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136-141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4.41022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Heterogeneous High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Is
Related to Aggression
Xuelian Qin, Guangyuan Sui, Kai Wu, Changping Wang, Cong Liu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Email: 812609684@qq.com
Received: Dec. 19th, 2013; r evised: Dec. 24th, 2 0 1 3; accepted: Dec. 30th, 2013
Copyrigh t © 2014 Xu elian Qi n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 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 eserve d for Ha ns and the owner of th e intellectual property Xuelian
Qin et al.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Traditional viewpoi nt that low self-esteem leads to high a ggre ssio n is subj ect t o a myriad of ques-
tions, a plenty of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that high self-este em and narcissism are the root causes of hi gh ag-
gress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istency and equivalence of structure between high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The relation of aggression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which include low self-esteem, heterogene-
ous high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will be discussed.
Keywords: Self-Esteem; Heterogeneous High Self-Esteem; Na rcissi sm; Aggression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秦雪莲,隋光远,吴 锴,王长平,刘 聪
浙江师范大学,金华
Email: 812609684@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2 月19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24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月30 日
摘 要:传统的低自尊引发攻击性的观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众多研究者发现异质性高自
尊和高自尊的极端形式——自恋才是高攻击性的根源。但是多角度出发探讨的异质性高自尊是否具有
等同性,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在结构上是否存在重叠仍然值得商榷。文章对低自尊、异质性高自尊、
自恋三者与攻击性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尊;异质性高自尊;自恋;攻击性
1. 引言
在自尊研究领域,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成为一个
兴趣热点。自尊指个体对自身进行的整体性评价,包
含认知和评价两个成分,也有研究者认为自尊同时还
包含在对自我价值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
感体验。攻击行为是指意图伤害另一个意欲躲避这种
伤害的生命体的行为或者语言,是一种破坏社会规范
以及个体社会功能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自尊水平或
自尊类型与攻击性的关系之间仍然存在争论,低自尊
个体具有高攻击性的观点逐渐被自尊异质性和被威
胁的自我理论取代,Baumeister 等人认为高攻击性来
源于积极的自我观念遭到消极的自我威胁,深入研究
发现,高自尊内部的某一种亚型具有最强的攻击性,
随后 Baumeister 引入自恋概念,指出威胁情境中的高
OPEN ACCESS
136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自恋者更易于攻击别人。那么低自尊,异质性高自尊
以及自恋三种人格变量之间在广泛的结构上是否具
有内在的关联性,三者与高攻击性的关系是否具有矛
盾等等均是当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
成果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深入探
明问题实质,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回顾
2.1. 低自尊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争论与矛盾
一直以来,攻击性被认为与低自尊密切相关,由
于与个体的直觉经验相契合,因此即使缺乏可信的实
