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7-11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4.2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OPEN ACCESS
7
Rethinking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Constructing Dual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Xingxing Wang
Foreign Langua ges School,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Email: wangxing.0810@163.com
Received: Nov. 17th, 2013; revised: Dec. 22nd, 2013; accepted: Jan. 3rd, 2014
Copyright © 2014 Xingxing Wa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 tribu tion , and r epro du ctio 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 rop erly ci ted .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 tion Lic ense all Copyrights © 20 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Xingxing
Wang.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on is a core and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ranslation field. Scholars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hold their own opinions on translation criterion.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bot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indi-
cates that in evaluating translation activ ities, Yan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can be u s ed
as the ideal standard while Professor LvJun’s three minimum standards can be the lowest criterion. The ideal
and minimum standards constitute a dual syste 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In spec ific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e
can combine the text typology with the dual criterion system to make a reasonab le evaluation, wh ich helps to
judge whether a translated text is qualified or excellent.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erion; Id ea l S tandard; Minimum Standard; Dual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Text Typology
翻译标准之再思——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王醒醒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Email: wangxing.0810@163.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17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2 月22 日;录用日期:2014 年1月3日
摘 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
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对比分析,认为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可作为评价翻译活动的最高标准,即理想标准。我国学者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最低标准可以作
为底限标准,二者共同构成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类型论的相关知
识,结合双重标准系统对译文做出合理评价,进而判断一篇译文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优秀译文的水
平。
关键词:翻译标准;最高标准;最低标准;翻译标准双重系统;文本类型论
1. 引言
自翻译活动出现以来,人们对翻译标准的探讨就
没有停止过,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标准。“由于不
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的限制,以及学者自身
所处环境、化素养、阅历、品格、风格等的差异,他
们思考的重点、焦点各有千秋,或见仁,或见智”
[1]。
翻译标准之再思——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8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
还是对于以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
研究,翻译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2]。翻译标
准一直是翻译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是翻译理论的
核心内容之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热情有增无减。
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无论国内外,其时间之久,人
数之多,恐怕在译学理论讨论中屈指可数。其个中原
因不言而喻,因“标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准绳和规
范,也是衡量和检验实践成果的尺度。本文旨在通过分
析国内外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尝试提出以双重标准
去评价译文。
2. 翻译标准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翻译词典》对翻译标准是这样论述的:“翻
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
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努力达到的目标。翻译标
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翻译界对此还没有完
全一致的定论”[3]。
我国的翻译活动迄今已绵延了一千七百余年,大
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的规模比较狭窄,影响比较小,对翻译标准的认
识还受制于翻译活动的局限性;第二阶段,从翻译标
准上讲,基本上唱的是一个调,即严复的“三字经”;
到了第三阶段,传统的翻译标准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
而受到挑战,不少译家根据自己对翻译实践的领悟提
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如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
许渊冲先生的“信、达、优”。或许因“三字经”的
表述有过分笼统之嫌,或许因新的表述更能传意,更
多的人则从不同的角度用崭新的表述来表达自己对
