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5-1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4.41002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OPEN ACCESS
5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tlook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rentages of the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Dengpan Li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Warfare, Xi’an Political Academy, Xi’an
Email: l-z1753@sohu.com
Received: Nov. 14th, 2013; revised: Nov. 26th, 2013; accepted: Dec. 3rd, 2013
Copyright © 2014 Dengpan Liu. This is an op 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 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 roperty Dengpan
Liu. All Copy 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es in mainland of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rentage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rentage for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further study
parentage and construct university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rfect system.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P are ntag e; Parenting Style; Self-Disclosure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刘登攀
西安政治学院心理战系,西安
Email: l-z1753@sohu.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14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1 月26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 月3日
摘 要:本文分析总结了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展望了未来大学
生亲子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做好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自我表露
1. 引言
亲子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家庭
教育得以实施和实现的载体,在家庭教育中居于核心
地位。国内外研究者把亲子关系的定义总结为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父母与
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交往。亲子关系具有长久
性和稳定性、互动性以及深远的教育作用,其发展决
定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对行为、人格等方面
影响具大。亲子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塑,也是
满足其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源泉,不良亲子关系的阴影
往往会产生“问题大学生”。
2. 当前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张璐斐等人(2002)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可分为教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OPEN ACCESS
6
养类型和教养方式两大类。教养类型指教养风格、价
值和态度取向,而教养方式则指父母具体的教养活
动。父母的教养类型对子女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教养
方式的影响却是直接酌。不同的教养类型和教养方式
与青少年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2.1.1. 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的物理心理环境
张青方(1998)的研究表明,家庭的物理、心理环
境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父母的文化
水平是影响教养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宋红梅等人(2004)
认为受教育程度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高的
父母,多表现为给孩子较多的温暖和理解;反之,多
选择专制型或溺爱型方式;和父亲的教养方式相比,
文化程度在母亲对女孩的教养方式中的影响更大。答
会明等人(2000)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他
们认识、选择、理解、领悟并内化和实施科学教养方
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往往会更多
地给予子女以尊重、理智且善意的理解,对于消极教
养方式的运用极为慎重;相反的,受教育程度低的父
母多是采用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刘秀芬等人(2004)在
比较了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新生的家庭环境及父母
养育方式得出大学生的事业成就受父母教育方式和
家庭环境影响的结论。
2.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所受的不良教养方式,是导致日后不健康
心理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教
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
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答会明等(2000)
发现父母(尤其是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
形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不健康的
心理品质。王建中等人(1999)研究发现父亲过分保护
和过分干涉行为,母亲的溺爱和偏爱,对子女的拒绝、
冷漠和忽视行为都显著阻碍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良
好发展;而父亲对子女的理解,关心,信任和鼓励行
为对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
时,安莉娟等人(2002)的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的教养
方式在子女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亲的情感温暖有助于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而惩罚
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刘桂臻等人(1998)研究
发现,虽然与汉族父母相比,回族学生的父亲给予其
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更多,但其教养方式亦倾向于
惩罚、严厉及过度保护,故回族学生在 SCL-90 中的
几项得分高于汉族学生。钱铭怡等(1998)的研究认为,
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自尊、
自我效能等因素中介而产生的。
2.1.3. 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
