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4 No.04(2015), Article ID:16594,7
pages
10.12677/ASS.2015.44045
The Rhetorical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Idio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i Wang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Received: Dec. 4th, 2015; accepted: Dec. 21st, 2015; published: Dec.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gress needs further study of rhetoric. The spread of Chinese splendid culture needs rhetoric as a support. An excellent Chinese teacher needs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rhetoric. This article from two aspects of ancient poetry and idiom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rhetoric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gress. The main rhetorical devices are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allusion, exaggeration, repeated and intertextuality, which explore the secrets and greatness of the Chinese rhetorical app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has made some analy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which may occur to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and idoms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gress.
Key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gress, Ancient Poetry, Idioms, Rhetoric, Chinese Culture
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成语的修辞运用
王伟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 邯郸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4日
摘 要
面对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国外孔子学院的飞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进需要进一步研究修辞学。传播中国灿烂文化需要修辞学作为支撑,作为一名优秀的汉教老师更需要深入了解修辞学。本文从古诗词、成语两方面来说明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重要性,主要列举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用典,夸张,反复,互文,探究了中国古代修辞运用的奥妙和伟大。同时就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古诗词、成语的运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古诗词,成语,修辞,中国文化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汉语热和汉语普世化。当留学生走进我们的校园,只是简单的,片面的,生硬的接受语义、语音、生词等基本的知识,中国上下5000年的华夏文明是很难在世界上发扬光大[1] [2] 。成语和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他们拥有着日积月累的文化熏陶,凝固着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心理构造和民族品格,很多国际友人和留学生在被古诗词、成语的魅力深深折服之际,却也同时被其中抽象的修辞方法所困扰。修辞是各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之一,它的作用是使语言增强表现性和表达性。西方国家也具备修辞学,但是如果用西方传统的修辞学来感悟具有显著中国民族特点的成语、古诗词,很难体会到成语、古诗词的灵性和魅力,难免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对于成语、古诗词修辞的奥妙也是一知半解 [3] - [5] 。外国人接受中国汉语并不是简单的想要掌握语言,他们更是想要了解汉语中所代表和渗透的中国文化 [6]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成语、古诗词的修辞运用已经迫不容缓。
修辞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是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中,采用创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精明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表达意思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修辞又称为辞格或者辞式。不难发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并没有得到及时的重视,只不过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开放政策的快速发展,孔子学院在其他国家的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是教授语音,语义,生词,词汇,而将修辞学避之不理,将其高高挂起,让留学生自己去感悟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中国汉语修辞,那么在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巨大差异性的同时,让外来友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运用西方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修辞,想必会闹出不可避免的笑话,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5] [7] - [9] 。
修辞本质是促进更好交流的一种手段。它拥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罗马的大文学家亚里士多德 [5] 就已经撰写了《修辞学》一书,我国古代《易经》中也明确出现了“修辞立其成”,其意思表达的是修辞的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古代所理解的修辞和我们现代所研究的修辞终究是会变化的,西方所理解的修辞意义和我们中国所理解的修辞肯定也是有所差距的。在与留学生的交流中只是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语言和口头语,让留学生对中国修辞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确,简单的交流没什么问题,但是想要达到言简意赅,语言灵动也是比较困难的 [10] [11] 。所以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将修辞学提上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程迫在眉睫。