证研究,这一观点依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支持这一
结论的大量相关证据均来自早期的有关特殊群体的
临床研究,例如参与暴力犯罪,家庭暴力,吸毒的个
体以及街头混混,恐怖分子等特殊群体均显示了更低
的自尊水平(Baumeister, 1996)。但是由于样本偏差很
难将这一结论扩展。国内学者谷传华、张文新(2003)
在有关人格倾向与欺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自尊同时
与欺负和被欺负存在负相关,即低自尊儿童同时扮演
了欺负和被欺负的角色。谷传华等人认为,原因在于
与西方儿童更多主动性欺负相比,中国儿童更多反应
性欺负,即在遭到他人的欺负行为之后表现的报复性
欺负行为。Don nellan(2005)以11 ~14 岁青少年和大学
生为被试,采用 3个实验考察低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结果均表明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攻击性越强。但是
考虑到该研究因变量指标中,攻击性分量表仅仅包含
2个条目,并且对自尊水平与攻击性的测量均依赖于
自我报告,结论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商榷。其他支持
低自尊的实验室证据也不足。
2.2. 异质性高自尊
众多学者发现,仅仅在一个连续性的维度划分高
低水平自尊难以获得精确结果,而且这种单一的划分
模式形成的对高自尊优点的夸大和对低自尊的贬低
也受到各方质疑,大量实证研究均对低自尊导致高攻
击行为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者反驳。随着对自尊与攻击
性关系研究的深入,高自尊异质性学说(heterogeneity
of hi gh self-esteem)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学说认为
与低自尊相比,外显高自尊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存在更
多变异(倪凤馄,2005),高自尊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
是存在多种类型,高自尊者的行为比低自尊者的行为
更复杂(张向葵,田录梅,2006)。事实上,低自尊与
攻击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即使处于高攻
击性情境中,部分低自尊者往往选择做出退缩性反应
而不是破坏性较大的攻击行为。反之,有研究发现历
来备受推崇的高自尊则可能是高攻击性的罪魁祸首,
具体而言,高自尊内部存在某一类自尊可以显著地预
测个体的攻击行为(Salmivalli, 2001)。异质性高自尊指
内部具有更多分化的高自尊,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
出发,将单纯的高自尊划分为脆弱的高自尊和安全的
高自尊(Kernis & Paradise, 2002),防御的高自尊和真
诚的高自尊(Schneider & Turkat, 1975; Baumeister,
2003),不健康的高自尊和健康的高自尊(Salmivalli,
2001),相倚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Deci & Rya n ,
1995),不稳定的高自尊和稳定的高自尊(Kernis, 1993),
高外显高内隐自尊和高外显低内隐自尊。虽然各种
划分之间依据的标准不一致,但是存在明显的对应
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防御性是脆弱高自尊的显著特
征,Kernis 认为外显与内隐自尊的偏离是脆弱高自尊
的表现形式,脆弱高自尊同时也表现为自尊的不稳
定。
Kernis(1989)等人调查分析了自尊水平 和稳定性
与敌意和愤怒之间的关系,后者分别是攻击性的认知
和情感成分,自尊的稳定性指个体的自尊水平随着时
间和情境波动的幅度。结果显示,自尊的稳定性与特
质愤怒和敌意均呈负相关,稳定性的主效应显著,自
尊稳定性和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不稳定自尊
者,自尊水平越高,愤怒与敌意感越强。而对于稳
定自尊者,自尊水平越低,愤怒与敌意感越强,不稳
定高自尊者显示出最高愤怒和敌意。Kernis 发现,相
比稳定的高自尊,不稳定高自尊者经验愤怒的倾向性
更强,对于低自尊者,稳定性的预测作用不大,间接
验证了低自尊在情绪和行为表现上变异小的论断,同
时也从稳定性角度验证了高自尊异质性假说。鉴于
Kernis 的实验被试较少,结论可能存在误差,Webster
及其同事 2007 年在此基础上增加被试量,以进一步
考察自尊稳定性在自尊和攻击性关系中的影响作用,
结果显示,自尊稳定性与攻击性行为负相关,与 Kernis
结论一致。但是与 Kernis 结论不一致的是,Webster
并没有发现自尊水平与稳定性的交互作用,原因可能
OPEN ACCESS 137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在于选取的因变量指标不同,Kernis 采用的因变量是
愤怒和敌意程度,属于攻击性的认知和情绪成分,而
Webster 采用的则是被试自评的攻击性水平。我国学
者张荣娟(2012)同时从外显和内隐层面研究自尊对
攻击性的影响,发现在高外显自尊组,个体的内隐自
尊与愤怒和各种攻击反应均呈现负相关,尤其在愤
怒和敌意两个因子上相关显著,表明外显自尊与内
隐自尊的偏离越大,个体越可能出现愤怒和攻击性反
应。作者进一步从意识程度即内隐外显和自尊水平将
个体分为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低内隐低
外显﹑低内隐高外显 4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LSD 多重比较发现,高外显低内隐自尊组以及低外显
高内隐自尊组在 Novaco 愤怒问卷和攻击问卷(AQ)上
各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这一结果再次
证明了异质性自尊观点,即脆弱性高自尊者虽然有
着积极的自我印象,更加自信,但是其自尊构架异
