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 201
4
,
2
,
7-
11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4.2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
.html
)
OPEN ACCESS
7
Rethinking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Constructing D
ual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Xingxing Wang
Foreign Langua ges School,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Email:
wangxing.0810@163.com
Received: Nov. 17
th
, 2013; revised: Dec. 22
nd
, 2013;
accepted: Jan. 3
rd
, 2014
Copyright © 201
4
Xingxing Wang
.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 tribu tion , and r epro du ctio 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 rop erly ci ted . In acco
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 tion Lic ense all Copyrights © 20 1
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Xingxing
Wang
.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
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on
is
a core and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ranslation field.
Scholars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hold their own opinions on translation
criterion
.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bot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ind
i-
cates that in evaluating translation activ ities, YanFu
’s “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can be u s ed
as the ideal standard while Professor LvJun
’
s three minimum standards
can be
the lowest
criterion
. The ideal
and minimum standard
s
constitute a dual syste 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 In spec ific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e
can combine the text typology with the dual
criterion
system
to make a reasonab le evaluation
,
wh ich helps to
judge whether a translated text is
qualified
or excellent
.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erion
; Id ea l S tandard; Minimum Standard; Dual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
Text Typology
翻译标准之再思
——
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王醒醒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Email:
wangxing.0810@163.com
收稿日期:
2013
年
11
月
17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12
月
22
日;录用日期:
2014
年
1
月
3
日
摘
要: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
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对比分析,认为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可作为评价翻译活动的最高标准,即理想标准。我国学者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最低标准可以作
为底限标准,二者共同构成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类型论的相关知
识,结合双重标准系统对译文做出合理评价,进而判断一篇译文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优秀译文的水
平。
关键词:
翻译标准;
最高标准
;最低标准;翻译标准双重系统;文本类型论
1.
引言
自翻译活动出现以来,人们对翻译标准的探讨就
没有停止过,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标准。“由于不
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的限制,以及学者自身
所处环境、化素养、阅历、品格、风格等的差异,他
们思考的重点、焦点各有千秋,或见仁,或见智”
[1]
。
翻译标准之再思
——
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8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
还是对于以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
研究,翻译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
[2]
。翻译标
准一直是翻译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是翻译理论的
核心内容之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热情有增无减。
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无论国内外,其时间之久,人
数之多,恐怕在译学理论讨论中屈指可数。其个中原
因不言而喻,因“标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准绳和规
范
,
也是衡量和检验实践成果的尺度。本文旨在通过分
析国内外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尝试提出以双重标准
去评价译文。
2.
翻译标准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翻译词典》对翻译标准是这样论述的:“翻
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
是衡量译文质量
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努力达到的目标。翻译标
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翻译界对此还没有完
全一致的定论”
[3]
。
我国的翻译活动迄今已绵延了一千七百余年,大
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的规模比较狭窄,影响比较小,对翻译标准的认
识还受制于翻译活动的局限性;第二阶段,从翻译标
准上讲,基本上唱的是一个调,即严复的“三字经”;
到了第三阶段,传统的翻译标准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
而受到挑战,不少译家根据自己对翻译实践的领悟提
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如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
许渊冲先生的“信、达、优”。或许因“三字经”的
表述有过分笼统之嫌,或许因新的表述更能传意,更
多的人则从不同的角度用崭新的表述来表达自己对
翻译标准的理解和思考,刘宓庆先生的“最佳可读性”,
范仲英先生的“一种翻译标准:大致相同的感受”便
是其中二例。或许因我国传统的翻译标准表述缺乏力
度
,
或许因非他山之石不能攻玉,另有许多人则积极引
进西方的翻译标准
[4]
。
和我国一样,西方翻译界也提出过一系列翻译标
准,影响最大的几种提法是: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
则,即:
1)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思想;
2)
译文的
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性质相同;
3)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
流畅
[5]
。美国尤金·奈达的标准:
1)
达意;
2)
传神;
3)
语言顺畅自然;
4)
读者反映类似。英国纽马克则
提出了翻译有“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和“ 交
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之分,即“语义翻
译要尽可能接近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保持其语义内
容”。“交际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确地传达原作
的文中意义,使其内容和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
所接受和理解。”德国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院长
H.
费
尔梅的论述具有总结性:
最早
,认为翻译必须正确再
现原文;后来译界谈论的是“忠实的,等值的”翻译;
现在,
则精确了
,
与原文相比
,译文应该在“意义上”,
“功能上”或“效果上”等值
[6]
。
3.
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
——
理想标准
和底限标准
3
.1.
