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4, 3, 51-5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sem
http://dx.doi.org/10.12677/ssem.2014.34B008
51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Hui Wang, Bo Xu
Management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Email: wang hwee @12 6.com
Received 2 May 2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e
deduced the hypotheses on how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ffect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
tion. These hypotheses were tested with 362 samples data through SEM analysis. The analysis re-
sult shows tha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hich explains 62 percent of variance of intention.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entrep re-
neurial inten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four dimension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which are separately called the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the opportunity competency, the in-
novation competency and the relationship competency. The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competency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hile the inno va-
tion competency and the relationship competency indirectly affect it. Actual ly, the former two
competencies are mediators for the latter two. Fu r the rmo re , the relationship competenc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competency.
Keyword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Mechanism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王 辉,徐 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Email: wang hwee @12 6.com
收稿日期: 2014年5月2日
摘 要
基于创业胜任力理论视角,提出了创业倾向的胜任力作用模型及其理论假设;然后通过上海松江大学城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2
问卷调查的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原动力、机会把握力、创新创造力和关系胜
任力四个胜任力对创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且具有非常强的总体方差解释力(约62%)。模型还显示,创
业原动力和机会把握力对创业倾向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创新创造力和关系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间接的,
主要通过创业原动力和机会把握力的中介作用对创业倾向产生影响。
关键词
创业胜任力,创业倾向,作用机制
1. 引言
创业倾向被认为是了解创业行为的重要变量,是实际创业行为实施的一个先导[1] [2]。许多研究从不
同的理论视角尝试分析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如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作用[2],如时间约束、任务难度、
社会压力、社会规范等;或者是人口统计特征和个人特质的影响[3] [4],如性别、年龄、教育、自我效能
(self-e fficacy)等。基于外部情境因素、人口统计特征和个人特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缺点是这些影
响因素往往是创业者后期很难改变或习得的属性因素。本文将运用胜任力理论视角对创业倾向的作用机
制进行研究。以绩效为导向所归纳取出来的胜任力因素则更具有实践导向性,并或抽具有外部干预或自
我提升的空间和途径。同时,在理论上将进一步丰富创业倾向研究,并为未来的整合研究提供更丰富的
理论视角。
2. 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
2.1. 创业胜任力的内涵与维度
哈佛大学教授 McClellnad在1973 年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的理论概念后[5],胜任力概念被明确地
定义为一系列个人特征,例如动机、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知识和技能等组成要素,这种个人特
征能区分组织环境中和特定工作岗位的绩效水平[6]。胜任力的概念延伸到创业研究领域后,Chandler 和
Han ks(1993)提出了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7],并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
能力”,这种胜任力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
创业胜任力已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一些文献对创业胜任力的构成维度及特征进行
了深入探讨。如表 1所示,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来源可能来自于文化
背景,或者是所研究样本具有群体性特征等原因。例如Man 等人一项以本土成长和国外成长企业家为比
较样本的研究发现[8],两个文化背景成长的企业家在关系胜任力和组织胜任力的行为要素与属性、以及
Table 1.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s
表1. 创业胜任力维度
胜任力维度 样本 作者
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
战略胜任力和承诺胜任力 香港中小企业主 Man & Lau,20 00
机会要素、关系要素、概念要素、组织要素、战略要素、承诺要素、
情绪要素和学习要素
浙江和北京中小
高技术企业创业者 张炜和王重鸣,2004
主动性、信息寻求、自信、捕捉机遇、组织意识、指挥、自我控制、
权威导向、影响他人、仁慈关怀和自主学习 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 仲理峰和时勘,2004
