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36-41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4.41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OPEN ACCESS
36
Ethnic Conflict: Why and How?
Guangyu Jiang, Min Che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gyjon@163.com, chenmin9097@163.com
Received: Dec. 12th, 2013; revised: Dec. 13th, 2013; accepted: Dec. 19th, 2013
Copyright © 2014 Guangyu Jiang, Min Che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 ted un d er the Crea tiv 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Guangyu Jiang, Mi n C hen.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Ethnic conflict endangers a nation’s prosperity and stab ility to a great extent; it also beca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psychology. Many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causes of ethnic conflic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ree theories: 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
tive deprivation theory. Referring to the methods to reduce or resolve ethnic conflict, interethnic contact
which is based on equal status, common goals and interethnic cooper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ef-
fective ways.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 dual identity model and cross cate-
gorization classification, extending the scope of ethnic identity can also resolve ethnic conflict. These me-
thods ar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promote ethnic relations harmoniously.
Keywords: Ethnic Conflict; Relative Deprivation Feeling; Social Identity; Contact Theory; Interethnic
Cooperation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蒋光玉,陈 敏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gyjon@163.com, chenmin9097@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2 月12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13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 月19 日
摘 要:民族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也成为了目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之一。众多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现实冲突理论、社会认同理
论以及相对剥夺理论。对于民族冲突的化解方法,通过民族间平等的接触,并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合
作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利用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双重认同模型和交叉类别分类
的原理,扩展民族身份认同的范围,也是一种能有效化解民族冲突的方法。这些方法为我国促进民族
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民族冲突;相对剥夺感;社会认同;接触理论;民族间合作
1. 引言
从古至今,民族间的冲突和纷争不断发生,即使
进入了 21 世纪,民族冲突事件也屡见不鲜,例如巴
以冲突、索马里动荡伊拉克战争以及一些持续不断的
恐怖袭击,这些冲突无疑都考验着现今的人类文明。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群际冲突的基础上,关
于民族冲突的研究逐步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之一。本文拟对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化解方法两方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OPEN ACCESS
37
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如何
更好地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2.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
群际冲突是指不同群体间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
的外显或内隐的敌对行为(Sherif, 195 8)。民族冲突是
群际冲突的一种主要形式,民族冲突理论是在群际冲
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现实冲突理论、社
会认同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
2.1. 现实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
这一理论由 Sherif(1961 )提出,该理论认为,冲突
产生的原因是各群体对现实资源的争夺,一个群体的
利益得以实现是以牺牲其它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Sherif 选取了来自不同地方彼此不认识的 11~12
