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4, 3, 6-12
http://dx.doi.org/10.12677/ije.2014.3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ije.html)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 m i n Jiangxi Province
Yanqin Ma*, Guoqin Hua ng#
Research Center on Ecological Science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Email: mayanqin 408@163.c om , #hgqjxnc@sina.com
Received: Nov. 11th, 2013 ; revised: Dec. 22nd, 2013; accepted: Jan. 6th, 2014
Copyright © 2014 Yanqin Ma, Guoqin Hua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
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 c-
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Yanqin Ma, Guoqin Huang.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Jiangxi ha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J iangxi are very rich.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Jiangxi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outstanding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is still la g gi ng, the management is confused, the development is disordered, the environment is
seri ously damaged and the publicity is i neffectiv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eco-to uris m in
Jiangxi,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 s should be taken: 1) ensur e area development plan-
ning rigorous and scientific; 2) refo rm and inno vate the syst em and mecha nism in eco-tourism management,
implement diversified tourism management unit; 3) levy user fee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4)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esign
tourism products, develop eco-tourism boutique; 5) expand the publicity and improve the tourists’ awareness
of caring for the envi ronment and cultural t ourism.
Keywor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 ngxi Province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艳芹*,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Email: mayanqin408@163. com, #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11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22 日;录用日期:2014 年1月6日
摘 要:江西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江西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近十多年来,江西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规划滞后、管理混
乱、开发无序、破坏严重和宣传不力等。为实现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应采取如下策
略:1) 制定严格、科学的景区发展规划;2) 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实施多元
化旅游管理机制;3) 征收旅游资源使用费,促进江西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 突出地域特色,
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精品;5) 扩大宣传,提高旅游者爱护环境文明旅游的意识。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江西省
*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
OPEN ACCESS
6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 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江西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经济
意义和社会意义。
1.1. 环境效益良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以可持续发展
为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是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生态旅游通过经济手段(如旅游资源税、旅游发
扎基金等)使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得以实施,从 而促进
和推动环境保护[1]。前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萨维尼亚
克曾说:“旅游业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保护环境,特
别是它可以通过提供经济刺激的手段来保护那些无
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财政收入的资源,如珍奇动物种
群、独特的自然景区和文物”[2]。生态旅游是一种冲
击较小的的旅游方式,规模相对不大,活动容易受到
限制,如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将旅游对景
区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因大兴土木等而破坏自
然景观,如景区交通可建成以步行为主的小道,旅游
接待设施尽量掩隐在树丛中;旅游管理应以保护环境
为前提,举办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设置一些探
索解释自然奥秘、保护环境的大自然标牌体系,让旅
游者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3]。这些活动都有力的保
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1.2. 经济效益佳
1980 年以后,生态旅游迅速崛起,它被认为是替
代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型产品,代表了新世纪旅游发展
的方向。近年来,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通