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
实践学习力和资源整合力 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创业者
王辉和张辉华,2012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3
知识和技能上都存在差异。
2.2. 创业胜任力影响创业倾向理论假设
基于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简称 TPB)[9],倾向(intention)被认为是
一种行为发生的直接前因,其可以有效地预测有计划的行为,并且行为倾向受到态度、社会规范和感知
行为控制的影响。创业是一个有意识和有计划的行为,创业倾向(entrepre neurial intention)在上世纪九十年
代开始得到国外研究的关注,成为创业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基于 Krueger [10]、B ird[11]、Liñán &
Chen[12]等人的创业倾向观点,本研究将创业倾向界定为个体创办新企业前的一种心理信念和行为努力,
其最终会导致个体采取实际的创业行动。
基于前文创业胜任力理论的讨论,本文认为不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甚至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群
体中,创业胜任力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作用也将会有所差异,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具体观
点如下:
首先,创业原动力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一项对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
查研究发现[13],激发个体创业最重要的动因分别是:追求利润和社会地位;渴望独立;创造一些属于自
己的东西;个人的发展;职业不满(如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王辉和张辉华[14]对十二位中国创业大学生的
案例研究发现,除了满足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具体目标外,能回报社会或给社会带来重要影响,也是一
些中国大学生有志于创业生涯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我们把创业原动力概括为对创业生活方式及
其成果的企望和追求能力。并且有假设 H1:创业原动力对创业倾向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机会把握力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创业研究领域把如何发掘和开发创业机会看成是创业的一个
核心问题[15]。因为创业本质上是一个围绕识别、评估和开发市场机会的过程,因此创业机会是整个创业
过程的起始点和关键点。全球创业观察机构(GEM)把创业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两种类型,根据
GEM 的调查数据[16],随着新经济的兴起,中国从 2006 年起机会型创业的比例开始超过生存型创业,达
到59.2%,生存型创业为 38.7%。根据 2010 年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0 中国大学
创业富豪榜”显示,大学生创业较集中在 IT和互联网等新机会涌现的新技术行业。由此可见,在宏观层
面上,创业机会也是一个国家创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即如果人们拥有更多创业机会的时候,创业行
为就会更多地涌现。那么,在个体层面上,那些能够识别、发现或开发出市场机会的人,其选择创业的
可能性就越大。即个体的机会把握能力越强,越有可能选择创业。因此,我们有假设 H2:机会把握力对
创业倾向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创新创造力对机会把握力的影响。创新创造力是指创新性地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包括创造和改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流程的能力[14]。德鲁克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或本质所在,
是创业者的一种工具,它能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能从产业与市场结构的改变、
出乎意料的情况、新出现的科学知识等诸多来源中发现创业机会[17]。创业机会的发现往往就是创业者能
对市场或环境变化的敏锐把握,并且能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开发这一机会。对于追求机会型创业来说,
创新和创造力是企业家发掘出创业机会,并将其转换成为创业持续成长的一种核心能力。在创业的整个
过程中,包括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形成阶段,创新与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假设 H3:
创新创造力对机会把握力具有积极影响。
第四,创新创造力对创业原动力的影响。在技术和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创造力往往成为创业
者和创业企业成长与成功的一种核心能力。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甚至把创新能力视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
心内容。但是,这并不能认为,有创新创造力的人一定会做出创业选择,因为在不同行业领域就业且具
有良好创新创造能力表现的人同样非常多。因此,创新创造力是否会导致最终的创业职业生涯的选择,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4
还要看创新创造力的实践过程及其所实现目标是否真正满足了个体的某些内在需求。作为一项失败率非
常高的行为,创新与创造是一个不断持续试错的过程,创业者要在累战累败的尝试中能坚持下来,除了
对失败的容忍和正确认识外,还需要创新创造的行为本身是否会满足创业者一种内在的激励性需求,以
激发并维持了其持久的创业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最终选择和追求创业生涯,是
因为这种创新创造行为引发并满足了个体的一些内在需求,激发其创业的原动力。为此,我们有假设 H4:
创新创造力对创业原动力具有积极影响。
第五,关系胜任力对机会把握力的影响。社会资本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通过对希
求性感知和可行性感 知的作 用来对创 业倾 向产生 影响[18]。同时社会资本也 是创业 机会的重 要影 响因素
[19]。创业者与朋友、同学、老乡、亲人等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创业初期也非常重要,尤其在中国文
化背景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案例研究显示,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
业灵感,带来创业资源,提供情感支持,以及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14]。此外,一些文献还
在组织层面上讨论创业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关系,特别是聚焦于与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20]。因此,