翻译的理想标准
以上翻译标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
广大翻译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
各有其理。但并没有哪一个标准为世所公认,
就“信
达雅”而言,对其批评之声更是从未间断。可正如王
振平所说,“我国翻译界
,
虽无法定标准,但不可否
认的是‘信达雅’一直在担当此任,是人们在翻译实
践中一直遵循的标准,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承
认还是不承认”。
[7]
在我国,任何一种翻译标准想取代“信达雅”都
非易事,目前也确实无以为替。因为不同的翻译工作
者在实际工作中,甚至对什么叫信,什么叫达,什么
叫雅都会有自己颇能言之成理的不同认知和解读。这
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
信达雅
”标准在今天的极强生
命力,同时又反映出它已经给大家所带来的困惑。针
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把“信达雅”看
作是一种理想标准,看作是译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但理想标准大体相当于绝对真理,它是译文的最高价
值目标,它凝聚了译者对译文的最高理想与智慧,也
就是说译文在真善美三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
人类社会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依此来看过去长期争论
不休的“信”、“等值”、“等效”等标准问题就迎刃而
解了,也就不需要无奈地解释“等值”与“等效”的
“等”并不是相等,而是近似。因为它们都属于理想
标准。理想标准虽然不能很快变成现实,但决不能说
它没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其他标准无法代替的,
它是最高水平的翻译尺度,是追求的目标。它对译者
翻译标准之再思
——
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9
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和鼓舞的力量。人类从
事任何一项事业都有理想标准,它是力量的源泉
[8]
。
3
.2.
翻译的底限标准
与此同时,涉及到具体的翻译过程,我们可以采
取一种更为具体的标准来作为翻译活动的基本准则。
形象的来说,底限标准可以看作是判断翻译考试是否
合格的标准。吕俊教授提出了翻译活动的三个最低标
准,“它们是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保证理解的合理性
与解释的普遍可接受性;尊重原作品的定向功能。这
三条分别是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个体主体的精神
世界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
[9]
。吕俊教授在《后现代文
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一文中,分别对这三个最
低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3
.2.1
.
知识的客观性
“完全独立于任何人自以为是的知识,也独立于
任何人的信仰,赞成,维护或行动的意向”,“是没有
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10]
。所以
在文本阐释这一类精神活动中不仅有主观性的一面
,
也必然要涉及知识的客观性问题,而且这种客观性是
主体间的社会传播和批判机制的有力保证,是理解和
解释活动的共性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任何包括理解
与解释在内的对话活动都成为不可能。
3
.2.2
.
对原文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性的普遍有效性
除了前面讲的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以外,还应该保
证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性的普遍有效性。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
普遍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理解与解释都带
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从个体开始的。
因此有时难免会有偏狭的看法,其解释就不会有普遍
可接受性,因而受到排斥。所以在个人理解与解释中
还应以社会理解为参照,注意人类之间解释的共性与
普遍性。
3
.2.3
.
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正如吕俊教授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
。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贾
宝玉,
不会是阿
Q
,也不会成了任何别的人物。他的
身份、地位
,
为父报仇等这些事实是不可以改动的。
这种定向功能与框架制约是我们理解活动和解释活
动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是一种引导和导向,
作为译
者必须给它以尊重,否则你就是在创作而不是在翻译
了
[ 11 ]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吕俊教授提出的翻
译过程中的三个最低标准兼顾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
面,这是与传统的译界标准不同之处。第一条中的尊
重知识的客观性和第三条中的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
性是对客观性的考虑,也是文本及一切人类活动存在
的基础。第二条中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
就突出了主体性问题。不言而喻,翻译是一项由各个
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主体性被排除在外是不可思议
的。以上三条结合了客观的外部世界,主体性的参与
活动以及对文本层面的考虑,兼顾了客观,主观和文
本三个世界,它们之间彼此联系互为制约,完全可以
作为翻译活动的最低评价标准。
3
.3.
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
理想标准和最低标准是在对译文的期待有所差
异时所采取的用来评价和检验译文程度的不同标准。
理想标准对译文要求较高,是评价优秀译作、理想译
作的标准。最低标准是说译文达到了翻译的最基本要
求,这个标准用在翻译考试中可以看作是及格的标准。
至此,关于翻译标准双重系统的构建,即理想标准和
底限标准的结合系统,其可能性及合理性从理论上我
们已说明白。
4.
参照文本类型论看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在翻译研究领域,文本类型理论指由德国功能学
派代表人物莱思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
根据文本主要功能,她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
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依据
Reiss
的文本三大功能
观点,把不同文本类型所具有的语言功能、语言特点、
文本侧重、译文目的以及翻译方法等进行了具体详尽
的划分
(
见表
1)
。这 种
分类为译者和文本类型学的研究
者提供了更具可操作的途径,更为进一步研究翻译质
量评估的参数、依据和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
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类文本主要有以
下特点:
1)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语言功能是表达事物与
事实,传递相关信息。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强,侧重
的是文本的内容而非形式;翻译时应以简洁明了的语
翻译标准之再思
——
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10
Table 1.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relate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xt typology
表
1.
