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4, 3, 31-37
http://dx.doi.org/10.12677/ccrl.2014.3100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ccrl.htm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nzhou Coastal Strong
Wind Weather and Forecast Index
Chuanxiang Li1, Feng Zheng2, Huadi Xia1
1Ruian Meteorological Office, Ruian
2Wenzhou Meteorological Office, Wenzhou
Email: chuanxianglee@163.com
Received: Oct. 10th, 2013; revised: Nov. 16th, 2013; accepted: Nov. 25th, 2013
Copyright © 2014 Chuanxiang Li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 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 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 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uanxiang Li et al.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Using wind speed data of Beiji and Dongtou stations in Wenzhou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s trong-wind
weather off the coast of Wenzhou was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Wenzhou coastal winter wind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ld air; early summer wind is mainly cau sed by the trough an d low pressu re ; and summer wind is mainly cau s ed b y
typhoon. The weather system causing more than 9 strength wind was analyzed. The existence of 850 hPa frontal zone,
temperature gradient of 16˚C - 26˚C in 35˚N - 45˚N, and pressure gradient of 12 - 30 hPa in the ground 40˚N - 45˚N
were found before the day that cold-air strong wind happened. The trough bottom of 850 hPa was in 20˚N - 25˚N,
nearby 105˚E before the day that strong wind caused by low pressure and large gradient trough happened, and the jet
stream was in front of trough.
Keywords: Coastal Wi nd;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Forecast Index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李传祥 1,郑 峰2,夏华弟 1
1瑞安市气象局,瑞安
2温州市气象局,温州
Email: chuanxianglee@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0 月10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1 月16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1 月25 日
摘 要:利用温州北麂、洞头站风速资料以及NCEP 再分析资料,对温州市沿海发生的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
究发现温州沿海冬半年的大风主要由冷空气引起,初夏大风主要由倒槽和低压引起,夏季大风主要由台风引起。
对引起 9级以上大风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冷空气大风发生前一天850 hPa 存在锋区,35˚N~45˚N间温差
为16℃~26℃,地面 40˚N~45˚N气压梯度为 12~30 hPa;低压大风和气压梯度大的倒槽大风发生前一天 850 hpa
低槽的底部到达 20˚N~25˚N、105˚E附近,槽前有低空急流。
关键词:沿海大风;天气特征;预报指标
1. 引言
海上大风是温州沿海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会
给海上航运、渔业生产、近海养殖和军事活动等带来
严重影响或危害,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威胁[1]。
可见,提高沿海大风的预报能力对减少经济损失和人
员伤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董加斌[2]、卢 美 [ 3]等对
OPEN ACCESS 31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及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但由于海上大风资料缺乏,对温州沿海大风的研究仍
