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51- 54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1.1201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The Study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Juan W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sity, Chongqing
Email: 595978200@qq.com
Received: Mar. 17th, 2011; revised: Apr. 1st, 2011; accepted: May 11th, 2011.
Abstract: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 should train people, make them develop freely and comprehensively.
But in practice, the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ly departed from its nature and become a slave and tool. That is the
education is alienated.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alienated education and alienated
people. How to chang e it in practice sh ould b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reflected for all educators.
Keywords: Alienation;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Actual Performance; Strategies
我国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策研究
王 娟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Email: 595978200@qq.com
收稿日期:2011 年3月17 日;修回日期:2011 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11 年5月11 日
摘 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现实的教育却越来越背离了这一
本质,成为一种被奴役的对象和工具,即教育异化了。教育异化由两部分构成:教育的异化和人的异
化。如何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改变教育异化的现状是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异化;教育异化;现实表现;对策
1. 引言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界的永恒话题,是千百
年来人们都一直苦苦求索的教育难题,它之所以难是
由于教育自身的复杂性。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目
的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莫衷一是,这
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
偏差就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异化的理解。本文试图通
过对教育异化的概念、现实表现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使
人们认清教育的本质。
2. 教育异化的概念
2.1. 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的法文是“aliéner”(动词)和“aliénation”
(名词),其本义是“转让”和“出卖”。近 代法国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最早在政治意义上使用
“aliéner”一词。 即一个最强者,如果不把他 自己的
力量转化为权利,不把服从转化为义务,他是不能足
以保持他的主人地位的[1]。马克思的异化主要指劳动
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
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而同劳动相对立[2]。简而言之,
马克思的异化指的是作为创造主体的人被其所创造出
来的结果所左右,并且创造主体变成了与自身相异的
东西,而这种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对异化概念的经典阐述则是哲学界大师王若
水先生在 1963 年对异化所下的定义,即主体由于自身
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
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
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3]。总之,关于异化的
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诠
释。马克思将异化看成是一种特定的关系,是客体对
主体的一种奴役;王若水关于异化的定义主要建立在
我国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策研究
52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不同的是更具本土化。
2.2. 教育异化的概念
根据对异化概念的认识,笔者认为教育异化是指
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违背了其培养人并使之自
由而全面地发展,从而更好地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
的宗旨和目的,使人受制于教育的操纵,成为被奴役
和支配的对象,教育把人异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异化
了的人又对教育进行进一步异化。总之,教育异化是
教育和人失真的过程。
3. 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
教育异化由两部分构成,即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
教育异化。前者是指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的本来目
的是培养人,但被人异化后的教育则成为了一种手段
和工具,尤其是阶级产生之后,教育逐渐成为了当权
者为达到某种政治诉求的工具,也许这就是伴随着人
类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后者则是指教育本质的异
化,异化了的教育反过来把人异化了,人被赋予了更
多的功利主义色彩,而不再是纯粹的、完善的人了。
3.1. 教育的异化
现代教育的异化集中表现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方
面。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
时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激烈的社会竞
争也迫使人们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竞争
力,从而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在个人与社会之间
存在着一堵险峻的峭壁,唯有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文凭
才能攀这堵峭壁,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则使得这一切成
为可能。教育的制度化本身是一种进步和发展,但正
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制
度化的教育也开启了教育异化的厄运。呆板死记的学
习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
对制度化的教育做一个简单概括,那就是统一、规格、
标准、一般,虽然是几个词,但传达的却是同一个单
调的信息,即制度化的教育是抹杀个性的教育,强调
统一的教育。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
活又在磨灭孩子们的差异,迫使他们向同一个标准看
齐,不让那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4]。这一切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工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影响,
致使学校就像是工厂车间,进行批量化生产,学生有
着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如果不这
样去做,就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学校生产出来
的产品真的令顾客满意吗?事实并非如此,用人单位
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材生越来越不满意,以至很
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现
在的博士生生不如若干年前的硕士生,现在的硕士生
不如若干年前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不如若干年前
的专科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教
育人的悲哀。
3.2. 人的异化
3.2.1. 教师的异化
作为学生引领人的教师,同时又是学生雇佣的服务
人员。他们一方面要依其教育理想来教导学生,一方面
又要依学生的教育需求来为学生服务[5]。从前者来讲,
教师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来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
点。从后者来看,教师要依学生需求来为学生服务,但
此时的教师就像是被预先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缺少人
文关怀,仅仅只关注分数。教师再也不是那支可以给人
以光明和温暖的蜡烛,而更像是流水生产线上的验收
员,依据既定规格和标准来检验学生是否达标。
3.2.2. 学生的异化
在异化教育的指引下,学生接受教育的考虑不再是
基于个体发展,而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个体接受教育
的初衷也不再是出于对知识的崇尚,而是为了追求财
富、荣誉和地位,对知识的重视也往往只限于重视它的
工具性价值。学生本应是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事
实上他们却变成了知识的销售者。现实中,很多青少年
都把自己的知识视为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并
且从中获利。因为有竞争的存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变
得更加淡漠了,长此以往,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需
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出现孤独、抑郁的不良情绪体
验,再加上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解决问题的
行为指导策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谙世事的学生早早就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总之,在异化的教育体制下,作为
教育客体的学生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异化。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我国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策研究 53
4. 应对教育异化的策略
现实社会中,教育异化种种弊端的暴漏,提醒我
们必须对教育异化进行有效地消解,使教育摆脱外力
