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2035
,
9
pages
10.12677/AE.2024.142308
高职到高质:高职教育如何重拾自信?
——基于苏鲁皖三省的调查研究
董笑天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1月25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9日

摘要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表明了加快步伐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的方向和决心。经调查研究,当下高职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整体上能给学生带来比较满意的主观感受,校园设施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的最优部分;就业实习中的公平性是影响满意度最关键的因素,除此之外学生的部分个体特征也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家长和企业管理者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知态度乐观,但也存在学生对高职教育普遍期待不高、学校培养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部分企业就业歧视的现象。对此,从宏观层面上要继续更新公众观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中观层面上,学校要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与基础素养协同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程度,企业也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从个体角度,消除社会偏见最根本的还是高职生自身,在提升自身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明确职业规划,丰富学习经历,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打造成为自信的尚方宝剑,真正成为“大国工匠”和社会栋梁。
关键词
高职教育,学生满意度,社会认知,重拾自信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ards High Quality: How to Regain Confid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Jiangsu, Shandong and Anhui Provinces
Xiaotian D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an. 25th, 2024; accepted: Feb. 22nd, 2024; published: Feb. 29th, 202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uccessively issu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such as “Action Pla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020-2023)” and the new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curr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an bring students a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subjective feeling, campus faciliti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the bes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irness in employment pract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atisfaction, in addition to som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atisfaction. Parents and enterprise managers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tudents’ low expectati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icult to connect school training with employment position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some enterprises. In this regard, from the macro level, we should continue to update the public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middle level, schools should tak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the core, cooperate with basic literacy training, 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continue to deepen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consciously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from the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the most fundamental thing to eliminate social prejudice i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mselve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ir basic ability and core ability, clear career planning, enrich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buil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ed into a confident sword, and truly become a “great craftsman” and a pillar of societ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 Satisfaction, Social Cognition, Regain Confide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在我国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版《教育大辞典》将高职教育定义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 [1] 。本研究中的高职教育,仅仅指普遍认知上,以高中或同等学力为起点,修业年限一般在三至五年,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专科教育。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方针政策,表明了加快步伐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的方向和决心。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2022年5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用法规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指导性规定,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教育领域形成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的社会气候。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发展,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理论研究的高学历人才进行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大量的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伴随着一系列方针政策相继出台,高职教育似乎迎来“黄金时期”。但就客观现状来说,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主要是在思想观念上作呼吁和指导,其全面落实仍需攻坚克难。不难发现,高职教育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首先缺乏吸引力,往往是升学的备选或无奈之举;其次,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识存在偏差,可能会被一些人看成是“洼地”与“短板”;除此之外,还存在产教融合困难等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之下,高职教育该重点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是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2.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相比于自上而下的调查和其他教育主体对高职教育的评价,高职学生对于自己在校学习经历的体验、感受和满意度,最能真实反映高校的“内部质量”现状。故本研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主要围绕高职教育提质这一目的展开,通过高职学生满意度的测量找出高职学校内部影响高职教育满意度的因素,通过对学生家长和企业雇主的访谈描绘出高职教育社会认知的大致程度,并归纳出他们对高职教育的期待,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从学生满意度视角出发,描述高职教育总体满意情况;第二,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各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以及家庭经济和文化背景、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第三,根据问卷数据的量化结果,找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第四,根据访谈内容,归纳整理出家长和企业雇主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第五,根据以上所得结论,结合实际,对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回收
