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8-15
http://dx.doi.org/10.12677/ag.2014.4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g.html)
Study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Evalu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Peninsula
Based on AHP
Na Li1, Kuifeng Wang2,3*
1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nan
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3Shandong Inst itute and La bora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Jinan
Email: lina0704@126.com, *maplewkf@126.com
Received: Nov. 5th, 2013; revised: Dec. 10th, 2013; accepted: Dec. 23rd, 2013
Copyright © 2014 Kuifeng Wang, Na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 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 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 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Kuifeng Wang, Na Li.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 Shandong peninsula actual conditions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handong Peninsula was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primary indexes: natur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environment,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18 typical evaluation indexes as
secondary indexes which we choose from the primary indexes;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is determined by
AHP, and we adopt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to assess the eco-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six citi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results are: Weihai city is first rate, Qingdao, Yantai, Rizhao cities are
secondary rate, Weifang city is tertiary rate, Dongying city is poor rate. Based on th 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ana lysis of
each city, we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Shandong Peninsula; Index
System; Ahp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李 娜1,王奎峰 2,3*
1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州
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济南
Email: lina0704@126.com, *maplewkf@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5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10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 月23 日
摘 要:本文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将山东半岛生态环
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四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各选择其典
型二级指标构建了 18 项评价指标作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
权重,然后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对现阶段山东半岛 6个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为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I级优,青岛、烟台、日照市为 II 级良,
潍坊市为 III 级一般,东营市为 IV 级差,并对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讯作者。
OPEN ACCESS
8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山东半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
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生态文明建
设是关系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大事,已
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2]。当前,在“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过去以牺牲生态
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逐步转变到以生
态环境为本、与生态环境共生的协调发展上来,其中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基
础理论和应用方向,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3-8]。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综合影
响作用下,区域水、土等各种生态环境要素共同作用
的支撑能力[9,10]。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生
态、环境与资源、社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等多个领域
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和成熟
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其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各
种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得到尝试和使用,不断拓宽延
深了其研究水平[11-15]。
山东半岛地区是山东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
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
发展空间。近年来,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得其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的矛盾、粗放型增长
