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0832 , 9 pages
10.12677/ML.2024.12209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外宣文本隐喻翻译研究

——以《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王静怡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1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19日

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蕴含着大量有关中国特色政治隐喻的词汇和表达,这些英译的表达影响着国内外读者对于国家政治方向的理解。本文借助Pragglejaz团队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对《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进行分类描述,从认知关联视角切入对各类隐喻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译者依据实现国家政府报告类外宣文本国际传播的最佳政治效益,最大语境效果,共同的语境假设以及交际传播的目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联理论,概念隐喻,政府工作报告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as an Example

Jingyi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Dec. 23rd, 2023; accepted: Feb. 12th, 2024; published: Feb. 19th, 2024

ABSTRACT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political metaphor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se expression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ffec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dire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aphors of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help of th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proposed by the Pragglejaz, and analyzes the case studies of various kind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relevance, aiming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translator to achieve the best political and contextual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ext of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to choos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realizing optimal political benefits, 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s, common contextual assumptions, and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Keywords:Relevance Theory, Conceptual Metaphor,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时政类的政治文本,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参考文本之一,具有一定的政治导向性。作为国民生计的重要参考,它不仅总结上一年度国家的工作完成情况,而且安排了下一年度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向。由于报告出自新华社,文本的文字风格用词谨慎,行文规整;语言使用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隐喻性表达,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以及属于中国内涵的文化积淀。为了响应国家提升对外话语体系传播效果的要求,我们应关注于研究受众,探究读者的认知结构与修辞方式 [1] 。因此,本文旨在讨论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所涉及的隐喻,并对其英译所采用的典型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归纳。

2. 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

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关联理论,其理论将语言交际视为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的过程 [2] 。对于说话者而言,交际是一个用语言进行明示的过程;对于听话者来说,交际是一个在接收到说话者的语言后的推理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过程。而且,任何话语都无法脱离一定的认知语境。Sperber和Wilson认为,听话者通过加工表面信息并不断进行假设,从而构成认知语境,来进行话语理解,并通过新旧假设中的关联性,听话者得到新假设的语境效果,成功推理话语含义。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反之,则关联性强。交际中的明示行为的前提就是预设其本身具有最佳的关联性 [3] 。笔者认为,交际的出发点寻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寻求关联性,达到交际意图的最大实现结果。

随后,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中,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原则细化为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 [4] 。其中,交际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性,即在话语理解中,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语境效果。说话者和听话者通过共享具体的认知语境,其语境越具体,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越能保证交际意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认知语境受交际双方所拥有的不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影响,也受各自构建的认知语境影响。

交际关联原则对于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译者的翻译过程包括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部分,涉及说话者/作者、译者和听话者/读者。Gutt首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中,于1991年出版《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正式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释。Gutt认为,翻译作为一个交际行为,在动态语境中产生了动态推理,动态的基础为关联 [5] 。其次,隐喻可以被看作成“语言的松散使用”,其传达了模糊且复杂的认知概念,与日常语言交流的话语释义无异 [6] 。因此,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在有关隐喻类信息的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传递的隐喻信息利用自己的百科背景知识,在自身认知语境所构建的假设中,选择与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交际目的相符合的语境假设,将隐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推理出原文隐喻信息背后的真实交际意图。通过寻求源语隐喻信息和所选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一定的语境效果。在推理完成之后,译者建立经过加工后的隐喻信息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符合其读者的认知范畴,使目标语读者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争取和原文读者一样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原文作者在隐喻背后的交际意图。本文旨在具体剖析《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英译的最佳关联实现方式,以期凝练出较有指导意义的隐喻翻译转换原则。

3.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分类

本文借助Pragglejaz团队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简称MIP)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中文版中的隐喻进行了类型划分 [7] 。隐喻识别程序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1:通读文本,理解文本意义。