岁的儿童作为被试,把他们随机分为两个组进行夏令
营活动。当两个组进行到竞争性活动——球赛时,两
组成员间开始发生冲突,紧接着发现,当两组人在争
夺现实的有限资源(比如水资源)时,由于一个组的成
功会威胁到另外一个组的利益,此时两组成员互相敌
视对方,并产生攻击行为。这说明,两个群体之间的
利益争夺是群际冲突的一个充分条件,而文化的、生
理的和人格的差异不是群际冲突的必要条件(付宗国,
2002)。
Jackson(1993)将现实冲突的范围扩展,认为所有
威胁到群体或群体成员现实利益的因素都可以归为
现实冲突,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和人身
安全等。现实冲突不仅包括现实情境中实际存在的冲
突,还包括群体成员主观知觉到的冲突,即只要群体
成员感受到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受到其他的群体威
胁,那么不管这种威胁是否实际存在,都会对外群体
产生消极的态度和情感(Stephan & Stephan, 2000)。
根据现实冲突理论,民族冲突是由于不同民族对
现实利益的争夺或者某个民族感知到其他民族对自
身利益的威胁而产生的。现实冲突理论主要从现实物
质层面来阐述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强调的是民族冲
突产生的物理基础。民族与民族间的领土纷争、石油
资源的争夺以及矿产水利资源的争夺等方面无疑都
表现了现实利益对民族间关系的影响,这也是当今民
族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冲
突都是由于现实利益而导致,没有利益竞争,甚至地域
不相邻、没有任何交往的两个民族群体间也可能产生
敌视和冲突行为。因此,Tajfel 等人的社会认同理论
对民族冲突的产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2.2.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
Tajfel 和Turner(1979)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
们会通过社会分类,把群体分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内群
体)和自身所不在的群体(外群体),并对内群体产生偏
好而对外群体产生贬抑,通过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来
提高自尊。这种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态度则是冲突产生
的根源。
Tajf el(1970 , 1971)建立了“最简群体实验范式
(Minimail-Group paradigm)”来对群际间的行为进行研
究。实验中,彼此不认识的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他
们之间也不进行任何交流互动,然后要求某个被试给
一名内群体成员和一名外群体成员分配资源。结果发
现,被试不仅给内群体成员分配更多的资源,而且使
这种差别最大化。很显然,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分类,
被试也会对自己的群体产生内群体偏好。这种认知上
的分类,会让人们主观上感知到归属感,进而对群体
产生认同感。近期研究(Van Zomeren, Po stmes &
Spear s , 2008)表明,对于种族这种显著性社会类别而
言,该效应更加突出,当对自己的民族越认同时,就
会对其他的民族表现出更多的偏见。
此外,社会分类还会产生社会比较,民族间进行
比较时,人们会倾向于夸大民族间的差异,对自己所
在的民族成员给予更好的评价,对其他的民族成员产
生偏见甚至歧视,进而满足自己的自尊需求。因此,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过分偏好自身所在的群体,
并且过分贬低歧视其他群体,这种为了积极的社会认
同和自尊而将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化,就是产生民族间
偏见、敌意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张莹瑞,佐斌,
2006)。
社会认同理论从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冲
突产生的根源,认为冲突产生的最小条件就是对群体
进行区分,并比较区分出的不同群体,进而产生群体
间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由于个体对不同群体的不同
态度变大。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种民族,这就是成千上
万种社会分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对自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OPEN ACCESS
38
己的民族越认同就会对其他民族的态度越消极,这就
可能导致种族歧视甚至引发种族灭绝的惨烈后果。二
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种族大屠杀,其中一
个主要原因就是鼓吹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
族而犹太人是最低劣的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比较中,比较的结果不都
是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具有优势地位,当其他群体在
各方面都明显优于自身群体时,个体就会知觉到外群
体优于内群体,那这样的知觉会对冲突有什么影响呢?
相对剥夺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2.3. 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相对剥夺理论认为,当人们与参照群体对比时,
如果感知到自己所在的群体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
处于不利位置,并把这种不公归因为分配的不公平或
者制度的不合理,人们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产
生愤怒情绪,并导致冲突的产生(Runciman, 1966)。
大量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会导致群体偏见的产
生(Pettigrew, Christ, Wagner, van. Dick & Zick.A, 2008),
并且与群体偏见有显著正相关(Dambrun, Taylor,
McDonald, Cru sh & Méot, 2006)。在控制了诸如社会支
配、认同威胁等个体心理因素后,相对剥夺感对群体
偏见的预测依然显著,而群体偏见是产生群体冲突的
重要基础(Jackson, 2011)。相对剥夺感除了引起群体偏
见,还会引起群体敌意和群体抗议,这些事件也会导
致群体冲突。相对剥夺感在民族冲突过程中起到类似
的重要作用(Grant, 2008)。
与社会认同理论类似,相对剥夺理论探讨的也是
民族间的社会比较,但其主要是从社会公正方面探讨
