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4, 4, 48-5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4.43B009
48
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Learning Attitud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the Willingnes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un-Yi Che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Email: memory_0814@hotmail.c om
Received: January 201 4
Abstract
To be scholars is prevailed in the Confucianism society, every person has been tried to place her or
himself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until they have to be terminated. Howeve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night schooling are assumed with low self-concer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because
they have lower academic achievement comparing to those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at
imply they would have low intention to continue college level of educ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related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education, this study collected 249 data f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est anxiety, and test anxie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ir willingness of con-
tinuing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thei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willing-
nes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his study implied that students even have low level of academic
achieveme nt; they still have more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heir college education, if they had
higher level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Keywords
Learning Attitude, Self-Regulated, Test Anxiety, The Willingnes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意
愿相关之研究
郑惇伊
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台北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意愿相关之研究
49
Email: memory_0814@hotmail.com
收稿日期: 2014年1月
摘 要
现今台湾社会以升学主义为导向,标榜着“唯有读书高”根深柢固的想法,而学业成就低落的学生在升
学的道路上,选择学校机会明显低于高学习成就的学生;当基测成绩无法上国立高中职,亦或是私立高
中职日间部,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夜校就读,而这些学生学习成就、未来升学意愿不见得低于高学习
成就的学生。故本研究以高职夜校生为例,探讨夜校生学习兴趣对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之影响,是
否影响其未来升学意愿。本研究采问卷调查,并将问卷所得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得知学习兴趣对考试
焦虑、学习兴趣对自我调整学习positi vely、考试焦虑negatively对升学意愿、自我调整学习对升学意愿
皆有positively显著影响;因此,未来可着手将所得结果应用至教学现场及学习辅导之中。
关键词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升学意愿
1. 引言
现今台湾社会以升学主义为导向,标榜着“唯有读书高”根深柢固的想法,而学业成就低落的学生
在升学的道路上,选择学校机会明显低于高学习成就的学生;当基测成绩无法上国立高中职,亦或是私
立高中职日间部,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夜校就读,而这些学生学习成就、未来升学意愿不见得低于高
学习成就的学生。故本研究以高职夜校生为例,探讨夜校生学习兴趣对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之影响,
是否影响其未来升学意愿。
在教育的历程中,教学者希望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Hidi(2001)[1]的研究发现,提高学习者学
习的兴趣将可能提升其认知、坚持、情感,也将对该任务投注更多心力,使学习任务更顺利达成。其中,
兴趣发展与变化于学习歷程中的重要性为学习者透过兴趣的培养有了自主性的学习行为,进而在学习中
享受樂趣、达成目标。如欲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从学习动机着眼,经由探讨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