步骤2:确定文本的词汇单元。

步骤3:(1) 确定该词汇单元的上下文,在激活文本语境的条件下确定该词汇单元的语境意义;(2) 明确该词汇单元的基本意义,此过程中参考语料库和权威词典来确定词汇单元的基本意义;(3) 分析语境意义与上述基本意义之间是否存在不同,若发现两者意义不同,在对比基本意义后是否能理解该语境意义。

步骤4:如果对于步骤3 (3)中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可确定该词汇单元为隐喻(Pragglejaz, 2007)。以其中的“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中的“放水养鱼”为例:

步骤3 (1)中的语境意义:“放水养鱼”在文本语境中在助力企业的事业中,通过减税降息,激发企业活力,为其创造发展的有利环境。

步骤3 (2)中的基本意义:“放水养鱼”的基本意义如同字面,通过增加水源面积,为鱼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

步骤3 (3)语境意义vs基本意义:通过改变对象,将鱼比作企业,强调为市场主体减负,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也能换来市场主体的如鱼得水、蓬勃生长,实现水深鱼悦、水大鱼大的良性循环。因此其语境意义与基本意义存在着差异,通过基本意义可以推理出并理解语境意义。

步骤5:步骤3 (3)的回答是肯定的,可确定“放水养鱼”为隐喻。

基于MIP隐喻识别程序,笔者对“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阅读和筛选,对293个词汇进行了分类标注。如表1,军事隐喻和建筑隐喻所占的频次最高,分别占比29.01%和20.48%。军事隐喻和建筑隐喻使读者从军事战争和建筑的源域去认识目标域事物,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语境效果。从表中统计出的隐喻性词语来看,战争隐喻中的“部署、攻坚战、保卫战”,建筑隐喻中的“形象工程”,旅程隐喻中的“形象工程”,物品隐喻中的“米篮子、菜篮子、饭碗”等词汇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下中国人民形成的传统认知密不可分。这些隐喻性的词汇构建起中国人共同的语境假设,引起人们对于政府工作努力成果的认可和理解,达到良好的语境效果。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大量中文隐喻表述,有利于全国人民理解政府工作的筚路蓝缕,对工作认真、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构建了良好的政府治理形象。而在英译的过程中,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其文本交际要考虑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不仅要理解文本,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是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国政府形象产生正向、客观的认知。因此,本文的目的是试着讨论隐喻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metaph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表1. 《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隐喻数量统计

4. 基于关联的《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隐喻翻译策略

1) 共同的认知语境假设,保留源语的隐喻意象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境假设具有制约性,从而导致对同一隐喻的产生不同的认知。隐喻翻译中的根本性问题源于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其中文化差异着重体现其文化特征,在翻译时应该重点进行考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需要读者和原文作者构建出共同的语境假设,即可通过较小的认知努力,实现最大关联性。

(1) 原文: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译文:Last year wa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our country.

从“里程碑”在汉语中一般指建立在道路旁边刻有数字的固定标志,通常每隔一段路便设立一个,以展示其位置及与特定目的地的距离。此处“里程碑”的语境义是指2021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且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对应“milestone”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a very important stage or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h; a stone by the side of a road that shows how far it is to the next town and to other places”,对应了“a very important stage or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h”的解释。对于“里程碑”这个已被感知、具体的事物而言,英汉民族有着基本相同的认知经验,并能通过联想将它们与抽象、复杂的事物联系起来。相同的认知经验会帮助理解其语境意义,构建共同的语境假设,目的语读者通过少量认知努力,结合上下文,便能理解所蕴含的意义,译者通过保留喻体直译的方式成功再现原文内涵。