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及其相关翻译方法
文本类型
信息型
表情型
操作型
语言功能
信息的
(
表达事物与事实
)
表情的
(
表达情感
)
感染的
(
感染接受者
)
语言特点
逻辑的
审美的
对话的
文本侧重
侧重内容
侧重形式
侧重感染作用
译文目的
表达其内容
表现其形式
诱出所期望的反应
翻译方法
简朴的白话文,按要求做到简洁明了
效仿,忠实原作者
编译,等效
资料来源:根据
Munday(2001)
:
74
。
言传递与原文相同的信息与内容。如教科书、技术报
告、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等。
2
)
表情型文本主要是用
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其语言具有美学特征,因
而翻译时应侧重于其表现形式;常见于严肃性文学作
品及权威性声明
(
如科技论著等
)
。
3
)
感染型文本的语
言强调一种感染功能,旨在诱使读者做出某种反应或
采取某种行动。其语言通常具有对话性质。典型的文
本类型有各种通知、使用说明、商业广告、宣传资料
和说服性文章。
杨自俭先生提出“
translation criterion
可以表述为:
FAITHFULNESS +
EXPRESSIVENESS + X
,
并且可
以简化成
TC = F + E + X
。其中
F
和
E
是各类文体的
共同标准,也就是标准的共性部分;
X
是标准中不同
文体的个性部分。怎么样比较准确地确定
X
在不同文
体中的值
,
应是今后研究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
”
[13]
。
受杨自俭先生的启发,本文以为我们在构建了翻译标
准的双重系统之后,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妨结合不
同的文本类型对译文进行评价。翻译的共同标准
F + E
即是上文讨论过的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底限标准。
X
代表的标准部分即可依据文本类型从“信达雅”三个
方面予以确定。例如,对于信息型文本,我们应侧重
于从“信”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而表情型文本和感
染型文本则更应关注其“达”和“雅”的部分。
5.
结论
翻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从有翻译以来,
就有对翻译标准的争论。本文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主要
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而提出我国的“
信达雅
”
仍旧充
满生机与活力,完全可以作为翻译活动的最高评价标
准,它与吕俊教授提出的三个底限标准一起构成翻译
标准的双重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本
类型论的相关知识,结合双重标准系统对译文做出合
理评价,进而判断一篇译文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理
想译文的水平。尽管在现实活动中,真正能做到“信
达雅”要求的译作少之又少,但这仍不能动摇其理想
标准的地位。我们可以采取无限靠近的思维方式,即
越接近这一标准那么其距离理想译文的距离就越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丰富,一代又一代
翻译家们不断给翻译标准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今
后这种争论仍然是在所难免的,翻译标准只能在争论
中发展。
致谢
首先,在此对我的导师胡牧在研究生期间给予我
的指导和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胡牧老师严谨
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并
鼓励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其次,我向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各位老师
表示感谢。诸位老师们的认真教学,耳濡目染,使我
受益匪浅。
最后,感谢我的同学和父母。没有周围同学对我
无私的帮助,以及父母二十多年来的养育和付出,就
没有我今天的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肖志红
(
2009
)
辩证法观照下的翻译标准
.
外国语文
,
5
,
90
.
[2]
杨晓荣
(
2005
)
翻译批评导论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北
京
.
[3]
林煌天
(
1997
)
中国翻译词典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武汉
.
[4]
叶定国
(
1999
)
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
郑州大学学报
,
2
,
47
.
[5]
冯庆华
(
1997
)
实用翻译教程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上海
.
[6]
耿龙明
(
1998
)
翻译论丛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上海
.
[7]
王振平
(
2000
)
翻译标准和信达雅
.
外语教学
,
1
,
67
.
[8]
王芳
(
2002
)
翻译标准的双向系统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3
,
47
.
翻译标准之再思
——
构建翻译标准的双重系统
OPEN ACCESS
11
[9]
吕俊
(
2001
)
跨越文化障碍
——
巴比塔的重建
.
东南大学出
版社
,
南京
.
[10]
[
英
]
戴维
·
米勒
(
2000
)
开放的思想和社会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南京
.
[11]
吕俊
(
2002
)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
.
外语与外
语教学
,
3
,
44
.
[12]
Munday, J
.
(
2001
)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Routledge
,
London
.
[13]
杨自俭
(
1999
)
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山东师大外语学院
学报
(
创刊号
)
,
1
,
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