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3, 3, 57-63 http://dx.doi.org/10.12677/md.2013.3401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d.html) Progress of Hepatitis B Virus Biomarkers and Detection Methods* Liling Zhang1, Zhiwei Sui2#, Y ingying Liu2, Jing Wang2, Boqiang Fu2, Wen Chen3, Jiayuan Wang3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2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Beijing 3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suizhw@nim.ac.cn Received: Sep. 6th, 2013; revised: Sep. 17th, 2013; accepted: Sep. 22nd, 2013 Copyright © 2013 Liling Zhang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 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Hepatitis B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 About 350 million people ar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totally in the world, and 120 million people are infected in China.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y biomarker detection for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BV.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etection meth- ods of HBV based on different biomarkers and principles,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clinic application and detection ef- fects, so the progress of the HBV biomarkers and detection method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biomarkers of HBV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alytical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HBV. Keywords: Hepatitis B Virus; Biomarker; Detection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力玲 1,隋志伟 2#,刘瑛颖 2,王 晶2,傅博强 2,陈 文3,王佳媛 3 1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广州 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Email: #suizhw@nim.ac.cn 收稿日期:2013 年9月6日;修回日期:2013年9月17 日;录用日期:2013 年9月22日 摘 要:全世界约有3.5 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其中中国有约 1.2 亿人。应用HBV生 物标志物检测,对于 HBV的诊断、防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针对HBV 的检测方法非常多,这些检测方法基于 不同的 HBV 生物标志物和不同的检测原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检测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HBV生物 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逐一介绍了HBV的理化特征、结构、生物标志物以及检 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供HBV的临床检测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生物标志物;检测 1. 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2]。 全世界约有 3.5 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而中国就有约1.2 亿人。中国作为乙型 肝炎的高流行区,占全球 HBV 表面抗原(hepatitis B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总携带率的近 50%,其 *基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计划(2013BAK12B05),公益性科研院所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AKY1219)。 #通迅作者。 Open Access 57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60%的人受过 HBV的感染,在某些人群中甚 至高 达79%[3]。乙肝病毒(HBV)属嗜肝 DNA 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不仅会引起急性肝炎,还可能导致慢性肝 炎、肝硬化甚至肝癌。HBV 可通过多种途径 感染人 体,引起肝病的传播。中国也是肝癌高发区 ,因而对 HBV 的防治已成为中国健康与传染病控制中的首要 问题。 目前认为血清HBV-DNA是HBV复制活动最直 接和可靠的标志,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检 测方法主要是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和 HBV-DNA 含量 的检测。HBV-DNA 是直接反映 HBV 复制传染性的指 标,为传染性的判断及疗效观察提供确切依据;而 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原抗体是诊断乙型肝炎的 常规方法[4],其检测结果反映了人体对 HBV的免疫状 态。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正确地了解和研究HBV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和最新的进展,对 HBV 的 感染诊断、治疗等是非常重要的。 