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5, 4, 23-2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5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sem
http://dx.doi.org/10.12677/ssem.2015.44B004
23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in
Modern University’s Library
Weining Cai1, Cheng-Hui Wei2, Delphine Ya-Chu Chan1
1Depart men 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 si ty , Guangzhou Guangdong
2Nanfang Library,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Email: w-chu119@qq.com
Received: Apr. 7th, 2015; ac cep ted: Jul. 10th, 2015; published: Ju l. 17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 t enric hmen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network resources and database resources, readers ’ demand for knowledge sources
has changed. Early college library services are limited in time, space and resources, which ob-
viously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readers. This paper uses th e content analysis to compare
with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of 11 college libraries, which are published for the QS 2015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and whose public information on Website is more complete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Finally, we provid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in physi-
cal and virtual levels for the college libraries.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Reader Service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蔡伟宁1,魏征辉2,詹雅竹1
1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
2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Email: w-chu119@qq.com
收稿日期:2015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7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7月17日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4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资源、网络资源与数据库资源的不断丰富,读者对知识来源的需求也随之
改变。早期大学图书馆服务在时间、空间与资源建设上的限制,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本文采
用内容分析法,针对在QS公布的2015 年世界大学排名及中国、港台两岸三地中,网站公开信息共享较
完整的11所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最后对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在物理层次与虚拟层次
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读者服务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资源、网络资源与数据库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用户的信息行为越来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
深入化、个性化的趋势[1]。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使读者受到较大的限制与不便[2]。如今,这种服
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而建设一个有效支持学习研究活动的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
转型传统服务的契机和基础[3]。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起源于 1990 年代,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图书馆设置第
一个信息共享空间[4],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内跨学科
教学和研究[5]。此后,信息共享空间在全球获得广大回响。
自2004 年以来,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图书馆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入[1],中国则直
到2005 年,才由上海交通大学吴建中馆长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入[6]。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
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大学图书馆也于 2006 年开始建立信息共享空间[7]。
在以往的研究中,任静等学者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必须对空间、资源和服务这三个要素进行
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战略整合和技术方面的功能整合[8]。宋爱玲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有多种,除
了常见的信息共享空间外,还有学科型和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9]。
综上所述,本研究目的是针对信息共享空间公开化的全球知名大学图书馆进行探究,以了解信息共
享空间的现状与不足,及其未来的发展情况。
2.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又被称为 IC 服务模式[10]、信息拱廊(the information arcade)[4]、媒体联盟(media union)
[11],或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12]。
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图书馆内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协作和小组学习的地方[13],包括物理、虚拟与
文化共享三个层次[14]。也就是说,信息共享不是简单的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的组合,也不是虚拟
资源概念下的数字图书馆,而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一个综合实体空
间、虚拟资源和技术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5]。
另外,信息共享空间被认为是一种打破传统被动、等待、缺乏互动、静态的服务,将其变为一种互
动的、动态的、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服务,是适应高等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发展需要,通过整合利
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其他网络化资源,为老师、学生提供的一种新的服务场所和服务模式,以提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5