常脆弱,一旦面临危险,潜意识的低自尊会自动地取
代外显的高自尊发挥作用,变得更具防御性,个体会
下意识地采取自我保护策略以保护其高自尊免受外
部反馈的威胁而降低,这里的自我保护策略往往表现
为愤怒情绪和敌意认知以及各种攻击性行为。Bosson
et al.(2003)从内隐自尊对外显自尊的自我增强倾向的
调节作用出发,使用姓名首字母偏好任务,测量个
体的内隐自尊,发现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在自我增
强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
低的个体比在两种自尊测量上都高的个体显示了更
加不切实际的乐观,在遭遇消极反馈之后表现出更多
补偿性的自我增强举动。另外前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的自我区分更低,在积极自我形象展现方面过于极
端。
异质性高自尊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行为
反应,同时表现在认知策略的使用上。Jordan(2005)
研究发现,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比外显自尊与内隐
自尊都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自我防卫。这种内在的防
御性有利于个体在遭遇自我威胁后,采取包括诸如认
知重评﹑下行社会比较﹑偏见﹑否认等防御策略,使
其自尊免受进一步的伤害,然而也是这种防御性使得
异质性高自尊个体在自我威胁出现之后,常常轻率地
采取外归因,将敌意和愤怒指向自我威胁源,故而表
现出高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2.3. 自恋
Baumeister(1996, 1998)发现具有浮夸的优越感的
个体在遭遇自我威胁之后表现出较大的攻击性,认为
攻击实际上源于个体持有的优越感受到威胁所致。因
此,他引入自恋概念,提出自我威胁理论,Baumeister
将这种夸张的自赏和持续不断的自我关注,以及期望
他人关注自己的人格模式被称为自恋。这一理论与勒
温(K. Le win, 1936)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
著名公式 B = f(P, E)相吻合,即个体行为是个体特质
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ushman & Baumeister(1998)考察了两种情境下,
个体的自尊和自恋水平是如何影响其攻击行为的,两
种情境分别是对被试贬低冒犯的自我威胁组和对被
试称赞表扬的自我增强组。攻击分为三类,分别是反
应性攻击,替代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积极评价后作出
的攻击行为),操作指标是被试给对方施加白噪音刺激
的时长及强度水平,结果显示自尊与三种攻击均不存
在显著相关,但是在自我威胁组发现高自恋组表现出
更高的反应性攻击。Twenge(2001)通过实验室研究发
现,遭遇社会拒绝的个体表现更高的攻击性(指标是给
与对方工作方面的评价),并且同时包含直接攻击和替
代攻击(攻击性指向无关他人)。Twenge(2003)通过引
导被试进行拒绝情境回忆,发现自恋者体验更强的愤
怒。实验室研究发现,被拒绝组自恋者愤怒水平显著
高于接受组自恋者;即使将自尊纳入回归分析,自恋
也显著预测拒绝情境之后的实验室攻击水平。但是
Seah & Ang(2008)选取亚洲 7至9年级的被试,发现
在控制年级,性别和反应性攻击之后,自恋与主动性
攻击呈显著正相关。作者对此解释认为,具有自恋特
质的个体其浮夸的自我观以及胜过他人的欲望可能
转化为主动发起的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即具有高度赞
许性自我的个体在没有自我威胁源的情况下依然可
能有着高攻击性。
Thomaes & Bushman在2008 年研究自恋和自尊
对攻击性的影响,发现在没有外在威胁时,不同自恋
水平的个体在攻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当利用实验引
发被试的羞愧感,即给予自我威胁时,高自恋者攻击
性显著高于低自恋者。他们进一步在自尊和自恋水平
上将被试分组,发现没有外在威胁时,不论是低自尊
组还是高自尊组,不同自恋水平组之间在攻击性上没
OPEN ACCESS 138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有显著差异。在自我威胁条件下,拥有高自尊的高自
恋者攻击性最高,拥有高自尊的低自恋者攻击性最弱。
有学者提出,高自恋个体在自我上更多浮夸和不切实
际,自我评价过分高估也增加了其遭受其所界定的
“消极评价”的范围和概率,这样高自恋者比其他个
体遭遇更多的自我威胁机会,于是在自我威胁后将消
极情绪外化继而作出攻击性反应。
我们发现,高自尊与高自恋并存,则个体的自我
印象趋向于不切实际的自大和傲慢,自我威胁的出现
增加了其作出攻击行为的概率。而高自尊与低自恋结
合,其自尊基础相对稳定,架构稳固,更少依赖外界
的认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区分最小,故而攻击
性最低。
Barry(2003)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认为具有自
恋人格特质的个体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对于利用他人
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缺乏负罪感,表现出一种迟钝且
狭隘的情感模式。根据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自
恋个体的高反应性攻击可能源于其在社会信息加工
的注意,解释这两个阶段存在损害,即对环境中威胁
性信息的过分关注,更容易将环境信息作出敌意性解
释。
最后,在异质性自尊与自恋二者之间,Zeigler-hill
(2006)发现外显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异质与自恋密不可
分,异质性高自尊者拥有最高的自恋水平。Jordan C. H.