方式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给山东半岛城
市群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3,16-20]。在这样的背景
下,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开展山东半岛生态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验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可为山东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
境规划治理提供依据。由于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处
于不断探讨阶段,生态环境所涉及的自然、人口环境
等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关系复杂,使得本文的研究可
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再加上时间仓促,作者
资历尚浅,课题研究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各
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21,22]。
2. 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
构建
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
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而指标的选取非常
地重要,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真实地揭示生态环境优
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系统分析山东半岛生态环境
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能有效反应该区域生态环境承载
系统的指标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客观、正确
地反映评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为区域开发和国
土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与建议。
2.1. 选取指标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时,指标体系选取遵
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
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客观地反映半岛地区自然资
源、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2) 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意义明确,数据易于获
取,易于计算、比较和分析,实践意义要明确,要简
洁、有效、实用,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部门掌握和操
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 主导因素原则:影响
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
映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4) 定
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
析。尽可能使定性问题数量化,便于用数学模型处理,
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理性[12,20-23]。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
生态系统,即以人为中心,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系
统相互耦合在一起的复杂巨系统。它既包含有自然生
态条件因素,又包含有社会属性的人类活动因素[22]。
本文以山东半岛所包含的 6个城市(青岛、烟台、
潍坊、威海、日照、东营)为研究对象,依据评价指标
的选取原则,借鉴参考此方面专家学者近年的研究成
果[12,13,15,24-30],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讨,确定了
影响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四类一级指标,分别
为:自然环境(B1)、生态环境(B2)、人口环境(B3)和
污染环境(B4)。同时考虑到指标代表的信息以及指标
间的相互关联性,结合山东半岛实际情况,最终选取
了18 项二级指标作为目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
标体系(表1)。
OPEN ACCESS 9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cale and index weight of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Peninsula
表1. 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级及指标权重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及权重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指标 权重 优 良 中 差
自然环境 B1
1 平均气温(C11)/ ℃ (−) 0.023 10.00 13.70 14.20 15.00
2 平均降水量(C12)/(mm/a) (+) 0.023 1000 800 600 100
3 地质灾害风险大小(C13) 0.046 风险小 风险较小 风险中等 风险大
生态环境 B2
4 森林覆盖率(C21)/%(+) 0.182 45 35 25 20
5 耕地面积比重(C22)/%(+) 0.040 50 40 30 20
6 湿地面积比重(C23)%(+) 0.182 30 15 10 5
7 植被发育程度(C24) 0.098 发育 较发育 一般发育 不发育
8 土地沙漠化程度(C25) 0.069 无 轻度 一定程度 严重
人口环境 B3
9 人口增长与素质水平(C31) 0.042 高 较高 一般 低
10 公众参与生态建设水平(C32) 0.083 高 较高 一般 低
11 人均水资源量(C33)/(m3/人) (+) 0.042 700 500 450 300
12 人口密度(C34)/(人/km2) (−) 0.042 500 600 700 800
污染环境 B4
13 COD 排放强度(C41)/(kg/万元 GDP) (−) 0.030 0.75 1.00 1.50 2.00
14 SO2排放强度(C42)/(kg/万元 GDP) (−) 0.030 2 3 4 5
15 噪声污染(C43) 0.016 无 轻度 一定程度 严重
16 面源污染(C44) 0.009 无 轻度 一定程度 严重
17 废水排放量(C45)/(104t) (−) 0.030 12,000 20,000 25,000 30,000
18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C46)/(104t) (−) 0.016 200 500 800 1000
2.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建立
本文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分级参考相关标
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生态县、生态市、
生态省建设指标》、《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生态
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联合国可
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经
验丰富的专家综合决定[12,18,19]。将评判等级分为四级,