翻译标准的理解和思考,刘宓庆先生的“最佳可读性”,
范仲英先生的“一种翻译标准:大致相同的感受”便
是其中二例。或许因我国传统的翻译标准表述缺乏力
度,或许因非他山之石不能攻玉,另有许多人则积极引
进西方的翻译标准[4]。
和我国一样,西方翻译界也提出过一系列翻译标
准,影响最大的几种提法是: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
则,即:1)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思想;2) 译文的
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性质相同;3)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
流畅[5]。美国尤金·奈达的标准:1) 达意;2) 传神;
3) 语言顺畅自然;4) 读者反映类似。英国纽马克则
提出了翻译有“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 交
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之分,即“语义翻
译要尽可能接近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保持其语义内
容”。“交际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确地传达原作
的文中意义,使其内容和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
所接受和理解。”德国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院长 H.费
尔梅的论述具有总结性:最早,认为翻译必须正确再
现原文;后来译界谈论的是“忠实的,等值的”翻译;
现在,则精确了,与原文相比,译文应该在“意义上”,
“功能上”或“效果上”等值[6]。
3. 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理想标准
和底限标准
3.1. 翻译的理想标准
以上翻译标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
广大翻译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各有其理。但并没有哪一个标准为世所公认,就“信
达雅”而言,对其批评之声更是从未间断。可正如王
振平所说,“我国翻译界,虽无法定标准,但不可否
认的是‘信达雅’一直在担当此任,是人们在翻译实
践中一直遵循的标准,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承
认还是不承认”。[7]
在我国,任何一种翻译标准想取代“信达雅”都
非易事,目前也确实无以为替。因为不同的翻译工作
者在实际工作中,甚至对什么叫信,什么叫达,什么
叫雅都会有自己颇能言之成理的不同认知和解读。这
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信达雅”标准在今天的极强生
命力,同时又反映出它已经给大家所带来的困惑。针
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把“信达雅”看
作是一种理想标准,看作是译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但理想标准大体相当于绝对真理,它是译文的最高价
值目标,它凝聚了译者对译文的最高理想与智慧,也
就是说译文在真善美三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
人类社会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依此来看过去长期争论
不休的“信”、“等值”、“等效”等标准问题就迎刃而
解了,也就不需要无奈地解释“等值”与“等效”的
“等”并不是相等,而是近似。因为它们都属于理想
标准。理想标准虽然不能很快变成现实,但决不能说
它没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其他标准无法代替的,
它是最高水平的翻译尺度,是追求的目标。它对译者
翻译标准之再思——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9
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和鼓舞的力量。人类从
事任何一项事业都有理想标准,它是力量的源泉[8]。
3.2. 翻译的底限标准
与此同时,涉及到具体的翻译过程,我们可以采
取一种更为具体的标准来作为翻译活动的基本准则。
形象的来说,底限标准可以看作是判断翻译考试是否
合格的标准。吕俊教授提出了翻译活动的三个最低标
准,“它们是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保证理解的合理性
与解释的普遍可接受性;尊重原作品的定向功能。这
三条分别是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个体主体的精神
世界三个方面来考虑的”[9]。吕俊教授在《后现代文
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一文中,分别对这三个最
低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3.2.1. 知识的客观性
“完全独立于任何人自以为是的知识,也独立于
任何人的信仰,赞成,维护或行动的意向”,“是没有
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10]。所以
在文本阐释这一类精神活动中不仅有主观性的一面,
也必然要涉及知识的客观性问题,而且这种客观性是
主体间的社会传播和批判机制的有力保证,是理解和
解释活动的共性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任何包括理解
与解释在内的对话活动都成为不可能。
3.2.2. 对原文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性的普遍有效性
除了前面讲的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以外,还应该保
证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性的普遍有效性。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
普遍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理解与解释都带
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从个体开始的。
因此有时难免会有偏狭的看法,其解释就不会有普遍
可接受性,因而受到排斥。所以在个人理解与解释中
还应以社会理解为参照,注意人类之间解释的共性与
普遍性。
3.2.3. 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正如吕俊教授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贾
宝玉,不会是阿 Q,也不会成了任何别的人物。他的
身份、地位,为父报仇等这些事实是不可以改动的。
这种定向功能与框架制约是我们理解活动和解释活
动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是一种引导和导向,作为译
者必须给它以尊重,否则你就是在创作而不是在翻译
了[ 11 ]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吕俊教授提出的翻
译过程中的三个最低标准兼顾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
面,这是与传统的译界标准不同之处。第一条中的尊
重知识的客观性和第三条中的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
性是对客观性的考虑,也是文本及一切人类活动存在
的基础。第二条中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
就突出了主体性问题。不言而喻,翻译是一项由各个
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主体性被排除在外是不可思议
的。以上三条结合了客观的外部世界,主体性的参与
活动以及对文本层面的考虑,兼顾了客观,主观和文
本三个世界,它们之间彼此联系互为制约,完全可以
作为翻译活动的最低评价标准。
3.3. 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
理想标准和最低标准是在对译文的期待有所差
异时所采取的用来评价和检验译文程度的不同标准。
理想标准对译文要求较高,是评价优秀译作、理想译
作的标准。最低标准是说译文达到了翻译的最基本要