(2005)也发现内隐和外显自尊的结合可以预测自恋水
平,高外显低内隐个体在自恋测量上得分最高。与此
同时,梁宁建等人(2008)也发现,外显自尊与内隐自
尊的分离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两者之间分离
越大,隐性自恋以及自我防卫水平越高,高外显低内
隐以及高内隐低外显自尊个体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
自我防卫。
3. 问题分析与讨论
3.1. 对现有结论差异性的分析
有关攻击行为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存在较大分歧,
原因是多方面的:1) 学者从人格的自我方面出发探讨
自尊、自恋和攻击性的关系,然而对于两种人格变量
的定义、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没有达成
一致共识,由于定义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变量的测定
难以统一,这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攻击性是一种具有情境性的行为变量,众多研究对
它的测量往往分为量表测量和诱发行为的测量,前者
忽略了攻击行为的情境触发的特点,而后者在实验室
中采用诱发攻击行为的方法虽然在生态效度上相比
前者要高,但是与真实情境中的攻击行为还是存在极
大差别的。不仅如此,攻击性测量上,采用自评还是
他评,侧重攻击性的认知还是情感成分,主动性攻击
还是反应性攻击,直接攻击还是替代攻击,上述指标
选取的不同都是导致差异的原因;3) 攻击性是一种与
道德相悖的不良行为,被试可能因为社会期望效应的
存在,作出不实的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对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作用机制的讨论
高自尊和自恋都属于人格的自我面,二者在结构
上存在部分重叠,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角度对二
者也进行了区分,高自尊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价系统和
结构,是一种包括自我喜爱感和自我胜任感的感觉良
好。而自恋包括评价和动机两种结构,即自恋者在对
自我作出积极评价的同时也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同。笔
者认为自我威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自尊异质性
理论殊途同归,前者强调内在的人格因素即自恋在外
在威胁刺激下导致攻击行为,后者偏向于异质性高自
尊的脆弱性和防御性等弱点,事实上,自恋容易受到
外在社会反馈而引发攻击行为恰恰验证了自我的脆
弱性和防御性,这也正是脆弱高自尊的最主要特征。
真正安全的高自尊在面对外部消极反馈时,虽然也会
产生消极情绪,但由于个体实际上对自尊有一种内在
的确信,会以相对理性的信念和行为作为反应,不会
引发攻击行为,或者不需要以攻击性和愤怒来予以抵
抗。而脆弱高自尊和自恋则因为自我感的混乱和对自
我潜在的不确信,容易造成外显自尊的波动,为了获
得自尊的平衡往往作出攻击自尊威胁源的行为。高自
恋者内在地渴望他人对自我进行认同,这一动机过于
强烈以致外界无法满足个体这一需要时,高自恋者通
常将攻击行为指向那些没有满足其自我认同感或者
对其自我予以消极反馈的个体。相对而言,脆弱高自
尊和自恋都属于一种构架存在缺陷的自我结构,所不
同的是,在受到负面社会反馈挑战时,脆弱高自尊者
产生即刻的强烈羞愧情绪,进而将这种内向的羞愧转
换为向外的高敌意(潘溢中,许燕,2011),高自恋者
OPEN ACCESS 139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在自我威胁条件下则更可能是一种权威受到质疑的
愤怒情绪。
4. 总结与展望
不论是脆弱高自尊个体还是高自恋个体,二者所
具有的高自我评价在平时生活中虽然可以通过自我
增强自我提升保证个体的自我感觉良好和心理健康,
但是一旦面临难以抵御的威胁,这种虚假的高自尊不
堪一击,与低自尊没有太大差别。
Kernis(2003)的最佳自尊理论(optimal self-esteem)
认为最佳自尊不等同于高自尊,因为高自尊可能是安
全的或者防御的,高自尊个体存在过度使用自我保护
或自我增强策略,更多自我妨碍以及认知偏向等行为。
而最佳自尊应该是真实、稳定且一致的高自尊。这一
结论启示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自尊,而是
要更加关注自尊本身是否构架牢固,最好的自尊状态
应该是个体既认可自身,内在地欣赏自我价值,并且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并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在自尊受到
负面反馈时,能灵活地调整心态,应对心理危机,以
一种积极自信的姿态去解决矛盾,进而持续保持一种
高自尊的健康心态。
回顾现有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该深入剥离自
尊和自恋的本质区别,以期探明自尊与自恋是自我评
价维度上高低段的关系,还是两种独立的心理成分,
自尊高极端组是否等同于自恋,由自尊内部分化导致
的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是否等同,各种攻击性量表测