即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优(I),良 (II),中 (III),差 (IV)。
对于定量评价指标,又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分
别用“+”“ −”符号表示,具体分级标准见表1。
2.4. 指标权重(Wi)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22](AHP)计算各指标权重,
对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打分,分别构造判断矩阵(表2~6),经各判断矩阵的
平均随机一致性值 CR 计算,值均小于 0.1,说明各判
Table 2. A-B1 total weight judgment matrix
表2. A-B1总权重判断矩阵
A B1 B2 B3 B4 Wi
B1 1 1/5 1/2 1/2 0.092
B2 5 1 3 5 0.570
B3 2 1/3 1 2 0.208
B4 2 1/5 1/2 1 0.130
最大特征根λmax = 4.605,CI = 0.022,四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RI = 0.9 ,CR =
CI/RI = 0.0239 < 0.1,满足一致性检验。
Table 3. B1-C1j weight judgment matrix
表3. B1-C1j判断矩阵
B1 C11 C12 C13 Wi
C11 1 1 1/2 0.250
C12 1 1 1/2 0.250
C13 2 2 1 0.500
λmax = 3.00,CI = 0,三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 = 0.58,CR = CI/RI = 0 < 0.1,
满足一致性检验。
OPEN ACCESS
10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Table 4. B2-C2j weight judgment matrix
表4. B2-C2j判断矩阵
B2 C21 C22 C23 C24 C25 Wi
C21 1 3 1 2 2 0.319
C22 1/3 1 1/3 1/2 1/2 0.070
C23 1 3 1 2 2 0.319
C24 1/2 2 1/2 1 2 0.171
C25 1/2 2 1/2 1/2 1 0.121
λmax = 5.140,CI = 0.035,五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 = 1.12,CR = CI/RI =
0.0312 < 0.1,满足一致性检验。
Table 5. B3-C3j weight judgment matrix
表5. B3-C3j判断矩阵
B3 C31 C32 C33 C34 Wi
C31 1 1/2 1 1 0.200
C32 2 1 2 2 0.400
C33 1 1/2 1 1 0.200
C34 1 1/2 1 1 0.200
λmax = 4.000,CI = 0,四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 = 0.90,CR = CI/RI = 0 < 0.1,
满足一致性检验。
Table 6. B4-C4j weight judgment matrix
表6. B4-C4j判断矩阵
B4 C41 C42 C43 C44 C45 C46 Wi
C41 1 1 2 3 1 2 0.230
C42 1 1 2 3 1 2 0.230
C43 1/2 1/2 1 2 1/2 1 0.121
C44 1/3 1/3 1/2 1 1/3 1/2 0.070
C45 1 1 2 3 1 2 0.230
C46 1/2 1/2 1 2 1/2 1 0.121
λmax = 6.014,CI = 0.0027,六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 = 1.24 ,CR = CI/RI =
0.0022 < 0.1,满足一致性检验。
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得出的总权重和各子系统
权重 Wi 的分配是合理的,类别层和要素层权重见表
1。
3. 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及验证
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现阶段山东半岛
地区六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最后得出评价结果及分区图。具体过程大致有以下几
个步骤:1) 首先列出评价指标权重值矩阵 A;2) 参
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根据隶属度函数计算出各评价
因素的隶属度值,确定模糊矩阵 R;3) 然后对权重矩
阵A和模糊矩阵R进行相乘计算,即 B = A·R,然后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评价结果[22]。
3.1. 单因素评价指标的赋值
本文进行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东半岛地
区六大城市作为评价单元,根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
体系,对评价单元进行赋值,个别指标数据无法直接
获得,需要整理计算。评价指标根据其特征可分为定
量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数据特征为实数,定性指
标数据特征为特征状态。对于实数型的定量指标,
主要根据 2012年统计资料得来;对于特征状态的定
性指标,主要参考以往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定性确定
[20,22]。
3.2. 隶属度函数的选用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关键是确定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函数来确定每一个
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的隶属程度。对于实
数型的定量因素,本文采用直线型隶属函数来确定评
价因素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的隶属度;对于特征状
态的定性因素,采用资料搜集、专家经验法等方法确
定评价因素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的隶属度[20,22]。
对于定性因素的隶属度,取值如下:
当定性因素为 I级时,(
u
Ⅰ
,
u
Ⅱ
,
uⅢ
,
u
Ⅳ
) = (1, 0, 0,
0);
当定性因素为 II级时,(
u
Ⅰ
,
u
Ⅱ
,
uⅢ
,
u
Ⅳ
) = (0, 1,
0, 0);
当定性因素为III 级时,(
u
Ⅰ
,
u
Ⅱ
,
uⅢ
,
u
Ⅳ
) = (0, 0,
1, 0);
当定性因素为IV级时,(
u
Ⅰ
,
u
Ⅱ
,
uⅢ
,
u
Ⅳ
) = (0, 0,
0, 1)。
对于定量评价指标,又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
可用下式计算其隶属度rij,从而求得隶属度矩阵 R。
当j = 1时,正指标 逆指标
22 11 2
12
22
1
0
ii ii
ii
ijiiii ii
ii
ii ii
uv uv
uv
rvuvv uv
vv
uv uv
≥≤
−

=<≤ <≤
−

≤≥

(1-1)
OPEN ACCESS 11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当j = 2,3时,正指标 逆指标
11 11
1
11
1
1
11
1
0 ,,
i ij i iji ij i ij
i ij
ijiji ijijiij
ij ij
i ijiji ijiji ij
ij ij
uvuv uvuv
uv
rvuvv uv
vv
uv v uvvuv
v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当j = 4时,正指标 逆指标
33
34334
43
44
0
1
ii ii
ii
ijiiiiii
ii
ii ii
uv uv
uv
rvuvvuv
vv
uv uv
≥≤
−

=<≤ <≤
−

≤≥

(1-3)
3.3. 隶属度值的计算
设
{ }
12
,,,
m
U uuu=
为评价指标集,
{}
12
, ,
m
V vvv=,
为承载力等级集,评价指标论域和承载力等级论域之
间的模糊关系用矩阵R来表示:
11 121
21 222
12
...
...
...