马伟娜(2004)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
解有助于大学生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而父母的严厉
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偏爱则会使
大学生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可见,大学生是否能
够形成成熟有效的应对方式,与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
是否采用良好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李义安等人(2004)
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有益的养育态
度和行为,有利于子女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形成,而偏
爱、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等养育态
度和行为不益于子女形成成熟的防御机制。
2.1.4. 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认知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对子女未来的社会道德、价值判断,
人际交往、自我成就的认知等均有显著的影响。施桂
芳等人(2004)的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比
教师大得多,不良的亲子关系或消极的亲子互动会导
致一系列青少年问题,这在社会弱势群体中表现的尤
为突出。赵崇莲等人(2001)认为父亲在子女社会认知
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一直被忽视,父亲在与子女交往
时,由于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与母亲相比有明显不
同,因而在子女的智力、性别角色的认知、个性及人
际关系的处理等社会化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不可替
代的作用。在一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关系
的研究中发现:认为父子关系较差或很差的新生中有
82.6%~85.7%的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方平等人(2003)
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对子女的目标定向和
学业自我概念等的影响来影响其学业成就:权威型教
养方式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标和学业自我概念的
发展,进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
任型方式都不利于子女掌握目标的形成和学业成就
水平的提高。
2.2. 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表露(self -disclosure)是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OPEN ACCESS
7
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与人分享秘密信息和
感受的过程,是表达和衡量亲密关系的重要指标。自
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
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同时,自我表露降低
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
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
2.2.1.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研究
大学生以父母为自我表露的对象时,自我表露的
内容、方式反映了亲子亲密关系的内涵和特点。李林
英和陈会昌(2003)研究发现了表露的互惠性:喜欢将
导致对他人的表露,而且从对方获取表露的信息将会
强化这种喜好的倾向;他们进一步强调自我表露对了
解自我、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
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李林英和陈会昌(2004)的另一
项研究发现,男生对男性朋友的表露最高,其从高到
低的顺序是:男性朋友–母亲–父亲–女性朋友;女
生对母亲的表露最高,其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母亲–女
性朋友–父亲–男性朋友;而且大学生认为自我表露
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和密切关系;通过自我
表露还可以进行心理调适,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增
强自信心等;但是,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的弱点,过
多表露会造成自身评价降低,遭到孤立等。在权衡自
我表露的益处与危险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好处多于坏
处。此外,大学生认为决定表露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倾
听者的人格特质和表露者的心境:他们会选择那些具
有诚实守信、严守秘密、尊重他人等人格特点的人作
为自我表露的对象。智银利和李奋生(2008)研究发现,
贫困也是影响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因素之一。
2.2.2. 父母自我表露研究
父母表露可以定义为父母通过语言传达给孩子
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括性格、
情绪、经历、观点、爱好等等。西方关于父母表露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各种差异(如性别、年龄、对象、
话题内容等差异),亲子感知一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
社会能力的关系。研究证明,父母表露对儿童青少年
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作用。Baird(2002)的研究指出,
父母表露其青少年时的情感和经历对孩子的自尊以
及社交能力有影响,其中父亲的自我表露对孩子的社
交主动性有直接的正性影响。Dolgin(1996)认为父母
可以利用自我表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Miller(1993)
也认为父母表露提供了一些功用,青少年能够从父母
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中学习生活。谭锐和周晖(2008)研
究发现父亲倾向于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母亲则偏向于
表露自己的情绪;父亲的表露数量超过母亲,而母亲
表露的亲密度高于父亲。
2.3. 沟通方式的研究
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亲
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
要的影响。
魏俊彪等(2009)调查显示,男、女生在亲子沟通
类型上差异显著,这可能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青
少年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有关;对中国大陆地区大多
数父母来说,对男生的期望值高于女生,反映到教养
方式上就表现为父母对男生的要求更严格。而程涛
(2004)、孙五俊(2008)发现男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
识和自信心,逆反心理较女生重,这就会使男生表面
上对父母不做反对,但亲子之间的沟通也较容易出现
问题,经常要以服从或被服从、压制或被压制的方式
结束与父母的交谈。而对于女生来说,父母一般都能
够采取较民主、平等的方式,倾听她们的想法和观点。
另外,张峰(2006)的研究显示,女生的生理和心理较
同龄男生相对成熟,且女生的言语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比男生更有优势,这些都决定了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
中有更高的沟通质量。方晓义等(2004)的研究表明中