较少。我国气象学家多年来对大风预报进行了广泛的
研究,主要根据历史形势场资料建立大风预报模型,
然后根据日本或欧洲数值预报的形势场作为预报因
子来确定是否有大风[4-6]。目前,各气象台站及研究所
采用的预报方法主要有: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
模式预报和统计动力(数值产品的释用)预报等[7]。本 文
用温州北麂岛 30 年的大风资料(1971~1994 年及
2007~2012 年。北麂 1971 年建站,1995 年撤站,2007
年建立自动站,因此 1995~2006 年无资料)和洞头岛
42 年的大风资料(1971~2012 年)以及 NCEP 再分析资
料(北麂、洞头地理位置见图1),对温州沿海大风的天
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预报思路进行了探讨。本文定
义日极大风速≥9级为一个大风日。
2. 气候概况
统计北麂和洞头的大风情况,表 1所示的结果表
明北麂平均每年出现 9级以上(含9级,下同)大风日
数为 19.6天,10 月最多,为 2.8天,5月最少,为 0.8
天;洞头平均每年出现 9级以上大风日数为5.2天,8
月份最多,为 1.2 天,1月、2月、5月和 12 月最少,
为0.1 天。北麂大风日数比洞头明显偏多,这是由于
北麂(27˚38',121˚12')比洞头(27˚50',121˚9')偏东 3′经
度,更靠近外海,且洞头北侧有玉环半岛阻挡。
3. 天气特征分析
3.1. 概述
根据海平面气压场对引起 9级以上大风的影响系
统进行分析,划分为:冷空气大风、地面倒槽大风、
低压大风、副高边缘大风、台风大风。将各种天气系
统进行统计表明,北麂:冷空气大风占 55.9%,倒槽
大风占 2.2%,低压大风占 10.2%,副高边缘大风占
1.8%,台风大风占 29.9%。洞头:冷空气大风占 14.6%,
倒槽大风占 6.8%,低压大风占 19.6%,副高边缘大风
占3.7%,台风大风占 55.3%。可以看出,北麂一半以
上的大风是由冷空气引起的,而洞头一半以上的大风
是由台风引起的。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北麂从 11 月份到次年 5
月份的大风主要是由冷空气引起的,其中11 月、12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Beiji, Dongtou location (solid cir-
cles represent meteorological station location)
图1. 北麂、洞头位置示意图(实心圆点表示气象监测站所在位置)
Table 1. Monthly average of the number of days more than 9 of
strong wind (unit: day)
表1. 月平均 9级以上大风日数(单位:天)
月份
站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北麂
1.7 1.5 1.0 0.9 0.8 1.3 1.5 2.1 1.8 2.8 2.2 1.9
洞头
0.1 0.1 0.2 0.2 0.1 0.7 1.0 1.2 0.8 0.6 0.2 0.1
Table 2. The proportion (%) of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all
kinds of strong wind in Beiji
表2. 北麂各种大风占比(%)的月分布
月份
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冷空
气 100
97.4
100
77.8
68
2.6 0 1.6 9.2
47.1
100
100
倒槽
0 2.6
0 7.4
8 5.1
11. 1
1.6 0 0 0 0
低压
0 0 0 14.8
20
66.7
42.2
8.1 3.1
0 0 0
副高
边缘
0 0 0 0 0 7.7
2.2 4.8 6.2
0 0 0
台风
0 0 0 0 4 17.9
44.5
83.9
81.5
52.9
0 0
月、1月和 3月的大风全部由冷空气引起,6月的大
风主要由低压引起,7月的大风主要由低压和台风引
起,8月到10 月的大风主要由台风引起。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洞头从 11 月到次年 3月
和5月的大风主要由冷空气引起,4月和 6月的大风
主要由低压引起,7月到10月的大风主要由台风引起。
总体而言,温州沿海冬半年的大风主要由冷空气
引起,初夏大风主要由倒槽和低压引起,夏季大风主
要由台风引起。
OPEN ACCESS
32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Table 3. The proportion (%) of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all
kinds of strong wind in Dongtou
表3. 洞头各种大风占比(%)的月分布
月份
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冷空
气 100 66.7 85.7
22.2 66.7
3.3 0 0 0 20 60 100
倒槽
0 33.3 14.3
33.3 0 13.3
4.9 6.1 3 0 0 0
低压
0 0 0 44.5 33.3
60 29.3 6.1 0 4 30 0
副高
边缘
0 0 0 0 0 3.3 9.8 0 9.1 0 0 0
台风
0 0 0 0 0 20.1
56 87.8
87.9 76 10 0
3.2. 典型个例分析
统计在 1971~1994 年、2007~2012 年的 30 年间,
北麂和洞头都出现 9级以上大风的过程有 113 天,其
中台风引起的有78 天,其他天气系统引起的有 35 天。
台风引起的相对简单,在此不分析台风大风过程。其
他天气系统引起的大风中冷空气大风有 17 天,低压
