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ine Engine ering 矿山工程, 2014, 2, 10-14
http://dx.doi.org/10.12677/me.2014.2100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e.html)
OPEN ACCESS
10
The Uses of the Seismic Data in Dealing with the Well Leakage
Simin G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Email: sgzmb@mst.edu
Received: Dec. 4th, 2013; revised: Dec. 19th, 2013; accepted: Dec. 25th, 2013
Copyright © 2014 Simin Gao. This is an open acces s article dis tributed und er the Creative Co mmons Attribution Licen se, which p ermits unrestrict 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 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 14 are re 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 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 erty Simin Gao. All Copyright © 201 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seismic data are the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
lems. I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seismic data, the downho le track analysis, the uses of active well-leakage prevention and
the techniques and measures of plugging with drilling are summarized, which accumulates the experience for applica-
tion of seismic data to solve the drilling problems in the well site. It is worthy of using in the ot her oilfields.
Keywords: Seismic Profile; Well Leakage; Leakage-Prevention; Plug ging
地震资料在预防钻井漏失中的应用
高思敏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
Email: sgzmb@mst.edu
收稿日期:2013 年12 月4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19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 月25 日
摘 要: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地震资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在钻井过程中参考地震资料,跟踪分
析井下情况,实施积极预防井漏和随钻堵漏的技巧与措施进行了总结,为在钻井现场应用地震资料解决施工问
题积累了经验,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震剖面;井漏;防漏;堵漏
1. 问题的提出
在WHN 气田的勘探与评价的过程中,提高钻井
速度一直是区域难题。有的主探井在施工过程中基本
没有发生过漏失或阻卡现象,但在其旁边距离 300 米
左右所钻的评价井,却有的上部地层就严重漏失,并
伴随提下钻阻卡;而有的井则在中下部地层漏失严重;
还有的是在三开后主目的层 C地层漏失严重。但也有
相反的情况,主探井在钻进过程中有漏失严重情况,
可其相邻评价井却一点钻井复杂都没有。地层分布与
岩性或岩相带横向变化不大,从地面上看没有什么规
律可循。但在第 2轮评价井要上的时候,为保护气层
