可进一
步细分为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等 5个因素。
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浙江省“三位一
体”综合评价制度的推行,我们越来越想知道该制度
下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之间的差异,而对他们进行
学习适应性的比较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价
手段。
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将“三位一体”综合
评价制度在我校小学教育的推行作为背景,对小学教
育专业不同方式录取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比较
研究。一方面找到他们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差异;另
一方面也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者提供学生体验的信
息,进而促进“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
展。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
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
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
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
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质的研
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层面对“三位一体”综合制
度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情况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此
外,还允许小样本,可集中精力对少数学生进行调查,
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三位一体”改革下大学生适应能
力的现状。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综合各方面条件,随机挑取浙江师范大学教
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2012 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
象,其中两个为小学教育理科班,两个为小学教育文
科班。访谈对象共 8位,其中有四位是“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制度下的录取生,其他四位是高考正取生。
下面是 8位学生的简介,鉴于保密原则,隐去一些相
关资料。
洪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文科,浙江省城镇
应届,“三位一体”录取生。
赵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文科,浙江省城镇
应届,“三位一体”录取生。
戴同学:女,20岁,小学教育文科,浙江省城镇
应届,“高考”录取生。
来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文科,浙江省城镇
应届,“高考”录取生。
林同学:女,20岁,小学教育理科,浙江省城镇
应届,“三位一体”录取生。
袁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理科,浙江省农村
应届,“三位一体”录取生。
葛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理科,浙江省农村
应届,“高考”录取生。
张同学:女,19岁,小学教育理科,浙江省农村
应届,“高考”录取生。
2.2. 材料的收集、分析
本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为开放性访谈。
访谈提纲依据大学生适应量表的五个维度展开,
挑取了其中信效度最高的 9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整理成
访谈提纲,并找了 2位同学进行预访谈。开放性访谈
时间大约为 25 分钟,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并允诺保
密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录音,之后及时整理,并逐步聚
Open Access 131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焦提出主题。
3. 探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访谈并对其进行文本转述和分析发现,“三
位一体”学生与非“三位一体”学生在学习动机、教
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 5个维度上
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两者在环境因素上不存在明显
的差异。
3.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适应最重要的方面,是学习的动
力因素,是引起和维持学习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学习
动机的高低对大学生的主动求知以及对学习成绩的
评价都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适应的整体状
况。
1) 学生对学习的短期安排
大学不像高中,老师会时时催促着你,相反,在
大学里,更多的是你自己去安排与规划。对于短期安
排,“三位一体”和非“三位一体”的同学们都有了
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前者的安排与规划相对较为
完善和全面。
林同学:主要是在准备 12 月份的英语四级考试,
期末考试也快到了,把老师上课的内容看一下。主要
是早晚自习,平时有空的话做一下练习题。
袁同学:我就是按照考试的时间来安排的,比如
英语考试马上就到了,我就会花时间在英语上,学生
手册考试快开始了,那我就看学生手册,在快考试的
情况下,我就先看快要考的那个。除了这些之外,其
他空余时间,我要么玩电脑啊,要么在图书馆看些书
啊,我就是比较喜欢看电影啊。
我们都说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大学里五彩
缤纷的生活也会让同学找不到方向,和大家一样,通
过“高考”、填志愿、录取通知书三步走,也许非“三
位一体”的同学们更加需要老师的指引。
葛同学:对于学习的短期安排,我一般是早上起
来,在小黑板上写上今天的安排。但是我这个人吧,
很多事情一旦计划了做不到,没有计划反倒会做到。
比如说我今天说要练粉笔字,但是没做到,没计划反
而会练习。
来同学:说实话是没什么计划的,因为我星期一
和星期三下午是比较空的,有一大段时间,所以我会
去一下图书馆,然后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晚自
习。晚自习会有一个大概的规划,一般的规划都是规
划英语,都是在那边看英语,因为老师会布置作业。
张同学:短期内暂时还没有什么安排吧。
2) 学生的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最大的任务还是“学习”,大学里也
是如此。那么,这些经历过和未经历过“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制度的同学们,他们的学习目标是怎么样的
呢?有什么差异吗?