大风有 11 天,倒槽大风有 4天,副高边缘大风有3
天。
3.2.1. 冷空气
17天冷空气大风中有13天发生在 10月到 5月初,
分析这 13 天冷空气大风过程当日的天气形势表明:
地面有较强或强冷高压,冷高压中心在河套或以北地
区,浙江沿海等压线密集,25˚N~30˚N、115˚E~125˚E
的气压梯度差在10~18 hPa;850 hPa 锋区密集,
25˚~35˚N温差在 16℃~28℃,与地面冷高压相对应的
位置有一冷高压,东北有一低压伸至日本海南部,我
国沿海有明显的偏北风加大过程。分析大风出现前一
天08 时(北京时,下同)的天气形势,可以发现地面有
一冷高压东移南下,40˚N~45˚N、110˚E~120˚E(如果冷
空气位置偏东,则在115˚E~125˚E)气压梯度在 12~30
hPa;850 hPa与地面冷高压相对应的位置有一冷高压,
同时冷高压东侧存在一东北低压,35˚N~45˚N温差为
16℃~26℃。如图2、图 3所示的 1987年12 月11 日
冷空气大风实例,受冷空气影响,洞头和北麂都出现
9级大风(22 m/s和25 m/s)。12 月10 日08 时冷高压
中心为 1050 hPa,12月11 日08 时冷高压中心为 1046
hPa,随着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温州沿海气压梯度显
著增大;从 850 hPa 分析,在东北的引导低压在东移
Figure 2. Sea level pressure, unit: Pascals ((a) At 8:00 on December
10, 1987; (b) At 8:00 on December 11th, 1987)
图2. 海平面气压,单位:Pascals ((a) 1987 年12 月10 日08 时;
(b) 1987 年12 月11 日08 时)
Figure 3. 850 hPa temperature field, unit: degK ((a) At 8:00 on
December 10, 1987; (b) At 8:00 on December 11th, 1987)
图3. 850 hPa温度场,单位:degK ((a) 1987 年12 月10日08时;
(b) 1987 年12 月11 日08 时)
OPEN ACCESS 33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过程其南伸的低压槽和冷高压之间形成很大的气压
梯度,12 月10 日08 时锋区在35˚N~45˚N,其间温差
为24℃,12月11 日08 时锋区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
25˚N~35˚N的温差为 20℃。
17 天冷空气大风中有 4天发生在5月到 6月初,
分析这 4天冷空气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表明,主要为
冷空气扩散南下引发雷暴,产生了雷暴大风,海平面
气压梯度与 850 hpa 温度锋区相比前一类冷空气要明
显偏弱。如图 4、图 5所示的 1987 年5月27 日冷空
气雷暴大风实例,受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洞头和北
麂都出现 9级雷暴大风(21 m/s 和25 m/s)。5月26 日
08 时冷高压中心为 1034 hPa,5月27 日08 时冷高压
中心为 1022 hPa,随着冷空气的东移扩散南下,温州
沿海气压梯度略微有所变化,但气压梯度仍偏小,仅
为4 hPa,不足以引起 9级大风;从 850 hPa 分析,5
月26日08时在 30˚N~35˚N有一弱锋区,其温差为8℃,
5月27 日08 时该弱锋区随着冷空气东移扩散南下而
东移南下,25˚N~30˚N的温差为 8℃,该弱锋区引发
了温州沿海地区的雷暴天气,产生了 9级雷暴大风。
3.2.2. 低压大风
引起温州沿海低压大风的天气系统有东北低压、
江淮低压(黄渤海低压)、东海低压。这类大风过程低
空西南急流明显,低空急流是低空大气的热量、水汽
和动量的传送带,因此容易发生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并引发雷暴大风。11 个低压大风个例当天都发生了雷
暴天气。当天 850 hpa 在25˚N~30˚N、115˚E~125˚E范
围内气压差一般为 8~10 hpa,同时海上副高较强,西
南或华南一带有一低槽或低压。从大风出现前一天的
天气形势分析,可以发现地面有一低压东移,850 hpa
低槽或低压的底部到达 20˚N~25˚N、105˚E 附近,低
槽或低压前有低空急流。如图 6、图 7所示的 2008 年
6月14 日的低压大风实例,华南地区有一低压东移并
发展,受其影响,温州沿海出现了9级大风。
3.2.3. 倒槽大风
4个倒槽大风个例分为两类,一类是华西有倒槽
东伸,但倒槽内无低压发展,该倒槽往往和海上副
热带高压之间形成较大梯度;在低空与之配合的为
东西向切变线,切变线上无低涡发展,它和副热带
高压之间有明显的低空西南急流;这种倒槽的天气
形势和低压大风相似,可以通过大风出现前一天的
850 hpa低槽的位置和移向来进行判断。此类个例有
2个 。如图8、图 9所示的 1988年3月14 日温州沿
海出现的 9级以上大风,该过程高空 500 hPa(图略)
的588 dagpm 线伸到温州沿海,副热带高压环流明
显,大陆上西伸的倒槽与海上副高之间形成的气压
梯度引发了温州沿海的 9级以上大风。另外一类是
江西倒槽东移或东海沿海发展起来的倒槽,这类倒
槽沿海气压梯度不大,大风主要为该天气系统所产
生的雷暴大风。此类个例有 2个。
3.2.4. 副高边缘大风
此类大风发生在 7~9月,均是雷暴大风。当天天
Figure 4. Sea level pressure, unit: Pascals ((a) At 8:00 on May 26, 1987; (b) At 8:00 on May 27, 1987)
图4. 海平面气压,单位:Pascals ((a) 1987 年5月26 日08 时;(b) 1987 年5月27日08时)
OPEN ACCESS
34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Figure 5. 850 hPa temperature field, unit: degK ((a) At 8:00 on May 26, 1987; (b) At 8:00 on May 27, 1987)