和降低钻井成本,井身结构更加优化,要求技术套管
要下到气层顶部附近,目的是要最大程度减少因钻井
复杂造成对气层污染。
为了应对这个保护气层的钻井方案,钻井承包方
立项进行技术攻关。从弄清工区内断层分布和地层压
力分布开始,特别是收集到地层顶界构造图时,发现
断层局部非常发育,平面上有分组现象,剖面上也颇
有规律,但在地层的上、中、下部又各不相同。特别
是很多断层在剖面上没有断距,上下和左右延展都很
短,有的几百米,但区域内南北有两条主断裂,对石
地震资料在预防钻井漏失中的应用
OPEN ACCESS
11
炭系油气分布起控制作用,并对上部地层中后期发生
的断裂有一定的影响或控制作用。
断层是钻井施工的大敌[1,2]。但一般情况下,上部
多为砂泥岩地层,断距甚微的断层一般对钻井液使用
不构成影响,但该工区内平面上小断层有成组分布的
特点,落在断层区内的井受断层影响明显。影响程度
与距离小断层的距离有关,受底部主控断裂相对位置
的影响更明显。通过推断和实际验证,利用井位与断
层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前作好防漏堵漏准备,有效地控
制了钻井复杂[3]。
2. 工区概况
WHN 气田是由 W14 井在石炭系火成岩地层中发
现的,是用地震资料对岩性预测和喷发相研究的结果。
2.1. 地貌特征与交通
WHN 气田,地表为沙漠,沙梁起伏明显,有少
量植被,流沙厚度 60~150 米。没有公路,沙漠修路
成本高,需要从沙漠外围拉运黄土、碎石铺垫,道路
两侧需要用芦苇节杆构筑防沙堤。
2.2. 地层特征
地层发育正常(见表 1),主要目的层在 C。
1) 图1断层与井位构造图、过井剖面图。图1(a)、
(b)是根据地震资料绘制的断层分布图,圆圈为已钻井
的位置。图1(a)表明工区内 J地层发育有诸多小断层,
断层规模小、延伸短;而图 1(b)显示 C就有断距大且
对油气藏分布有控制作用的深部断层。图1(c)是过
Table 1.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block
表1. 工区地质特点
地质分层
钻井复杂现象
界 系 组
Kz Q Q 地表流沙,易窜、垮,防漏。
Mz
K K1 中上部膏质泥岩,有底砾岩。
J J1s 砂泥岩为主,防漏。
J1b 煤层防垮、漏,有底砾岩。
T T3b-T1b 泥岩预防垮塌,防漏。
Pz
P P3w 上部泥岩易垮塌,防漏。
C C
风化壳、破碎带、裂缝发育,易漏;
火山岩为主,可钻性差。
W20
(a)
(b)
(c)
Figure 1. Faults and well-positions in plane and in profile: (a)
Faults and well-positions in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top Jurassic;
(b) Faults and well-positions in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top Car-
boniferous; (c) Seismic profile passing-through the well W20
图1. 断层与井位平面与剖面图:(a) J顶界断层分布与井位示意图;
(b) C顶界断层分布与井位示意图;(c) 过W20 井的地震剖面图
W20 井的地震剖面,可以看到上部地层发育的小断层
和C发育的深大断层特征。该区上部地层和 C地层明
显发育了两套断层体系[4]。
2) 图2,过井地震剖面图。图 2(a) W11 井过井地
震剖面图,底部地层断层发育,且有的断达上部地层。
图2(b) W14 井过井地震剖面图,下部地层断层发育。
图2(c) W181 井过井剖面图,断层不发育,或离得远。
3. 钻井难点与对策
WHN 气田的发现井是 W14 井,在石炭系火山岩
中获得高产气流(含凝析油)后,又先后在 W17 井、
W18 井获得突破。但在钻井施工中,有的井井漏频繁、
漏失量大,给钻井提速和气层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1. 钻井复杂和事故时率偏高
在勘探和评价初期的钻井中,对上部地层中断续
发育小断层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钻井过程中漏失频
繁,钻井复杂和事故时率偏高,但其原因不清,严重
影响了钻井施工速度和效益[5,6]。
3.1.1. 主要复杂是井漏
从表 2可以看出,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次数达46
地震资料在预防钻井漏失中的应用
OPEN ACCESS
12
W181
W14
W11
(a)
(b)
(c)