量的攻击性与诱发的攻击行为在心理内容上是否一
致,前者作为一种假想的攻击行为,与真实情境反应
是否一致。
关于导致高攻击性的人格自我变量,不是一个非
此即彼的关系,同时单纯的自尊或者自恋水平也并不
决定个体的行为模式,攻击作为一种古老的心理和行
为现象,与天性和教养都密不可分,因此需要从家庭
教养,同伴关系,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入手,尽可能地
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又要防止其出现自恋或者过高
自我优越感的情况发生,注意在自尊和自恋之间取得
平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2006).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1期, 44-46.
谷传华, 张文新(2003). 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 心理学
报, 1期, 101-105.
金莹, 卢宁(2012). 自尊异质性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期, 717-722.
梁宁建, 杨福 义 , 陈进(2008).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自我防卫关系研
究. 心理科学, 5期, 1082-1085.
倪凤琨(2005). 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期,
66-71.
潘益中, 许燕(2011). 脆弱高自尊在自我威胁后的归因与情绪转换.
心理科学, 1期, 166-171.
田录梅, 张向葵(2006). 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5期, 704-709.
辛自强, 郭素然, 池丽萍(2007). 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 中介
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 心理学报, 5期, 845-851.
张荣娟(2005). 内隐自尊调节作用下高自尊的防御性和攻击性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毕业论文.
赵静, 张海钟(2007). 自恋研究进展. 精神医学杂志, 1.
Barry, C. T., Frick, P. J., & Killian, A. L. (2003). The relation of nar-
cissism and self-esteem to conduct problems in children: A prelimi-
na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
chology, 32, 139-152.
Barry, T. D., Thompson, A., Barry, C. T., Lochman, J. E., Adler, K., &
Hill, K. (2007). The importance of narcissism in predicting proactive
and rea ctive aggress ion in moderately to hi ghly aggressi ve children.
Aggres si ve B e ha vi or, 33, 185-197.
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 (2003).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
cess , hap pines s, or health ier lifest 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4, 1-44.
Baumeister, R. F., Smart, L., & Boden, J. M. (1996). Relation of
threa ten ed egoti sm to vi olenc e and aggressi on : The d ark s ide of high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Revi ew, 103, 5.
Bosson, J. K., Brown, R. P., Zeigler-Hill, V., & Swann, W. B. (2003).
Self-enhancement tendencies among people with high explicit self-
esteem : Th e moder at in g role of i mp lici t self-esteem. Self and Identi-
ty, 2, 169-187.
Bushman, B. J., & Baumeister, R. F. (1998). Threatened egotism, nar-
cissism, self-est eem, an d direc t and disp laced aggressi on: Does s elf-
love or s elf-hat e lead to v iolenc e? Journal of Perso 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219.