关系胜任力作为一种建立和维持个人之间、个人和组织之间互动关系的能力,在创业倾向形成阶段对创
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对创业机会未来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创业者可以借助自己
的外部关系来获得相关信息和评估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因此,在创业
机会选择的初期,创业者除了依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进行判断,更重要的还需要依靠外部的各种关
系来弥补或加强对机会的识别、评估和把握。为此,我们有假设 H5:关系胜任力对机会把握力具有积极
影响。
第六,关系胜任力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影响。创业是一个围绕着创业机会持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该
过程需要创业者能够时刻洞悉环境变化与挑战,成功的创业者就是能不断运用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创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业者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持续有效的互动,
通过这种互动来为各种创业问题的解决,从环境中猎取各类信息、资金、知识、人才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这些资源往往是创业者创新与创造能力发挥的重要源泉和前提基础;否则,创新创造将有可能陷于无米
之炊的境地,创业也可能在纷沓而至的问题中流产。因此,与外部环境中的组织或个人建立和维持良好
的互动关系,不仅能在创业前期帮助创业者识别、评估和选择创业机会,同时也能在创业实施过程中,
帮助创业者不断地提升与发挥其创新与创造能力。因此,我们有假设 H6:关系胜任力对创新创造力具有
积极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机会把握力和创业原动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倾向的两个重要胜任力维度;同
时,关系胜任力和创新创造力会通过机会把握力和创业原动力的中介作用对创业倾向产生间接影响。以
上四个胜任力因素在创业倾向的形成阶段将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制及其理论假设关系如下
图1所示。
Fig ure 1. Relationship betwe en ent repren eurial compet ence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图1.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作用模型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5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数据
在创业倾向研究中运用学生样本数据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12] [21]。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对上海松
江大学城 7所高校为主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 400 份,收回有效样本 362 份。7所高
校样本比例分别为:上 海对 外贸易学 院(36.5%)、东华大学(1 6 .7%)、上海外国 语 大学(11.9%)、华东政法
大学(12.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3.2%)、立信会计学院(7.8%)和复旦视觉艺术学院(1.2%)。其中男生
40.6%,女生 59.4%;大一 12.4%,大二33.4%,大三27.1%,大四 20.7%,硕士研究生 6.4%。
3.2. 变量及其测量
因变量主要采用 Li ñ án & Chen开发的测量量表[12],量表主要有 6个条目组成。该量表充分借鉴了
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测量个体为创业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量表得到了跨文化样本数据的支持(包括华人
样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自变量创业胜任力的四个维度主要采用王辉和张辉华开发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测量量表[14],4个自变
量分别有 4个测量条目,共 16 个测量条目。该量表的构建主要基于创业大学生的案例访谈研究,并通过
了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首先运用统计软件 SP SS16.0 对22 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样本适当性系数
KMO(Kaiser-Meyer-Olkin)的指标为 0.930,Bartlett 球形检验卡方值为 6144(df = 231,P < 0.001)。从探索
性因子分析结果看,22 个条目组成的创业能力维度模型结构较为清晰,各因子载荷在各因子上都大于 0.5,
不存在 0.40 以上的交叉负荷,总体方差解释变异量为 79.085%。同时,各因子的 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
0.8,总体一致性系数为 0.95。
然后,运用统计软件 AMO S17.0 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χ2 = 502.431、χ2/df
= 2.525、RMSEA = 0.087、IFI = 0.907、NNFI = 0.891、CFI = 0.906,各拟合优度指标值均达到可接受的
建议值以上。各变量的因素负载在 0.764~0.942 之间,显著水平都达到 0.001 以上。各变量收敛效度的组
合信度值 CR 均在 0.8以上,平均方差提取值 AVE 均达到 0.6以上。
以上检验说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测量量表收集的数据具备可靠性。
4. 结果与讨论
4.1. 数据分析结果
首先,研究首先运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 5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所有变量间均具有
显著相关关系(P < 0.001),并且理论假设所涉及变量间的关系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r 值处于 0.376 至
0.73 之间)。其中,创业原动力与创业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最强(r = 0.73),机会把握力与创业倾向之
间的相关系数值 r = 0.493,其余几个理论假设所涉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在 0.5 以上。因此,相关分析
初步验证了前文理论研究提出的关系假设。
然后,对理论模型及假设进行检验。研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AMOS17.0 对图 1所示的模型进行拟合
检验,模型主要拟合指标为:χ2 = 503.796、χ2/df = 2.494、RMSEA = 0.086、IFI = 0.907、NNFI = 0.893、