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在有少数民族或者弱势民族存
在的多民族国家里容易发生这类型的民族冲突。
3. 民族冲突的化解方法
民族冲突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同时也有严重
的后果和很强的破坏性。社会心理学家依据民族冲突
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化解民族间偏见和冲突的多
种方法,其中接触的方法和社会认同的方法是最主要
的两个方法。
3.1. 接触的方法
民族间的接触被认为是化解民族冲突、促进民族
关系和谐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Allport(1954)提出
的接触假说认为某一群体对另一群体缺乏全面的了
解或者存在错误的了解时容易产生群际偏见,而接触
则为两个群体间增进了解提供了机会。Tam 等人(2009)
的研究说明,群际接触是为了增进群际信任,通过与
外群体互动易增加对外群体的了解,从而减少群际间
的偏见和歧视。相关学者对接触假说进行了进一步的
研究(Pettigrew, 1998),并重点探讨了接触的对象、类
型以及条件等方面内容,形成了接触理论。该理论认
为,在较理想的情况下,两个民族进行接触能显著减
少民族间的偏见、增加民族间的信任以及化解民族间
的冲突。
接触理论认为,民族间的接触主要通过三种形式
实现:直接的民族接触、间接的民族接触和想象的民
族接触,这三种民族接触形式均能促进民族间的信任
(Tam et al., 2009; Vezzali et al., 2012)。
直接的民族接触是指两个民族间进行面对面的
接触交流,然而直接的民族接触可能会促进民族关系,
也有可能增加偏见和敌意,甚至恶化冲突结果。那怎
样的民族间接触是有效、积极的呢?接触理论给出了
几个进行有效接触的前提变量(Pettigrew, 1998):1) 民
族间接触时的地位是平等的,拥有平等地位的两个群
体间的接触更有效。2) 接触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并进
行合作。只有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接触双方才会积
极合作,合作的过程中才会改善对对方的态度,从而
建立起良好互助的关系。但是只有合作取得成功时才
能减少冲突,而任务失败会导致相互推卸责任并谴责
另一群体,从而增强群体间的敌意(Wor che l, Andreoli,
& Folger, 1977)。3) 接触是需要制度和社会规范的支
持的。只有当接触是被允许的、鼓励的,这样的民族
接触才是有效的。
间接的接触是指当某一群体成员有一个外群体
成员的朋友,则其周围的内群体成员可能会改善对外
群体的态度(Tam et al., 2009)。比如,一个白人如果有
个黑人朋友,则那白人的白人朋友可能会对黑人的态
度变好。有研究发现直接的和间接的群际交往都能够
显著降低对外群体的偏见(Pettigrew, Christ, Wagner &
Stellmacher, 2007)。不仅如此,青少年与其他民族接
触过程中体验到的亲密感和其父母对此民族态度的
感知联系密切,他们的民族偏见水平与父母的民族偏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OPEN ACCESS
39
见水平相关(Edmonds & Kill e n, 2009)。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想象与外群体成员的接触
能促进群际关系和谐,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Turner &
Crisp, 2 010),提高对外群体的态度(West, Holme s &
Hewstone, 2011),增加群际合作意愿(Pagotto, Visintin,
De Iorio & Voci, 2013),并且能改善与外群体的群际行
为(T urner & West, 2012)。想象情景越具体生动、想象
过程的自我表露越深入、想象越有时效性、外群体越
信任以及想象者具有更多的接触经历,则想象接触的
效果越好(于海涛,杨金花,张雁军,金盛华,2013)。
想象接触拓展了接触的范围,也弥补了直接接触和间
接接触的一些不足。首先,想象接触突破了地域和时
空的限制,适用的群体更广泛。哪怕完全不认识外群
体成员,也可以通过想象接触提高对外群体的态度
(Turner, Crisp & Lambert, 2007)。其次,想象接触消除
了直接接触时产生的焦虑情绪而导致的消极影响。想
象接触的非现实情境性避免了想象者担心在面对面
接触时被歧视、被排斥、被攻击的回避心理,能有效
降低群际焦虑,提高群际态度(Turner, Crisp & Lambert,
2007)。此外,想象接触能提高群体间的接触意愿,为
其他接触方式作铺垫(Crisp & T urner , 2009)。
直接接触被认为是最有效果的接触,如果能在最
理想的条件下(平等、合作、互动以及被社会规范支持)
进行直接接触,民族间的关系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当
民族间的关系变成互相依存和信任时,这种良好的关
系能保持更长时间,效果也更明显。但是,民族间的
接触很难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双方的偏见和
敌意根深蒂固,那连接触的意愿也会丧失,假如强行
进行接触,则会引发更激烈的冲突,此时间接接触或
想象接触的方法会更合适。间接接触的效果虽然没有
直接接触那么明显,接触带来的态度改变也不稳定,
但间接接触是一种在不同民族间的个体进行的私下
的、自发的接触,不需要太多的限定条件就能进行,
因此适用面较广。想象接触的适用性更广,对地域和
时空都没有要求,但想象接触的时效性较低,对个体
的要求也更高。可见,三种接触方式各有利弊,如果
先进行想象接触,再进行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这样
的接触效果将会更好。
3.2. 社会认同的方法
在上文中提到,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仅仅把个体随
机的划分为两个简单的群体就能导致对内群体偏好、
对外群际歧视,那如果延伸分类范围,减小民族身份
界限,鼓励民族间成员把对方看作同一群体的成员,
这种方式能否减少民族冲突?众多研究者们给出了
肯定的回答。
Gaertner 和Dovidio 于2000 年提出了共同内群体
认同模型(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他们认为,
当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把原来不同的两个社会
分类群体构建成一个全新的、包涵水平更高的共同内
群体成员时,群际边界会减弱,原来的外群体成员转
变成内群体成员,这样可能会增加对原来的外群体成
员的认识和信任,从而增进彼此的认同,进而减少偏
见,并逐渐化解了冲突。例如,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身份都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然
而,这样会产生一定的民族偏见和民族冲突,乌鲁木
齐的 7·5 事件就主要是维吾尔族人和汉族人的冲突。
如果能让两个民族的成员把“维吾尔族人”和“汉族
人”的民族身份认知改变成包涵水平更高的内群体身
份——“中国人”,则能改善对彼此的态度,减少偏
见,从而化解冲突。
有些民族会因为某些民族身份认知的弱化而产
