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新闻传播科学, 2013, 1, 9-14 http://dx.doi.org/10.12677/jc.2013.1300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jc.html) Open Access 9 Typical Reports’ Weaknes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Lian gpi n g Wang 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liangpingsy@126.com Received: Oct. 30th, 2013; revised: Nov. 15th, 2013; accepted: Dec. 3rd, 2013 Copyright © 2013 Liangping Wa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3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angping Wang. All Copyright © 2013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Reports on typical characters has been a long traditional history news reporting way in China. It reflects China’s typical characters in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r 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ypical report. Although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times of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re has been weak en ing pheno menon in recen t years. Th e pheno menon co mes fro m economic and social reasons, and more reports can’t adapt the social needs along with the tim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 port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typical report weakening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aracters in China. Keywords: Reports of Typical Characters; Weakening; Reasons; Characteristics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汪良平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 Email: liangpingsy@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10 月30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1 月15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2 月3日 摘 要: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报道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大量的典型报道, 我们可以看出其反映出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社会与历史的自身特点。虽然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革命 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经 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更具有报道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因。本文试 图对典型报道弱化的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来探讨出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特征。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原因;特征 1. 引言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形 式,这种报道形式对落实我们党“全党办报”和“群 众办报”的具体新闻报道表现形式之一。典型人物 报道在我国新闻报道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较长的 时间。1942 年4月30 日,《解放日报》上刊发了《模 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从此开启了我国典型人物 报道的发展历史。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 在这种典型报道中出现了弱化现象与问题。同时, 在国内学术界也出现过对典型人物报道是否存在弱 化的现象,也存在不一致的观点,至今也没有达成 一致的认识。这就需要我对此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 析与研究,进而为这一现象试图找出一些相应的对 策与建议。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Open Access 10 2.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历史演进 2.1. 典型人物报道的界定 “典型人物报道指的是报道者对社会生活中先 进而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指导意义的人物所作的深度 报道。” [1]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典型人物进 行宣传主要目的,是要宣扬社会中具有典型的积极的 人物,来反映社会现象、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从而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党主张提出“用先进的 理念教育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大力提倡 运用与宣传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典型人 物进行多种形式的报道,从而最终发挥新闻传播舆论 的积极导向作用。 2.2.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演进 1942 年4月30 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发了《模 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从此开启了我国典型报道 的发展历史。