2. HBV的理化特征 HBV 具有明显的嗜肝性。HBV 的外膜为脂蛋白 结构,约含 25%脂质和75%糖蛋白,后者的主要成分 为HBsAg。HBcAg、HBsAg 分别在胞核及胞浆中合 成后,在胞浆中组装成完整的 HBV 颗粒,最后释放 入血。其他细胞如胆管上皮细胞、肝脏上皮细胞、精 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及皮肤、胰、肾 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BV 标志物。90%肝细胞中 HBV阳性颗粒分布于胞浆,5%在胞核,5%两者兼而 有之。HBV-DNA 在肝细胞中呈弥漫性、小叶性、局 灶性等多种分布形式,以局灶性分布为主。完整的 HBV颗粒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等外界因素的抵 抗力很强,在60℃中可耐受4 h,37℃可存活 7天。 但100℃加热10 min、0.5%过氧乙酸、0.3%漂白粉、 0.2%新洁尔灭可杀灭。 3. HBV的结构 HBV是目前人类感染的最小的双链DNA病毒, 是一环状的部分双螺旋结构,长约 3.2 kb。其 中 的2/3 为双螺旋结构,1/3为单链,这就是说,DNA中的2 条链不等长。长链的5'端与3'端无共价连接,而是与 一种蛋白质共价相连。长链的5'端以 250~300 对碱基 互补结合。长链为负链,短链为正链。短链的长度视 病毒而异,一般长约 1.6~2.8 kb,约为长链的 2/3。短 链之间的空隙可由病毒颗粒中的DNA 聚合酶充填。 其编码区基本有广泛的重叠。不同病毒株的L(-) 链均 含有 4个开放读码框,分别称为S,C,P,X区。 3.1. S基因 S区又分为S基因,preSl 基因和preS2 基因3段, 它们读码框相位相同,连续串连排列,分别编码S蛋 白、preSl 蛋白和preS2 蛋白。其中S蛋白称为主要蛋 白或小蛋白,preS2+S 蛋白称为中蛋白,preSl + preS2 + S蛋白称为大蛋白。S基因区所编码的 3种产物都 参与 HBV病毒颗粒的装配,其中 S蛋白是病毒外壳 的主要蛋白。S基因位于 155~832 位核苷酸,长 678 bp, 编码 226 个氨基酸大小的包膜蛋白即 HBsAg[5]。 3.1.1. preS多肽与 HBsAg 的免疫原料 S基因区所编码的产物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抗 体或称为保护性抗体。S蛋白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中和 性抗体,此外现有的研究表明preSl 和preS2多肽的 免疫原性都很强。由 preSl 和preS2 引起的特异性的 细胞免疫应答可以帮助克服某些个体对 S蛋白的免疫 无应答状态[6]。HBsAg 是糖基化的主要蛋白,具有完 整的抗原性[7]。现有的 HBV 疫苗含主要的 HBsAg, 保护性免疫针对 HBsAg 99~170位残基的主要疏水区。 3.1.2. preS多肽与肝细胞嗜性 HBV 的嗜肝性主要是由 preS 多肽与肝细胞受体 之间的识别与结合介导的,肝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可定 位于 preS1(32~47)区段。此外,preS2 多肽可与聚人血 清蛋白结合,然后利用肝细胞表现的聚人血清蛋白受 体作为接头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 3.2. C基因 C基因位于 HBV 1901~2449位核苷酸,长 549 bp, 编码 183 个氨基酸。HBcAg 是由这183 个氨基酸残基 形成的二聚体。已知 HBcAg 的1~149位残基形成了 一个大 α-螺旋的装配区域,其中 78~137位残基形成 刺突(spike)。150~183 位残基形成了一个RNA 包装所 需的精蛋白样区域。尽管起源于相同的基因,HBcAg 和HBeAg 在抗原性方面不具有交叉反应性。 在HBV 基因组中,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CP)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介导两种RNA 即前核心 Open Access 58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NA(precore RNA)和前基因组 RNA(pregenomic RNA) 的转录。前核心 RNA 与前基因组RNA 是两种长度稍 有不同的 3.5Kb RNA,起始位点仅相差 30 核苷酸(nt)。 较长的前核心 RNA编码产生前核心蛋白,经信号肽 酶和高尔基体中的蛋白酶加工形成成熟的 e抗原 (HBeAg)分泌到细胞外。较短的前基因组 RNA 翻译产 生核心抗原(HbcAg)和P蛋白,同时也是 HBV-DNA 复制时的模板,被 P蛋白识别包装入核心颗粒,经逆 转录产生子代 DNA[7,8]。从免疫学角度看,在所有的 HBV 蛋白成分中,HbcAg 颗粒诱导 B细胞、T辅助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免疫反应最强烈。 3.3. X基因 X基因位于 HBV 1374~1835位核苷酸,长 462 bp, 编码 154 个氨基酸大小的 HBx 蛋白。HBx 蛋白的精 确X基因编码的 HBV X蛋白可通过反式激活的方式 影响病毒基因组和宿主基因的转录。X蛋白的一个重 要作用是对肝内嘌呤和嘧啶代谢有增强作用。 HBV X 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序列很广泛,既有病毒 自身的启动子,又有细胞基因组的启动子序列引[9]。 此外,HBV X 蛋白可与抑癌基因产物 p53 结合,并使 其固有的反式激活能力丧失。对于缩主细胞,p53 介 导凋亡发生的能力也可被X蛋白抑制,因此HBx/p53 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到 HBV 感染肝细胞凋亡与增殖 的比例,是 HBV感染的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之一[10]。 3.4. P基因 P基因是HBV 最长的基因,横跨 80%的基因组, 与3 个其他的基因(表面、核心及 X基因)重叠,位于 2307~3215 及1~1620位核苷酸,长约 2529 bp,含有 834~845个密码子,编码90 kD 的多聚酶(P)蛋白。但 至今尚未发现P 区起始的 mRN A ,可能与其含量很低 有关。P蛋白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11]。P主要编码具 有依赖 RNA 的DNA 聚合酶活性的 P蛋白,对于 HBV 核衣壳的形成以及DNA 链的复制至关重要。 4. HBV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目前用于研究 HBV 的生物标志物有很多种类, 下文将按照生物标志物的分类进行阐述,通过研究这 些生物标志物的特征性能和应用领域,对 HBV 进行 更早、更快速、更准确的检测。 4.1. HBV蛋白生物标志物 蛋白类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与否是检测是否感染 乙肝病毒最常规的检测手段。比如国内医院最常用的 乙肝五项就属于该类血清标志物。 4.1.1.