(2) 原文: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译文:Everyone must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the country’s “rice bag” and “vegetable basket” are well-filled, and that we have a secure food supply for more than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中国有着传统农业大国的文化积淀,素来有“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的观念。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不仅提供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还为国内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原材料。用“米袋子”和“菜篮子”的表达在语境中具体指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也强调了二者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汉英语言都有以具体食物为源域的隐喻表述,由于汉英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二者的映射模式属于原始域不同、目的域相同,汉语多用米饭,而英文中多用“bread”“butter”等主食来表示日常生计、工作或其他事物,例如,“丢饭碗”、“out of bread”代指失业;“铁饭碗”、“a bread and butter job”代指谋生的工作。对于米和米饭这种具有文化特色的代表性词汇,选择直接译出源语喻体,传达出其粮食的重要地位,彰显中华饮食传统的特色,达到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传播效果,而非一味考虑是否需要让目的语读者付出更多努力来理解的问题。

(3) 原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译文:We will work to make solid gains in the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

(4) 原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译文:We declared victory in the critical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s envisaged;We achieved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on schedule and began a new journey toward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5) 原文: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

译文:Solid strides were made in reforms in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ams,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6) 原文: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译文:New steps were taken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例(3) (4)“攻坚战”、“打赢”均属于战争隐喻性词汇,例(4) (5) (6)“新征程”、“稳步”、“新步伐”均属于旅程隐喻性词汇。战争隐喻是指将战争中敌我双方激烈对抗的状态类比于非战争领域,如例(3)中的污染防治工作,例(4)中的脱贫工作。战争具有紧急性紧迫性的特征,作战的士气和团结等起到正面作用的因素在战争中极为重要。例(3)将战争映射到污染防治领域,强调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例(4)将战争映射到脱贫工作中,传达出集中力量完成既定目标的力量之大、过程之艰辛、结果之不易。在旅程隐喻中,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坚定信念,不畏艰险才能抵达终点。将旅行隐喻的源域映射到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中,蕴含着党作为领路人,做出战略规划,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路线的实践。例(4) (5) (6)“新征程”、“稳步”、“新步伐”均体现出对于接下来旅途中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对新的一年工作做出的展望和信心。“脱贫工作和污染防治工作是打仗”“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是新旅程”的隐喻在目的语中能够激起相同的概念认知,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可以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含义,因此译者们选择直译的方法,达到最大关联。

因此,对于映射对等,可以形成共同的语境假设的政治话语隐喻翻译,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在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双重层面与原文保持一致;对于原始域不同、目的域相同的情况,保留源语的表达习惯,对于原文概念隐喻中元素进行隐喻显化,使译文受众在跨文化交际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利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使中华文化走出去。

2) 转换隐喻类型,力求最佳语境效果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说话者和接受者能否找到最佳关联。

为了找到最佳关联,信息接受者需要找到通过认知语境构建出新的语境假设,在明示–推理的过程中找到积极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成功的推理结果。而在过程中所付出的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和关联性的强弱成反比。通过喻体的转换使翻译后的隐喻被理解,但内涵不变,这个过程属于隐喻翻译的突破 [8] 。

(1) 原文: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译文:We will also improve the investment mix and remove impediments to investment so as to fully leverage its critical role.

例(1)的“难题”,通过竞赛隐喻映射指“投资中棘手的难点是大考中的难题”,译者英译成“impediment”旅程隐喻,意为“投资中棘手的难点是旅程中的障碍物”。考虑到在古今中国文化中,科举考试和考试制度深入人心,以及在政治话语中,从毛主席使用“进京赶考”代“进京执政”后,多用“赶考”精神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凝聚民族力量,起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动员作用。译者将考试隐喻转换为旅程隐喻,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的形成积极地语境效果好,理解其含义。

(2) 原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译文:We need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 as to upgrade our industries, eliminate the bottlenecks in supply, and realiz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innovation.

例(2)中的“堵点”指“棘手的问题”,“供给约束堵点”在语境意义中指“关键领域尚不能满足国内大循环和产业升级需要,特别是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译者将“堵点”交通隐喻所映射的“关键领域停滞不前是交通堵塞”译成“瓶颈”映射出“关键领域无法产业升级是存在障碍的关键环节”,而且两个词皆有“障碍物、阻碍”之意。直译很可能无法促成读者的良好语境效果。此处的汉英隐喻翻译保留了汉语的隐喻特征,由交通隐喻“堵点”转换为目的语读者较熟悉的器物隐喻“瓶颈”,通过这一隐喻转换,译文隐喻与读者语境假设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了良好的语境效果。

(3) 原文: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

译文:We will avoid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refrain from making local governments take excessive policy steps, and continue easing the burdens on those working on the ground.