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宣传报道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具有其 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革命年代和社会主 义革命与建设中涌现的无数典型人物与事件,通过对 这些存在于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典型人物事件,通过新 闻舆论的途径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既可以报道这些 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又可以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途 径,着重发挥这些典型事迹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宣 传与示范作用。新中国解放以来就涌现出诸如孟泰、 黄继光、邱少云、王崇伦、郝建秀、雷锋、焦裕禄、 徐虎、李素丽、孔繁森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 这些人物的诸多感人事迹就是通过不同的新闻媒体 进行报道而被大家所熟知的。 朱清河在《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一书 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典型报道大致分为 5个发展 阶段:典型报道的顺利期(1949~1956年);典型报道的 曲折期(1957~1965 年);典型报道的悖论期(1966~1976 年);典型报道的复苏期(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 期);典型报道的低潮期(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今)[2]。 加上 1942 年典型报道的萌芽期,我国的典型报道大致 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的典型报道主要通 过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来进行体现,所以我国的典型 人物报道所呈现出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致性,因此 我国典型报道与典型人物报道所体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与的历史演进相一致。 3. 产生典型人物报道弱化的主要根源 3.1. 当前典型人物报道弱化的现状 “在延安根据地的《解放日报》上……一年时间 里报道的人物新闻就有三千多条,开创了一代新风。” 虽然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现了诸多的模范和 先进人物。可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典型报道 在新闻媒体中,不仅在报道数量上而且在报道后所产 生的社会影响力方面均处于一个弱化的趋势,呈现出 弱化的现象。《光明日报》所宣传的典型人物“平均 每两三天就有一位知识分子先进人物被请上报纸”, 到九十年代的1994 年新华社“平均每月 2个”到 1996 年以来中央媒体一二个月推出一个[3]。这些现象的产 生让我们不得不对典型报道中产生弱化的现象进行 反思。 3.2. 当前典型人物报道弱化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和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之 所以会出现典型报道弱化现象,我认为是主要由于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经 济各界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与进步的同时,人们追求 由过去以精神信念的为主转化为一切以经济利益为 中心。在许多传播媒体与受众中,追求眼前的经济利 益而不顾国家、他人、家庭事件的发生与报道频见媒 体与报端,这反映出人们在迅速发展的生活中正被经 济所迷失方向,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所应 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社会迅速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 仅仅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满足精神方面的享受,而 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善于利用包括媒体在内 的多种手段树立全民的良好的道德观念。 大量媒体为了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大量低级趣 味的文娱报道、时尚报道屡见报端,而对媒体起到舆 论引导作用的典型报道不予重视。只注意迎合人们文 化舆论消遣的需要,不同程度忽视了媒体的导向作 用,忽视了媒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作用,不同程 度上使新闻报道走向平庸化,极大地削弱了典型报道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Open Access 11 的积极传播效果。造成了“正面典型报道不仅没有产 生良好的作用,反而具有负效应”[4]。由于典型人物 是来自群众,是广大群众的一员,已被广大群众所接 受和认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真正的典型。这样的典 型报道以后,才能让广大读者觉得可亲可近,其所形 成的媒体舆论场才会和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相一致, 才会形成共鸣和轰动效应[5]。 与此同时,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也在追求着经济利 益最大化为其工作目标。新闻媒体最求经济利益的最 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必须要把经济利益和社会 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单纯为了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而 忽视或淡化社会效益,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在我国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果不考虑社会效 益、不加强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那只会使人们在观 念上陷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思想追求的方向发 展,最终只会使我国的社会发展陷入经济利益追求的 泥潭而迷失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大众媒体能起不到 在新闻舆论中有效的引导作用。 2) “完美”型与现实间存在差距 在典型报道中所宣传的典型人物、事件,一方面 在报道形式上过于僵化,从而给受众产生一种缺乏新 鲜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典型报道所宣传的一些典型人 物、事件表现出过于“完美”,从而易于使受众觉得 其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从内心中产生一种逆反的 心理,从而对典型报道失去兴趣。