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一般用于判断是否感染了 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 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 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判断机体感染HBV 最重要的标 志物之一,也是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生物标志物。 一般来说,HBsAg 阳性可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潜 伏期、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部分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其检测的准确性将有可 能直接影响到该患者的利益。所以它的检测在临床上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1.2. HBsAb HBsAb 是乙肝恢复、预后良好的血清学标志。 HBsAb 是机体受 HBsAg 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抗体,它 可以与 HBsAg相结合,在体内其他免疫系统共同作 用下清除病毒,以保护机体不再受HBV 的感染。 HBsAb 含量越高,机体抵抗HBV入侵的能力越强。 所以 HBsAb是具有特异性保护功能的中和抗体,有 的HBsAb,表明机体已产生免疫力。当 HBsAb可以 在血清中检出时,HBsAg 从血清中转阴已有 2周左右。 临床上常将 HBsAg转阴而HBsAb 尚未出现的时期称 为“空窗”期,这时只有 HBcAb阳性,其余的血清 免疫学指标均为阴性。 总的来说,HBsAb是疾病恢复、预后良好的血清 学标志。急性乙肝患者 HBsAg转阴后,至少有 80% 的人可以检出HBsAb。 4.1.3. HBeAg HBeAg 是人体感染 HBV后跟随 HBsAg 出现的第 2个蛋白抗原标志物。它是一种可溶性蛋白,一般仅 见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的患者,是乙肝 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标志之一。以往研究认为 HBeAg 阳性,HBV-DNA 阳性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Open Access 59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但后来发现部分 HBeAg 阴性,HBeAb阳性的患者 HBV-DNA 为阳性,即部分HBeAb 阳转的患者仍存在 病毒的复制。后来多项研究发现前 S1 抗原与 HBV-DNA 的检测率高度相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 毒复制指标[12,13]。 4.1.4. HBeAb 乙肝 e抗体(HbeAb)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血清学 标志物指标之一,HbeAb 阳性主要出现在无症状乙肝 表面抗原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中间。这说明其体内 病毒复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血中 HBV 减少, 传染性降低。HBeAb 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只是依赖 T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HBeAb 只有IgG抗体, 其亚型的相对水平差异不显著。HBeAb在血清中出 现,常表示 HBV复制水平逐渐趋于静息状态。但是, 在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药物的压力下,常有基因组前 C/C 区的变异,造成免疫逃逸,对HBV 复制失去监 控,可出现 HBeAg 阴性而 HBeAb 阳性,血清 HBV DNA 仍有复制。因此,HBeAb是感染性指标,也有 可能传染性指标,这将由血清中的HBV DNA定性或 定量来决定其传染性的强弱。 4.1.5. HBcAb HBcAb 是乙肝核心抗体的英文缩写,它和 HBcAg 是一对相对应的抗原抗体系统。在急性 HBV感染中, HBcAb 的产生通常在 HBsAg出现后3~5周。此时, HBsAg 已经消失,HBsAb 尚未阳转。HBcAb 的检出 反映乙肝病毒在复制,无保护作用,不能中和乙肝核 心抗原。 4.1.6. HBcAg 血清 HBcAg 阳性可提供肝内HBV 合成的信息, 是病毒存在的直接标志。HBcAg 感染的肝细胞是细胞 免疫效应攻击的靶细胞,肝细胞溶解后HBcAg可直 接释放入血,故能直接反映肝细胞损害和病情进展的 程度。HBcAg 存在于Dane 颗粒的核心,是HBV 的 结构蛋白,由 HBV 基因组 C开放读码区编码。HBcAg 指标是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直接标志,而 HBsAg、HBeAg、HBcAb 等指标都是HBV 存在的间 接标志,所以,HBcAg 测定更能反映 HBV的存在及 其复制程度,比其他各种免疫学指标更灵敏、更特异, 比HBeAg 强100 倍[14]。其地位与 HBV DNA和DNA-P 相同。HBcAg 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心成分,若 在血清中检出HBcAg 则说明有HBV 复制。 4.1.7. HBcrAg 近年来,HBcrAg 作为一种新的血清学标志在患 者病情的发展评价中被寄予厚望。它的主要结构是 HBcAg、HBeAg 与p22cr(22 kDa precore protein)三种 蛋白质。目前研究发现HBcrAg 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 根治术后患者复发的因素,通过测定血清 HBcrAg和 肝内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的水平可以表明病 毒的状态与肝细胞癌的复发有关,因此可作为慢性乙 肝患者 HBV 复制情况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监测[15,16]。 4.2. HBV蛋白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4.2.1. ELISA ELISA,全称是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以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重复好为突出优点,对HBsAg的检测灵 敏度可达 0.5 ng/ml。目前国内成熟的ELISA 肝炎试 剂,已被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作为标准与美国 ABBOTT 试剂在灵敏度、特异性上都非常接近,所以 ELISA 被广泛应用于乙肝病毒蛋白标志物的检测。 4.