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 201
4
,
2
,
19-24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4.21004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
.html
)
OPEN ACCESS
19
The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Origins of [li
]
in
Wutai Dialect
Peiling
H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Email:
hpling2006@163.com
Received: Nov. 16
th
, 2013; revised: Dec. 20
th
, 2013;
accepted: Jan. 2
nd
, 2014
Copyright © 201
4
Peiling Ha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 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 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
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eiling
Han.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In Wutai dialect
,
[ li
]
has many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its
semantics is
complex
.
Some of them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m
andarin
modifier marker
s “
的
/
地
/
得
”,
durative aspect
marker
“
着
”
,
the
particle
“
呢
”
,
the
preposition
s “
在
/
到
”
,
and
other unique usage
s
.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milar phenomena
in the histor
ical
documents and other dialects, we found
that [li
]
actually repre sents multiple function words
hav
ing
different histor ic a l sources, and belong
s
to the homonyms
.
Keywords:
Wutai Dialects
;
[li
]
;
Distribu tion; Historical Origins; Homony ms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韩沛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Email:
hpling2006@163.com
收稿日期:
2013
年
11
月
16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12
月
20
日;录用日期:
2014
年
1
月
2
日
摘
要:
五台方言中
[li
]
句法功能多,语义复杂,有对应于普通话修饰语标记
“
的
/
地
/
得
”
、持续标记
“
着
”
、语气词
“
呢
”
、引介词
“
在
/
到
”
的用法,也有自己独特的用法。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和其他方言
中同类现象的比较研究,
[li
]
实际上代表了历史来源不同而今音相同的多个功能词,属于同音同形词。
关键词:
五台方言;
[li
]
;分布;
历史来源;同音同形词
1.
引言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方言属于晋语五
台片。根据五台方言内部分歧,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以东冶为代表的下五台方言;以台怀镇为代表的台山
地区方言;以县城城关话为代表的城行方言。本文主
要讨论的是以城关为代表的城行方言中的
[li
]
,不过
[li
]
的语法功能在这些地区基本一致,只是下五台在
语音形式上稍有差别,读为
[t
]
。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OPEN ACCESS
20
朱德熙
(
1961
)
把北京话中读为
[t
]
的“虚字”归纳
为三种:
(1
)
坐
~
椅子上;扔
~
水里;说
~
这儿
(2
)
看
~
见;写
~
很好;说
~
大家都笑了
(3
)
吃
~
;红
~
;他
~
;我知 道
~
;红红儿
~
;忽 然
~
[1]
以上用法均见于五台话,为了方便描述
[li
]
在五
台话中的语法分布及语义特征,我们从与普通话比较
的角度进行分类分析。五台话中
[li
]
的语法功能可对
应为普通话中:
1
)
修饰语标记“的”、“得”“地”
1
;
2
)
持续标记“着”;
3
)
语气词“呢”;
4
)
引出方位、地点补语的“在”或“到”;
5
)
名词化标记“的”
此外,五台话中的
[li
]
还可跟“了”组合为“了
[li
]
”附加于谓词性成分后,表示“
……
之后 ”或“
……
的话”,语义具有可预测性,能产性强。
本文旨在描写五台方言中
[li
]
的语法分布;进而
探索
[li
]
的历史来源。为了行文的方便,
[li
]
在文中例
句一律写作“的”。
2.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
2.1.
作为修饰语标记
普通话修饰语有体词性成分前 的定语 修饰语 ;谓
词性成分前的状语成分、谓词性成分后的补语成分,
这三种修饰语在书写形式上分 别用“的”、“地”
、
“得”
三个助词来标记,不过语音形式一致。在五台话中
这三种性质的修饰语标记语音形式也一致读为
[li
]
。
例:
(1)
这个村子的人口不多。
(2)
热热的喝了这杯子水。
(3)
吓
的他脸都白
唡
。
例句
(1)
中“的”为限定性定语修饰语标记,相当
于普通话“的”;例句
(2)
中“的”为表示动作行为的
方式的状语修饰语标记,相当于普通话“地”;例句
(3)
中“的”为补语标记,相当于普通话“得”。
2.2.