经访谈得出,他们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如获得
奖学金、考研、考证等,但又存在一些差异,如对兴
趣的培养以及对未来的看法等。
①关键词:兴趣爱好
经历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的同学也是各
有所长,同时也更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林同学:大学里面也想自己把韩语学好。
洪同学:除了成绩之外,课外书也要看。我是小
教专业的,三笔字也要练习,有时会边打电话边画简
笔画,这个课程还没有嘛,是大二的,我自己感兴趣
就画下。这是我的,我们班级的话,报上三笔字课的
人很少,只有两个,我们班自己设计了三笔字课,毛
笔,让那些学过的比较好的同学教我们。我们有练习,
但是我们毛笔平时没怎么练习,其他班级比较好,每
天有一段时间练钢笔字,我看着也蛮好,我自己好久
没练了。
②关键词:迷茫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不像
高中,进入大学,意为着马上要进入社会了。“社会
是什么样的?大学里要干什么?”很多人也像来同学
这样迷茫。
来同学: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
毋庸置疑,“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改革的出
发点是时代的产物,想必同学们自身也认识到了其重
要性。经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位一体”
的学生们的确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详细地规划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我们从访谈中也发现了,老
师们对“三位一体”的学生更为上心,这对“三位一
体”同学更好地体验大学生活是有好处的,但是,非
“三位一体”同学也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学习进入大
Open Access
132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学,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总体来说,“三位一体”综
合评价制度下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强。
3.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适应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方面。
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三位一体”
的学生和非“三位一体”的学生都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大学的教学模式和之前高中的很不一样。但是两类学
生在对教师授课模式的理解上各有侧重。
关键词:自主性 VS 不适应
高考正取生认为大学的授课内容脱离课本,比较
灵活,其教学模式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
主动学习。
戴同学:我觉得大学老师上课方式比较轻松,不
是很按课本上讲,他们会有会有自己延伸的东西。以
前老师的话,就是很注重课本,把很多的知识重复的
复习复习,现在的老师,比较活。
葛同学:高中的话就是讲课,你要很认真的听,
你开小差就会被老师抓住,大学的话你就不会有这样
的顾虑,大学的话就是你爱听就听,不听就不听,就
会让你主动地去学习,就像我们高中的话都是被动
的。
张同学:大学老师上课和以前还是很不一样的,
比较脱离课本,更加广泛的讲述专业知识,不是像以
前那样按照课本很刻板的讲,比较灵活。大学老师知
识面很广,会介绍很多书让我们去阅读,不会布置作
业,更加考验我们的自主性。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的录取生也认为大学
授课涵盖知识较广,内容量大,不易消化。但是他们
在访谈中较多地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适
应。
洪同学:大学老师,比方说三节课,一讲就是一
章,内容容量比较多,消化不是那么好。有时候书上
也找不到他到底讲到哪里了。可能有点跟不上。
林同学:和以前还是很不一样的,比较脱离课本,
上课都不讲课本上的东西,我们都要自己整理,不是
像以前那样按照课本一点一点的讲。而且,大学老师
会介绍很多书和专业有关的书让我们去阅读,不会布
置作业。虽然授课方式变化有点大,还是可以接受的。
袁同学:这样(上课)的话,我们课后就无法巩固
了,包括其他还有工作什么的,像英语的话,老师课
后会布置一些作业,还能巩固一下。一开始不是很适
应,现在好些了。但是还是不能很自觉课后进行复习。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大致可得出,高考正取生
与“三位一体”录取生虽然都表示大学里的教学模式
相比高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前者更强调学习的自
主性,后者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局面。
3.3. 学习能力
大学学习专业性较强、内容广泛、难度较大,大
学生必须根据学习内容调整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学
习能力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知识进行分析、
综合、抽象、推理、论证的能力,是学生自我求知的
理性基础,也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大学课
堂中老师教授的具体知识是有限的,学习能力的提
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
重要方面。
关键词:思维独立性
“非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录取生:
张同学:现在开学还不是很久,假如在学习上遇
到问题,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自己也会思考一
下。
“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录取生:
袁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我一般是上网解决
的,以前会问老师和同学,但是现在一下课老师就找
不到了。
洪同学:最好是先预习嘛,预习很重要,我来这
里,我爸爸就跟我说要做好预习,可我从来没做过。
这么做,这样可以走到老师前一步上。再解决不了就
课后整理,这样思路会更清晰一些,再者可以看老师
的ppt,或是给老师打电话啊,不过这我没试过。
赵同学:我觉得能力这东西都是靠积累的嘛。时
间长了就会有的,遇到问题了么就兵来将挡,水来土
掩。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就拷一下课件。一般来说,
看一下课件,就可以了。
因此,相较于非“三位一体”学生,“三位一体”
学生在对遇到学习问题时更偏向于自主解决。
3.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学习适应有很大影响。学习态度是学
Open Access 133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倾向,带有明显的情感体验色彩。积极的学习态
度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学习进步,反之抱着
“60 分万岁”的消极的态度则不利于学习的适应和进
步[5]。那么“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
生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异同呢?