例(3)中的“一刀切”基本义指“切蛋糕时只考虑了某个人的要求,在蛋糕上横切一刀,不从整体考虑、不管其他人需求的分蛋糕方式。比喻忽视他人利益、只为一方利益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导致实施中片面、极端,不可避免地损害他人利益。”。此处的语境意义是指中国在放开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着对单元门“一锁了之”等隔离工作现象。“one-size-fits-all approach”是指在服装尺寸中认为一个尺码的服装适应所有人的身体。“层层加码”的“码”是指中国放开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步骤之一是查验民众的健康码和行程卡,其语境意义是不断核验健康码是给民众不断增加负担,属于不同文化下对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因为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所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且对于新冠的预防持有相差较大的认知,直译不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其英译的服装隐喻和原文中的物体隐喻都表达了做事极端片面的意思,译者将物品隐喻“防止不断增加砝码”转换为旅程隐喻“放缓政策实行的步伐”,试图对目的语读者形成最佳的关联。

因此,当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就某一概念体验相同但表达不同时,译者可选择转换喻体,在跨域映射过程中,保留隐喻的目标域、替换其始源域,译者通过选取与读者语境假设更为紧密的隐喻译文,在认知语境中激发了最佳的语境效果,体现了交际中的最佳关联。

3) 舍弃喻体,实现最佳交际目的

如果将隐喻翻译置于关联理论的知识框架内,译者的工作需要对源语的明示进行推理再阐释的过程。为了实现最佳的交际目的,译者对原文的喻体进行取舍 [9] 。

(1) 原文: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译文:Everyone must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the country’s “rice bag” and “vegetable basket” are well-filled, and that we have a secure food supply for more than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例(1)中的“饭碗”是指“保障好中国人的粮食供给是端好饭碗”,这一概念映射在目的语中却发生了偏移,如果直译为“hold the rice bowl”,不仅死板僵硬,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饮食文化,西餐习惯用盘和碟,而且会给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本质含义构成障碍,因而译者们在充分了解原文概念隐喻语义的基础上,舍弃源语喻体,采用意译法,用“have a secure food supply”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核心文化内涵,使译文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实现最佳交际目的。

(2) 原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

译文:We will further cultivate civic virtue in villages and towns.

例(2)的“文明村镇建设”的语境含义为“(在村镇)培养公民美德”,“建设”一词在此处是建筑性隐喻,映射为“培育村镇公民美德是建筑楼房的过程”。若直译为“build the civilization in villages and towns”既不符合目的语的用词搭配,也丢失了源语中的“培育精神文明”之意,译者此处舍弃源语喻体,采用意译法用“cultivate civic virtue”准确地传达了源语内涵,通过再阐释使文本实现最佳的交际目的。

(3) 原文: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译文:All of us,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hould come together to advance the great and glorious cause of China’s rejuvenation.

例(3)的“两岸同胞”这一家庭隐喻涉及到中国内政中的台湾问题,体现我国对此的鲜明态度,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但是考虑到汉英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家庭观念,中国人注重血亲关系以及家庭、集体的观念,而西方人更强调个人和团体占有比,此处译者舍弃家庭隐喻,意译为“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实现传达“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交际目的。“和衷共济”作为一个旅程隐喻,表达大家同心协力,用一条心过河,以呼吁两岸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译者此处舍弃“共济”的旅程是经过考量舍弃喻体,使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关联,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交际目的。但笔者认为只突出了“共”,未突显“济”的相互帮助之意,“和衷共济”作为汉语成语,舍弃喻体加之不完善的意义并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参考“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中对于“同舟共济”相似成语的检索结果“helping each other in times of difficulty”以及CHINA DAILY有关“Chinese, Latin American media join hands to tide over the global crisis”的新闻标题中的“join hands to tide over”,笔者认为“tide over challenges with joint effort and mutual help”这种既保留源语喻体且有释义的方式更利于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具有文化负载的隐喻性词汇,译者可以通过舍弃喻体,建立目的语读者最大程度的关联,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形成最佳交际目的。