n
n
m mmn
rr r
rr r
R
rr r



=


 
,
式中,rij 表示就指标 ui而言被评为 vj的隶属度;矩阵
R中第 i行
( )
12ii iim
R rrr=,, ,
为第 i个评价指标ui的
单因素评判,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
因为不同指标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中所起作
用有大小之分,所以我们还必须考虑指标的权重问题。
设a1,a2, ⋯, am。分别是 u1, u2, ⋯, um的权重,且满足
a1 + a2 + ⋯ + am = 1,令
( )
12 m
A aaa=, ,,
,
则A为权重的模糊集,即权向量。由权向量A与模糊
矩阵 R得到综合隶属度B,即通过 B = A·R,求出模
糊集
( )
12
, ,n
B bbb=,
( )
01
j
b≤≤
。根据最大隶属度
原则,
{ }
max
ij ij
bb=
,i = l, 2, ⋯, m所对应的分级即
为承载力等级。
下面以 2012年烟台市为例进行具体的计算:
1) 根据前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指标权重,
列出权重矩阵 A。
(0.023,0.023,0.046,0.182,0 .0 4,0.182,0.098,
0.069,0.042,0.083,0.042,0.042,0.03,0.016,0.009,
0.03,0.016)
2) 根据隶属函数计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隶属度
值,确定模糊矩阵 R。
0.43 0.57 00
0.17 0.83 00
0010
0.4 0.6 00
00.24 0.76 0
10. 00
01 00
01 00
01 00
01 00
0.2 0.8 00
0.93 0.07 00
0.16 0.84 00
0.78 0.22 00
01 00
01 00
0 0 0.90.1
0001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根据 B = A·R,得出指标的综合隶属度值模糊
集B = (0.344, 0.536, 0.103, 0.019)
与上面计算过程相同,可以得出其他城市生态环
境承载力综合隶属度值(表7),从上面计算结果可以看
出,这四个数值中 0.516最大,属于II级,根据最大
隶属度原则,2012 年青岛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属于 II
级,即承载力为良。
3.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与上面计算过程相同,参照生态环境承载力分级
标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前面计算出的隶属度
值(表7),可以得出2012 年山东半岛地区各个城市隶
属的承载力等级,即最后评价结果(表8、图1)。
3.5. 生态环境承载力验证分析
在本次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建设及验
OPEN ACCESS
12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Table 7.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degree of membership value in Shandong Peninsula city group region
表7.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隶属度值
城市
隶属度值 青岛 烟台 潍坊 威海 日照 东营
Ⅰ 0.206 0.344 0.06 0.873 0.08 0.247
Ⅱ 0.467 0.536 0.315 0.104 0.552 0.211
Ⅲ 0.208 0.103 0.507 0.025 0.201 0.259
Ⅳ 0.122 0.019 0.121 0.000 0.17 0.287
Table 8.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Shandong Peninsula city group region
表8.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城市 青岛 烟台 潍坊 威海 日照 东营
最大隶属度 0.467 0.536 0.507 0.873 0.552 0.287
承载力等级 II II III I II IV
Figure 1.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of six citi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图1. 山东半岛地区六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图
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山东半岛六城市,每个指标及生
态环境承载力都有其城市特点和发展趋势。
1) 生态环境承载力优的威海市,该地区属于低山
丘陵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
绩显著。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为优良级别,森林覆
盖率为 40%,居山东半岛首位,水资源量、人口密度、
空气质量级别都很高,地面水质、近岸海域水质、环
境噪声区域平均值均达到了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
2003 年10 月6日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被
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2009 年5
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但也存在个别生态环
境问题,如滨海丘陵地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劳
动力不足,内陆低山丘陵地带水资源不足,过度捕捞
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 生态环境承载力良的地区:青岛市、烟台市、
日照市
青岛市:青岛市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
经济基础和生态保护意识,经过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与恢复,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
一定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但仍量大面
广,森林生态系统不能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城市环
境污染重点指标有所好转,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
人居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但城市环境
污染总体上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湿地数量剧减,功
能衰退,海岸带破坏严重,人工岸线取代自然岸线,
赤潮频发,渔业功能下降。
OPEN ACCESS 13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日照市:本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好,全区通
过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示范项目建设等项
目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优化,大气质量、近岸
海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优良水平,保持了蓝
天、碧海的环境优势。但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生态破坏、
污染现象,个别指标甚至呈现逐年恶化趋势,海岸带
及海洋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渔业资源衰退,海
洋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市
区空气污染物在逐年增长,超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农
药导致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呈扩大和加重趋势。
烟台市:本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好,存在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仍
在加重,因工程建设、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等原因造成
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塌陷、海水入侵、
滩涂破坏和山地挖掘等多重生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
的解决,部分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保护的管理体制
主要采用传统的分要素管理模式,急需建立统一监督
管理、分工负责的体质。
3) 生态环境承载力中等的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
中部,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污染加剧的
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
在。一定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从根本上
改变,加上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
量超过其环境容量。垃圾的大量排放和噪声污染的立
体化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重了农业面源
和畜禽养殖污染,使得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容量的矛
盾更加突出。目前,潍坊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负
荷仍高居不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
没有得到彻底淘汰,重点治污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
染物排放总量等措施仍需加强。
4) 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的地区:东营市处于黄河