过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达2500 万人次,生态
旅游年收入 5.2 亿元[4]。如四川依托其丰富的森林和
湿地资源,通过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森林人家生态
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四大生态旅游品
牌,实现年接待游客量 1 .4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 210.5
亿元,带动社会综合收入 950 亿元。据统计自 2006
年以来,四川省林业生态旅游收入连年排名全国第一。
2010 年全省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 210.5 亿元,占全
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的 20%。生态旅游已成为四川省林
业转型、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5]。不
仅四川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江西省靖安县也打响生
态旅游品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生态旅游的发展,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该
县2005 年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达 650 万元,是2000 年的
6倍,接待游客人数 32万人次,是2000年的10倍[6]。
1.3. 社会效益好
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提高江西的知名度,还能为
江西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 年江西省围绕“生态
旅游年”这一主题,开展了多项生态旅游活动,如举
办“中国生态旅游年—绿色江西行”和“江西省居民
休闲旅游行动”等系列活动。同时举办红博会、鄱阳
湖生态旅游节、东江源生态旅游节、景德镇国际陶瓷
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中国
(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明月山月亮文化旅游节等 9
大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和举措,江西省
进一步打响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
旅游胜地”品牌,扩大了旅游影响力,促进了江西旅
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9 年江西省全年实现旅游
接待总人数 923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73.7 亿元,分
别比 2008 年增长 15.02%和20.44%。
2. 江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江西省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
美誉。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8℃左
右,年均降水量 1341 mm~1940 mm,森林覆盖率达
60.05%,优 越 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江西省独特的自然景观、多
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据统计目前全
省有 44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 5个)、森林公园 61
个(其中国家级 18 个),28 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
8个),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84%[7]。据2000 年
江西旅游局的旅游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国3大景系、
10 大景类、9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江西拥有 3
大景系、10 个景类、79 个基本类型,占全国基本类
型的 83%[8]。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2.1. 独特的自然景观
江西省环山临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
水为主,可分为以下类型。
2.1.1. 名山峻岭,奇岩幽境
江西省境内山地丘陵较多,自然环境优美,名山
OPEN ACCESS 7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峻岭、众多。比较著名的山地景观有三清山(世界自然
遗产)、龙虎山、龟峰、庐山(“世界文化景观”、“ 世
界地质公园”、 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另有武功山、
明月山、大觉山、三爪仑、三百山等 6座名山。奇幽
山岩景观有被誉为“又一漓江”的鹰潭龙虎山、弋阳
的龟峰、南城县麻姑山、会昌县汉仙岩、瑞金罗汉岩、
赣州市郊的通天岩、宁都县翠微峰等。
2.1.2. 湖光川景,名泉飞瀑
江西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与长江的交
汇处,一线水分清浊现两色,颇为奇观。江西省五大
江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与鄱阳湖一起
形成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庐山位于鄱阳湖畔,湖光
山色相映成趣,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在赣州市八境台
上可观三江风光。南昌、九江、景德镇等旅游城市还
拥有许多城市内湖,为繁华都市增添了不少风采,这
在全国众多城市中并不多见。而江西省山泉和飞瀑更
是数不胜数。著名的有被“茶神”的陆羽称为“天下
第一泉”的庐山谷帘泉,另外庐山的三叠泉瀑布、玉
帘泉瀑布、秀峰黄岩瀑布、三清山的彩瀑、井冈山的
小进龙潭瀑布群等。温泉是江西省又一特色的旅游资
源,截止 2012 年8月全省发现地热区 119 处,温泉
有91 处,温泉数量居全国第 7位,主要分布在赣南
及赣中南部地区。
2.1.3. 古树奇卉,珍禽异兽
江西省地理位置优越,植被覆盖度较高,适合多
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其中不乏原始森林、古树奇树和
名花奇卉、珍稀动植物。一些古木大树早在古书中就
有记载。如在《庐山志》中记载的 由“ 东晋慧远手植”
的庐山“宝树”。樟树是江西省的特有景观,有“古
樟之乡”之称的赣西泰和县,现有 500 年古樟 30 多
处。杜鹃花是江西省的省花,井冈山笔架山上的野生
杜鹃绵延近 10 公里,被誉为“十里鹃廊”。庐山植物
园更是我国唯一的亚高植物园,云集着几千种珍奇植
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的
鄱阳湖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白枕鹤、白头
鹤、灰鹤、黑鹤、白鹤、白鹭、苍鹭、天鹅、大鸨、
鸳鸯、鹈鹕等多种珍稀鸟类,每年大量越冬候鸟集结
于此,十分壮观。此外,彭泽县的桃红岭是我国唯一
一个以保护野生梅花鹿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
内拥有 400 多头野生梅花鹿。井冈山上拥有黄腹角雉
和猕猴、短尾猴等珍稀动物。目前全省拥有国家一类
保护动物 8种,二类保护动物13 种,三类保护动物 9
种。
2.2. 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江西省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很多动植物都能在江
西找到适宜生存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在此繁衍生息。