加之,媒体为了突 出典型报道更能吸引广大人们的时代性,往往是只强 调正面的轰动效应,突出宣传效果,突出典型的无私、 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觉得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对 典型报道失去兴趣。大家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 完人”,完美无缺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6]。既然现实中 不会存在完美的人,随着宣传完美型的典型人物,就 会在人们中产生的一些不信任、怀疑的情绪的产生, 进而发展到对典型报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严重发展 为对典型报道抵触的情绪。 同时,对新形势下典型报道不能老是一种格调, 塑造出来的都是“高、大、全”的典型人物形象。多 年来,典型人物报道已经形成这样一套程式:先进 = 自我牺牲 + 亏待家人 + 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 + 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3]。更重要的是,由于 担心先进人物的缺点会损害其光辉形象,典型人物报 道大都忽略了先进人物所有缺陷[6]。因为这样的过于 完美的典型人物更能够突出典型人物的伟大形象。缺 乏时代性和典型的个性特点,从而造成不能当前飞速 社会发展下的受众口味变化的需求相适应,从而使受 众缺乏关注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使典型报道达到以前 所有过的轰动效应,最终导致社会中对娱乐明星的追 求。而把典型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先进人物视为“傻 子”,并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为常人所不能理解,从 而弱化了作为先进典型在社会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典型报道要在大众媒体迅速发展今天能够吸引 更多人的眼球,最主要是要实现主题的创新,“一旦 这种形式变得司空见惯,受众会毫不犹豫地抛弃” [7]。 加之,个别典型在报道后,不注意保持原先的形象, 也给典型们“抹黑”,从而削弱了典型人物在人们心 目中的优秀形象。 3) 存在“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 我们从媒体及发生在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可以看 到,在许多英雄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作斗争的过 程中难免是英雄自身受到伤害的情况。公安部中华见 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李顺桃指出:“同样一个行为、 同样一个人,有可能成为人前歌颂的英雄,也有可能 成为人后默默流泪的弱者。”2009 年03 月12 日的《法 制日报》还指出“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见义勇为人员医 疗救助的绿色通道,见义勇为人员受伤住院,往往得 不到及时救助。而建立了绿色医疗通道的地区,由于 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无人 支付,给医院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绿色通道往往陷 入尴尬的境地。”[8] 新闻报道主要报道英雄的先进事件可以催人奋 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受了伤的英雄们在受伤 进行医治却被社会或单位所忽视的伤心事件的发生。 大多数英雄们是家庭的主要支柱,他(她)所受的伤不 能得到社会的及时救治,不仅对于英雄的家人来说是 不能接受的,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 那些牺牲的英雄们的家庭给予关怀与帮助,是社会应 该给予保护。否则就会造成对英雄们及其家庭造成不 必要的伤害,也会使在社会上产生负面的效应。如果 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面对家人的责怪、他人的不解和 社会的冷漠,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去见义勇为[9]。 据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于 2001 年初对历届全国 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 64位烈士的家属及子女就学状 况进行的调查表明;64位烈士家庭中,42家相当困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Open Access 12 难,人均月收入不足200 元,29名烈士子女因困难辍 学、失学。据了解,这些见义勇为烈士家庭长期不能 脱贫,而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2000 年比上年增加了 11 户[2]。 在社会上还出现着在英雄们奋力与不法歹徒奋 力进行斗争的同时,而围观的观众有的不予以配合、 协助,这些现象也同典型报道中使“典型”形成鲜明 的不协调。同时,对典型事件的人物、事件的后续报 道大幅度减少,使人们产生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失落 感。 4) 中西文化冲突 典型报道作为中国及前苏联新闻传播学所具有 的传统报道方式之一,一度被认为一系列新闻媒介 “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党和人民新闻 事业的重要职能之一”[10],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 乐见的形式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研 究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在不断引入西方一些科 学的传播形式与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西方的价值 观与思维模式,这就给具有东方特色的典型报道及所 倡导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造成了一定的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开始 多元化,加之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 中西方文化交融,社会呈现复杂化局面[11]。因为东方 文化主导勤俭、朴素为时尚的生活方式,崇尚的是精 神和信念的追求;而西方则崇尚自由、享受的西方生 活方式,追求的是物质与感官的享受与刺激。这就形 成了由两种不同文化差异在新闻传播中所产生的文 化冲突,是中西方文化在大众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在 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冲突与碰撞。 