Figure 2. Faults and well-positions in profiles passing-through the
wells: (a) The faults features in the bottom strata through the well
W11, some up to the top strata; (b) The faults are more in the bot-
tom strata through the well W14; (c) The faults are less or far from
the well W181
图2. 断层与井位过井剖面图:(a) W1 1井底部地层断层发育,有
的断达上部地层;(b) W14井下部地层断层发育;( c) W181断层不
发育,或离得远
Table 2. The well-leakage and blocked/stuck with drilling in well
group 1 by the strata
表2. 第一轮井漏失与阻卡的分层统计
层位
井漏
阻卡
漏失次数
漏失量
(m3)
K1 17 809 2
J 13 690
T 5 339
P 8 297 5
C 3 203
合计 46 2338 7
井次,并因发生井漏而导致阻卡 7次,所以井漏是钻
井复杂的主体。
1) 井漏的特点:钻井施工中漏失频次多,第一轮
井井漏达 46 井次、漏失层位多、漏失量大,几乎每
个层位都发生过漏失,有的层位漏失更频繁、漏失量
更大些。
2) 井漏的现象:同在一个井区,有的井不漏或漏
失不严重,而有时相邻的井却漏失严重,造成处理时
间长,甚至导致阻卡和次生卡钻事故。
3.1.2. 井漏的原因
漏失是地层因素、断层因素和施工措施三个方面
造成的。
1) 首先是地层因素,在二开井段上部地层承压能
力低,K1、J地层压力系数 < 1.0,而 T、P泥岩段坍
塌压力系数为 1.3~1.4。实际应用中,若照顾上部地层
(K、J)不漏则 P、T地层易于引起井眼缩径、井壁垮
塌,导致钻井遇阻或卡钻事故;若照顾 P、T地层不
垮,则上部 K、J地层易于发生严重漏失,造成井下
复杂。
2) 其次是断层因素,该区块上部小断层主要是张
性断裂,容易引发井漏。下部 C地层主要是逆断层,
是火山岩地层裂缝发育的主要原因。二开段小断层发
育,断层面陡、断距不明显、横向和纵向上延伸范围
小,容易被忽视。上部地层和下部地层发育着两套断
裂系统,靠近断层的井易于发生井漏。三开段为 C地
层,火山岩地层,裂缝发育、微裂隙发育,易于发生
漏失。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靠近断裂(尤其
是断至近地表的断裂)漏失极为严重。第二种情况,三
工河以下地层断裂发育的,则下部地层出现漏失。第
三种情况,离断层相对较远,且构造平缓的井,发生
漏失的少。
3) 再就是施工措施,如何降低液柱压力、控制因
下钻、开泵造成的激动压力,如何选择防漏与堵漏的
时机进行积极防漏与堵漏也是关键因素。
3.1.3. 井漏的结果
1) 堵漏时间长:造成钻井速度慢、周期长、成本
高。
2) 储层保护难:三开井段火山岩断裂和裂隙发育,
极易发生井漏污染储层。该区 C主要是气层,而气层
对储层伤害更为敏感。
3.2. 钻井井漏基本对策与实施
在WHN 气田勘探评价的钻井过程中,通过收集
地震资料、分析断层分布,确定断层与待钻井井位在
空间上的相对关系,寻找钻井井漏的规律,并在实际
应用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与堵漏措施[7],取得了显
著效果。
3.2.1. 一开井段,重点是表层防窜
1) 表层漏失的危害:因表层是沙漠地区的未成岩
地震资料在预防钻井漏失中的应用
OPEN ACCESS
13
流沙层,在钻井过程中易发生窜漏、易发生井壁垮塌,
从而造成卡钻事故及井场钻机基础下沉、塌陷,严重
的会威胁到钻机安全,有的被迫挪动井位,造成钻机
二次搬家和安装。
2) 确定表层套管的下深:设计 200 米。其原则是
钻揭流砂层后钻 30~50 m泥岩下表层套管。
3) 防漏与堵漏措施:首先是采用高坂含泥浆
(10%~15%坂土粉),有效封堵流沙层;其次是配备以
综合堵漏剂为主的堵漏泥浆(若一开井段用不上,在二
开井段仍可使用,不会浪费),以便发现井漏就及时堵
漏;再就是发生井漏后及时进行堵漏,并将钻具快速
提至安全井段以防止卡钻。
3.2.2. 二开井段,重点是上部地层防漏、下部地层
防塌
1) 分析断层分布,判断断层影响程度:首先根据
过井地震剖面和分层构造图分析待钻井周围、上下受
断层影响程度。
2) 根据断层上下左右分布特点,大致确定可能发
生漏失的地层/井段和可能的漏失强度。并参照邻井实
钻资料,判断漏失类型(属裂缝性或孔隙性),制订有
针对性的防漏与堵漏措施。
3) 采取防漏与堵漏的有效措施:首先是防止人为
造成井漏,泥浆密度要使用设计的低限,性能上要强
化封堵护壁能力,要做到柔性开泵、要控制提下钻速
度,目的就是要避免造成液柱压力激动。其次是钻到
