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769 , 9 pages
10.12677/ML.2023.1110588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近十年国内认知语言学 研究热点分析

赵思佳

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6日

摘要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学者对此研究颇多。本文主要目的为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为后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本文基于CiteSpace 6.1.R3软件对CNKI中收录的近十年(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和关键词突变图等,并根据图中的信息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发现研究者们形成了以王寅等学者为核心的核心作者群,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概念隐喻、转喻、构式语法、意象图式、原型范畴的概念等等。此外,逐渐转向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外语教学和语料库等进行结合为研究提供新的启示,研究者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些问题,如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中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社会认知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生态语言学等新的学科,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a Decade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

Sijia Zhao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Aug. 23rd, 2023; accepted: Oct. 6th, 2023; published: Oct. 16th, 2023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is subject a lo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to provide help and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for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CiteSpace 6.1.R3, this paper visually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collected in CNKI in the past ten years (from January 1, 2013, to October 20, 2022) according to the diagrams of authors, institutions, keyword co-occurrence, keyword clustering and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formed a core author group with Wang Yin and other scholars as the core, an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clude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onymy, construction grammar, image schema, archetypal category, etc. Moreover, it gradually turns to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field research, combi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orpus, which provides new enlightenment for research. Researchers can analyze and solve some problems in other subject areas from a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such as providing some new methods and idea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gradually link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o form new subject areas and new disciplines, such as cognitive translation, soci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rit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epistemic linguistics, cognitive topologic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ecological linguistics, and so on, which gives new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research.

Key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后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其创始人主要为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87年,美国出版了三部有影响力的语言与认知的研究专著: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Lakoff的《范畴》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1] 。认知语言学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的研究热点。2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发展迅速,认知语言学传入国内,国内学者开始对这一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展开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隐喻和转喻、范畴化、意象图式、概念整合、语法化和多义性等等。近十年来,学者们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外语教学、社会文化和语料库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翻译和教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形成了体认语言学、社会认知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认知拓扑语言学和认知生态语言学等新的学科。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认知语言学”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CNKI)中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择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共搜索到3412篇期刊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将重复文献、评论等不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剔除。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另外两人进行数据审查与筛选,经过筛选后得到3316篇文献,即构成本研究的样本。将得到的文献数据以txt文件格式导出,以CiteSpace 6.1.R3软件可识别的文件名命名并进行处理。

2.2.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 6.1.R3分析平台对筛选出的3316条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时间切片(Time Slicing)功能区设置时间跨度为2013至2022年,将类型节点(Node Types)分别设置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将阈值选择(Selection Criteria)功能区的指数分析方法设定为g-index,并将K值调整为5。控制面板中选择“Burstness”(突发词),将γ设置为1,以此得出作者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和关键词突变图等,并根据图中的信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文献的作者、关键词、突变词等进行分析。

CiteSpace依据网格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聚类模块值(Q值,即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S值,即Mean Silhouette)两个指标以参考数据的准确性,且我们认为Q值 > 0.3时,聚类结构比较显著,S值 > 0.5即聚类合理,当S值达到了0.7时,说明此聚类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数据分析

3.1. 发文量

从2013年到2022年,CNKI中关于认知语言学的文章是逐年减少的,如图1所示,其中2013年文章最多,有517篇,2022年文章最少,为113篇。尽管有关认知语言学的文章逐年递减,但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依旧是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Figure 1. Diagram of number of papers

图1. 发文量图

3.2. 研究者

将3316篇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作者(Author)后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下图2作者分布图。图中左上角的文字显示了相关数据,其中的“N = 123,E = 10”这两个数据,其中的“N”代表节点,即作者出现的位置节点,作者名字的字号与出现频率有关,字号越大,说明该作者在这3316条数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E”代表节点与节点的连线,这连线表示各作者的合作关系,从图中可发现各作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根据CiteSpace软件中显示的有关作者的分析数据,可发现王寅、王斌、张辉、吴小芳、钟书能、尹铂淳、文旭、王馥芳学者文献量较高,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单核心的发展模式,从发文量可看出,少数核心成员占据重要地位,王寅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文章,有《认知语言学探索》、《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等多本专著。

Figure 2. Diagram of authors distribution

图2. 作者分布图

3.3. 研究机构

Figure 3. Diagram of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

图3. 机构分布图

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得出上图3机构分布图谱,图中有104个节点,7条连线,说明各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不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均为外国语大学或外国语学院。

3.4. 研究领域

3.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CiteSpace的操作界面的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120个节点,119条连线,说明各关键词常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关键词中频次位于前十的是隐喻(362)、认知(254)、概念隐喻(181)、转喻(155)、意象图式(109)、翻译(90)、词汇教学(65)、象似性(64)、构式语法(58)和大学英语(49)。其中隐喻、转喻、意象图式、象似性和构式语法都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对于隐喻和转喻方面的研究最丰富,其中概念隐喻占比最大。隐喻和转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模态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文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政治隐喻分析研究,洞察人们在谈论政治时如何进行思考表达 [2] 。孙毅、陈雯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来阐释委婉语的产生机制 [3] ,魏在江论述了语境在隐喻的构建和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雷晓峰和田建国从文化角度和语用目的分析了隐喻的翻译模式 [5] ,林佑益等试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6] 。除此之外,隐喻的研究也发展到了非语言层面的研究,比如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在广告和电影的制作中 [7] 多用多模态隐喻。

意象图式是指人类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给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的简单而基础的认知结构,比如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多种图式均有助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刘丹对意象图式的含义、理论基础、特征、类型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8] 。大部分研究均从意象图式角度出发来探讨具体语言结构的隐喻意义,崔少芳探讨了英语概念“UP-DOWN”的意象图式 [9] ,赵莉对Halliday意义上隐喻式关系小句进行了分析 [10] 。郑文博基于意象图式的概念隐喻对电影的网络影评进行分析 [11] 。