图5. 850 hPa温度场,单位:degK ((a) 1987 年5月26 日08 时;(b) 1987年5月27日08时)
Figure 6. Sea level pressure, unit: Pascals ((a) At 8:00 on June 13, 2008; (b) At 8:00 on June 14, 2008)
图6. 海平面气压,单位:Pascals ((a) 2008 年6月13 日08 时;(b) 2008年6月14日08时)
Figure 7. 850 hPa height field, unit: m ((a) At 8:00 on June 13, 2008; (b) At 8:00 on June 14, 2008)
图7. 850 hPa高度场,单位:m ((a) 2008 年6月13 日08时;(b) 2008 年6月14 日08 时)
OPEN ACCESS 35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Figure 8. Sea level pressure, unit: Pascals ((a) At 8:00 on March 13, 1988; (b) At 8:00 on March 14, 1988)
图8. 海平面气压,单位:Pascals ((a) 1988 年3月13 日08 时;(b) 1988年3月14日08时)
Figure 9. 850 hPa height field, unit: m ((a) At 8:00 on March 13, 1988; (b) At 8:00 on March 14, 1988)
图9. 850 hPa高度场,单位:m ((a) 1988 年3月13日08 时;(b) 1988 年3月14 日08 时)
气形势 500 hPa 温州沿海处于 588 dagpm线的西侧或北
侧边缘,东北有一低压槽东移,槽后有弱冷空气侵入
温州沿海,引发雷暴天气,产生了雷 暴大风。如 图10
所示的 1986年9月11 日所示的温州沿海出现 9级以
上大风,该过程温州沿海处于副高边缘(图略),35˚N
附近有一温差为 6℃的锋区随着弱冷空气的南侵而南
移,引发了温州沿海的雷暴天气,产生了 9级大风。
上述 4种影响系统若有引发雷暴天气的,则当天
极大风速的风向与雷暴的方位一致。
4. 主要结论
1) 温州沿海冬半年的大风主要由冷空气引起,初
夏大风主要由倒槽和低压引起,夏季大风主要由台风
引起。
2) 冷空气大风分为强冷空气引起的大风和弱冷
空气引起的大风 2类。强冷空气在温州沿海引起大风
前一天地面有一冷高压东移南下,40˚N~45˚N气压梯
度为 12~30 hPa,850 hPa 相对应存在一冷高压,同时
冷高压东侧存在东北低压,35˚N~45˚N间温差为 16℃
~26℃;弱冷空气引起的大风是由于弱锋区伴随着冷
空气东移南下,引发了温州沿海地区的雷暴天气,产
生了雷暴大风。
3) 低压大风发生前一天地面有一低压或倒槽东
移发展,850 hpa 低槽或低压的底部到达 20˚N~25˚N、
OPEN ACCESS
36
温州沿海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探讨
Figure 10. 850 hPa temperature field, unit: degK ((a) At 8:00 on September 10, 1986; (b) At 8:00 on Sep tember 11, 1986)
图10. 850 hPa温度场,单位:degK ((a) 1986 年9月10 日08 时;(b) 1986 年9月11 日08时)
105˚E附近,低槽或低压前有低空急流。
4) 倒槽大风分为在温州沿海有较大气压梯度的
华西东伸倒槽和弱气压梯度的江西或东海倒槽 2类。
较大气压梯度的倒槽在温州沿海引起大风时天气形
势与低压大风相似;弱气压梯度的倒槽大风是由于在
温州沿海引发了雷暴天气,产生了雷暴大风。
5) 副高边缘大风发生时,当日 500 hPa 形势图上
温州沿海处于 588 dagpm 线的西侧或北侧边缘,东北
有一低压槽东移,槽后有弱冷空气侵入温州沿海,引
发雷暴天气,产生了雷暴大风。
6) 冷空气、低压、倒槽和副高边缘 4种影响系统
若有在温州沿海引发雷暴天气,则当天极大风速的风
向与雷暴方位一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孙燕, 吴海英, 沈树勤, 等 (2007) 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
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 5, 699-704.
[2] 董加斌, 胡波 (2007)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
台湾
海峡
, 4, 476-483.
[3] 卢美, 朱业 (2011)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特征.
杭州师
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0, 474-480.
[4] 张立祥, 陈力强, 等 (1998) 用T106L19 产品制作春季西南
大风预报.
气象
, 7, 45-49.
[5] 杜京朝, 方乾, 等 (1998) 与T63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江苏
西南大风的预报方法.
气象科学
, 3, 271-277.
[6] 王咏亮, 孟上, 等 (1999) 数值预报产品二次开发在近海大
风预报上的一次试验.
海洋预报
, 2, 69-73.
[7] 李敏, 王辉, 金啟华 (2009)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方法综
述.
海洋预报
, 3, 114-120.
OPEN ACCESS 37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