升图书馆服务功能,吸引读者[15] [16]。
信息共享空间为知识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发生在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共享,能促使知
识的交流和融合,使知识在传递后得到反馈,从而对知识进行改进,创造出新的知识[16]。洛约拉大学图
书馆(Loyola University Libraries)馆长 Seal 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无论是在图书馆或相关技术都能够便
利的满足学生、教师、职员的信息需求,能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给读者合作,学习,和创造知
识,并且从图书馆员、电脑专家中获取最新技术和专业帮助的地方[17]。同时,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通
过整合实体空间、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海量的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员、IT 专家以及
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为用户提供的“一站式”服务[18]。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国外知名大学以 QS公布的 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前 20名且主页信息较齐全的大学,
以及中国较早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且图书馆主页信息公开度较高的学校,包括:斯坦福大学、悉尼大
学、麻省理工大学、多伦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台
湾中兴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11 所大学。
过往学者在对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研究中,重视对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服务进行探讨[7]。本研究则
依照文献分类将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分为物理层与虚拟层,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将信息共享空间
的相关研究及对西方和中国、港台两岸三地部分大学图书馆主页[19]-[31]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如
表1所示。
4. 资料分析与结果
4.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层
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布局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基于电子阅览室,在图书馆内部建设信息共
享空间;二是基于图书馆资源整合,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厦[1] [8] [32]。
创校时间较早的大学,会选择对图书馆进行改造,在表 1中,图书馆内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有:
斯坦福大学、悉尼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多伦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台湾中兴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而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厦的新建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和暨南大学。
在对区域的命名中,不同的图书馆有不同的称呼,其功能依旧是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构建,包括:
多媒体室、小群体使用的研究室、学习室,休闲社交空间,信息台,开放学习区,个人学习区,参考咨
询服务等[1] [18] [33 ] [34]。如,台湾中兴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兴阅坊”,其“知识吧”是休闲阅读功能区,
爱学区是多媒体区域,陈列电脑技能与语言学习相关的书籍及期刊,供读者学习时方便取用。书刊的配
备契合了该区多媒体创作、数位剪辑、语言学习等功能;学习咨询室主要功能是提供学习辅导咨询课程
或小组课业讨论使用,以配合教学资源发展中心的学习咨询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35]。
从表 1可发现,西方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中,更注重团体讨论学习,以及多媒体的服
务。除了有独立的小组讨论室,研修室外,馆内还有开放的区域,可进行小声讨论。同时,在多媒体的
空间布局上,除了提供基本的视听区域外,还有多媒体的制作区域,提供高级的制作软件或设备。
4.2. 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
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是用户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虚拟场所。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和网络软
件设施等部分组成,运用Web 2.0技术或软件构建[36]。其中,信息资源是虚拟层内相当重要的内容。随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6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of college libraries
表1.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概况
名称 物理空间 虚拟资源 提供服务 相关合作组织
斯坦福大
学
高科技休息室(Tech Lounge);
数字语音室;
小组研讨区;个人学习区;
媒体自习室等。
电子书;数据库;
图像;视频;地图等。
休闲阅读;研究援助;
团体讨论;多媒体学习;
学科服务;参考服务等。
数字图书馆联盟(DLF);
研究中心图书馆(CRL);
东北地区研究图书馆协会(NERL)
等。
悉尼
大学
团体学习室;
多媒体观看室;
讨论区等。
数据库;电子书;
图像;视频等。
参考咨询;团体讨论;多媒体学
习等。
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委员会
(CAUL )等。
麻省理工
大学
团体学习室;媒体室;
个人安静学习区等。
期刊数据库;电子书;
音乐资料库;图像库等。
参考咨询;休闲阅读;学科指导
服务;团体讨论等。 NERL;Novanet 等。
多伦多大
学
团体学习室;帮助台;
媒体制作区;写作中心;
放映室;个人学习区等。
电子书;DVD;图片;
视频;微缩资料;
数据库;报纸等。
参考咨询;视听服务;写作指导;
媒体制作;团体讨论等。
加拿大研究知识网络(CRKN );
CRL;多伦多健康科学资讯联盟
(HSICT)等。
清华
大学
IC 咨询台;电子阅览区;
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
研讨小间等。
特色数据库;数据库;
电子书;音像资料等。
参考咨询;团体讨论;
音像视听;影片欣赏;
电子阅览;SCI 咨询中心;
信息素养培训;学科服务等。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
(CADL)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
中心(CAS H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
障系统(CA L IS );MyiLibrary
联盟;中
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上海
师范
大学
自由交流区;经典阅读区;
文献资源;个人学习区;
视听演示区;研讨区等。
数据库;电子图书;
报纸;中文;
特色数据库;光盘等。
学科导航;参考咨询;
团体讨论;信息交流;
视听教育;教育培训;
媒体制作等。
CASH L;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
;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等。
上海
交通
大学
安静自习区;小组讨论室;
课题研究室;多媒体体验区;
多媒体制作室;多媒体演播室;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新技术体验区等。
数据库;自建数据库;
参考工具书;
音频与视频库;
学位论文;电子书等。
电子教参服务;团体讨论;
信息专员培训;学科导航;
科研支持;影音欣赏;数字加工;