生威胁感,这时可以建立双重身份认同。双重认同模
型(Dual identity model, D ach -Gru schow & Hong, 2006)
认为,某种群体身份的削弱会导致该群体产生焦虑,
如果把两个群体身份类别再分类为由一个共同内群
体身份和一个自身内群体身份组合而成双重认同表
征时(例如,中国维吾尔族人),则可能会减少这种焦
虑从而增加信任。
除此之外,交叉类别分类也可以减小群际界限、
模糊群际分类,让个体意识到在某一身份维度上是外
群体成员,但在另一身份维度上是内群体成员(Go ar,
2007)。这种分类方式使社会分类方式变得复杂而多元,
从而降低群体间的差异和隔阂。例如,一些日本人对
中国人态度不友好,时不时产生冲突事件,如果能通
过凸显文化相似性(都有儒家文化)这一身份认知来交
叉分类,促进身份认同,则可能会拉近日本人和中国
人的心理距离,从而改善两者间的关系。
虽然这些转换民族身份认同的方法对身份认知
改变的时效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们在
减小群体间的差异性、增加彼此间的相似性方面的作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OPEN ACCESS
40
用是显而易见的(辛素飞,明朗,辛自强,2013)。
4. 总结
现实冲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分
别从现实物质、心理认同和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讨了
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物质、心理和社会三位一体相
互补充。针对民族冲突产生的根源,社会心理学家们
提出了接触的方法和社会认同的方法来化解冲突。接
触的方法强调的是不同民族间的合作与互动交流,这
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化解由于现实利益以及社会比较
下产生相对剥夺感而引发的民族冲突。在接触过程中,
冲突双方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在合作
过程中减少偏见增加信任,并形成对双方都有利的原
则和制度,随着接触的不断加深,冲突双方就能实现
和解。社会认同的方法强调的是对民族身份认同的转
换,这一方法能有效化解由于对自身民族身份认同过
高而导致的民族冲突,如果二战期间的德国不是鼓吹
日耳曼人优秀、犹太人低劣,而是把国内的日耳曼人
和犹太人都知觉为德国人或者模糊日耳曼人与犹太
人的民族界限,则能有效避免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
绝行为。然而,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
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针对冲突产生
的具体原因,结合一种或多种方法来化解冲突。这也
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
借鉴。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拉萨的 3·14 事件和乌鲁木
齐的 7·5 事件都说明我国的民族冲突问题依然值得重
视。我国的民族冲突主要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冲突,
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很多少数民族(例如维吾尔
族、藏族)以及汉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而
且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身份都高度认同,根据社会认
同理论,这很容易产生民族冲突;汉族在人口上占绝
大多数,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占主导地位,而少数民族
所在的边疆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这些差距容易导致少数民族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
进而引发冲突行为;少数民族所在的边疆省份大多具
有丰富的矿产、能源和水利等资源,国家对其开采并
进行转移,比如“西气东输”就是把新疆地区的石油
和天热气输送到东部地区,依据现实冲突理论,这也
容易导致冲突。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冲突的产生还有
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历史的原因、宗教信仰的原因以
及国外其他民族的影响等。
针对我国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结合接触的方法
和社会认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化解策略。第
一,官方制定相关政策促使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平等的
地位下进行更多的接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本着双赢
的目的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平等互利地展开合作。
例如共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方面提供资金和技
术,少数民族地区则提供资源。第二,鼓励少数民族
和汉族成员进行更多的间接接触。例如在学校里,可
以把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分到一个寝室,而不是为了
减少矛盾把同一民族的学生安排在相同的寝室。第三,
努力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特别
是在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卫生福利
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第四,宣传普及各民族的宗教
信仰和习俗禁忌,做到充分尊重对方的宗教文化,避
免由于亵渎对方的信仰导致的冲突。例如,在信仰伊
斯兰教的人们面前谈论他们所忌讳的事物(比如:猪)
就被视为对他们的侮辱,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五,
模糊或者弱化各民族的民族身份,促进各民族个体对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认同,这也是促进民族
融合的有效方式,只有民族间真正融合了,才能完全
消除民族界限。总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和完
善符合我国民族特征的民族冲突理论显得迫切而任
重道远,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付宗国(2002). 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行为的研究述评. 心理学
探新, 3期, 14-17.