作为持续体标记
普通话里持续体标记在语音上与修饰语标记不
同,为
↘
,书写形式用“着”来表示。五台方
言中持续标记与修饰语标记语音形式一致,为
[li
]
,
构成三种句式。
句式一:
V1
+
的
+
其他
+
V2
该句式为连动句,“的”与
V1
构成连动句前一个
VP
,表示
V2
的方式、条件等。例:
(4)
他走的走的跌倒
唡
。
(5)
我骑的自行车子去上班。
(6)
顺的这条路走,就到办公室
唡
。
例
(4)
中“走的”重叠式、例
(5)
中“骑
+
的”、 例
(6)
中“随的”均为“
V +
的”格式,在句法结构位于
另一
VP
之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条件。例
(4)
“走的走的”是“跌倒”发生时的条件;例
(5)
“去
上班”的方式是“骑自行车”;例
(6)
“走到办公室”
的途径是“顺着这条路”。
句式二:处所词
/NP
+ V +
的
+ O
该句式表示某地点或处所存在某事物或人。例:
(7)
墙上挂的个日历。
(8)
路上躺的个讨吃子。
例
(7)
、例
(8)
“的”构成备受学界关注的“处所词
/NP
+ V +
的
+
O
”存现句式,描述业已存在的某种
静态现象。在五台方言这类句式不表示动态义,不存
在歧义
2
。如例
(7)
表示墙上有个日历;例
(8)
表示路上
有个乞丐。
句式三:
NP +
(
状语修饰语
)
+
V+ O +
的
+
的
呢
3
该句式表示某状态正在保持或动作正在持续进
行。例:
(9)
戚人们还饿的的
呢
。
(
10
)
车在大门行停的的
呢
。
其中例
(
10
)
可转换为“处所词
/NP
+ V +
的
+ O
”
格式,为“大门行停的个车
”
。当然句法形式的改变
2
普通话中“山上架着炮”,有歧义:
1)
表示“炮弹正架在山上”
这一静态现象;
2)
表示“有人正在山上架炮”这一动态现象。
3
在格式“
NP +
(
状语修饰语
) +
V
+ O +
的
+
的
”
中,末字
“
的
”
相当于后文将要讨论的
“
呢
”
,我们用
“
的
呢
”
表示。
1
为了行文方面,我们把补语标记“得”跟定语标记“的”、状语
标记“地”归为一类,统称修饰语标记
。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OPEN ACCESS
21
必然引起语义表达的改变。句式二强调某处所存在的
事物;句式三中例
(
10
)
强调事物存在的位置、方式等,
即修饰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也符合认知学上一般修饰
语或宾语为新信息的观点,也符合韵律句法学上,新
信息一般读的较重,是重音所在,重音所在也是语义
重心所在的一般规律。
总的看,作为持续体标记,“的”只表示状态持
续、动作进行这两个意义,并不表示动作
(
状态
)
的实
现或完成。
2.3.
构成“
V +
的
+ O +
唡”句式
该格式表示由于客观条件的出现或存在,某行为
动作必须付诸实施。在句法层面上,一般作为后续小
句;语义上可解释为:该
VP
了。例:
(
11
)
快
12
点
唡
,做的饭
唡
。
(
12
)
不早
唡
,走的
唡
。
(
13
)
雨下将来呀,
(
房上晒的谷
)
收的
唡
。
进入以上格式的动词
V
一般为单音节动词,不过
V的论元数量没有限定,可以是一元动词,如“走”,
也可以是二元动词“做”,或三元动词“收”。例
11~13
分别表示:快
12
点了,该做饭了;不早了,该走了;
雨下起来了,
(
房上晒得谷子
)
该收了。
2.4.
相当于语气词“呢”
有时候
“的”
与“正”构成“正
+
VP
+
的”格
式,表示某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例:
(
14
)
今儿天气可好的。
(
15
)
我来的时候,他正吃饭的。
3
(
16
)
外头下雨的。
(
17
)
做甚的?
例
(
14
)
中“的”表达一种喜悦心情;例
(
15
)
中“的”
表达一种陈述语气,同时因为与“正”搭配,也表示
正在吃饭这样一种持续的状态。例
(
16
)
表达一种断然
的语气。不过,例
(
16
)
与例
(
15
)
一样,“呢”也能体现
出正在下雨这样一种持续状态。例
(
17
)
表示疑问,但
同时也表示正在做什么这样一种持续貌情状。
2.5.