从本研究的关注点“满意度”出发,根据已有的、较为成熟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进行的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本次调查需求修改问卷,最终问卷确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高职教育学生满意度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点式量表,从1分至7分满意程度递增,以高职学生的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总体满意度为基础维度编制学生满意度量表,共45题;第二部分,学生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12道题项。问卷调查以位于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多所高职院校的在读和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529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0.9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访谈部分则随机选取了22名高职学生(包括在读和毕业)家长和16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半开放式访谈,了解其对于高职教育的认知与期待。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ample of questionnaire
表1.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 数据的分析与结论
测量模型的检验即检测模型中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掉负载较低的因子后,使用SPSS26.0再次对变量的信度进行分析,得到克隆巴赫Alpha为0.919,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902,根据球形检验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可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支撑本研究后续数据分析与探索。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与差异性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一) 整体满意度较高,指标间差异大
就学生满意度情况来看,本研究得到两个主要结论:
其一,整体来看,如表2所示,高职学生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在4分以上,说明三省高职学校提供了各项令学生比较满意的服务;其中,高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设施环境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感到普遍满意(5.43),但接受职业教育前,对于高职教育的期望相对并不高(4.86),对高职教育总体水平的预想相对较低。
其二,从具体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对专业适合度的期望(4.12)、学生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4.34)、与任课教师的课外交流(4.55)三项得分最低,可以得知学生在上大学前普遍对专业适合度期望不高,学习过程中,学校难以给到学生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且除了平时上课,课外与教师的交流甚少,师生间互动度低;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性(5.56)、学生资助制度(5.53)和课程考核评分(5.51)是学生最满意的三项,学校周边环境治安良好,国家和学校能够给出覆盖度高的学生资助,课程考核评分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学生权益。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each dimension score
表2. 各维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Table 3. The highest and lowest scores for each item
表3. 各项得分最高与最低
(二)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客观密切结合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学生个人背景、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在学生个人背景方面,性别(P = 0.018 < 0.05)、专业(P = 0.001 < 0.05)、年级(P = 0.015 < 0.05)三个因素都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女性满意度(Mean = 16.56)略高于男性(Mean = 15.51),毕业生满意度(Mean = 16.71)高于在读生(Mean = 15.86),通过多重比较可知,医疗卫生和加工制造两类专业满意度大于教育类和文化艺术类;从家庭背景来看,家庭年收入、家庭常住地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从学习经历来看,努力程度(P = 0.001 < 0.05)和是否担任过班干部(P = 0.003 < 0.05)均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学生成绩则是对教育公平感知影响显著(P = 0.04 < 0.05)。具体来看,成绩排名靠前、学习努力、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满意度会比较高。
第二类,学校因素。通过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见表4)可得知,学生的教育期望、学校提供的人才培养内容、课程组织形态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等质量状况(教育质量)、学生在教育与就业中的权利、公平和规则等公平状况(教育公平)、学校的校园文化及软硬件办学条件状况(教育环境)均对教育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中教育公平感知影响最大,说明教育与就业中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已成为影响学生对高职教育作出主观评价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期望对教育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有限。
Table 4. Mode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table
表4. 模型回归系数表
在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教育公平感知”维度中,“规则公平”的标准化载荷都在0.9以上,尤其是“实习见习中的公平感知”标准化载荷高达0.94,说明规则公平是影响职业教育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实习见习中的公平性是影响教育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在“教育质量感知”中,“专业技术技能培养”(0.934)、“全面发展培养”(0.924)、“创新能力培养”(0.928)因子负荷值最高,同样的还有“教师教学”也达到了0.9以上,说明人才培养与教师教学是影响教育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在教育环境感知维度,校风、就业支持、校企合作均达到0.9以上,说明校风、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与校企合作情况是影响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三)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与期待
关于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 期望普遍乐观,态度两极分化
通过访谈发现,企业与家长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知比较乐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良好,技术性专业更佳:“我认为就业形式还算良好,很多高职生在最后一年就安排实习,高校负责企业校招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们更加看重专业对口的高职学生”(企业人资总监杨B先生1-2)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秉持着“高职是一条好的出路”的心理,家长对于孩子接受高职教育的态度普遍乐观,例如:“我觉得职业教育也挺好的,至少是一条出路,不用让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孩子过早的接触社会,还能学习一点专业技能”(家长徐Y2-1)在访谈过程最直观的感受到家长普遍不认为孩子读高职难以开口或低人一等,相反认为高职教育是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人才的绝佳途径,并对高职孩子的就业前景普遍持积极态度。
但学历歧视的现象在企业招聘中仍存在,“新冠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整体就不算乐观,招聘时当然是要看学历、学校的,高职生不占优势,说实话,高职和本科一起来应聘,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肯定倾向于本科”(企业人事部门蔡LG先生1-2)在这种观念下,高职生仍被视为低质量教育的产品。即使国家层面已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出台政策法规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高职学生处于社会环境中仍然感受到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观念上的鄙夷。
2) 市场偏好技术型,专业之间培养差距大
高职教育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培养质量、就业难度差距大。一部分企业雇主认为,不同专业就业情况不同:“就业前景整体较好……这个也分专业吧,有些专业的专业性不是很强,但技术性强的专业,比如信息技术、医疗(就业比较好),虽然我们公司需要财经商贸类人才,但替代性相对比较强”(企业人事部李HC先生1-1、1-2)并且,雇主们在就业良好的专业类别具有高度一致性“自动化专业、电汽、智能设备控制之类的,专业性强,也适配我们企业”(企业总经理董J先生1-3)“加工制造类、医护类,比较吃香”(企业人资副部长翟XH女士1-3)“计算机、互联网、医护类好一些,文科类相对不那么容易”(人资总监杨RQ先生1-3)。
由此可见,偏重于技术性的专业在专业技术培养质量上较高,就业难度小;文化艺术类专业往往在专业性上欠缺,就业难度大于前者。这与前文量化分析中“医疗卫生与加工制造类专业满意度高,文化艺术类、教育类满意度相对较低”的结论互相印证。
3)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岗位匹配度
企业招聘中最看重的三点:一是专业与岗位匹配度,这是被企业雇主最多提及和强调的,例如:“制造业对高职生的要求,一般就是比较注重专业的匹配,比如机械工程或者管理方面会优先考虑。”(企业管理者刘XN先生2-1);二是包括专业技能与知识和道德品质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一所企业的人资副部长表示,“我们比较重视的是求职者的专业技能,以及是不是能快速上手,为企业带来应有的价值。除此之外,需要认真负责,一些精细的工作如若粗心大意,懒懒散散,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伤害。”(企业人资副部长季LD先生2-1);三是包括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在内的基础竞争力。某企业人事部李先生表示高职生:“专业素质比较高,综合素质欠缺,比如英语能力、学习能力和基础文化知识,毕竟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不同……其实大部分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个人认知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人事部李HC先生3-1、3-2)而环境竞争力(学校、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条件等)不是社会认知重要的影响因素。希望国家给出政策推动更好的校企对接和联合培养,学校重点挖掘高职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这是企业对高职教育强烈的期待。家长最看重的三点分别是专业培养、就业前景和基础设施。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是家长对高职教育热切的期盼。