三角洲地区,指标呈现两极化趋势,湿地面积、人口
密度、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指标优等,但其它指标较
差,导致其整体指标呈现较差特征,陆地和草甸植被
形成时间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易被海水渗
透,海岸防护体系不健全,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土
地沙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自我恢
复的能力很弱。
4. 结论与分析
1) 山东半岛是东部沿海的重要区域,也是山东省
的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通过借鉴前人生态环境承载
力的研究经验,依据指标体系的原侧,构建了山东半
岛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由 4类一级指标及 18
个二级指标所组成,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
来确定,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用隶属函数来表述生态环境承载力分级,利用隶属程
度来描述差异的中介过渡状态,能够刻画界线的模糊
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通过本次综合评价,
我们得出,山东半岛六城市中,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
力最高,为优秀级别,青岛市、烟台市、日照市为良
好,潍坊市为中等,东营市为较差级别。
3) 在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和评价中,每个指标都有其自身的城市特点和发展趋
势,我们要针对具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特征,因
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生态环境防治和保护
措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山东半岛地区的发展重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
济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只追求经济发展,忽
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行的,而单纯地保护资源环境
不发展经济缺乏实际性;因此,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环境效益,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
效益,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基金项目
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研究课题(KT13060)及中国
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07200)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彦英, 樊笑英 (2011)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 4, 9-11.
[2] 王丽 (2009) 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应用案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1, 58-61.
[3] 刘钧仁 (20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
究.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济南.
[4] 赵传松 (2006)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能力建设. 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5] 袁丙华 (2007)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
境地质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
[6] 孙家驹 (2006) 全球关注: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走向. 江
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
[7] 卢耀如 (2003) 地质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及
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
[8] 高吉喜 (2001)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 方
法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OPEN ACCESS
14
基于 AHP 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9] 沈渭寿 (2010)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0] 邢永强, 冯进城, 窦明 (2007)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
与实践. 地质出版社, 北京.
[11] 谭映宇, 张平, 刘容子, 等 (2012)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
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12, 7-12.
[12] 杜金辉, 吕培茹, 甄文栋, 等 (2008) 山东省生态环 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 10-14.
[13] 夏军, 王中根, 左其亭 (200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
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 6, 786-794.
[14] 李朝辉, 魏贵臣 (2005)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实
例.
环境科学与技术
, 1, 75-76.
[15]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等 (2011) 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分析.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 S1, 104-107.
[16] 张海峰 (2005)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
式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17] 王江炜 (2008) 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的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18] 赵传松, 任建兰 (2006) 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
问题.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1, 49-50.
[19] 王丽红, 贺可强 (20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
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
, 4, 303-310.
[20] 王丽红 (2009)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
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硕士论文,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
[21] 贺可强, 卢耀如, 李关宾, 等 (2009) 山东半岛城市 群地区地
质资源与环境及其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济南.
[22] 贺可强, 侯新文, 尹明泉, 等 (2010) 地质生态环境 与经济协
调发展及其空间数据库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分析
为例.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3] 何政伟, 刘峻杉, 赵银兵, 等 (2011)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
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地球与环境
, 2, 237-241.
[24] 刘明 (2013) 岛群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理论和方法基
本框架初探.
发展研究
, 4, 79-84.
[25] 王娟娟 (2010) 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统计与决策
, 21,
76-78.
[26] 于谨凯, 杨志坤 (201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经济与管理评论
, 3, 54-60.
[27] 闫波 (2012) 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 116-120.
[28] 王中根, 夏军 (199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 4, 9-12.
[29] 孙海军, 张沛, 刘靖 (2009)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
及其保护.
济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200-204.
[30] 李树文, 康敏娟 (2010)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
系的探讨.
地球与环境
, 1, 85-90.
OPEN ACCESS 15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