作为引出处所、地点补语的标记
语义上相当于“在”或“到”等介词。例:
(
18
)
坐的沙发上。
(
19
)
放的桌子上去
唡
。
(
20
)
糖跌的地上脏
唡
。
从例
(
18
)~(
20
)
,“的”总是后接“名词
+
方位词”
组合;“的”引介的是与动作相关的施事
(
如例
(
18
))
或
受事
(
如例
(
19
))
或与事
(
例
(20))
最终所及的处所;在语
义层面,“的”一般可以替换成“在”或“到”。替换
后为:坐在
(
到
)
沙发上;糖跌在
(
到
)
地上脏唡。不过,
例
(
19
)
只能替换为“到”,为“放到桌子上去唡”。
李倩
(
1997
)
认为“如果动词既可表动作,又可表
状态,”那么“的”的解释有两种,可以是“在”,也
可以是“到”;若动词为表趋向或“移动”义强调动
作的动态和方向时,“的”只能解释为“到”
[2]
。这一
观点可以很好解释例
(
19
)
中“的”只能解释为“到”,
而例
(
18
)
、
(
20)
可解释为“在”或“到”的不一致情况。
因为例
(
18
)
中的“坐”和例
(
19
)
中的“跌”可表示状态
也可表示动作,而例
(
19
)
中的“放”由于后接趋向补
语“去”,有明显的动态性和方向性,因此该句中的
“的”只能理解为“到”。
此外,我们认为“的”理解为“在”还是“到”
在语用上还存在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言者的语气、
态度方面。如,例
(
18
)
是祈使句,说话人有建议或命
令语气。若理解为“坐在沙发上”,说话人语气比较
随和,对听话对象没有硬性要求,也并不突显沙发这
一处所名词。若理解为“坐到沙发上”,首先,一般
情况下有一种预设是动作“坐”的处所有多种选择;
其次,说话人主观上对听话对象有一定的要求,语气
也比较强烈。例
(
20
)
由于句式为一般陈述句,因此“的”
理解为“在”还是“到”不存在类似例
(
18
)
那样的语
用差别。
2.6.
作为名词化标记
相当于普通话“的字短语”中的“的”。例:
(
21
)
你做的对。
(
22
)
大的都给了我
唡
。
(23)
好好的不知道因为甚又哭
唡
。
3
五台话中表述某行为动作持续进行时,不用“
V +
着
+
其他”格
式。例如不可以说“他正吃着饭”,只说“他正吃饭的”
。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OPEN ACCESS
22
(24)
你叫他帮个下,哪会儿也欢欢的。
例
(21)~(24)
中,“的”后附于谓词性成分之后,使
原来的谓词性成分转化为名词性成分
。如,例
(21)
动
词“ 做 ”、例
(22)
形容词“大”、例
(23 )
状态词“好好”、
例
(24)
状态词“欢欢”与“的”组合之后,都具备体
词的语法特征,因此也就具备了体词的句法功能。
2.7.
构成结构“
VP
+
了的”
“的”与“了”构成相对固定的结构“
VP
+
了
的
4
”,表达特定含义,具体可归纳为两种语义:
第一,表示某行为动作发生之后,或某状态形成
之后。在句法结构层面,一般作为前一个小句。
(25)
吃了的再洗澡。
(26)
客人走了的收拾碗筷。
(27)
果子红了的再吃。
(28)
明了的再走。
例
(25)
表示吃完之后再洗澡;例
(26)
表示客人走之
后再收拾碗筷;例
(27)
表示果子变红之后再吃;例
(28)
表示天明之后再走。
第二,表示假设的条件,后边常接后续小句,表
示条件引起的结果,可理解为“
……
的话”。这种情
况下,
VP
与“了的”之间可以补出一个“动”
5
字。
(29)
吃
(
动
)
了的给他
(30)
走
(
动
)
了的给他买票
(31)
用
(
动
)
了的就自己拿
(32)
觉得灯明
(
动
)
了的就调暗些儿
例
(29)
表示吃的话给他;例
(30)
表示走的话给他买
票 ;例
(31)
表示用的话就自己拿;例
(32)
表示觉得灯光
有点儿亮的话就调暗些儿。
以上例句显示,“
VP
+
了的”这一结构一般用于
表示建议、命令等祈使语气的句子;“了的”常常作
为前一小句末成分,与后小句构成了主从关系,其中
由“了的”收尾的前一分句为从句,后一小句为主句。
从句表示主句动作发生的条件。除了前文提到的形式
上的差别之外,第一种情况下句意强调的是实施主句
动作的时间,第二种情况强调从句动作发生或情状存
在时要采取主句的行动。对于言者而言,第一种情况
下主句行为动作是一定要发生的,只是建议该动作实
现的时间;而第二种情况下主句动作并不在言者的计
划方案中,是从句动作或情状可能发生之后采用的预
案。
3.