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沟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问
题,更多的家庭依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3. 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文献的回顾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亲子关系
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3.1. 多数研究采用单一父母或子女角度的亲子
关系研究取向,缺乏亲子关系互动视角的
探索
纵观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的历程,我们发现大多
数亲子关系研究仅从父母单方面方面考虑是父母的
哪些因素影响了健康亲子关系的形成,比如父母养育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OPEN ACCESS
8
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居住地区、经
济条件、家庭类型、父母关系、父母的人格等等;或
者仅从大学生(子女)方面考虑,如早期的生活经历、
与父母交往中采用的应对方式、性别以及自我表露的
特点等等。仅仅从父母单方面或者子女单方面探讨大
学生亲子关系恰恰割裂了以亲子互动性为核心的亲
子关系概念本质。
3.2. 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生活和生理特性方面,
缺乏亲子关系社会性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以血缘关系来定义亲子关系
的本质。当前研究只是从家庭小环境范围内探讨了亲
子关系的本质。然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
基本成熟,已经具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具有基
本独立的个性特点,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更具有鲜明
的社会性意义。只有从社会性意义上对亲子关系进行
研究才能真正抓住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内涵。
3.3. 多采用单一平行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缺乏
用全面系统的研究工具进行的综合研究
当前亲子关系的研究采用的单一平行的量表,比
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等量
表,更多的是作一些简单的横向研究。总体看来,这
些研究只能单纯的从一个方面粗略的探讨亲子之间
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也不能从总体上反映亲子关系的
内涵,缺乏进行横向和纵向系统的亲子关系内涵和特
点的研究。
3.4. 大学生亲子关系的探讨存在理论和实践
意义的矛盾
当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存在很
多问题,教育时评甚至认为当代培养的大学生都是白
眼狼。比如在对 80 后、90 后甚至00后大学生进行各
方面的分析后认为,他们自私、没有爱心、缺乏亲情,
需要生活费了才会想到父母等等。但是现实情况是什
么呢?在大学生中有代表性的说法:十三四岁的少年
有着青春叛逆朔,当长成 20 来岁的大学生后,他们
也有第二次青春叛逆,暂时的疏远父母,是一直被父
母“罩”着的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后的正常反
应,是他们成长必经阶段;他们会暂时地写信很少,
打电话很少,很少向父母嘘寒问暖。其实,他们在内
心从来没有忽视父母。那只是因为他们不习惯用语言
和文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其实,父母一直在我们
心底!”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
定差异,甚至矛盾。
4. 亲子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4.1. 把握亲子关系系统论的观点,从父母–子女
双向互动视角探索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发展
家庭是一个系统,包括夫妻亚系统、子女亚系统
和亲子亚系统,亲子的互动是与整个家庭系统其他的
亚系统和它自身的亚系统的特征、功能联系在一起
的。所以,把亲子关系放到整个家庭系统的大背景中
加以考察,进一步探讨家庭功能、结构、家庭气氛、
夫妻关系,父母特征,子女特征等因素对亲子沟通的
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从父母和青少年两面考虑,从亲
子互动角度出发着眼亲子沟通以及表露的特点探讨
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本质特征这一取向是未来研
究者的出发点。王丽萍等人(2002)认为从青少年和父
母两个方面来看,影响亲子互动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
亲子关系的因素主要有:1) 青少年的身体变化与亲子
关系。斯滕伯格(EGSteinberg, 1990)认为,性成熟是
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2) 社会认知
的改变与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发生改变的另一个原因
是青少年理解亲子关系实质的能力的发展。3) 父母方
面的各种变化对亲子关系及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吴玲
(2003)认为,现今时代,中国大陆地区家庭主要存在
以“孩子”为中心、以“大人”为中心、波粒二象性
(两极性)等三种类型的亲子关 系。他 主张亲 子 关系 的
研究应从两个标准和向度入手,一个是看亲子关系中
双方的地位,即谁为中心的问题;另一个是家长的教
养方式,主要是管教的松紧问题。所以深入探讨它们
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弄清楚相
互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非常具有挑战
性的课题。
4.2.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生理性特点基础上进
行亲子关系大陆本土化的社会性研究
早期亲子关系是以血缘生理特点为主的关系,国
内外的亲子关系的理论(比如亲子依恋)、青春 期(狂风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OPEN ACCESS
9
骤雨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以婴幼儿,儿
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成为进行亲子关系研究的重
心。然而,从本质上讲那只是单纯的从生理性和一般
的心理阶段特征出发的研究。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
方面都基本成熟,已经具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具有基本独立的个性特点,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更具
有鲜明的社会性意义。只有从社会性意义上对亲子关
系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抓住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内涵。石
伟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获得独立自主的同
时,仍然可以保持对父母的依恋,并且在这种情况下
才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健康而快乐的成人。由此,只有
结合生理性特点进行大学生亲子关系社会性研究才
能真正揭示其本质特点。
同时由于在中国大陆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亲
子关系感情的特点和方式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
因此,已有研究结果很难有效的揭示中国大陆地区大
学生亲子关系的心理历程和现状,必须从中国文化的
内涵出发,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大背景进行本土化研
究才能抓住国内亲子关系的本质。
4.3. 大学亲子关系概念结构的构建研究
正如房超等(2003)和杨晓莉等(2005)对亲子沟通