4. 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 宏观层面:顶层设计与思想观念双管齐下
1) 更新公众观念
根据调查结论,教育期待相对其他维度偏低,且专业适配程度期望得分较低,说明学生自身将高职教育作为“无奈的选择”,并没有太多期待。这种观念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受到普遍社会意识和观念影响生成的。访谈中也显示,部分企业管理者仍认为高职生是教育的低质量产品,即使是社会大环境呼吁高职教育与普教地位平等,但对于高职教育的歧视和偏见从未消失。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重知识轻技术”的崇尚观念,相对于体力劳动和工艺技术劳动,脑力劳动似乎是更高级的劳动形态,因此形成了对高职教育认知上的固化。
改变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必须使其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分工必然存在不同的职业划分和岗位工种,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是社会分工的必需品。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职业教育或许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政府应引导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并且使他们相信,高职教育是一种优质的、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教育,高职学生将来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栋梁。
2)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就业问题对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实习见习中的公平性更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企业还是家长,都突出强调就业问题,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各大主体最重视的问题。
为更好地发挥各相关主体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政府应当进一步维护就业市场秩序,并畅通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第一,政府应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加强政策宣传,一方面建立公开、便捷的就业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汇集并公布就业政策和信息,并积极利用公众号、微博等线上互动软件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的多方联动;另一方面,在线下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联合招聘会等,在拉进用人单位与高职学生的空间距离的同时,让供需双方切实了解彼此需求。
(二) 中观层面:加强培养、指导与对接
1) 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与基础素养协同培养
根据影响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的分析得知,教育质量感知中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是影响教育满意度的最突出因素。这就要求学院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加强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具体到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练、战”于一体 [2]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同时,在企业访谈中出现了企业花费大量成本与学校联合培养,但实习生很快跳槽的现象,因此,需要学校加强专业能力与基础素质的协同培养,重视思想品德、团队协作的培养。培养专业精进、基础素养优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2) 加强就业指导,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根据影响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的分析得知,教育环境感知中的“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校企合作情况”是影响教育满意度的最突出的因素。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纷纷将眼光聚焦于就业,但现实往往出现专业不对口、岗位不匹配,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入职培训的情况,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性与校企对接。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就业对接,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共享平台多措并举 [3] ,做好学生顺利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精准发力,可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展开详细探讨,在进行联合培养时精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的专业,可对在该企业接受一年以上企业实习且有意继续留岗的高职学生实施“青年管理培养计划” [4] 等。
3)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减少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因受到中国传统的“重知识轻技术”滞后观念的影响,加之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驱使,致使企业在高职教育培养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在薪资、员工福利、假期时长等将高职学生区别对待。事实上,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会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红利,根据“谁收益谁负担”原则,企业应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一方面,企业应自觉履行内部责任,从单纯的追求企业利益转变为追求企业–员工的双向互利共生发展模式,由看重学历向看重能力转变;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型企业可形成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情况年度报告,作为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产教融合成效的检验依据之一 [5] 。
(三) 微观层面:丰富自我,提升竞争力
笔者认为,政府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上的突出的就业歧视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影响,但总归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就业市场对人才筛选的标准往往具有隐秘性,从政策法律层面减少就业歧视可能会导致很多企业“阳奉阴违”。高职生想要重拾自信,必须从自身入手,自身有足够承担起社会建设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社会和企业的偏见自然烟消云散。
1) 增强自身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明确职业规划
在企业管理者访谈部分,不少管理者认为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突出,但在外语能力、基础文化知识和职业规划上欠缺。加之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在家待业”“慢就业”的现象,高职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进行长远且合理的规划。
据此,高职学生应该重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培养,明晰科学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清楚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进入工作之后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发挥对高职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竞争力。
2) 丰富学习经历
在差异性分析部分,明确了学习经历(努力程度、成绩排名、班干部经历)对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有班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总体满意度上偏高,因为他们会有更多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对学校各类服务的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更好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感知体验,因此满意度也就越高。
因此,高职学生应秉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拒绝故步自封,积极参与进丰富的学习与实践当中去,努力学习,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打造成为自信的尚方宝剑,真正成为“大国工匠”和社会栋梁。
文章引用
董笑天. 高职到高质:高职教育如何重拾自信?——基于苏鲁皖三省的调查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ards High Quality: How to Regain Confid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Jiangsu, Shandong and Anhui Provinces[J]. 教育进展, 2024, 14(02): 1988-19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308
参考文献
- 1.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 2. 曾先锋, 刘红霞. 高职教育满意度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11): 94-96.
- 3. 屈克英, 毕于民, 赵秀荣. 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院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9): 78-83.
- 4. 殷红春, 徐立侠. 我国高职教育满意度模型的设计与实证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27): 62-66.
- 5. 江雪儿.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