辛素飞, 明朗, 辛自强(2013). 群际信任的增进: 社会认同与群际
接触的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2期, 290-299.
于海涛, 杨金花, 张雁军, 金盛华(2013). 想象 接触减 少偏见: 理论
依据、实践需要与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0 期, 1824-1832.
张莹瑞, 佐斌(200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3期,
475-480.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human prejudice. Cambridge:
Addison Wesley.
Crisp, R. J., & Turner, R. N. (2009). C an imagined intera ctions produce
positive perceptions?: Reducing prejudice through simulated social
conta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 231.
Dach-Gruschow, K., & Hong, Y. (2006). The racial divide in response
to the aftermath of katrina: A boundary condition for common in
group identity model. Analyses o 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6,
125-141.
Dambrun, M., Ta ylor, D. M., McDona ld, D. A., Crush, J ., & Méot, A.
(2006).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gratification continuum and the at-
titudes of South Africans toward immigrants: A test of the V-curve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1032.
Edmonds, C., & Killen, M. (2009). Do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racial attitudes relate to their intergroup contact and cross-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原因与化解方法
OPEN ACCESS
41
race relationship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2, 5-
21.
Gaertner, S. L., & Dovidio, J. F. (2000).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 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Goar, C. D. (2007).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reductio n of inequa-
lity: Can cross-cutting categorization reduce inequality in mixed-
race group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5, 537-550.
Grant, P. R. (2008). The protest intentions of skilled immigrants with
credentialing problems: A test of a model integrating relative depri-
vation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7, 687-705.
Jackson, L. M. (20 11).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Fr om attitudes to
social a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gotto, L., Visintin, E. P., De Iorio, G., & Voci, A. (2013).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promotes cooperation through outgroup trust.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6, 209-216.
Pettigrew, T. F. (1998).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9, 65-85.
Pettigrew, T. F., Christ, O., Wagner, U., & Stellmacher, J. (2007). Di-
rect and indirect intergroup contact effects on prejudice: A normative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1,
411-425.
Pettigrew, T. F., Christ, O., Wagner, U., Meertens, R. W., Van Dick, R.,
& Zick, A. (2008).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group prejud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4, 385-401.
Runciman, W. G. (1966).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A
study of attitudes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herif, M. (1958). Superordinate goals in the reduction of intergroup
conflic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49-356.
Sherif, M. (1961).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Inter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2000). An integrated threat theory
of prejudice. Reduc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23-45.
Tajfel, H. (1970). Experimen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23, 96-102.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 (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 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49-178.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 47.
Tam, T., Hew stone, M. , Kenworth y, J., & Cairns, E. (2 009). Int ergroup
trust in Northern Irelan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45-59.
Turner, R. N., & Crisp, R. J. (2010). Im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reduces implicit prejud 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9,
129-142.
Turner, R. N., Crisp, R. J., & Lambert, E. (2007). Im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can improve intergroup attitudes. Group Processes & Inter-
group Relations, 10, 427-441.
Turner, R. N., & West, K. (2012). Behavioural consequences of im-
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with stigmatized outgroups. Group Pro-
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5, 193-202.
Van Zomeren, M., Postmes, T., & Spears, R. (2008). Toward an inte-
grativ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 A quantitative re-
search synthesis of three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 o -
logical Bulletin, 134, 504.
Vezzali, L., Capozza, D., Stathi, S., & Giovannini, D. (2012). Increas-
ing outgroup trust, reducing infrahumanization, and enhancing fu-
ture contact intentions via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437-440.
West, K., Holmes, E., & Hewstone, M. (2011). Enhancing imagined
contact to reduce prejudice against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4, 407-428.
Worchel, S., Andreoli, V. A., & Folger, R. (1977). Intergroup coopera-
tion and intergroup attraction: The effect of previous in teraction and
outcome of combined effor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
chology, 13, 131-14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