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样,要进一步研究大学
生亲子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界定亲子关系概
念。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关系做
过明确科学界定,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清
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更缺少完善的测量工具、概
念上的模糊等使得研究者从各自的着眼点出发,采用
了不同的测量指标,由此造成了众多分歧的结论。
4.4. 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课题研究的水
平和研究的新进展,迄今为止,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
大部分为自我报告的问卷调查,少部分的访谈以及观
察和录音、录像等方法。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研究的目的决定的。问卷和访谈能够反映
出亲子之间对某些特定话题的讨论程度,能够发现亲
子关系的一般的特点。而如果想了解的是亲子关系的
心理学本质,那么就需要从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不仅要进行长期的跟踪对比研究,而且对整个的亲子
互动过程进行现场观察或录音、录像分析。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安莉娟, 王欣(2002). 石家庄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
式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6期, 522-523.
程涛(2004).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
的研究.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答会明, 李梦月(2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
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4期, 385-387.
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2003).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
的研究. 心理科学, 1期, 78-81.
方晓义, 林丹华, 孙莉等(2004).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
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发展, 1期, 18-22.
房超, 方晓义(2003).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期, 65-72.
李林英, 陈会昌(2003).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
健康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 期, 666-668.
李林英, 陈会昌(2004).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
教育, 3期, 62-67.
李义安, 王学臣(2004).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防御方式的影响研
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期, 18-20.
刘桂臻, 钱铭怡, 肖广兰(1998). 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
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
期, 156-159.
刘秀芬, 钱铭怡, 黄悦勤, 孙建功(2004). 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
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8期,
541-543.
马伟娜(2004). 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杂志, 3期, 216-217.
钱铭怡, 肖广兰(1998).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6期, 553-555.
施桂芳(2004). 解析弱势群体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 重庆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14 期, 113-11 5.
石伟, 张进辅, 黄希庭(2004). 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 心理
与行为研究, 1期, 328-332.
宋红梅, 沈家宏, 李保务, 向秀珠(2004). 大学生双亲受教育程度
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9期, 571-572.
孙五俊, 魏俊彪(2008). 河南省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期, 134-136.
谭锐, 周晖(2008). 父母表露与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关系研究. 心理
发展与教育, 2期, 60-64.
王建中, 汪群(1999).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增刊, 104-105.
王丽萍, 张坤(2002). 青春期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各种压力及对青
少年发展的影响. 山东教育科研, 4期, 53-54.
魏俊彪, 孙红亮, 张云(2009).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的关
系. 中国学校卫生, 1期, 34-37.
吴玲(2003). 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期, 705-709.
杨晓莉, 邹泓(2005).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
期, 39-43.
张峰(2006).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 2期, 121-127.
张璐斐, 张琦光, 施小菊(2002). 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
子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 10 期, 61-64.
张青方(1998). 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青年研究, 5期, 385-387.
赵崇莲, 李宏翰(2001). 商学院新生 心理 健康 状况 的 人际关系 分析 .
健康心理学杂志, 6期, 426-428.
智银利, 李奋生(2008). 大学新生自我表露状况的调查研究. 晋中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OPEN ACCESS
10
学院学报, 2期, 106-109.
Baird, T. C. (2002).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self-disclosure and connec-
tion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ld social initiative and child self-esteem.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2, 439-480.
Dolgin, K. G. (1996). Parents’ disclosure of their o wn concerns to th eir
adolescent childre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159-169.
Miller, J. B. (1993). Parental disclos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6, 43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