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该法是在 ELISA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 术,它用胶体金标记抗原、抗体后以层析方法进行检 测,突出优点为快速、试剂便于保存、检测不需要特 殊设备并可以单份检测,比较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和 标本初筛。目前已有成熟的胶体金试纸条如 HCG 金 标纸条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在乙型肝炎重要标志物 之一的 HBsAg检测中,国外较好的金标试纸的检测 灵敏度已接近ELISA,国内也有较成熟的胶体金试纸 条广泛应用,该法在 HBV 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中 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2.3. 反向被动血凝 在临床上反向被动血凝方法检测HBV 出曾在相 当一段时间占据了重要地位,直至被 ELISA 方法完全 取代。其用表面抗体致敏 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 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问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 判断表面抗原滴度。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 原作相对定量,因此颇受临床医师欢迎,但操作复杂 Open Access 60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是其缺点。 4.2.4.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不受自然荧光干扰,具有灵敏度 高、特异性强、标准曲线范围宽、标记物制备简便、 存储时间长、无放射性污染、检测重复性好、操作流 程短和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成为最有潜力的一种标 记免疫分析方法。TRFIA 是以三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 剂作为示踪物,如铕(Eu3+)、铽(Te3+)及钐(Sm3+)、镝 (De3+)等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酶和 化学发光物质,来标记抗体、抗原等,待反应体系发 生后,用时间分辨荧光仪测定最后产物中的荧光强 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比值,判断反应体 系中分析物的浓度,以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该技术可以在急性乙肝早期能及早检出 HBsAg, 确认 HBV 感染,几乎能与preS 同时检出,在病程观 察中大大缩短“窗口期”时间,还可发现低浓度HBsAg 携带者,并可以解决ELISA 法因钩状效应而导致的漏 检。 4.2.5. 微粒子酶免法(MEIA) MEIA 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 检测技术。该方法利用微粒内因子与待测物形成微粒 内因子复合物后,与碱性磷酸酶共轭化合物结合成微 粒内因子共轭复合物,再与底物反应生成带荧光的产 物而被测定。临床上用雅培AXSYM 的MEIA 法测定 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是公认参考法,特点是:全自 动,操作时环境不易被污染,但由于仪器和试剂成本 高,在基层医院尚不能普及。 4.3. 核酸生物标志物 核酸类 HBV-DNA 和cccDNA 的存在是乙肝病毒 复制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对其的检测开展的越来 越多。核酸类生物标志物对比蛋白类生物标志物的优 点如下: 1) 检测方法快速、高效。一般可用PCR的方法 进行检测。 2) 在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就可检测出来,而乙肝表 面抗原等蛋白类则要在感染1~2 周之后才可以被检测 出来。 3) 检测 HBV-DNA和cccDNA 是评价病毒药物疗 效和耐药性的金指标。 4.3.1. HBV-DNA 检测 HBV-DNA 是十分重要的血清学标志。CHB 患者中,HBV DNA可整合到染色体上或游离于血清 中。HBV-DNA还可作为判定 HBV药物疗效的一个极 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HBV-DNA 即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 肝病毒基因)。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 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 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 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 害,传染性强。HBV-DNA 可采用核酸杂交、PCR 等 方法进行检测。定量检查就是检验乙肝病毒在血液中 的含量。通过乙肝病毒含量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体 内的病毒含量,病情发展状况,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 4.3.2. cccDNA 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 DNA 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 链DNA(relaxed circularDNA,rcDNA)分子。cccDNA 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 RNA复制的原始模板,虽然其 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 5~50 个拷贝,但对 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HBV病毒进入细胞后,在胞浆内脱壳,松弛环状 DNA(rcDNA)正链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全长 的rcDNA。rcDNA 被转运至核内构象发生改变形成 cccDNA,作为 HBV 部分基因mRNA和前基因组 RNA 的合成模板。新合成的双链DNA 中的正链大多不完 整,包含完整或部分正链的核衣壳包装进病毒胞膜, 运出细胞成为成熟的病毒体,但也可在胞浆内脱壳形 成rcDNA被转运至核内以补充cccDNA 的量,示踪 试验证实这是细胞核内cccDNA 扩增池的主要来源。 cccDNA 是乙肝病毒复制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一旦它 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可长期存 在于肝细胞内,不但起着原始模板作用,而且还很难 完全清除。