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3(2017), Article ID:19972,5 pages
10.12677/ASS.2017.63041

A Study on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 Village, R County, Guangxi

Guoju Li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Mar. 2nd, 2017; accepted: Mar. 21st, 2017; published: Mar. 24th, 2017

ABSTRACT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China’s so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cial pover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aking G villag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research as an example, centered on the G village rural community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aced by the plight: “Humanistic Pover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how we can involve in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rom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et rid of poverty.

Keywords:Social Work,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Humanistic Poverty

社会工作视域下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基于广西R县G村精准扶贫调查

黎国举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17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4日

摘 要

“精准扶贫”是我国社会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对于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G村精准扶贫实践调查研究为例,围绕G村农村社区在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人文贫困”,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从专业优势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实现扶贫精准化,摆脱贫困。

关键词 :社会工作,精准扶贫,人文贫困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各地在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广西马山扶贫事件就是无视精准扶贫指示精神,违规认定不符合帮扶条件的3000名扶贫对象,占用了本该属于贫困群体的扶贫资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工作者在精准扶贫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人文扶贫”,促使贫困户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争取早日脱贫,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2. 农村扶贫工作概况回顾

1) 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综合开发阶段(2001年至今) [1] 。作为综合开发阶段中的重要扶贫指导思想,“精准扶贫”于2013年11月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自此,精准扶贫工作于2013年11月起在全国各地逐步铺开。“精准扶贫”,即是主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采取扶贫政策和措施,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2]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差异性,按照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治贫方式 [3] 。各地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制定出一系列推动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措施,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 目前R县G村贫困状况与致贫原因

(a) G村贫困状况

R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2011年被列入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份,属于扶贫开发“老少边穷”地区。G村是R县在2014年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识别出来的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确认的贫困村。其位于R县南部,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43,000亩,耕地面积4885亩,辖7个自然村屯(村民小组),总户数581户,总人口2382人。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识别分数在66~70分)的贫困人口仍有175户,共579人,贫困发生率在24.3%。该村贫困户住房类型的主要特征为土木结构的共127户,砖木结构共19户,砖混结构共27户,其中居住危房的有6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4%。

(b) G村致贫困属性因素

G村识别分数低于全区划定的分数线66分的144户贫困人口中,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以上的有97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67.4%;1000~2000元的有28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19.4%;1000元以下的有19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13.2%。贫困属性分类和致贫原因如下表1表2所示。

从表①②可知贫困户分类属性以及致贫的原因,虽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该县也在逐步落实扶贫政策,比如修路、修建农田灌溉、修建公厕、停车场等基础公共设施。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及市农业局的指导下,采用公司 + 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谋划产业扶贫,但是扶贫效果甚微,均难以实现脱贫。

3.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困境分析

导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困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主导下扶贫开发项目缺乏健全持续发展机制,农村等、靠、要思想观念阻碍。

1) 扶贫开发项目缺乏健全持续发展机制

在农村扶贫攻坚进程中,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光,一味追求在任期间的政绩,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未充分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与市场风险。有些基层政府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追求经济效益,不惜毁坏农村生态环境,不顾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比如G村农户不惜毁坏本地优势“金桔产业”而种植“沙糖桔”。当黄化病席卷沙糖桔果树时,农户与农业局亦无力应对,只能把病株移除,给农户造成极大的损失。砂糖桔种植至少三年才能挂果,而三年后市场行情大变,大量沙糖桔上市,供过于求,价格暴跌,果贱伤农。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却无收益,反而导致农户负债,加剧贫困。这也体现了政府主导下扶贫开发项目缺乏健康持续发展机制以及农户主体地位的丧失,缺乏市场风险预测能力和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机制。

2)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如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以奖代补政策、对口帮扶职业学历教育培训、产业扶贫政策、财政贴息补助等,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但是有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陷入困境。财政贴息贷款旨在帮助穷人以低成本获得资金,在具体实施中,农民无担保的贷款可能会使商业银行承担还款率下降的风险,因此银行只把钱贷给富人,穷人贷款无门。更有地方扶贫办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扶贫资金,致使扶贫项目无法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3) 农村“等、靠、要”思想观念

社会流动导致农村社区三留人员剧增,村中的农户长期生活在闭塞的乡村社会,受到传统观念、自身认知程度影响,权利意识缺失的,不了解相关政策,对扶贫工作存在误解,这使得地区扶贫项目工作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表1. 贫困户属性分类