截止到 2008 年,全省约有 4000 余种种子植物,470
多种蕨类植物,100 种以上苔藓类植物约,500 多种
大型真菌类。据统计江西共有 119 科木本植物,其中
56 科是向北延伸到赣地为止的热带性科。江西珍稀、
濒危树种有 110 种属于中国特有,如属于中国亚热带
特有的水松、金钱松、玉兰、柳杉、木莲、华东黄衫
等60 余种;属于江西特有的有杜鹃、红花杜鹃、井
冈杜鹃、江西山柳、背绒杜鹃、美毛含笑、江西槭、
柳叶腊梅、井冈厚皮香、全缘红花油茶、井冈葡萄、
井冈猕猴桃、寻乌藤竹、井冈绣线梅、厚皮毛竹、河
边竹等 16 种属。
2.3. 丰富的人文资源
江西省人文资源可以概括为“七个千年”。分别
为:千年古村——流坑古村、理坑古村、渼陂古村、
钓源古村、竹桥古村;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
楼——滕王阁、浔阳楼、郁孤台、八境台;千年宋城
——赣州;千年药都——樟树,自古号称“药不到樟
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千年古寺——九江市能仁
寺、庐山东林寺、九江市永修县真如寺、吉安市青原
山净居寺、鹰潭市龙虎山天师府;千年书院——白鹿
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丰富的人文资源为
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3.1. 成效显著
生态旅游是江西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途径。随着
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
江西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环境,对
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省政府对旅游业发
展的大力支持、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以及旅游业的
快速发展,江西生态旅游也迅速崛起。2009 年为我国
OPEN ACCESS 8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
态文明”。江西以此为契机大力生态旅游业。省委、
省政府确立了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政策、
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扶持。
为展示江西独特的生态文化,2010 年11月20 日在南
昌举办了以“生态中国、绿色江西”为主题的中国鄱
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江西借助其影响力通过开展生
态旅游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转
型升级,此次活动展示了江西绿色崛起的新形象,增
强了江西的经济实力。
3.2. 问题突出
江西虽然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却并不
表明就能轻松地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大省,江西仍存在
不少制约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3.2.1. 规划滞后
目前江西的生态旅游规划相对滞后,在一些旅游
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近年来,一些
地方政府高举“旅游兴市、旅游兴县”大旗,希望通
过发展生态旅游来实现本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一些生
态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与建设时缺乏全面科学的论
证、评估与规划,开发者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
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
的损坏与浪费,如对风景区植被、地形的破坏导致自
然景观的破坏等[9]。例 如2010 年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
顾问朱畅中、储传亨、甘伟林等 22 名专家学者的就
曾联名呼吁制止江西庐山五老峰观光缆车项目,他们
认为五老峰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拟建的观光缆
车项目会对五老峰的自然景观、林木植被和风景环境
造成严重的破坏。
3.2.2. 管理混乱
一些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混乱、
管理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大多分
布在一些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
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级森林公园、湖泊、河流、
山谷、海滨、天然或人工的各类水体中,这意味着其
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较多。一些景区由于投资主体的
多元化,经营市场的商业化,景区的行政管理工作一
般由非“法定”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承
担[10]。例如江西省上犹县陡水湖旅游景区主要由陡水
镇党委、政府在经营管理,由于镇党委、政府人才匮
乏、力量不足,导致管理缺乏魄力,在景区规划设计、
开发建设以及景区保护等方面很难有所成就。该景区
资源更是涉及上犹县、崇义 县、上犹江水电厂、赣州
市犹江林场、赣南树木园等各单位。由于景区制度不
健全,管理机构级别较低,管理部门缺乏权威协调能
力和行政执法权,很难在景区进行执法管理。又如江
西省婺源曾被曝因门票收入分红不公核心景点相继
关闭。据了解一些村民擅自在景区摆摊设点兜售旅游
商品、张贴广告等,破坏了旅游环境整体和谐。汪口、
江湾等景区少数村民不依与旅游企业的合同规定,借
提高利益分红的名义,和其他村民一起阻拦游客,严
重影响了景区正常经营秩序[11]。这些管理问题的存在
不仅影响了旅游行业的良性竞争还对景区可持续发
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2.3. 开发无序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所有权应属国
家。但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受体制、法规及制度缺
失的影响,景区产权关系不清晰,旅游资源被无偿(或
低价)转让或无序、无度开发,致使国家所有者权益得
不到保障,造成国有资源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景区
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
且具独特性,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发展
条件得天独厚。但三清山景区开发时旅游资源被无偿
(或低价)使用,旅游产品成本扭曲,经济效益被夸大,
造成旅游企业过度盲目发展,旅游资源浪费和环境破
坏,频频出现乱砍乱伐、乱占土地、私自开发、乱炸
石土等现象,例如天门附近姐妹松由于环境破坏而枯
死。又如位于三清山景区的缓冲区的东坳下岭,该地
有十几家的青石板厂,这些矿场中的大部分设备较为
简陋,开采过程中技术粗糙,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和
环境。旅游资源大多属于不可更新资源,一旦遭到破
坏便难以复原[12]。
3.2.4. 破坏严重
江西生态环境恶化,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1998年5月23 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生态旅游
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引用的资料表明“目前