4) 以译文为导向,目的语隐喻代替源语中的非隐喻

黄丽媛认为,译者可以采取逆向的翻译策略,即使隐喻出现在译文而非原文中,这种以译文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是对于理解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并与现实保持一致 [10] 。基于关联理论的框架,译者在第一轮“明示–推理”完成之后,译者可以通过寻找非隐喻原文和目的语读者熟悉或可以理解的隐喻,建立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选从而实现目标语读者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原文: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

译文:The lion’s share of investment in China comes from the non-government sector.

译文中的“the lion’s share”的动物隐喻表达“最大份额,大部分”的意思,英文解释为“the largest part or most of something”,出自《伊索寓言》,狮子和其他野兽一起打猎,当分配战利品的时候,狮子要拿战利品的最大部分,而其他动物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在西方文化中,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高贵、李阿玲和勇敢;而在中国,虎寓意着权力、力量、勇猛,形成了虎文化。因此,译者通过使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隐喻,建立认知语境的关联,形成最佳语境效果。

5. 结语

本文借助Pragglejaz团队提出的MIP隐喻识别程序,对《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进行了筛选和分类描述,基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词汇进行分析,总结了在跨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最大或最佳语境关联,译者对于隐喻的处理方法和策略:保留源语的隐喻意象、转换隐喻类型,以及舍弃喻体,三种方法均为原文为导向的处理方式;而目的语隐喻代替源语中的非隐喻的方法则是以译文为导向。“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11] 《政府工作报告》是向读者传递客观信息的“信息性”外宣文本,其交际目的在于促进西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宣传中国取得的成就,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的总结和分析为政治话语的隐喻翻译和外宣文本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之后的研究中,对外话语体系除了依靠译者的努力外,还需要结合政治话语、媒体话语、民间话语进行分析,发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影响效果 [12] 。

注释

① 本文选取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2)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具体网址为:http://www.gov.cn/guowuyuan/zfgzbg.htm。

② 本文选取的英译本来自中国网双语文件库,具体网址为: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22-03/14/content_78106770.htm 。

③ 参考“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具体网址为:http://210.72.20.108/index/index.jsp。

④ 参考CHINADAILY,具体网址为:http://subsites.chinadaily.com.cn/en/2020-08/28/c_532311.htm。

文章引用

王静怡.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外宣文本隐喻翻译研究——以《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2): 689-69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096

参考文献

  1. 1. 司显柱, 曾剑平. 对外政治话语翻译: 原则、策略、成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21(2): 18-24.

  2. 2.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 3. 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 4.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asil Blackwell, Oxford.

  5. 5. Hatim, B. and Munday, J. (2004)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s Book. Routledge, London.

  6. 6. Wilson, D. (2022)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Colston, H.L., Matlock, T. and Steen, G.J., Eds., Dynamism in Metaphor and Beyon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43-156. https://doi.org/10.1075/milcc.9.08wil

  7. 7. Pragglejaz, G.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22, 1-39. https://doi.org/10.1207/s15327868ms2201_1

  8. 8. 刘法公. 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 中国翻译, 2007(6): 47-51, 96.

  9. 9. 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 1999(3): 276-295.

  10. 10. 黄丽媛, 孙芳琴.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J]. 贵州文史丛刊, 2011(3): 84-88.

  11.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19-320.

  12. 12. 薛悦, 修刚. 融通中外: 时政文献外译受众认知语境的强化与调节[J]. 上海翻译, 2022(6): 50-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