1) 关键词:自觉
相较于非“三位一体”录取生而言,“三位一体”
制度下的录取生自觉性更强一些。在接受访谈的 8人
中,后者都认为不应随意缺课,生病或急事除外;前
者中有 1人表示如果想回家了,也可以旷课回家。
访谈者:进入大学两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有没有
特殊情况,你没有去上课?
张同学:应该没吧。
访谈者:好的,那你想象一下有哪些特殊的情况
不去上课吗?
张同学:比如说身体不好,或者请假回家。
访谈者:请假回家?因为什么原因请假回家?
张同学:就是想回家了。
普遍认为,通过“三位一体”制度招进来的学生
的综合能力强于普招生,他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地相对
积极。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有所特长,对自己有较高的
认可,因而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他们认为学习
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去做。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较高的自觉性。
2) 关键词:混文凭
当谈到他们对大学中混文凭现象的看法时,不同
人有不同的回答。比较而言,“三位一体”制度下的
录取生对该问题有较为深入和个性化的理解,“非三
位一体”的学生虽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奋斗目标,但
缺少自己深入的思考。
“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录取生:
洪同学:我觉得这个观点肯定不行。在大学里,
活动是能力的问题,成绩是最主要的,你到这边来还
是以学习为主的。能力是辅助学习的,你成绩不好的
话,谁管你能力啊。他(单位)肯定是按成绩从上往下
挑人的嘛。不过活动肯定是要搞,但是学习不能落下。
赵同学:我觉得每个人目标不一样嘛,这种看法
的人也有这种看法的好处,也要因人而异的。我现在
想就是拿个奖学金,如果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我就会把时间花到其他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我
觉得要不你就去做最好,要不你还不如混一下就过
去,把时间花到其他有意义的事上,我觉得不上不下
是最讨厌的。
赵同学:我觉得这(混文凭)要分层次看,现在大
学是参差不齐,所谓上大学取决于院校,我觉得上重
点大学才取决于院校,因为到头来都会要求非常多,
文凭这种东西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现在学的和我们以
后用的是不挂钩的,从专业上说,他们可能不太搭。
我觉得个人有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
“非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录取生:
葛同学:我是不赞成,我还是对自己要求挺高,
我还是希望要往高分考,考研,就想让自己更优秀,
我觉得混文凭没用,现在大学文凭有好多,没什么用。
戴同学: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我妈妈也和我讲
过,大学里面的成绩和以后的工作很有关系,所以我
觉得像学分绩点什么的,也还是很重要的,不是说“60
分万岁”。
来同学:希望自己大学期末成绩平均达到百分之
八十五,越高越好。
大学是一个张扬个性与青春的舞台,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不管是学习态度还是其他方
面的问题,我们都允许存在不同的想法。但最关键的
是不要迷失自己,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3.5.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习适应的重要方面,包括学
习环境、社交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总的来说,“三位
一体”学生与非“三位一体”学生在此维度上没有明
显差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
1) 家庭因素——父母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虽然想为他
们规划好未来,但每一对父母都会支持孩子,尊重孩
子的选择。因此在家庭因素中,“三位 一体 ”和 非“ 三
位一体”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差异,父母的支持为他们
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戴同学:这个专业是自己选的,爸爸妈妈很支持,
我自己也挺喜欢这个专业的。
林同学:父母觉得女孩子当老师挺好的,小学老
师压力也不是大。然后我现在觉得当老师也挺好的,
Open Access
134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录取生与高考正取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Open Access 135
