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4, 4, 17-19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4.4100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html)
Patterns for Training Quali f ied P ersonnel through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 nd Enterprise on Geely
—“3 + 1”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Design
Jing Zhao, Ruoc he n Liu
School of Automobile Technology, Beijing Geely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zhaojing1980821@163.com, liuruochen88@sina.com
Received: Dec. 6th, 2013 ; revised : J an. 4th, 2014; accepted: Jan. 14th, 2014
Copyrigh t © 2014 Jing Zha o, Ruochen Li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Jing Zhao , Ruochen Liu. A 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 ar d ia n.
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joi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m-
plo yme nt o f hi g he r vo c ati o nal e d uca tio n,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ex-
ploration and practical e xperience about “3+1”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Geely University, uni-
versity-enterp rise joint training mode about Geely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Joint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Qualified P erso nnel; A pplied T alents
吉利集团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工业设计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
赵 静,刘若宸
北京吉利大学汽车学院,北京
Email: zhaojing1980821@163.com, liuruochen88@sina.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2 月6日;修回日期:2014 年1月4日;录用日期:2014 年1月14 日
摘 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的有效手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合北京吉利大学汽车学院工业设计专业“3 +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对吉利集团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现状
1.1. 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
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
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
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
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
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
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1]。
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
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
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OPEN ACCESS 17
吉利集团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
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2]。
1.2. 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种:
1) 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
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 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
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 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
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 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 世纪中后期崛起的
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
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
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
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
需要大胆地创新[ 3]。
2. 吉利集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吉利集团是较早建立“校企合作”、自主办学典
型的、成功的企业。在创办汽车企业的同时,吉利在
浙江临海办起了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随后,吉利相
继投资创办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
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这几所学
校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吉利大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企业生产
发展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符合企业
需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创造出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教
育培训模式——“3+1 ”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指 3
年企业学习,1年的职业学校的学习。该模式主要特
点是职业教育指向性明确,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
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
3. 工业设计专业“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 联合培养目的
1) 吉利大学为适应订单式培养人才的特点,汽车
学院于“工业设计”专业中,选拔部分学生从第三学
期开始至第八学期止,到吉利汽车研究院学习和实训。
2) 吉利大学为全面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的
要求,汽车学院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现有能力
水平出发,和吉利汽车研究院联合对学生进 行培养 。
3) 吉利大学为贯彻“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让
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
4) 吉利汽车研究院为满足人才储备及培养,通过
和吉利大学汽车学院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按照整车
开发流程进行培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岗位能
力,削减了学生就业后需要在研究院进行培训的过程,
使学生毕业后马上能上岗。
3.2. 联合培养计划
1) 第一学年,吉利大学汽车学院对校企联合实习
生讲授语文、计算机课程、英语、高等数学、机械制
图、液压与气压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设计基础课程。
2) 第二学年、第三学年,赴吉利集团学习,吉利
大学汽车学院安排老师来吉利汽车研究院对校企联
合实习生集中面授部分课程。
3) 第四学年,吉利汽车研究院对校企联合实习生
进行岗位培训,按照整车开发流程进行培训。
4.“3+1”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经过学校的一年学习,再到企业学习三年这样的
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是这样的改革也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成功。经过联合培养的学生均得到了集团领
导和部门的称赞。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
在企业中的三年学习为他们积累了扎实的实际经验,
这是一般大学不能实现的。通过该模式联合培养的学
生对企业和学生都带来了潜在的价值。
从2006 年开始,北京吉利大学汽车学院每年派
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前往吉利汽车研究院从事技术
研究工作。学生在实践期间,国内多家汽车制造集团
曾先后以类似于拍卖行里的竞标一样,试图高薪争抢
他们。而他们并非国内著名大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也不是国办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他们只是北京吉
利大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众多应用
型高级技术人才中的一个小小群体。显然,吉利大学
OPEN ACCESS 18
吉利集团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已经成为汽车适用性人才的“摇篮”,这也是吉利大
学“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办学理念的丰
硕成果。
致谢
本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北京吉利大学
汽车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刘若宸老师、张传
伟老师、关云霞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
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基金项目
北京市民办教育发展促进项目——青年英才计划。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孙云志 (2011)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教
育与职业
, 30, 19-21.
[2] 王仁成, 毕万新, 何子谦 (2007) 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技术
应用性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高职
学报
, 12, 1-2, 23.
[3] 侯 媛彬 (2010)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探索与实 践.
技术
与创新管理
, 4, 473-475, 483.
OPEN ACCESS 1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