比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手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称为打比方。它实质是用具有本事物相似特点的其他事物来描述本事物,也可以说是把甲想象成乙,通过乙来认知甲。采用这样的修辞方法,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把所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脑海中,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充满创造力。学好比喻修辞,不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用法是常见的,它融入于古诗词中塑造出古诗词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衬托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渲染出朦胧的艺术意境,创造出让人联想的艺术效果,却又有着独一无二的俏皮可爱。古往今来的大家都喜欢把这样的修辞手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来,用巧妙的比喻来表达自己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的比喻,留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古诗词中的比喻修辞,比较含蓄委婉,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汉教老师应该抓住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在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归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来被世人称道,忽然一夜春风吹来,所有梨花都争先开放,以梨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随风飘落的冬雪落在树上,引发读者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与此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向上的无限春意。在留学生的学习中,只是单纯的传达出对春天的渴望,而不将语法,修辞用精确的语言讲述出来,即使学习的时间再长,写出的汉字再漂亮,恐怕说起汉语也只能略知一二。与韩愈《春雪》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匠心略同,都是以花喻人,但其又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待留学生,不能强求他们马上掌握知识,需要我们做的是对其不理解的地方多多举例说明。
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的“手若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是魏国民众来形容卫国公夫人庄姜的美丽的,用植物出生的叶芽来比作女子柔嫩洁白的手,用凝冻了的油脂来比作女子光皙白嫩得皮肤,把女子美丽丰满的脖颈比作幼虫,把女子的整齐洁白的牙齿比作葫芦瓜籽,庄夫人的冰肌玉骨,千娇百媚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比喻手法表现得潜移默化,生动形象,即使合上古书,一个倾国倾城,貌美如花的美人即刻跃然脑海中,令人不得不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这种语句一般的中国人理解起来都是一头雾水,更不要说从小生活在国外的留学生了,作为汉语教学老师,要尽可能的传递具有修辞学方面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是凭空而来,所以在他们知道词语的表面意思和词语的历史来历同时,来理解中国词语运用的手法技巧,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留学生体会异国文化差距的魅力。
四字成语中,其中有一字带有像“如”“似”“若”的一般都是运用比喻手法的。“守口如瓶”是把被瓶口塞紧的瓶子比作嘴巴,形容嘴巴严实,不透漏秘密。“情同手足”是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比作手和脚的关系,形容关系亲密,像亲兄弟一样。“春深似海”用大海的深广比作春天魅力无穷的景色,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呆若木鸡”中,一个人发呆的神情被比作一只木鸡,形容因为害怕或者恐惧而发愣的样子。简单的去说明成语的意思,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吗?我们更应该用活泼形象的表达方式将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拟人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赋予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段。将除人类以外的一切事物人物化,使他们具备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会拉近事物和人之间的距离,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表现色彩鲜明,语言更加形象逼真 [5] [7] 。通过HSK考试结果发现,留学生的低分作文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修辞手法运用的比较少,书面语言枯燥。
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堪称运用拟人的经典,把青鸟比作传递信件的使者,“殷勤”是指人的动作,却赋予了青鸟,让青鸟有了人的特征,去蓬山的无奈,孤独感情。留学生掌握了修辞手法才可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诗是苏东坡年少时和妹妹在一起所写,原为“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随后苏东坡妹妹改为“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扶”字不仅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更是写出了风与柳的缠绵,使无形的风有了知觉,表现的更加灵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了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以上诗句,中国人理解起来都有点费劲,留学生面对更是一头雾水了。他们不会懂“扶”和“舞”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耐心引导,详细讲解。
在曹植《洛神赋》出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两个成语来形容女子轻盈如燕的舞姿。“翩”字是指鸿嬉水轻盈疾飞的样子。“惊鸿”并非受惊之鸿,而是出自《曹植赋》的“翩若惊鸿”,美女轻盈飘逸的舞姿比作惊鸿水边嬉戏的样子。“春风得意”“闭月羞花”“怒发冲冠”“柔情绰态”“狐朋狗友”“草木皆兵”都是运用拟人的手法。都是将人的动作放在了事物了身上,使事物有了人物的情态,动作,感情。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让留学生明确的是拟人手法是指主体中必须有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用典分为明典,暗典,翻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表达出用典就是用恰当简洁的古代典故语言来表达现在丰富的今意。使用用典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表达委婉而含蓄,语言言简而意赅,论点更有依据,达到力透纸背,落地有声的效果,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在向留学生讲述用典手法时,我们要多多介绍我们中国历史的典故和文化。让他们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掌握一国文化。
以典入诗的做法在诗人中很常见,大都是古代诗人巧妙,恰当的运用前人的诗句或者典故来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歌曲,当年他沉醉于靡靡之音,与歌妓夜夜欢歌,将朝廷政务置之不理,不久便朝庭覆灭,国家灭亡。现在杜牧借《后庭花》的典故是见到了晚唐衰败的情景,群臣却沉迷于酒色,国君不理朝政。想到如此,便觉得唐朝很快会步陈后主的后尘了,表现出了杜牧对唐朝命运的担忧。在晚唐衰落时间写到了已经灭亡的陈后主所作的《后庭花》,就是用来讽刺当今晚唐的不久的衰败的下场。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对《后庭花》产生疑问,我们在讲解手法时就需要把《后庭花》的来源和历史讲明白,不然他们不会明白古人为什么这么写。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中出现“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典故来自当时朝廷派陶渊明去临安赴职,但是陶渊明为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乐于来往于职场之中,故写出此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辛弃疾运用陶渊明的诗句来也是来表达自己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视金钱为粪土的思想感情。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先向留学生讲述陶渊明的处世为人和做人品格,同时对他的一些作品进行鉴赏。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辛弃疾的诗词时,才会理解更容易。