OPEN ACCESS 9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破坏,有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3]。近几年江西省许多县市
凭借优良的生态资源,纷纷推出了“生态旅游”项目,
像靖安的“生态漂流”、婺源 的“生态农业”、鄱阳湖
观鸟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有少数地方反
其道而行之,大肆修路架桥造景修建宾馆,此举带来
的是“生态灾难”而非“生态旅游”。例如江西鄱阳
湖景区每年 12 月众多候鸟迁移到此地,一些游客为
拍照驱赶鸟类,一些人甚至捕猎野生鸟类,在草洲里
割草、烧荒、开垦,严重破坏了鸟类的生存和生活环
境。一些生态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转,旅游旺季超出环
境承载力时未及时采取限制性措施,给景区环境带来
巨大压力。如 2012年“十一”黄金周庐山游客暴增,
山上停车位不到 3000 台,却有 8000 多辆车上山,景
区严重超载,造成山上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与交
通噪音污染增多,对景区的旅游秩序与生态环境带来
了严重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旅游者不遵守旅游职业道
德,肆意践踏造成土壤板结,植被破坏;一些景区配
套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旅游者需求,造成景区
不同程度的垃圾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3.2.5. 宣传不力
江西省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生态旅游的重视不
够、宣传不力、教育不足的现象。生态旅游的产生和
迅速发展,要求生态旅游者和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素质
和职业素养。就宣传教育而言,目前对生态旅游全面
系统深层次的社会化舆论与普及知识宣传教育的活
动已不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生态旅游要求的
素质相对普通旅游来说要高,由于生态旅游者自身的
受教育程度、职业与参与社会身份等不同,其对生态
旅游知识的了解和对生态旅游源与环境保护的认知
也不同,加上生态旅游观念还未在全省完全普及,因
此,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还没完全形成。
据了解生态旅游景区(点)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主要来自旅游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其次。一些生态旅
游示范区,部分当地居民可能还不知道或没听说过生
态旅游,甚至出现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4. 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 制定严格、科学的景区发展规划
严格科学的景区规划是景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
障。因此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首先景区应明确政府
和企业的职责。政府职责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相应的政
策法规,管理景区开发使用许可证,收取景区土地租
金、税收等相关费用,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区
内生物多样性,进行基础性科技研究等方面。旅游景
区经营企业职责主要包括旅游者的招徕、接待、服务
工作,在景区相关规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政府和
企业应各司其职。其次成立独立而完善的景区管理机
构,集旅游、景区、文物、宗教等管理功能于一身,
其职责包括:1) 制定景区内的政策法规;2) 做好景
区各项事务的管理工作;3) 收集旅游景区的数据与信
息管理,制定宏观发展战略;4) 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
科学研究;5) 对景区的运营运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
理;6) 做好景区对外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4.2. 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实施多元化旅游管理机制
旅游、林业、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在生态旅
游开发利用与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各部门之
间的关系,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强化管理。建议
可成立一个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吸收环保、
林业、建设、国土、水利、农业以及旅游景区等部门
共同组成的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委员
会,以协调管理其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利用保护等项
工作。依据省(市区)情和各生态旅游景区特征与要求,
委员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成员单位协调会议,
以便及时通报情况,协调解决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出
现的各类问题。例如 2006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江
西省旅游与环保、林业等部门联手监管和督查,及时
通报各旅游景区接待、环境状况等,及时、有效地解
决各旅游景区(点)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地方政府和
景区周围居民及游客们的普遍首肯和赞许。
4.3. 征收旅游资源使用费,促进江西省生态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使用费是旅游资源所有者或其代理人
向依托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从事经营(开发)活动的单
位或个人征收的资源有偿使用费用,用于风景名胜区
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不仅可以限制经营(开发)单位
OPEN ACCESS 10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或个人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性掠夺性开发,还能避免重
蹈旅游资源开发“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保护
旅游资源的目的。例如针对三清山管委会由于资金贫
乏,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景区资源进行保护的现象,
旅游资源所有者或其代理人可对依托景区旅游资源
从事经营(开发)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的旅游资
源使用费,将其作为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
并通过对资金的有效运作与管理,达到对景区资源有
效保护的目的,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征收旅
游资源使用费,能够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
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只有
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景区旅游业可持续
发展。