所以新闻媒体就要积极发挥包括典型报道在内 的多种形式,在积极汲取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进的东 西,摒弃起落后的东西,使新闻在一个健康而正确的 轨道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 假新闻贬低典型人物 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一些媒体为了吸 引受众的眼球,在进行宣传过程中为了使典型人物所 表现出更具时代性的特点,违反了新闻报道最基本的 客观事实性的特点,对典型报道中普遍存在着被任意 拔高、随意放大的现象,甚至是制造虚假的新闻的现 象。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中后期,典型人物报道 上这种“假大空”式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突破[12]。 比如被湖北人所熟悉的、发生在湖北省十堰市某 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道中,被当地新闻媒体报道为典型 的楷模,并准备在全省各地大力进行宣传“三讲”活 动中的“典型”,后来被发现是条假新闻的不良事件, 一时舆论界哗然。这也使人们对于以往所报道的典型 事件予以重新审视。尽管出现在新闻典型报道所出现 的造假事件是极少数的现象,但对典型报道产生不良 的负面效果却是巨大的。 我们党一直主张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 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 品鼓舞人”,通过树立正确的典型来引导社会的思想, 而不是要制造出虚假的典型的虚假新闻来糊弄人。这 样的新闻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而会使典型 报道引入死胡同,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坚持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相违背的,是得不偿失的。 4.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特征 1) 时代性 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要具有现实生活的社会指 导作用,反映一定时代涌现出来的弘扬时代主旋律典 型人物。“典型报道,尤其是重大典型的报道,需要 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振共鸣,捕捉时代旋 律上的音符。”[13]正是由于典型报道中所反映出的时 代性,才使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需求,在现实生 活中产生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我国关系当前的典型 人物报道,大家就会发现中央各级新闻媒体不断对出 “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一系列报道。 通过这些报道,反映生活在基层生活的普普通通的人 身上所折射出时代性。“正是由于典型所代表的崇高 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才会让人肃然起敬,而这 种时代精神往往决定着典型的境界和高度。”因此, 只有具有时代性、能够具有一定的典型高度的典型人 物,在社会现实中所产生的宣传效果相对较好,所发 挥的舆论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2) 典型性 所报道的典型人物事迹,既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诸 多人物之一,但在这些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又不是太 平常、太普通的,这些典型具有区别于人物的个性特 征,否则就不能体现出其突出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报 道典型人物时,应该要着重运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与 事件,来阐述典型人物的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Open Access 13 性。要能够“善于从综合、抽象的事实当中挖掘出具 体的、有说服力的典型事实来,把对事物共性的表达 转化到能够充分体现共性的具体事实上来。”[14]通过 这些人物身上所反映出的,既有普普通通人所具有的 共性特点,也有不同与平常人所具有的典型特性。最 能感动人的就是体现在这些“平常人”身上所展现的 “不平常”之处,所以能否在典型人物中发掘出典型 之处,是一个典型人物能否发挥主要宣传价值的关 键。当然,也不能为了一味突出个人的典型性,而把 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人宣传成为一个“完人”,这也是 不可取的。 3) 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 ,关心人,爱护 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 怀。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 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 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 度化,法律化[15]。典型人物报道,体现的是通过典型 人物的言行和事迹,来反映人的本性,体现人的精神, 倡导对人性的尊重。所以大量的典型人物,都是鲜活 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代表,脱离现实生活的人物进行 的纯粹的理论宣传是不可能产生生命力的。“从人文 角度出发,新闻传媒的关怀对象,显然应该是人性的 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13]因此,要体现典 型报道中的人文性,可以在宣传报道中通过对人性中 得以体现出来。 4) 现实性 典型人物的现实性,是体现在这些典型人物的的 确确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不是存在于文学作品 中的虚构的人物。贴近现实的报道,“并非指概念上 的空间距离,它更深的内涵是缩短记者与典型心理 上、情感上的距离。”[16]对于典型人物报道,必须要 注意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 有真实反映现实的典型人物,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社 会效果,才能发挥出典型报道的魅力。典型人物通过 新闻报道走进人民心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7]。 新闻报道的典型人物,必须要是完全真实的,对这些 典型人物的报道是不允许为了达到突出典型人物和 扩大宣传效果而有杜撰和虚构的成分。在具体进行宣 传典型人物的过程中,要如实进行报道,但具体采取 何种报道方式则可以进行策划。 5. 改变典型人物报道弱化的对策与建议 5.1. 注重创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面貌日新月异, 新闻的典型报道也要适合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与 思维模式多元化的新变化,以及受众心理发展的时代 特点,对典型报道在报道形式上进行改变。既要反映 时代主旋律、根据时代的需求、站在时代的高度,又 要在典型报道方式上进行改革。