新技术体验等。
CADL;CASHL;CAL IS;
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等。
浙江
大学
研究空间;文化空间;
创新空间;系统体验空间;
多媒体空间;学习空间;
外文特藏研修;知识空间等。
数据库;数字音乐;
教学图片数据库;
医学视听资源;电子书等。
参考咨询;多媒体制作;
学科导航;视听教育;信息交流;
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等。
CADL;CASHL;MyiLibrary 联盟;
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
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等。
暨南
大学
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培训室;
教师专区;个人研修室、
学术讨论室;文献演示厅;
计算机检索区等。
特色数据库;数据库;
电子书;电子报纸;
随书光盘;读者培训等。
团体讨论;参考咨询;读者培训;
虚拟咨询服务等。 CAS HL;CALIS 等。
台湾
中兴
大学
思风区;知识吧;爱学区;
创艺区;悦读区;
学习咨询室;发表练习室;
自习室;服务柜台;
打印与列印区;
辅助器材借用;视听欣赏区等。
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
兴大机构典藏;资源情报站;
DVD;VCD 影音光碟;CD
唱片;录影带;录音带等。
团体讨论;
多媒体创作与学习;
作品展示;休闲阅读;学习咨询;
简报练习;小型活动排练;语言
学习;欧盟资料专区等。
台湾文献传递服务;国际快速馆际合
作;台湾中部联盟;台综大联盟馆;
台湾云嘉南区域;全台学术电子资讯
资源共享联盟等。
香港
科技
大学
研究区;E-学习中心;
创意媒体区;茶点区等。
电子资料库:包括新闻;
参考工具、音频视频;
电子书;电子学习视频与游
戏;音乐和视频;
科大数字图像等。
团体讨论;媒体制作与培训;
休闲阅读;参考咨询;
3D 打印;职业咨询与服务;
学习辅导;员工培训等。
联合大学图书馆咨询委员会;
MyiLibrary 联盟等。
着电子资源数量的激增,大多数图书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由于经费、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各大学图
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大多数不可能将各个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收藏全,要想充分满足读者的文献
信息需求,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是最佳之路[37] [38]。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7
从表 1亦可发现,关于电子资源的馆藏,西方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资源,除了数量众多
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外,还有各类音像资料,例如:电子新闻、报纸、音乐、视频、录音等等。
而中国及港台的大学图书馆更多是集中在数据库、电子书及校内学位论文库等,在对音像资料的收藏较
少。
为了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同时降低经费开支,许多大学图书馆纷纷聚拢,形成全国性图书馆联
盟、区域联盟、跨区域联盟[39]。如 表1中,浙江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都有加入长三角大学
图书馆联盟,形成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上海交通大学中的上海网络教育图书馆,属于区域图书馆,该
联盟提供共享文献资源、网上参考咨询、联合目录、文献传递等服务[40]。暨南大学图书馆则有多校区的
合作,图书馆不仅对校本部校园网内的所有师生提供免费开放服务,而且对 3个校区以及 10 个附属医院
免费开放。此外,学校师生若需在校园网以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向图书馆申请免费的 VPN 服务即可
[41] [42]。国外的图书馆联盟类组织,例如研究中心图书馆(CRL)、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委员会(CAUL)、
东北地区研究图书馆协会(NERL)、Novanet 等主要功能都有电子资料授权服务,负责购买电子资料,以
降低单一图书馆的采购成本[31]。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本文列举的西方国家大学图书馆中,其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即便个别图书馆并无
具体说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但是属于信息共享空间该有的理念已经融入到图书馆中, 如提供给读者一
个合作、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舒适环境,有大量的馆藏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与设
备,而且读者可从图书馆员、电脑专家中获取最新技术和专业帮助[17]。在图书馆内的物理环境建设上,
除了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建设外,还结合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在讨论室,休闲室上,其美观,
舒适的设计风格,也增加了图书馆特点与对读者的吸引力,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方面起步较晚,虽然已经有大学图书馆建设了信息共享空间,
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物理空间上,属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区
域(讨论区;多媒体区;视听区;参考咨询区)都有建设,但是在虚拟空间上,电子资源与国外大学图书馆
相比,数目较少,种类不多。
5.2. 管理意涵
大学图书馆在对图书馆的建设中,应结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在物理空间及虚拟空间上,符合校内师
生的具体需求。
在物理空间上,大学图书馆应摆脱以往“安静学习”的主调,除了讨论室、研讨室等讨论区域外,还
要设置公共自习区,允许读者进行小声讨论。使大学图书馆成为促进读者进行面对面学习交流、互动合
作、研究创新和社交的个性化空间[5] [18]。注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购置种类不一的家具,如沙发、不
规则桌椅等,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可以增加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虚拟空间上,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虚拟空间,包括:1)建设图书馆电子图书库,实现
实体书电子化,增添图书馆可使用的数据库种类,满足不同读者科研学习的需求,可通过图书馆间的馆
际合作,共同购买电子资源,在同一组织中,避免重复购买同一资源,以减少资金浪费;2)建设图书馆
VPN,使读者能在馆外,直接通过 VPN 账号,链接进入图书馆主页,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3)提供电
子信息参考咨询,信息素质教育培训、IT 技术支持(包括文件恢复、账号管理、配置无线上网、配置安装
软件、查杀病毒等)服务[36];4)适时更新馆内硬件设施(如电脑等),及软件(如办公软件等),提供给读者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8
最优质的虚拟空间使用;5)在电子资源的增设方面,要注重多方面购买,而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库、电子
书类资源,可以增加音像类资源的购买。
另外,与建立大型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将学科服务与信息共享空间相融合而形成学科化信息共享
空间更容易实行[9]。中国的大学图书馆比较注重学科服务,不少图书馆还设立学科馆员这一职务,因此
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院校的情况,建立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或是以信息共
享空间为理念的服务模式。
资助信息
感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对本研究的资助(课题项目编号:NFU-2014ZD00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琳 (2010)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大学图书馆学报
, 1, 51-55.