Table 2. Factors of poverty

表2. 致贫因素

开展陷入被动,影响了扶贫工作的进展。政府扶贫设计、实施和管理扶贫项目时,缺乏与民众的双向沟通,民众缺乏自主意识,丧失主体地位,一味听从领导指挥,在扶贫实践过程中民众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投资金,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大锅饭”思维致使村民要求平分扶贫款无果时,出现抱怨不公、打砸闹事、聚众上访的现象。扶贫开发小组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落实扶贫措施,还要分身乏术处理村民上访,甚至会出现迫于压力维稳出让贫困名额的现象,从而滋生资金滥用、权利寻租等现象。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把脱贫希望寄于政府身上而不去反思自身致贫根源。有些村民为了在精准识别中被识别为贫困户,把家具、家电等物品藏起来,把工作人员领到自家已是危房的旧房子,向工作人员哭诉不幸等;有些青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靠啃老吃低保度日;有些村民不满自己未被识别为贫困户,不断上访,要求平分扶贫资金,“等靠要”“搭便车”思想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现阶段农村的贫困问题实质上是人文贫困,即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 [4] 。要想解决农村人文贫困问题,就需要从优势视角来看待农村农民,注重其物质权益扩展至其生理、心理、教育、民主等综合素质,以及自然、社会、法制等与其成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因素,揭示农村农民作为社会主体在经济背后更深层次的客观需求,实现由“物本”到“人本”的回归 [5] 。就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能力培养和权利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4. 精准扶贫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构想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实践,即通过政府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专业方法,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维度分析,设定项目完成指标。民政系统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置社工服务站,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支农村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社会工作者介入扶贫实践平台。扶贫实践平台从能力和权利角度解决农村人文贫困的现状,最终使得农村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效果。

1) 促进社区自身能力建设

能力是指一切个人或集体所拥有的能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素、决定自身发展道路的资源和力量 [6] 。能力建设就是要发掘整合农村社区潜力和资源,营造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变社区居民的疏离关系,提倡相互信任和互助精神,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社会工作者在扶贫实践中,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贫困户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案主的问题给予案主帮助。当发现案主存在心理问题是及时给案主心理疏导,引导贫困户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发掘自身潜力,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实行“一对一”帮扶。社会工作者充当资源联结者、政策传递者等角色,给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资源,提升贫困者个人知识文化素质;帮助贫困户了解小额信贷、贴息贷款、医疗救助等政策,让贫困者利用政策扶持帮助其摆脱困境。

2) 推动贫困者广泛的合作交流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促成贫困户之间建立农民互助合作小组、兴趣小组等。通过定期组织农户们交流农业种植经验和养殖经验,家庭手工业,如编织、绣花等工艺,也可以交流当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挖掘民间艺术等,提升农户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重拾传统文化;带动农户组建、参加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这一互助性经济组织,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农村贫困社区主要存在的地区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化、社会服务缺乏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社区工作方法的地区发展模式,促使外来资源进入社区,改变社区某类资源匮乏现状;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清洁工程,改善社区环境;组建社区志愿者,并发动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针对农村社区存在的“读书无用论”、文化价值观沦陷、不良生活作风蔓延等现象,社会工作者链接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另类教育项目,让民众重燃对知识的追求;保护社区文化,重建社区草根文化觉醒,重塑社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3) 注重农民权利意识与监督机制的建立

贫困户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低下导致其政治地位缺失,更是因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而缺乏权利意识。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扶贫过程中要注重贫困户作为公民的权利,培养贫困户的权利意识。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促使贫困户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争取话语权。社会工作者为贫困户挖掘更多地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维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的利用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带领广大农民建立专门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小组,形成长效监督机制,让资金真正用于贫困治理。

5. 结语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越发突出,笔者相信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中是有作为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短短数十载,已经覆盖涉及多个领域,社会工作介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实践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益尝试,笔者相信这将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科技大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农村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黎国举. 社会工作视域下精准扶贫策略研究—基于广西R县G村精准扶贫调查
A Study on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 Village, R County, Guangxi[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3): 306-310.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304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Eade, D. (1999) Social Work: Towards Capacity-Building to 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 Jiuzhou Press, Taiwan, 1.

  2. 2. 汪三贵. “六个精准”决胜扶贫攻坚[J]. 时事报告, 2015(11): 28-29.

  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580976.htm, 2014-01-25.

  4. 4. 徐贵恒. 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7): 94-97.

  5. 5. 黄承伟, 覃志敏.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1): 131-136.

  6. 6. 孙岩, 王雅文. 农村人文贫困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25(1): 122-12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