[li
]
的历史来源
五台话中的语音形式
[li
]
可对应于普通话修饰语
标记、持续体标记、语气词“呢”等不同性质的成分,
功能多,语义杂。对比其他方言,同时借鉴历史文献
记载,很显然
[li
]
的来源也是复杂多元的。
3.1.
修饰语标记来源
现代汉语修饰语标记根据其句法分布功能的差
别,一般分为“的、地、得”三类,分别为定语标记、
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其中补语标记“得”源自实义
动词“得”,并经历了实义动词转变为动态助词,再
由动态助词转变为介引补语的结构助词,见蒋冀骋吴
福祥
(
1997
,
P5
60
-
561
)
[3]
。而定语标记“的”的来源早
期研究观点有二:
1)
由“之”演变为“底”而来,见
王力
(
1958
)
[4]
;
2)
由“者”演变为“底”而来,见吕
叔湘
(
1943
)
[5]
、太田辰夫
(
1987
)
[6]
等 ,其 中
江蓝生
(
1999)
进一步认为源自方位词
“
底
”
[7]
;
冯春田
(
1991
)
认为源
于代词
“
底
”
[8]
。根据蒋冀骋、吴福祥
(
1997
,
P557
)
[3]
对“者”反切音的考证,我们同意第
2
种观点。
一个问题是三个同音的修饰语标记是否可用同
一书写形式?事实上在历史文献中已经可见三者书
写形式同一化的痕迹。根据曹广顺
(
1995
)
[9]
、李明
(
2002
)
[10]
等
研究
,北宋时期
“
底
”
开始写作
“
的
”
;元
代中期
“
底
”
呈由
“
的
”
取代局面,同时
“
地
”
写作
“
的
”
的例子
也出现;明清时期
“
地
”
写作
“
的
”
尤
为普遍
。冯春田
(
2004
)
提到
结构助词
“
得
”
写作
“
的
”
,
约始于元代
;一直
到元末明初
呈趋多势态;明清北方
系白话资料如《醒世姻缘传》、
《聊斋俚曲》、《歧路灯》、
《儿女英雄传》通常都写为
“
的
”
[11]
。至此,可见结
构助词
“
得
”
、
“
的
(
底
)
”
和
“
地
”
在历史上曾同音
是
事实。
现代汉语方言很多地区依然保持三者同音现象,
4
在五台方言中“的”也可以省略,“的”的使用可以起到缓和语
气的作用
。
5
东冶地区为“登”。实际上本字相同,只是在东冶地区普通话所
有非单韵母的合口呼都读为开口呼。如:“同”读为“疼”、“种”
读为“赠”。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OPEN ACCESS
23
如五台话
[li
]
。冯春田
(
2004
)
认为至少在除北京话以外
的大多数北方方言区域内,这三个助词都同音为
[ti]
。
而且以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
“
哩
”
就正是
“
得
”
、
“
的
”
、
“
地
”
三者的同音形式
[ti]
的变体:
[ti]→[li]
[ 11 ]
。我们同意这一看法,五台话中
修饰语标记同读
[li
]
也很容易解释,我们认为是
[li]
元
音进一步裂化而成。
3.2.