求,这个标准用在翻译考试中可以看作是及格的标准。
至此,关于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即理想标准和
底限标准的结合系统,其可能性及合理性从理论上我
们已说明白。
4. 参照文本类型论看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在翻译研究领域,文本类型理论指由德国功能学
派代表人物莱思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
根据文本主要功能,她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
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依据 Reiss 的文本三大功能
观点,把不同文本类型所具有的语言功能、语言特点、
文本侧重、译文目的以及翻译方法等进行了具体详尽
的划分(见表 1)。这 种分类为译者和文本类型学的研究
者提供了更具可操作的途径,更为进一步研究翻译质
量评估的参数、依据和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
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类文本主要有以
下特点:1)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语言功能是表达事物与
事实,传递相关信息。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强,侧重
的是文本的内容而非形式;翻译时应以简洁明了的语
翻译标准之再思——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10
Table 1.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relate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xt typology
表1. 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及其相关翻译方法
文本类型 信息型 表情型 操作型
语言功能 信息的(表达事物与事实) 表情的(表达情感) 感染的(感染接受者)
语言特点 逻辑的 审美的 对话的
文本侧重 侧重内容 侧重形式 侧重感染作用
译文目的 表达其内容 表现其形式 诱出所期望的反应
翻译方法
简朴的白话文,按要求做到简洁明了
效仿,忠实原作者 编译,等效
资料来源:根据 Munday(2001):74。
言传递与原文相同的信息与内容。如教科书、技术报
告、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等。2) 表情型文本主要是用
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其语言具有美学特征,因
而翻译时应侧重于其表现形式;常见于严肃性文学作
品及权威性声明(如科技论著等)。3) 感染型文本的语
言强调一种感染功能,旨在诱使读者做出某种反应或
采取某种行动。其语言通常具有对话性质。典型的文
本类型有各种通知、使用说明、商业广告、宣传资料
和说服性文章。
杨自俭先生提出“translation criterion可以表述为:
FAITHFULNESS + EXPRESSIVENESS + X,并且可
以简化成 TC = F + E + X。其中 F和E是各类文体的
共同标准,也就是标准的共性部分;X是标准中不同
文体的个性部分。怎么样比较准确地确定X在不同文
体中的值,应是今后研究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13]。
受杨自俭先生的启发,本文以为我们在构建了翻译标
准的双重系统之后,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妨结合不
同的文本类型对译文进行评价。翻译的共同标准 F + E
即是上文讨论过的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底限标准。X
代表的标准部分即可依据文本类型从“信达雅”三个
方面予以确定。例如,对于信息型文本,我们应侧重
于从“信”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而表情型文本和感
染型文本则更应关注其“达”和“雅”的部分。
5. 结论
翻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从有翻译以来,
就有对翻译标准的争论。本文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主要
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而提出我国的“信达雅”仍旧充
满生机与活力,完全可以作为翻译活动的最高评价标
准,它与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底限标准一起构成翻译
标准的双重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本
类型论的相关知识,结合双重标准系统对译文做出合
理评价,进而判断一篇译文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理
想译文的水平。尽管在现实活动中,真正能做到“信
达雅”要求的译作少之又少,但这仍不能动摇其理想
标准的地位。我们可以采取无限靠近的思维方式,即
越接近这一标准那么其距离理想译文的距离就越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丰富,一代又一代
翻译家们不断给翻译标准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今
后这种争论仍然是在所难免的,翻译标准只能在争论
中发展。
致谢
首先,在此对我的导师胡牧在研究生期间给予我
的指导和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胡牧老师严谨
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并
鼓励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其次,我向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各位老师
表示感谢。诸位老师们的认真教学,耳濡目染,使我
受益匪浅。
最后,感谢我的同学和父母。没有周围同学对我
无私的帮助,以及父母二十多年来的养育和付出,就
没有我今天的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肖志红 (2009) 辩证法观照下的翻译标准.
外国语文
, 5, 90.
[2] 杨晓荣 (2005) 翻译批评导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北
京.
[3] 林煌天 (1997) 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武汉.
[4] 叶定国 (1999) 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郑州大学学报
, 2, 47.
[5] 冯庆华 (1997) 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
[6] 耿龙明 (1998) 翻译论丛.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
[7] 王振平 (2000) 翻译标准和信达雅.
外语教学
, 1, 67.
[8] 王芳 (2002) 翻译标准的双向系统.
外语与外语教学
, 3, 47.
翻译标准之再思——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11
[9] 吕俊 (2001) 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东南大学出
版社, 南京.
[10] [英]戴维·米勒 (2000) 开放的思想和社会.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11] 吕俊 (2002)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
外语与外
语教学
, 3, 44.
[12]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London.
[13] 杨自俭 (1999) 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山东师大外语学院
学报
(
创刊号
), 1, 8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