用典的成语就数不胜数了,大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典故,留学生会比较费劲,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对词意生搬硬抄。“唇亡齿寒”就是用了虞王因为贪恋晋国送的宝物,把路借给晋国来攻打虢国。臣子宫之奇曾劝阻虞王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于晋国的野心切不可纵容。现在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是嘴和牙齿的关系,一旦失去保护牙齿的嘴,牙齿还能保的住吗?”虞公没有听取宫之奇的意见,将路借给了晋国。晋国在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的时候,安住在虞国准备的馆舍里,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现在运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嘴和牙齿的关系休戚相关,生死与共。被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三顾茅庐”,当时,刘备听闻诸葛亮神通广大,神机妙算,想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但是接连两次都没有请到诸葛亮,在第三次登门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并没有打扰诸葛亮休息,而是耐心的在门外等待,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再加上刘备是真的为百姓谋福利,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助他完成大业,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真心实意的邀请。运用用典的成语还有“草木皆兵”“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安居乐业”“背水一战”这些都是运用古代的典故来告诉我们现在的道理。有些成语的来源是虚构的,有些成语的背景是真是存在的。但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认真讲解给留学生,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
反复是一种重复的运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而起到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意思的修辞手段。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格式整齐,增强文章气势,充满韵律美。这种手法,留学生掌握起来可能会便捷一点。他们认为只要是出现两个重复的字或词就是反复的手法。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着重讲述反复手法所起的作用。
在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出现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词中之眼。“亡,百姓苦”可以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百姓生灵涂炭。“兴”,为什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吃喝玩乐,大建宫殿,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两个“苦”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苦”字发人深省,深刻而警策。兴则劳民伤财,亡则战乱频繁,不论“兴”与“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这样的反复,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了主题,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国政的悲痛和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悲切同情。同样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诗词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以上例子的说明下,作者运用反复手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我们重点要向留学生讲述明白的。
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成语有很多。“登峰造极”中的“峰”是山顶和“级”是最高点,都是代表一个意思就是事物的顶端,表达的一个人的学识已经达到了顶级。“提纲挈领”中“提”和“挈”是一个意思,“纲”和“领”是一个意思,都是运用反复的手法,意思是做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把握主要矛盾。类似的成语还有“审时度势”“情真意切”“丰功伟绩”“心灰意冷”“真凭实据”。这种运用反复手法的成语,留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需要做的是讲述字义。留学生掌握字义需要一个长时段的积累,所以我们要鼓励留学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夸张也是古代诗人作者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其实是用一种言过其实的语言来过分的夸大自己所描写事物的作用,特征来起到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采用这种手法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力,渲染气氛,让读者在夸大的环境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古代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句大都使用夸张手法来表现其的浪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千尺”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桃花潭的水怎么会有千尺深,但是即使它有千尺那么深,也远不及友人汪伦送我的情谊,表现出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友情。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危楼的高度同星辰的高度作比较,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危楼的高耸。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了其及其豪迈的性情。“三百杯”是其运用夸张的词眼,杀煮牛羊来助乐,一定要喝三百杯才痛快!“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出自李白的《北风行》,表现出了李白浪漫而飞腾的想象,运用了夸张的句式写出了燕山的雪大。在《秋浦歌》中李白感叹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从何而来,忧愁促生白发,白发并没有三千尺那么长,是烦恼那么多,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悲愤与忧郁的感情,内容丰富,富有表现力。在讲解夸张手法的同时,可以把讲述作者作品风格作为辅导。其实留学生明白夸张的用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但是当夸张运用到古诗词中,便不知所措了。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详细讲解,引导留学生举一反三。
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听到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因为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看到某人吃饭吃的很猛我们随口可以说出“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形容某人本事很大我们可以说“三头六臂”“一手遮天”,发现某个地方很安静我们会说“万籁俱寂”“针落有声”,形容变化剧烈的我们会想到“翻天覆地”“山崩地裂”,表扬女子的美丽时我们赞叹道“如花似玉”“沉鱼落雁”,感觉某人很累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精疲力竭”“劳形苦心”形容某人很抠的时候我们会说“一毛不拔”“爱财如命”形容某人很富有的成语可以说“腰缠万贯”“富可敌国”表现某人学识渊博的成语我们会想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些成语都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将自己描写的事物或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夸大或夸小,增强表现力。像这些平常可以见到的口语成语,我们教师在与留学生的口语交谈中便可以运用。不仅可以增强理解和加强记忆,同时也可以强化口语,提高交际能力。