扮演着何种角色,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而能够为了学习而学习,最终发展成一自主学习者。
自我调整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趋势之一,研究范围从学理探讨
(理论基础、重要历程、影响因素等)到教学应用(教学模式、介入方案等),其重要性与应用上之实质上效
益不断地受到实证上的支持,不但为现今的研究者、决策者、教育学者、老师及学生们开启了学习的新
视野,也为当今学校教育指出一项重要目标:应教导学生自我调整的技能(self-regulatory skills),因为这
些技能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亦能使其在离开学校体系后,进行自我教育,随时更新自我新知识
(Boekaerts, 1997, [2])。国内近年来对技职体系的重视,大量扩充技职学生的升学管道,高等技职学府林
立,因此,研究者探讨高职夜校学生自我调整学习之成效。
2. 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问题和相关的文献评论中的功能,本研究探讨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意愿相关之研究
50
意愿之间的相互影响,其研究假设如下:
H1:学习兴趣对考试焦虑有显著影响
H2:学习兴趣对自我调整学习有显著影响
H3:考试焦虑对升学意愿有显著影响
H4:自我调整学习对升学意愿有显著影响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针对高职夜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抽样方法采方便取样为原则,此研究问卷回收
300 份,其中,无效问卷为 51 份,有效问卷为 24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 83%。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职夜校之男女学生为研究,进行自我调整学习对于升学意愿之影响研究。根据采用问卷
之中,以性别方面,男性占46.2%,女性占 53.8%;以年级方面,高职一年级占 20.1%,高职二年级占
39.8%,高职三年级占 39.8%。
4. 研究工具
4.1. 工具内容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之问卷设计共有 16 个问卷题项,以 SPSS 及SEM 来探讨组合、内部信度及收敛、区别效度。
经由统计分析结果得知,平均数介于 2.54~3.29 之间,其中以“学习兴趣”构面所得的平均数 3.29
为最高;而“自我学习调整”构面所得的平均数 2.92 为次高。另外,“考试焦虑”构面的标准偏差 0.90
相对较大,且其平均数 2.64 亦为四个构面中最低,至于整体四个构面的平均数则都在 2.8 分以上,代表
学生认为这些题项介于“不同意”、“同意”之间;每个构面的题项的因素负荷量皆大于 0.5。
透过研究变项各构面之信效度分析,包含各项面的平均数、标准偏差、Cronbach’s alpha、平均萃取
变异数及组合信度。经由统计分析结果得知以 Cronbach’s alpha信度來探讨各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之信度
质量,以升学意愿子问卷(4 题)之0.752 为最小,其次为考试焦虑子问卷(4 题)的0.813 及学习兴趣子问卷
(4 题)的0.837,而心理困扰之子问卷则为最高 0.859;各子问卷之问项内部一致性之信度皆达到不错的水
平;因此,将以此进行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各子问卷之建构效度。
利用问卷所得的资料,分别对“学习兴趣”、“自我学习调整”、“考试焦虑”及“升学意愿”等
四个潜在变数进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抽取1个因素之累积解释变异量百
分比可达 67.576%;“自我学习调整”抽取1个因素之累积解释变异量百分比可达 70.515%;“考试焦虑”
抽取 1个因素累积解释变异量百分比可达 64.287%;及“升学意愿”抽取 1个因素累积解释变异量百分
比可达 57.733%,各子问卷之建构效度良好。
各构面的平均萃取变异数介于 0.539~0.628 之间,其中以“考试焦虑”构面所得的平均萃取变异数
0.628 为最高;而“自我学习调整”构面所得的平均萃取变异数 0.618 为次高,每个构面的平均萃取变异
数皆大于 0.5。各构面的组合信度介于 0.822~0.871 之间,其中以“考试焦虑”构面所得的平均萃取变异
数0.871 为最高;而“自我学习调整”构面所得的平均萃取变异数0.866 为次高,每个构面的组合信度皆
大于 0.6。
5. 研究结果
本研究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模型适配度分析及路径分析。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意愿相关之研究
51
5.1. 相关分析
本研究之各题项与其所属构面其他题项之相关系数,发现其值大部份都在 0.50 以上,显示各题项与
其所属构面其他题项之相关程度维持在可以接受的标准内。
接着透过相关系数矩阵来探讨各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情形,用以检定各构面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相
关分别是:“学习兴趣”与“自我学习调整”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595,p < 0.01),但“学习兴趣”与“考
试焦虑”呈负相关(r = −0.137,p < 0.05);“学习兴趣”与“升学意愿”表现呈显著正相关(r = 0.343,p <
0.01);“自我学习调整”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 = −0.175,p < 0.01);“自我学习调整”与“升
学意愿”呈显著正相关(r = 0.383,p < 0.01);“考试焦虑”与“升学意愿”呈显著负相关(r = −0.225,p <
0.01)。
“学习兴趣”、“自我学习调整”、“考试焦虑”及“升学意愿”等四个潜在变数,显示出构面本
身的衡量项目间相关性高,但是不同构面题项的衡量项目彼此之间关联性低。因此本研究之相关程度是
可接受范围内,而其余构面的衡量量测题项间彼此皆不具有强烈的关联性。
5.2. 模型适配度
本研究初始测量模式具有四个构面:“学习兴趣”、“自我学习调整”、“考试焦虑”及“升学意