社会中涌现的典型人 物是典型的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的人。 对其典型报道要予以适当的提炼加以客观报道,改变 以往典型报道僵化单调的宣传模式,在新时期继续发 挥其更加在新时期的舆论导向作用。创新传播模式, 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传播,优势叠加,不仅 巩固和扩大了典型宣传舆论阵地,更拉近了典型人物 与受众间的距离[18]。 5.2. 与时俱进 首先,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世界向着全球化多极 发展。它的发展对社会、人们的思维产生的冲击、影 响和相应的不同反应,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认 识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特别是中西方交流 中会出现文化思维方式的冲突,新的思维模式会打破 国家、民族、种族等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最 终影响到新闻传播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 义上的典型人物很多已经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了。” [19] 新闻报道也只有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的新特点作出相 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新闻报道的需求。 其次,随着社会全球化、集团化发展的同时,各 种新闻媒体也在进行着不平等的传播扩张与竞争。特 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 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在报刊数量繁多、报纸容 量趋于极限、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各媒体侧重 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点,而对典型报道的社会效益有所 放松,致使对典型的宣传不再有以往的宣传力度。在 加强新闻的客观性的前提下,使典型人物的报道,能 够适应受众的需求,使典型人物的报道更能够“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这一传统的宣传工 具,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党和政府 的舆论喉舌,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弱化及特征 Open Access 14 5.3. 加大监督力度 一方面,加强对新闻典型报道的监督,确实做好 新闻的“把关人”的作用,杜绝典型报道中的弄虚作 假现象,树立典型的堡垒作用。对于在典型报道中的 弄虚作假现象要严肃查处,严查造假的媒体和媒体 人。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细节可以 说是先进典型人物形象能否立起来的关键[20]。另一方 面,对于典型人物的事后监督力度。既可以通过社会 舆论的监督,也可以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所在地基层 组织进行监督。 同时,社会要建立一个对典型人物由于见义勇为 所造成的被伤害者的国家补偿的保障机制,确保这些 英雄的血不能白流。从而能通过宣扬见义勇为的事 迹,达到实现弘扬正气,通过宣扬正义与道德的力量 正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全社会要齐心协力,不使“英 雄流血又流泪”,也不让以前的典型由于过去的付出 而现在要求享乐而脱离群众的现象,要是典型成为刻 在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 6. 结束语 面对近来典型报道的弱化的现象,必须要发挥大 众媒体的社会效应,积极地弘扬主流思想,顺应历史 的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改变与更新观念,通过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报道 方式发挥典型报道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发挥其在 抵御西方价值观中的重要工具,使典型报道在新形势 下得以发挥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使典型报道在新形 势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并发挥日益重要的舆论导向作 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欧阳明 (2006) 深度报道写作原理. 第二版, 武汉大学出版 社, 武汉, 183. [2] 朱清河 (2006) 典型报道: 理论、应用与反思. 武汉大学出版 社, 武汉, 147. [3] 张萌 (2006) 新时期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硕士论文, 山 东大学, 济南. [4] 张啸伟 (2012) 典型人物报道失真的原因及防范. 中国地市 报人 , 4, 14. [5] 康青选 (2008) 论新时期典型人物的报道. 新闻爱好者 , 2, 47 . [6] 李华 (2009) 走出电讯报道的误区. 军事记者 , 4, 17. [7] 赵振宇 (2005) 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 119. [8] 徐伟 (2009)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见义勇为保障条例. 法制日 报. [9] 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北晨网. http://www.morningpost.com.cn [10] 方汉奇 (1999)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三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北京, 360. [11] 秦力勇 (2009) 新时期典型报道浅论. 青年记者 , 9, 35. [12] 李莉 (2010) 用发展的眼光看典型人物的报道变化. 新闻采 编 , 3, 47. [13] 吴小君 (2005) 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 苏州. [14] 张小艳 (2008) 典型人物报道的求同存异思维. 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 , 6, 72. [15] 李北陵 (2006) 人文的含义. 语文世界 : 教师之窗 , 9, 18. [16] 朱丽 (2012) 典型报道如何实现“三贴近”. 记者摇篮 , 1, 31. [17] 张之代 (2012) 正确处理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三个关系. 新闻 世界 , 6, 32. [18] 叶萍 (2012) 新时期先进典型的发现与报道创新. 视听纵横 , 3, 38. [19] 王海霞 (2009) 新形势下典型人物报道新探求. 新疆社科论 坛 , 6, 88. [20] 赵兵 (2010) 如何做到典型人物报道的真实可信. 视听纵横 , 3,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