小孩子也很可爱。之前去站小上过课,也觉得挺好的。
赵同学:妈妈爸爸都挺尊重我的意见的,我选什
么他们一般都会同意的。后来这个专业是我挑的,他
们也不反对。
张同学:我爸爸妈妈就觉得当老师挺好的,小学
老师也比较轻松,也适合女孩子的。我还是很有一些
压力的,父母寄希望于我,希望我可以好好读,以后
出去就业也方便。
2) 学习环境——学校和寝室的学习氛围
对于“哪些环境因素对学习有影响”这个问题,
两类学生回答都比较一致,都认为学校和寝室的学习
氛围很重要,尤其是寝室的学习氛围,对个人的影响
较大。
葛同学:我觉得学校、寝室的学习氛围挺重要的。
我现在可能就是没有到学校很多地方去看吧,我觉得
学校没什么学习氛围,寝室同学很认真,经常看书,
受她们影响也偶尔看看书,感觉自己受寝室同学的影
响。
张同学:周围的话,其他同学都不大学习了,自
己也会懒惰起来,会不太想去学习了。
林同学:寝室同学的学习态度,如果大家都不管
学习,自己也会懒下来。
袁同学:寝室的话,就是大家都不在学习,你在
学习,会不太好。如果大家都在学习的话,你也会学
习的。像我的寝室,大家都没有在学习,但是快要考
试了,同学会督促我看书。快要考试了嘛,大家都很
用心的看书。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也不好啊,但是平
常就想不起来,一到快要考试了,就马上开始读书了。
我是需要同学互相督促的那种。
3) 社交因素——班级学校的活动
“三位一体”学生与非“三位一体”学生都认为
频繁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会对自己的学
习造成消极的影响。
戴同学:我觉得像班级里的一些活动,比如班委
的一些开会什么的,有的时候会在你学习的时候开班
会会有一点影响,但是又不得不去。
张同学:社团活动比较丰富,会占用我的一些学
习时间,这样的话,学习就要靠自己的自主性。
林同学:社团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安排还是有点麻
烦的,有些学姐经常很忙,甚至通宵。
4. 评价和建议
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下的录取生与高
考正取生在学习适应性上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前者
在大一的学习适应上有一定的优势。前者对自己的学
习短期安排更加丰富、短期目标更加贴合自身兴趣,
除了成绩之外,他们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
培养多元化人才方向不谋而合。此外,由于两者招生
制度的不同,其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也不同,前者在高
考前就对专业进行了认识和选择,所以进入大学后,
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从呈现的结果
看,“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相较于高考选拔制度
存在优势。
“三位一体”制度的推行乃大势所趋,这就需要
学校与中学教师破除唯分数论的观念,转变培养方式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自
我,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此外,我们也应意识到其
潜在的弊端。虽然采用该制度选拔出的学生有较高的
综合能力,但也应考虑到其学习能力在其中所占的比
重。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不愿看到用该制度选拔出的学
生在成绩上输于高考正取生吧。因此,怎样更加合理
地分配不同能力的权重是今后教育改革者需要谨慎
思考并做出选择的事情。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季芳 (2010) 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建构及探索——基于浙
江省高中新课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的思考.
教育测量
与评价
(
理论版
), 1, 10-14.
[2] 冯廷勇, 刘雁飞, 易阳, 张娅玲 (2010)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
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135-
139.
[3] 黄希庭 (1996) 大学生心理学.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 ,
162-1691.
[4] 陈向明, 林小英, 等 (2000)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
[5] 冯廷勇, 苏缇, 胡兴旺, 李红 (2006)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
编制.
心理学报
, 5, 762-76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