持续体标记与介词同源于“著”
现代汉语持续体标记“着”源于古汉语表“附着”
义的动词“著”既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又有现代
方言中活生生的共时语料可印证,已经为学界共识。
而“着”相当于引介词“在”“到”用法的历史来源,
学界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
1)
单线式演变路径,以赵
金铭
(1979)
、梅祖麟
(
1988)
为代表,认为“着”由动词
到介词,再由介词到持续貌标记的单线式演变
[12,13]
;
2)
双线并列式演变路径,以刘坚、江蓝生
(1992)
为代表,
认为是“着”今介词用法和持续体标记用法分别沿平
行并列的两条路线而来
[15]
。鉴于历史文献中以及广大
汉语方言中“着”两种用法并存的事实,我们倾向于
双线并列演变观。但不管哪种路径,就来源于“著”
的看法是一致的。
至于语音层面上音变解释,学界已经就这个问题
作过很深入讨论。作为介词的“着”在汉语各方言中
语音形式,总的说可分为
[t
s]
系和
[t
]
系两类。而对于今
读
[t
]
系的情况,也有两种解释:
1)
古无舌上音的保留,
见梅祖麟
(
1988
)
[13]
、徐丹
(1995)
[16]
。他们认为知系、
端系分化以后,知、端系字仍有纠缠。而“着”在各
方言里的演变不尽相同。“某些方言反映出‘著’字
的原始状态,即知系读如端系。这大概是古音底层的
保留”
(
徐丹,
1995)
[16]
。
2)
语流音变的结果。江蓝生
(
2000
)
认为方言中表持续的“的”是“著”的轻读音
变,首先“著”韵母央化,然后声母由舌上变舌头,
少数地方由舌上或舌头变读为边音
[17]
。
我们倾向古音保留说。由于从《敦煌变文》到近
代的《醒世姻缘传》文献中都能发现“的
/
得”相当于
“着”或者相当于“了”的用法,但书写形式为
[t]
系
字的情况
:如:
月娘道:“头里进门,我教他抱的房里去,恐怕
晚了。”
(
金瓶梅词话·四十一回
)
你娘的头面厢儿,你大娘都拿的后边去了。
(
同
上·七十五回
)
林冲上的楼上,寻不见高衙内,把陆虞侯打得粉
碎。
(
水浒传·七回
)
爹与我捎的家去,
……
哥与我捎的家去,也替我
收着。
(
醒世姻缘传·九回
)
而且今方言中广泛存在相当于普通话“着”的用
法的
[t]
系字。“几乎在从北到南的方言里,都可以看
见相当于‘着’的另一种写法。除‘着’外,主要有
‘的
/
得,达,到
/
倒’,在这些方言里,虽然相当‘着’
的字形各异,发音似乎也不够规律,但令人很难相信
这种大面积的分布是一种偶然现象。”
(
见徐丹,
1995
:
293
)
[16]
五台方言作为介词的
[
]
,其语音形式也属于
[t
]
系,只是不过是
[t]
声母进一步边音化。最直接的证明
就是在下五台地区以及周边定襄、山阴方言中,也读
为
[t]
[18,19]
。
3.3.
相当于“呢”的
来源于“里”
有关“哩”的来源,前辈学者立足历史文献已经
做过深入研究,吕叔湘
(
1941
)
认为“哩”源于“在裏”’,
“呢”为“哩”之变形
[20]
。江蓝生
(
1986
:
25
-
26
)
认为
金元系白话区
(
始殆限于燕京一带而渐次南伸
)
多用
“呢”和“那”,平话系白话
(
依据汴京与临安口语
)
多用“哩”。汉魏六朝文献“呢”用“尔”字;唐代
口语里出现了“在里、里”作语气词用法。前者为正
宗,后者为新兴语气词。前者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14]
。
邢向东
(
2002
:
655
-
656
)
认为神木方言中相当于“呢”
用法的“嘞”源自“里”
[21]
;范慧琴
(
2007
:
257
)
认为
定襄方言中“哩”也源于“里”
[18]
。五台话里用法相
当于“呢”的“
[
]
”其分布与定襄基本一致,其来
源也应该为“里”。
首先语音上由
[
]
演变为
[
]
很容易解释。五台方
言中特别常见的一种音变现象就是弱化后韵母主元
音央化,这可能与本方言入声韵和促化韵大多以
为主元音有关。有人会说
[li
]
的这种用法有可能是“呢”
的音变。但经考察,我们尚未发现五台话中有鼻音演
变为边音的现象。
而且“里”作为语气词在历代文献中的用例已广
泛见于各方家之作品。据曹广顺
(
1995
)
研究,唐代文
五台方言中
[li
]
的分布及历史来源
OPEN ACCESS
24
献已见到“里”作语气词。如:庚午辛未之间,有童
谣曰:“花开来里,花谢来里。”
(
《太平广记》卷一四
〇《玉堂闲话》
)
宋代广泛见于宋儒语录、谈判实录、
毕集文字、宋词以及南戏等文献。如:伯淳曰:“若
尽为佛,则是无论类,天下脚都没人去里!”