控制,获得相对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4.1. 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
教育领域内出现诸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原
因,而更多的是社会原因,这也正是教育之所以复杂
的重要原因。教育违背其本质和目的发生异化,是不
得已而为之,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不得不进行人才
的选拔,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考试恐怕是最
好的选拔方式,尽管它有种种的弊端,但只有通过这
种方式才能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应试教育就应运而
生了。应试只是受教育者个体以及各个不同教育团体
顺应社会选拔机制的一种应对,其实质不过是社会竞
争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而已[6]。因此,要想实现对教
育异化的有效消解,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
资源的最大化,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把蛋糕做
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保证人
人有学上。促使教育发生异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就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最集中的一个体
现就是现在热议的中小学择校问题。择校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我国现阶段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而导致教
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引起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
通过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从
而让人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因此,
要消解教育异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根本上就是要
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
4.2. 深化改革,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
在民国时期所倡导的教育独立运动以失败告终,这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教育独立论”是使教育完全
摆脱政党、政治,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既没有科学性,
又缺乏可操作性。因为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
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政治、经济服务是它得以立
足繁衍的重要根基。针对我国现在的教育实际,笔者
认为,教育的相对独立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教育的
去行政化和教育功能的相对独立。
4.2.1. 去行政化
自从阶级产生之后,教育就不自觉地伴随着阶级
属性,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及方法等都受制于掌
握政权的阶级,教育的领导权也受制于政治组织或机
构。在我国,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表现之一
是政府管得太多、太死,学校自身缺乏自主性和灵活
性,由此而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桎梏。教育行政化表
现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高校,现在高校里盛行的是“做
官热”而不是“研究热”,更有甚者甚至把做官当作
自己学术奋斗的终极目标,导致教授“为官治学”。
因此,出现学术腐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华中师大教授
范先佐曾这样生动地描述这一现象,“在大学之外,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有决定大学命运的权利;在大
学之内,行政官员有决定教师命运的权利。”当然,
笔者并不是反对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也无意否定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是要在
遵守党的基本领导的前提下依据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实现其相对独立性。简言之,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
别的东西的附庸[7]。教育的去行政化从根本上是符合
教育规律的,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受传统“官本位”思
想影响深远的国家,教育的去行政化只能慢慢来,循
序渐进。
4.2.2. 实现“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
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蔡元培曾提出,教育是帮
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
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
应用的[8]。虽然蔡元培所发起的“教育独立”运动失
败了,但他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不管是在军阀割据
的民国,还是国泰民安的今天都是很有意义的,如上
述有关教育功能的论述。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
一直秉承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
一,但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大提为“四个现代化”服
务,教育培养的也是“四有新人”,而教育的个体功
能则常被搁置。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教育的相
对独立性,必须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和
谐统一,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违背教育规律。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我国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策研究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54
4.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要想实现教育异化的消
解,必须尽可能摆脱分工的限制,使人的多种潜能都
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那么教育自身该做些什么呢?从
学校教育来讲,要尽可能实现教育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下单纯的
知识传授,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和
条件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有了广泛的自
主发展空间,才能获得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
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开放的、独特的、具有无限发展
可能性的存在。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和珍视学生的这种
复杂性、开放性、独特性、无限发展可能性,教育的
目的不在是塑造人,而是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9]。的
确,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教育所
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真正将
教育活动转化为帮助学生寻求各种智慧的过程,最终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小结
教育异化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更多
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因此,教育异
化将始终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它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
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教育异化在特定的社会发展
阶段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社会发展和繁荣,但异化的教育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教
育的痼疾。如果对现代诸多教育问题追根溯源大都可
以归为教育异化。因此,必须消解教育异化。当然,
由于教育受社会的制约,这种消解也只能是有限的消
解,在这个过程中即需要教育自身的改变,更需要整
个社会的统筹规划,因为没有整个社会环境的深刻变
革,教育的改革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6. 致谢
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真诚的感谢石隆伟老师在
此文章写作过程中给予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是他渊博
的知识给了我很大的学术启。石老师对本文的选题、
整体构思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予以耐心的指导,并提
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良多。同时也要感谢
前辈学者所做的大量相关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万作芳. 教育异化: 概念及表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115-121.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1.
[3] 陆梅林, 程代熙编选. 异化问题[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4] 苏霍姆林斯基. 唐其慈, 毕淑芝, 赵玮译.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子[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13.
[5] 项贤明. 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及其扬弃[J]. 社会科学战线,
1997, 20(1): 244-253.
[6] 梁清. 批判与扬弃: 教育异化论[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7] 万作芳. 浅谈“教育异化”[J]. 上海教育科研, 2001, 1: 7-10.
[8] 蔡元培. 教育独立议[A]. 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9] 姜凤华, 杜大源. 教育异化的现象学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 2006, 51(6): 141-15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