CFI = 0.907,拟合值均达到可接受的建议值以上。各变量间回归系数值如表 2所示,创业原动力、机会
把握力、创新创造力和关系胜任力四个变量对创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方差解释达到 62%。说明创
业胜任力对创业倾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模型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6
Table 2. Regression weights a nd P-value
表2. 回归系数与P值
假设 路径 回归系数 P
H1 创业原动力→创业倾向 0.694 <0.001
H2 机会把握力→创业倾向 0.196 <0.001
H3 创新创造力→机会把握力 0.300 <0.00 1
H4 创新创造力→创业原动力 0.617 0.0 01
H5 关系胜任力→机会把握力 0.437 0.0 05
H6 关系胜任力→创新创造力 0.634 <0.00 1
4.2. 结果讨论与启示
本文对创业胜任力影响创业倾向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以上数据分析结果为两者的因果关系提供
了一个坚实的实证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胜任力对创业倾向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方差解释达到
62%),其解释能力甚至超过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22]和综合理论模型[12]。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创业倾
向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人口统计特征如(如性别和年龄)、个人心理特质(如自我效能)与外
部环境因素(如社会规范)等理论概念相比,胜任力概念在实践操作上更具有外部干预的优势。因此对创业
胜任力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能更好地对创业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以下分别对模型中涉及的四个创业
胜任力维度进行讨论:
首先,创业原动力。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原动力对创业倾向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的影响,创业态度成为预测创业倾向的一个重要变量。但是创业态度的缺点是与创业倾向在概念内涵上
非常接近,并且往往受外部情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一个有良好创业态度的人,由于家人和朋友的反
对等原因而可能放弃创业,但是一个创业态度表现差的人,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了创业。创业原
动力是对创业生活方式及其成果的一种企望和追求能力,主要测量个体所拥有的创业需求与创业价值观,
与创业倾向的概念内涵能更好地区分,其形成也往往与个人的生活与教育经历相关,具有一定稳定性和
持久性。对于不同的创业群体或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业原动力会存在差异性,因此未来可以拓展到不同
创业群体和创业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其概念内涵进行更丰富和完善。
其次,机会把握力。创业者如何发现或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15]。根 据GEM
的定义[23],机会型创业是指个人感知到创业机会,并且由于个人偏好而选择了创业,创业机会对创业者
产生了吸引或拉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那些识别、评估和开发机会能力强的人往往会有更强的创业倾
向。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不仅很好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并且模型还进一步反映机会把握能力与个体的创新
创造力和关系胜任力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即机会把握力实际上还在其他创业胜任力与创业倾向之间起
了中介效应的作用。这也就说明,在激发创业倾向的个体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机会把握力是首先需要
重点关注和培养的创业胜任力维度。
第三,创新创造力。创新创造力被视为创业的一种核心或本质能力,并且人们相信,只有具备一定
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人,才更有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创造力对创业倾向
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但是创新创造力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其需要通过机会把握力和创业原
动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这点带来启发就是,在创业倾向的形成阶段,创新创业力的培养需要能促进机
会把握力和创业原动力的改善。由此,我们首先应把创新创造力视为一种实践导向的能力,甚至将创新
本身就视为一种实践,因为一些研究表明,许多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全是在与客户和市场互动的过程中实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7
现[14],这样的创新创造能力才能较好地转换成为真正的市场机会。并且,对个体创新创造能力影响的认
知,不仅要与个人的成长与成就有关,还应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成就等因素联系起来,使之激发出
一种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创业原动力,这样个体所获得的创新创造能力就更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创业倾
向和行为。
最后,关系胜任力。尽管社会资本理论对创业倾向已有很好的解释力[17]。但中国人的“关系”是与
社会资本相近但又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一个理论概念[24]。与社会资本类似,关系的重要功效是能为行动者
带来目标实现所需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而其本土化的特征在于,关系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价值取
向,是身处其中的行动者会潜在遵循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取向,并会对其创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一
些研究初步发现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对创业倾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关系胜任力对
创业倾向的重要影响(总体影响系数达到 0.395),并且发现关系胜任力会通过机会把握力和创新创造力的
中介作用对创业倾向产生间接影响。这初步说明在创业倾向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关系胜任