互文也叫互辞,互参。互文是一种为了达到诗文的韵律感,或者有字数限制,省略上句字词或者下句字词,使句子整合为一个意思,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相互补充。运用互文,可以避免字词单调重复,语言简洁含蓄而凝练。这种手法,留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进行一次训练是不够的。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表面意思很容易误以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可是如果这么想的话,下一句的两人在一起的举酒又从何而来呢?在对外教学中,只有老师一个人单方面讲课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我们需要引导留学生的思维,让留学生自己主动的明白互文手法究竟用在了哪里。在这里,“主人”和“客”为互文,主人和客都在船上,并且主人在船上要进地主之谊。《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分开来理解为在东市买来骏马,西市买来鞍鞯,南市买来簪头,北市买来长鞭,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地点作了从军前的准备,实质为“东”“西”“南”“北”为互文手法,他们所指的是所有的购买场所,并不特指。这种手法不容易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多举例来说明其中手法运用的技巧,不可一概而过。
在古诗词中尚且要求字数短小,言简意赅,在成语中更是要求严格。常见的有“龙飞凤舞”“南辕北辙”“珠联璧合”“心狠手辣”“求全责备”“山明水秀”“眉清目秀”。这些成语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他们的动作行为和表现都不是一个人或物的,只有相互映衬补充,才能达意。例如“山明水秀”只是简单说山色明朗,水光秀丽吗?“山”和“水”是互文的手法,都是想要表现出山水景色明朗秀丽。只有留学生真正明白了互文手法的要点在哪里,他们才能将其灵活运用。
修辞文化不仅仅是存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它更是频繁的运用在我们的科学,政治,经济之中,修辞的发展推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前进也带动着修辞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得益彰,相互推进,共同进步的 [6] [8] - [12] 。因此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面对零基础的留学生,要充分重视修辞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带领留学生充分领悟修辞学的中国文化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修辞学不只只是存在文章书面语中,更是运用到我们交际生活中,认真地揣摩文章,欣赏文章中的写作技巧,理解生活中常用的口头语修辞方法,总结出具有规律的学科特点,将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更加强有力的屹立在世界文化之颠。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第一,帮助留学生克服对古诗词、成语的修辞用法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留学生摆脱对古诗词、成语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寻找有规律、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第二,加快教材的编写,虽然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古诗词、成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的书籍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应该尽快促进其的完善。
第三,加强口语训练,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一些成语,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多多引导。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才是对其的全面掌握。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第四,培养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老师在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可替代。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古诗词、成语中修辞手法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对汉语知识掌握深厚的老师,同时对留学生的母语也要精通,方便其与留学生的交流。
文章引用
王 伟. 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成语的修辞运用
The Rhetorical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Idio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04(04): 305-311.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5.4404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秦惠兰. 对外汉语修辞研究现状述评[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8, 8(1): 60-61.
- 2. 徐国珍, 施麟麒.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述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7(1): 17-19.
- 3. 杨德峰. 试论修辞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J]. 修辞学习, 2006, 9(6): 29.
- 4. 陆俭明. 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 当代修辞学, 2010, (1): 13-15.
- 5. Clair, R.P. (2011) The Rhetoric of Dust: Toward a Rhetorical Theory of the Labor Division of Domestic.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1, 50-59. http://dx.doi.org/10.1080/15267431.2010.534348
- 6. 肖莉. 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修辞学习, 2004(5): 74-75.
- 7. 宗庭虎, 陈光磊. 汉语修辞的演变和中国文化的发展[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7(1): 70-72.
- 8. 郝荣斋. 再论“修辞是优化言语”[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1(3): 53-55.
- 9. 吴士良. 现代修辞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3, 3(5): 60-65.
- 10. 马明艳. 对外汉语教学修辞的特性[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5, 25(3): 90-91.
- 11. Braet, A.C. (1992) Ethos, Pathos and Logos in Aristotle’s Rhetoric: A Re-Examination. Argumentation, 6, 4-11. http://dx.doi.org/10.1007/BF00154696
- 12. 吴迪. 对外汉语中的修辞教学[J].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3):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