(
《乙卯
入国奏请》
)
;若还替得你,可知好里!
(
《说郛》卷
十九《同话录》
)
;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功夫说里!
(
辛
弃疾《谒金门》
)
约北宋末年,“里”始写作“哩”,可
表达疑问语气。到元代,该用法更为广泛。如:先生
恰说的秀才在那里下着哩?
(
《朴通事》
)
;你娘在前
边做什么哩?
(
《金瓶梅》第
14
回
)(
以上例句转引自
蒋冀骋、吴福祥
(
1997
)
:
569
-
570
[3]
)
既然语音上可以得到解释,“里”作为语气词的
用法也有文献可考,五台话中语气词
[
]
源于
“
里
”
也就基本可以肯定了。
4.
余论
五台方言中的
[li
]
实际上可认为是个同音同形词,
因为其功能语义之间差别大,各有自己的历史来源,
只是语音形式恰好演变成了同音形式。
根据前文分析,至元代三种修饰语标记基本在书
面上均可写作“的”,其声母为
[
]
;持续体标记
“
着
”
保留知系读同端系现象,其声母也读成
[
]
;语 气词
[li
]
源于“里”,其声母为
[l]
。由于声母相同或发音部位
相近,语音同一化便有了基础。那么五台方言中这些
不同功能的虚词,语音同一化过程具体情况如何,有
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朱德熙
(
1961
)
说
“
的
”
.
中国语文
,
12
;
季羡林
,
主编
(2001)
20
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
朱德熙选集
.
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
,
长春
, 258-
289
.
[2]
李倩
(
1997
)
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
“
着
”
.
语文研究
,
4
,
46
-
56
.
[3]
蒋冀骋
,
吴福祥
(
1997
)
近代汉语纲要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长
沙
.
[4]
王力
(
1958
)
汉语史稿
(
中册
).
中华书局
,
北京
.
[5]
吕叔湘
(
1943
)
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 In:
汉语语法论
文集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122
-
131
.
[6]
太田辰夫
(
1987
)
中国语历史文法
.
蒋绍愚
,
许昌华
,
译
,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北京
.
[7]
江蓝生
(
1999
)
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
“
底
”
的由来
.
中国语文
,
2
,
53
-
93
.
[8]
冯春田
(
1991
)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济南
.
[9]
曹广顺
(
1995
)
近代汉语助词
.
语文出版社
,
北京
.
[10]
李明
(
2002
)
近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研究
(
待版稿
).
[11]
冯春田
(
2004
)
《歧路灯》结构助词
“
哩
”
的用法及其形成问
题
.
语言科学
,
4
, 29
-
37
.
[12]
赵金铭
(
1979
)
敦煌变文中所见的
“
了
”
和
“
着
”
.
中国语文
,
1
,
50
.
[13]
梅祖麟
(
1988
)
汉语方言里虚词
“
著
”
字三种用法的来源
.
中
国语言学报
,
3
, 193
-
216
.
[14]
江蓝生
(
1986
)
疑问语气词
“
呢
”
的来源
. In:
近代汉语探源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19
-
36
.
[15]
刘坚
,
江蓝生
,
等
(1992)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
语文出版社
,
北京
.
[16]
徐丹
(
1995
)
从北京
“V
着
”
与西北方言
“V
的
”
的平行现象看
“
的
”
的来源
.
方言
,
4
,
289
-
295
.
[17]
江蓝生
(2000)
近代汉语探源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18]
范慧琴
(
2007
)
定襄方言语法研究
.
语文出版社
,
北京
.
[19]
郭利霞
(
2006
)
山阴方言的
[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6
,
137
-
141
.
[20]
吕叔湘
(
1984
)
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
.
In:
汉语
语法论文集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58
-
72
.
[21]
邢向东
(
2002
)
神木方言研究
.
中华书局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