愿”等四个潜在变数,共有 16 个题项,进行模式分析,而模式适配度如下:
原始理论模式整体适配度在卡方检定上达到 5%的显著水平,但因卡方检定的显著性易受到样本数
(>200)的影响,因此辅以其他指针來探讨模式的整体适配度。但依所列的整体适配度指标而言,正规化
卡方值(NC)为1.62介于 1~3;均方根近似误(RMSEA) = 0.05等于 0.05;正规化适配指标(NFI) = 0.909 > 0.90;
非正规化适配指标(NNFI) = 0.955 > 0. 9 0;比较适配指标(CFI) = 0.963 > 0.90;增值适配指标(IFI) = 0 .963 >
0.90;适配度指标(GFI) = 0.928 > 0.80;修正适配度指标(AGFI) = 0.902 > 0.80;然而相对适配指标(RFI) =
0.891亦接近 0.90;综合上述几个指针显示整体而言,理论模式与观察资料有良好的适配度。
5.3. 路径分析(图1)
本研究所关心的影响力中,皆达显著水平,其中以“学习兴趣”对“自我调整学习”的影响力最为
明显,其 β值为 0.595,t = 11.628 (p = 0.000 < 0.001),因此假设 H2 成立;“自我调整学习”对“升学意
愿”的β值达 0.354,t = 6.010(p = 0.000 < 0.001),因此假设 H4 成立;“学习兴趣”与“考试焦虑”的β
值达−0.137,t = 2.176(p = 0.31 < 0.05),因此假设 H1 成立;“考试焦虑”对“升学意愿”的β值达−0.164,
t = 2.783( p = 0.006 < 0.01),因此假设 H3 成立。
Figure 1. Path analysis
图1. 路径分析(注:*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学习兴趣、自我调整学习、考试焦虑与升学意愿相关之研究
52
6. 结论
6.1. 研究设计与结果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式,将研究划分为学习兴趣、考试焦虑、自我调整学习及升学意愿四构面,
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信效度、适配度分析;以 Cr onbach’s a l pha信度來探讨各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各子问
卷之问项内部一致性皆达到不错的水平;经正交最大变异转轴法后的因素负荷量为依据归類题目进行效
度分析,其目的是利用正交最大变异转轴法会使各题经转轴后的因素负荷量仅高度地集中在一个且仅一
个观察变项上的优点,使利用转轴后的因素负荷量为依据归類题目变得十分明显而容易,本研究结 果显
示各子问卷之建构效度良好;整体而言,根据适配度指针显示,理论模式与观察资料亦有良好的适配度;
就影响力而言,皆达到显著水平,H1、H2、H3、H4 皆成立。
6.2. 贡献
若将自我调整学习细分,可细分为认知与后设认知策略,皆会对考试焦虑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学生
升学意愿。
Krapp、Hidi 与Renninger(1992)[3]提出一个概念性的学习兴趣架构将学习兴趣分为个人兴趣
(individual interest)、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及心理狀态兴趣(interest as a psychological state),因此,
我们可藉由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式,进而提高升学意愿。
后设认知策略主要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规划、监督、以及调整其认知歷程(Corno, 1986 [4]; Zimmerman &
Pons, 1990 [5]);而认知策略透过个体实际复诵等方式來帮助其记忆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Weinstein & Meyer,
1986 [6]; Zimme rman & Pon s, 1990 [5]);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教学方案,教导学生如何运用此類型的
策略來调节自己的学习歷程,或许是个帮助学生减轻考试焦虑的不错方式。
6.3. 限制与未来研究
本研究后续的相关探讨较显不足,应就此面向继续深究。此外,研究对象虽有进行跨校研究,但校
数少、各校比例落差大,因此仍显不够完美,为求严谨,未来最好能继续进行跨校、跨学科的后续研究,
汇整后再进行学术发表为宜。在实务上,本研究结果的确有助于增进对学生学习兴趣、考试焦虑、自我
调整学习及升学意愿之了解,未来如何将所得结果应用至教学现场及学习辅导之中,亦应着手于后续的
规划。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Hidi, S. (2001) Interest,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91-208.
[2] Boekaerts, M. (1997)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 161-186.
[3] Krapp, A., Hidi, S. and Renninger, K.A. (1992) Interes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Renninger, K.A., Hidi, S. and
Krapp, A.,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rlbaum, Hillsdale, 3-25.
[4] Corno, L. (1986) The metacognitive control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
chology, 11, 333-346.
[5] Zimmerman, B.J. and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 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51-59.
[6] Weinstein, C.E. and Mayer, R.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Wittrock, M., Ed., Handbook of Re-
search on Teaching, Macmillan, New York, 315-327.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