[2] 任宁宁 (2011) 境外图书馆几种服务模式的比较及其发展必然性探讨.
图书与情报
, 6, 102-106.
[3] 刘金涛 (2014) 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
图书馆论坛
, 4, 135-140.
[4] Creth, S.D. and Lowry, C.B. (1994) The information arcade: Playground for the mind.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
rianship, 20, 22. http://dx.doi.org/10.1016/0099-1333(94)90131-7
[5] 任树怀, 孙桂春 (2006) 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
大学图书馆学报
, 3, 24-27, 32.
[6] 吴建中 (2005)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国家图书馆学刊
, 3, 7-10.
[7] 李月婷 (2014) 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调查研究.
图书馆建设
, 2, 66-69.
[8] 任静, 周凤飞, 杨丰全, 马新蕾 (2007) 试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情报资料工作
, 2, 86-89.
[9] 宋爱林 (2014)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方式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
, 7, 19-20.
[10] 王云祥, 吴劼 (2012)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几个问题探讨.
图书与情报
, 6, 112-115.
[11] Heitsch, E.K. and Holley, R.P. (2011) Th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 Some reflections. New Review of Aca-
demic Librarianship, 17, 64-77. http://dx.doi.org/10.1080/13614533.2011.547416
[12] Halbert, M. (2010)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 67-74.
http://dx.doi.org/10.1080/01930820903422107
[13] Hunter, B. (2006) The Espaces study: Designing, d evelop in g and managin g learn in g spaces for ef fecti ve learning.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2, 61-81. http://dx.doi.org/10.1080/13614530701330398
[14] Beagle, D. (1999)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5, 82.
http://dx.doi.org/10.1016/S0099-1333(99)80003-2
[15] 吴雪莹 (2014)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
农
业图书情报学刊
, 3, 38-41.
[16] 夏南强, 陈明 (2011) 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情报
, 4, 3-7, 10.
[17] Haas, L.M. and Stillwell, A. (2010) The l ibr ary-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rtnership: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0, 51-66. http://dx.doi.org/10.1080/01930820903422016
[18] 刘建平 (201 4) 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现状及构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11, 73-74.
[19] (2015) QS 世界大学排名.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 gs
[20] (2015) 清华大学图书馆. 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html
[21] (2015) 浙江大学图书馆. http://ic.zju.edu.cn/clientweb/xcus/ic/index.aspx
[22] (2015)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http://202.121.55.18:8001/
[23] (2015)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http://www.lib.sjtu.edu.cn/
[24] (2015) 暨南大学图书馆. http://libgp.jnu.edu.cn/
[25] (2015) 台湾中兴大学图书馆. http://lc.lib.nchu.edu.tw/Html/Main.asp
论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
29
[26] (2015) 香港科技大学. http://library.ust.hk/lc/
[27] (2015) 多伦大学图书馆. https://onesearch.library.utoronto.ca/
[28] (2015) 悉尼大学图书馆. http://www.library.usyd.edu.au/
[29] (2015)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http://library.stanford.edu/
[30] (2015) 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 http://libraries.mit.edu/
[31] (2015) ICOLC网站. http://icolc.net/
[32] 李震霞 (201 4)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研究.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 3, 30-32.
[33] 李秋实, 冯承柏, 温宇龙 (2007)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现代情报
, 4, 76-78, 82.
[34] 汤春香 (2014) 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意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10, 73-74.
[35] 张婷 (2014) “兴阅坊”:台湾中兴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工作
, 3, 6-10.
[36] 任树怀, 盛兴军 (2008) 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5, 149-160.
[37] 吴建中 (201 5) 新常态下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新课题.
新世纪图书馆
, 1, 5-8, 17.
[38] 锡晓静 (200 4) 高校图书馆联盟中电子资源共享瓶颈.
图书情报工作
, S2, 35-37.
[39] 杜杏叶, 李亚峰, 李贺, 王硕 (2014) 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与运行机制现状调查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
, 9, 37-45.
[40] 王晓华 (201 4) 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晋图学刊
, 3, 53-58.
[41] 魏征辉, 蔡伟宁 (2015) 高校图书馆之读者服务现状、症结与对策创新.
价值工程
, 7, 165-166.
[42] 沈晓梅, 赵晓玲, 黄勇 (2010) 暨南大学多校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方向.
图书馆论坛
, 4, 54-56.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