Campbell, W. K., Bosson, J. K., Goheen, T. W., Lakey, C. E., & Kernis,
M. H. (2007). Do narcissists dislike themselv es “d eep d own i nsid e” ?
Psychologica l Science, 18, 227-229.
Diamantopoulou, S., Rydell, A. M., & Henricsson, L. (2008). Can both
low and high self-esteem be rela ted t o aggression i n children? Social
Develo pment, 17, 682-698.
Donnellan, M. B., Trzesniewski, K. H., Robins, R. W., Moffitt, T. E., &
Caspi, A. (2005). Low self-esteem is related to aggression, antisocial
behav i o r, and delinquen 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328-335.
Falkenbach, D. M., Howe, J. R., & Falki, M. (2013). Using self-esteem
to disaggregate psychopathy, narcissism, and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 815-820.
Kernis, M. H. (2003).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
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 14, 1-26.
Kernis, M. H., Grannemann, B. D., & Barclay, L. C. (1989).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est eem as predictors of anger arousal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1013.
Kir kpatr ic k, L . A., Waugh, C. E., Vale nc ia, A., & We bster, G. D. (2002).
The fun ctiona l domain specif icity of self-est eem a nd th e differen tia l
predi ction of aggressi on. 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
logy, 82, 756.
Mizrahi, E. (2012).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Gender,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Pollastri, A. R., Cardemil, E. V., & O’Donnell, E. H. (2010). Self-
esteem in pure bullies and bully/victim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ersonal Violence, 25 , 1489-1502.
Salmiva lli, C. (2001). Feeli ng good ab out oneself, being ba d to others?
OPEN ACCESS 140
异质性高自尊和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 s -
sion and Viole n t B ehav i or, 6, 375-393.
Schröder-Abé, M., Rudolph, A., & Schütz, A. (2007). High implicit
self-esteem is not necessarily advantageous: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nger
ex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uropean Journal of P ersonal-
ity, 21, 319-339.
Seah, S. L., & Ang, R. P. (2008). Differential correlat es of r eact 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Asian adolescents: Relations to narcissism,
anxiety, schizotypal traits, and peer relations. Aggressive Behavior,
34, 553-562.
Stucke, T. S., & Sporer, S. L. (2002). When a grandiose self-image is
threatened : Narc issis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as predictors of neg-
ati ve emotion s and aggression follo wing ego-threat. Journal of Per-
sonality, 70, 509-532.
Thomaes, S., Bushman, B. J., Stegge, H., & Olthof, T. (2008). Trump-
ing shame by blasts of noise: Narcissism, self-esteem, shame, and
agg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7 9, 1792-1801.
Tracy, J. L., & Robins, R. W. (2003). “Death of a (narcissistic) sales-
man:” An integrative mod el of fragile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
quiry, 14, 57-62.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03). “Isn’t it fun to get the re-
spec t that we’re going t o deserv e?” Nar cissi sm, soc ial rejec tion , and
aggress ion. Personali ty and So c ial Ps y c ho logy B ul letin, 2 9, 261-272.
Vaillanc ourt, T. (2013). Studen ts aggress against professors in reaction
to receiving poor grades: An effect moderated by student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Aggres s i ve Behavi or, 39, 71-84.
Vonk, R., & Smit, H. (20 12). Opt imal self-est eem is contingent: Intrin-
sic versus extrinsic and upward versus downward contingenc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6, 182-193.
Webster, G. D., & Kirkpatrick, L. A. (2006). Behavioral and self-re-
ported aggression as a function of domain-specific self-esteem. Ag-
gressi ve Behavi or, 3 2 , 17-27.
Webster, G. D., Kirkpatrick, L. A., Nezlek, J. B., Smith, C. V., & Pad-
dock, E. L. (2007). Different slopes for different folks: Self-esteem
instability and gender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ttitudinal aggr essio n. Sel f and Identity, 6, 74-94.
Zeigler-Hill, V. (2006). Discrepancies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Implications for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inst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11 9-144.
Zeigler-Hill, V., Myers, E. M., & Clark, C. B. (2010).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reactivity: The role of negative achievement ev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 44, 285-292.
OPEN ACCESS 141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