可能漏失层段,要提前50 米使用堵漏泥浆达到防漏
的目的,一旦遇到井漏就及时采取堵漏措施。针对渗
透性漏失,可以建立循环时,则以微渗透堵漏材料和
综合堵漏剂为主,复配少量<2 mm 的核桃壳,堵漏剂
加量控制在 5%~10%,以控制井筒环空循环压耗。堵
漏成功后可带堵漏剂钻过高渗透性层后可逐步筛除
堵漏材料。而针对裂缝性漏失,井口失返时,以>5 mm
以上的核桃壳为主,复配使用综合堵漏剂。堵漏剂加
量控制在1 0% ~20%,将堵漏泥浆替入漏层后提钻至
安全井段静止(为保证堵漏效果,可采取井口加回压的
方法将部分堵漏泥浆挤入到漏失层内),然后分段下钻
洗井,洗井时可筛除部分堵漏材料,降低井筒环空循
环压耗,防止堵漏剂浓度过高,造成裸眼段其他薄弱
地层诱发井漏。若漏失情况严重,采取桥塞堵漏方法
无效时,建议进行注水泥浆堵漏,通过封死漏层达到
快速堵漏的目的。再就是,每次堵漏后,可以采取井
口加回压的方法进行地层承压试验,获取地层承压能
力,以便随后再发生井漏时准确分析和判断漏失的层
位。
3.2.3. 三开井段,重点是防止裂缝性漏失和油气层
保护
1) 重点做好井控工作,有效预防发生漏喷转换。
2) 采用易于储层破堵的优质泥浆体系,保护储层。
3) 按照断层发育程度判断漏失层段,采取防漏泥
浆。具体要点与二开井段一致。
4. 实施效果分析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防漏与堵漏技术
措施,特别是根据断层影响和邻井漏失类型,确定防
漏与堵漏泥浆的最佳使用时机或井段,一是有效避免
提前使用而降低钻速;二是有效避免因使用不及时而
导致井漏。在总结第一轮井钻井施工经验的基础上,
对第二轮井和第三轮上钻的井进行措施组织和现场
跟踪分析,事故时率和复杂时率显著下降,钻井速度
显著提高(见表 3)。据初步测算,与第一轮井相比,一
口井钻井成本至少节约 120 万元(人民币)。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气田 3轮井的钻井施工,总结摸索出 3条
Table 3. The major technical and economical data in well group 3
表3. 第三轮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钻井指标
(
平均值
)
第一轮井
第二轮井
第三轮井
指标值
同比第一轮井
指标值
同比第一轮井
钻井月速度(m/台月) 1056 1333 ↑26.2% 1627 ↑54.0%
事故时率(%) 5.1 2.7 ↓47.1% 0.86 ↓83.1%
复杂时率(%) 2.8 0 ↓100% 1.07 ↓61.5%
地震资料在预防钻井漏失中的应用
OPEN ACCESS
14
基本经验:
1) 摸清断层分布。断层是引发钻井井漏、阻卡的
重要因素,而隐性小规模断层的识别是预测和判断钻
井复杂的关键,但在钻井设计中时常会被忽视。上钻
前,要收集工区内分层地质构造图和过井剖面图,从
横向和纵向上认真分析断层发育情况。
2) 确定防漏与堵漏的时机和井段。针对易于发生
井漏的井区,应采取积极防漏与堵漏措施,确定采取
防漏与堵漏泥浆的最佳时机或井段,落实控制下钻速
度和柔性开泵等防漏措施。
3) 确定合理级配,提高堵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重邻井实钻资料的收集,准确判断漏失类型(裂缝性
或孔隙性漏失),通过泥浆颗粒级配与地层承压能力关
系实验,确定合理的堵漏颗粒级配,进而提高堵漏的
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Whittaker A. (1985) Field geologist’s training guide. IHRDC,
Boston.
[2] Whittaker, A. (1991) Mud logging handbook.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3] 王秉海, 钱凯, 主编 (1992)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
石油大学出版社, 东营市.
[4] 陆基孟 (1980) 地震勘探原理.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5] 李天向 (2000) 钻井手册(甲方).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6] 蒋希文 (2006) 钻井事故与复杂问题(第二版). 石油工业出
版社, 北京.
[7] 长城钻井 (2005) 钻井液技术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