4.4. 突出地域特色,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
游精品
旅游产品在提高地方知名度和扩大景区宣传方
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
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特
色生态旅游精品,成为做好生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特色多功能相结合的
旅游胜地。应重点突出江西的山水风光、文化景观,
通过增加和丰富产品的内容,满足不同游客市场的需
求。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提高产品的品味和科技文
化含量,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增加产品附加值,促
进游客二次消费,同时将传统观光产品与资源内涵、
产品类型和特色产品以及景区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有
机结合起来。
其次,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放在“精”字上,
所谓精即开发旅游精品。保证每个重点旅游区都有至
少一个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还要与其他旅游点能很好
的结合,这样才能使精品旅游景点覆盖全省,通过点
带动面,以达到整体精品项目的发展,最终实现全省
旅游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在江西省的“鄱阳湖生态
旅游示范区”项目覆盖面达 51 个县(市、区),重点打
造区内十个生态旅游区。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应该突
出地方特色,同时努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景德镇
可利用其“千年瓷都”的优势,全力打造成“国际陶
瓷博览园”;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可利用其优越
的自然环境条件创建世界性 “湿地生态公园”和“观
鸟胜地”。
第三,结合江西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和游客需
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如绿色山水游(庐山、井冈山、
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仙女湖等)、红色文化游(井
冈山、瑞金等)、古色乡村游(婺源、丰城白马古寨、
吉安渼陂古村等)、宗教文化游(龙虎山道教朝圣、三
清山道教寻祖等)和客家文化游(赣州客家围屋)等,并
将这些生态旅游产品紧密结合[14]。还可大力发展休闲
观光农业,开发特色有机蔬菜基地、茶园、果园、桑
园、竹园、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设计出高质
量、高品位、深层次且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产品。
实现由资源导向型产品结构向市场导向型产品结构
的转变[15]。
4.5. 扩大宣传,提高旅游者爱护环境文明旅游的
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人们保护环境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以及如何恢复保护旅游资源仍缺乏相应
的知识和认识。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
网络等一切有利条件,结合多媒体演示技术与虚拟现
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
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
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与价值[16]。同时 加强对旅游
者的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伦理素养,增强保护
环境的意识法制观念。将教育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倡导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生态道德,自觉履行生态
环境保护义务,增强全民族生态文明旅游的意识。另
外,各生态旅游景区(点)管理者要精心安排旅游者的
广泛参与,在具体旅游项目规划与设计时,要融入生
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以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
取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逐渐培养起生态环境保
护意识与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张建萍 (200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
[2] 董雅文 (1993) 城市景观生态. 商务印书馆出版, 北京 .
[3] 高俊 (2010) 旅游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4] 田勇 (2000) 江西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
江西社会科学
, 9,
154-156.
[5] (2011) 四川生态旅游去年直接收入210.5 亿成为经济新增长
点. http://news.hexun.com/2011-11-25/1356 62711.html
[6] (2006) 江西靖安县生态旅游收入超历史最高水平.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72/content-383802.html
OPEN ACCESS 11
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7] 江西省统计局 (2005) 江西统计年鉴. 统计出版社, 南昌.
[8] 刘芳, 赵晓丽 (2011) 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南昌
高专学报
, 3, 25-27.
[9] 熊 云明 , 徐培 (2006) 江西生态旅游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
与对策.
法制与 社会
, 10, 177-178 .
[10] 庞少静 (2004)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
自然生态保护
, 9, 25-30.
[11] (2011) 江西婺源被曝核心景点关闭, 当地称整治旅游环境.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8/17/8473398_0.s
html
[12] 对开征旅游资源使用费的思考——以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
资源为例.
http://www.jxdpc.gov.cn/departmentsite/lls/dxyj/201105/t20110
518_58116.ht m l
[13] 邱 宜动 (2000) 以生态旅游提升江西旅游业整体素质.
江西
财经大学学报
, 5, 28-30.
[14] 国家统计局 (2005)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
[15] 王立国, 魏琦 (2006) 江西省生态旅游 SWOT分析及其战略
选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82-84.
[16] 黄国勤 (2011) 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国家重点图书 ). 中
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
OPEN ACCESS 12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