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 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目 标。如患者体内检测出cccDNA 说明 HBV 有再活化 的高风险[17,18]。 在血清 HBsAg 和HBV-DNA 均阴性肝癌患者的 Open Access 61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检测到cccDNA ,说明血清 HBsAg 和HBV DNA 均阴性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 HBV 感染情况。有报道慢性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 疗 后,一些 HBsAg 转阴、血清HBV-DNA 在检测限以 下或者 HBeAg 发生血清学转化的患者,其肝组织中 仍可检测到 cccDNA 和HBV-DNA,且以cccDNA占 主要形式[19-22],表明肝组织内cccDNA 的定量检测有 重要临床意义,可评价:①抗病毒药物疗效及持续应 答情况;②HBV感染状态及其传染性指标[23];③可 否引发肝癌;④是否肝外组织感染的客观指标[24,25]; ⑤肝移植后肝脏是否再感染的指标[26-28]。 4.4. HBV核酸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荧光定量 PCR 法是近年来在医学检验普遍采用 的一种核酸类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检测方法,该法主要 是在反应体系中引入了标记探针,探针的5’端采用荧 光基团标记,3’端采用荧光淬灭基团标记,在未扩增 时特异性模板数量较少或没有,故而探针大多以游离 形式存在,此时淬灭基团与荧光基团较为接近,从而 产生封闭作用,整个反应体系中没有荧光产生或有较 小的荧光本底。PCR 扩增后,阳性标本中有大量的特 异性模板生成,探针与其模板特异性结合,此时淬灭 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的距离变远,封闭作用减弱, DNA 聚合酶的酶切活性,将探针的淬灭基团切除其封 闭作用完全丧失,当紫外光照射时,荧光基团发出荧 光根据荧光的强度可以判断病毒的原始浓度。该方法 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是HBV 核酸生物标 准物质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5. 小结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的,目前是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全世界无症状乙 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 3.5 亿。因此,乙 肝的检测、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乙肝病毒感 染的早期能快速、准确、高效的将其检测出来对治疗 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从人群和病患的实际情况出 发,根据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 的检测方法和商业试剂盒进行病毒检测,可以避免因 检测方法和试剂的误用而影响检测效果。同时,根据 不同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研制不同类型的标准物质 或标准品,对乙肝病毒检测方法和商业试剂盒进行评 价,以避免误检、漏检和检测结果不准的情况发生, 从而更好地为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吴簧, 沈佐君 (201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中国国内研究 进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7, 703-704. [2] 梅玉峰, 黄敏, 陈丽娟 (2010) HBV-DNA 阳性乙肝感染者血 清学标志物临床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9, 1004-1005. [3] 彭文伟 (1997) 病毒性肝炎研究. 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 1. [4] 田华, 王淑琴, 高建英 (2001) FQ-PCR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 清HBV-DNA.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 6, 363. [5] 高寿征 (1993) 病毒性肝炎.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 1. [6] Lok, A.S.F. (2000) Hepatitis B infection: Pathogenesis and man- agement.Journal of Hepatology, 32, 89. [7] 何长伦, 许家璋, 畅志国等 (1998) 单一庚型肝炎病毒感染 的临床和病理. 南京部队医药 , 4, 8-10. [8] 成萍, 尤忠胜, 孔玉英等 (1999) 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启动 子各区段功能的研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 5, 577. [9] Reifenberg, K., Lohler, J., Pudollek, H.P., et al. (1997) Long- term express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core-e-and x protein does not cause pathologic changes in transgenic mice. Journal of Hepatology, 26, 119. [10] Wang, X.W., Gibson, M.K., Vermulen, W., et a1. (1995) Abroga- tion of p53-induced apoptosis by the hepatitis B virus X gene. Cancer Research, 23, 53. [11] Prince, P., Hirschman, S.Z. and Garfinkel, E. (1980) DNA cloned from the ayw subtype of hepatitis B virus. Journal of Me- dical Viro lo gy , 6, 139-145. [12] Chemin, I., Baginski, I., Petit, M.A., et al. (1991) Correlation between HBV-DNA detec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re-S1 antigenemia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33, 51-57. [13] 李琴, 孙桂珍, 魏玉香等 (2004) Pre-S1蛋白与乙肝病毒 DNA 和e抗原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时的对比性研究. 