力存在复杂且重要的作用机制,未来值得做更深入的关注。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630199)、上海市高校 085 工程项目、上海对外
经贸大学 2014 年度校科研平台(智库)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Fayolle, A., Gailly, B. and Lassas-Clerc, N. (2006)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 ren eurs hip edu cation p 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30, 701-720.
[2] Lee , S.H. and Wong, P.K. (2004)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echnopreneurial intentions: A career ancho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 turi ng , 19, 7-28.
[3] Markman, G.D. and Baron, R.A. (2003) Person-entrepreneurship fit: 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
prene urs t ha n othe r s . Human Resour ce Managemen t Review, 13, 281 -301.
[4] Wilson, F., Kicku l , J. and Marl ino, D. (2007) Gender,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
tions: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1, 387-406.
[5] McClelland, D.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 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14.
[6] Spencer, L.M. and Spencer, P.S.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8.
[7] Chandler, G.N. and Hanks , S.H. (1993) Measu ring the perfor mance of emerging b usinesses: A validation study. Jour-
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8, 391 -408.
[8] Man, T.W.Y., Lau, T. and Chan, K.F. (2008) H ome-grown and abroad-bred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 study of the in-
fluences of external context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16, 113-13 2 .
[9]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
211.
[10] Krueger, N.F. and Carsrud, A.L. (1993)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ntre-
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5, 315-330.
[11] Bird, B. (1995) Towards a theo ry of en trepren eurial competency. Ad 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 ce and
Growth, 2, 51-72.
[12] Li ñán , F. and Ch en, Y.W. (2009)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
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3, 593-617 .
[13] Giacomin, O., Janssen, F., Pruett, M., et al. (2011)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Differences
among Ameri can, Asian and Europea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7, 219-238.
[14] 王辉, 张辉华 (20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 81-86.
[15] 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 25, 217-226 .
[16] 高建等人 (2008)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8.
创业倾向的胜任力影响机制研究
58
[17] 德鲁克 (2002) 张炜译. 创新与创业精神.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42-43.
[18] Li ñán , F. and Santos, F.J. (2007) Does social capi tal affec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
nomi c Research, 13, 443 -453 .
[19] 张玉利, 杨俊, 任兵 (2008) 社会资本, 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
管理世界
, 7, 91-
102.
[20] Man, T.W.Y. and Theresa, L. (2000) Entrepr eneurial co mpeten cies of SME owner/ managers in the Hong Kon g servi ces
sector: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8, 235-254
[21] Veciana, J.M., Aponte, M. and Urbano, D. (2005)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entrepreneurship: A two coun-
tries co mparison. 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1, 165 -182 .
[22] 李永强, 白璇, 毛雨等 (2008) 基于TPB 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软科学
, 5, 122-128.
[23] Harding, R., Hart, M., J on e s-E va n s , D., et al. (2002)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London Business School, Lon-
don.
[24] 翟学伟 (2009)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社会
, 109, 121.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