中华肝脏病 杂志 , 12, 134-136. [14] Bonino, F. and Brunetto M.R. (1993) Hepatitis B virus hetero- geneity, one of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verity of hepatitis B. Journal of Hepatology, 18, 5-8. [15] Suzuki, F., Miyakoshi, H., Kobayashi, M., et a1. (2009) Correla- tion between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core-related antigen and intrahepatie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81, 27-33. [16] Tanaka, E., Matsumoto, A. and Yoshizawa, K. (2008) 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 assay is useful for monitoring the antivi- ral effects of nucleoside analogue therapy. Inter virol. , l, 3-6. [17] Guo, H.T., Jiang, D., Zhou, T.L., et a1.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racellular deproteinized relaxed circular DNA of hepa- titis B virus: An intermediate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forma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81, 12472-12484. [18] 吴凤婷, 吕其军 (2007) 肝病患者血清中 HBVcccDNA 检测 的临床意义. 肝脏 , 4, 246-248. [19] Pollicino, T., Squadrito, G., Cerenzir, G., et al. (2004) Hepatitis B virus maintains its pro-oncogenic properties in the case of occult HBV infection. Gastroente rolog y, 126, 102-110. [20] Yuen, M.F., Wong, D.K., Sablon, E., et al. (2004) HBsAg sero- 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Chinese: Virological, his- t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Hepatology, 39, 1694-1701. [21] Werle-Lapostolle, B., Bowden, S., Locarnini, S., et al. (2004) Persistence of cccDNA dur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decline during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 Gas- troenterology, 126, 1750-1758. Open Access 62 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Open Access 63 [22] Yuen, M.F., Wong, D.K., Fung, J., et al. (2008) HBsAg sero- 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Asian patients: Replicative level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135, 1192-1199. [23] Chen, Y., Sze, J. and He, M.L. (2004) HBV cccDNA in patients’ sera as an indicator for HBV reactivation and an early signal of liver damag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0, 82-85. [24] Lu, L., Zhang, Y.H., Yueng, Y.H., et al. (2009) Intracellullar levels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and pregenomic RNA in periph- 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chronically infected patients.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16, 104-112. [25] Takkenberg, R.B.,Zaaijer, H.L., Molenkamp, R., et al. (2009) Validation of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in plasma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Journal of Medica l Viro lo gy , 81, 988-995. [26] Faria, L.C., ,Gigou, M., Roque-Afonso, A.M., et al. (2008) He- 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Gastro- enterology, 134, 1890-1899. [27] Lenci, I., Marcuccilli, F., Tisone, G., et al. (2010) Total and co- 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detection in liver tissue of long- term survivors transplanted for HBV-related cirrhosis.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 42, 578-584. [28]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06) 慢 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l, 6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