象似性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语言结构和语法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张东方、卢卫中以象似性理论为基础,为英汉语中名量词的构建依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李恒、吴铃从象似性角度出发进行了手语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向研究,发现两个学科互为促进,互为帮助 [13] 。除此之外,象似性还用于对英汉句法结构、古诗词及其翻译、文学翻译等方面的研究。

构式语法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学者们用此理论来分析某些特殊的构式或句式,而近十年来学者们把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扩展到英语教学、语用学和翻译等领域。陈睿构式语法理论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赞同“以构式为中心”的转向,打破因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4] 。文旭把构式语法和语用学联系起来,讨论了构式中存在的语用问题,并提出构式语用学这门新的学科 [15] 。魏在江基于构式语法,提出了四条翻译原则,且结合实例进行翻译实践的探究 [16] 。

基于认知语言学建立的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王寅认为“识解”体现出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而翻译过程研究中也把“人”作为重点关注,故从五个识解角度(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分析翻译的过程 [17] ,除了识解过程,王寅还从认知过程的感知觉、意象图式、范畴、认知模型、隐转喻等环节来描述了翻译过程 [18] 。文旭从具身认知、象似性等角度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揭示翻译范畴转化中的认知机制 [19] [20] 。

Figure 4. Diagram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3.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根据CiteSpace中的相关算法将谱图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总结,得到如图5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7515,Q值 > 0.3,聚类结构比较显著,S值为0.9063,远远超过了0.7,可认为此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关键词聚类后共形成#0~#9共10个聚类群组,分别是#0概念隐喻、#1构式语法、#2转喻、#3认知、#4识解、#5原型、#6大学英语、#7词汇、#8语料库和#9隐喻。

聚类图谱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和重要连接。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和关键词聚类图的关键词数据能够分析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隐喻、构式语法、转喻、认知、识解、原型、词汇和语料库等。图中的各聚类按序号从小到大所包含的文献量依次递减。

近十年研究者除了研究认知语言学本身的认知方式、主要概念或原则等,并且将认知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对其他的研究有所启示,比如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启示,主要包括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比如对于情态动词 [21] 、商务词汇 [22] 和英语词汇的教学 [23] 等方面。除了词汇教学方法外,朱京,苏晓军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新尝试,尝试构建了以“微课”为载体,以“构式习得”为目标的微课教学模式 [24] 。文旭从认知语言学的四个特征出发谈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学习者应该“做中学”,主动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进行学习实践 [25] 。刘永兵,张会平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二语学习中的概念迁移进行讨论,提出了“二语概念迁移理论框架” [26] ,刘正光,艾朝阳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解决“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不强”这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27] 。除了英语教学的研究,对于二语教学的研究扩展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28] 上。

近十年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向跨学科跨领域方向发展,王寅提到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相结合构成体认语言学 [29] ,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认知理论结合组成了社会认知语言学,文旭分析到社会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社会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知识的表征、语言习得、语言产出、语言演化等 [30] ,王馥芳(2019)探讨了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构建问题 [31] 。批评认知语言学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对话语做批评性研究,张辉、颜冰对政治冲突话语进行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32] ,徐中意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33] 。文旭、赵耿林基于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认知拓扑语言学 [34] ,王寅尝试将生态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跨学科“认知生态语言学” [35] ,这都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Figure 5. Diagram of keyword clustering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3.4.3. 关键词突变分析

Figure 6. Diagram of co-occurrence strength of keywords

图6. 关键词突变图

控制面板中选择“Burstness”(突发词),将γ设置为1,分别以“开始时间”和“突变强度”排序,得到上图6所示的关键词突变情况。可发现2013年到2022年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2013年对汉语、委婉语、翻译教学等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研究的热点,现在的研究热点有语法化、概念转隐喻、构式语法、翻译策略和人工智能等,后续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围绕这些项目展开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王寅等学者为中心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的重点内容有概念隐喻、转喻、构式语法、意象图式、原型范畴等等,研究者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英语教学和翻译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认知语言学逐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构成新的学科领域,比如认知翻译学、社会认知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认知拓扑语言学、认知生态语言学等等。

4.2. 展望

今后有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与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联合起来,除了教育学、文学、翻译学和社会学等,还可结合当前的构式语法、翻译策略等研究热点,深入探究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探究的多次尝试。同时,应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文章引用

赵思佳.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近十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分析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a Decade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379-43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588

参考文献

  1. 1.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7.

  2. 2. 文旭. 政治话语与政治隐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9): 11-16+76.

  3. 3. 孙毅, 陈雯. 认知语言学界标中委婉语的双轮驱动: 隐喻与转喻[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6(3): 163-166.

  4. 4. 魏在江. 语境与隐喻的产生与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研究之三[J]. 中国外语, 2018, 15(6): 33-38, 47.

  5. 5. 雷晓峰, 田建国.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 2014, 35(2): 99-103.

  6. 6. 林佑益, 谢菁, 贾春华. 基于隐喻结构映射模型的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14, 42(2): 1-3.

  7. 7. 蓝纯, 蔡颖. 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 外语研究, 2013(5): 17-23.

  8. 8. 刘丹. 浅析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8): 384, 386.

  9. 9. 崔少芳. 英语概念“UP-DOWN”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意义分析(英文)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2): 23-25.

  10. 10. 赵莉. Halliday意义上隐喻式关系小句的意象图式基础[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 50(4): 495-505, 639.

  11. 11. 郑文博.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电影感知研究——以网络影评中基于意象图式的概念隐喻为例[J]. 外语与翻译, 2020, 27(3): 67-71.

  12. 12. 张东方, 卢卫中. 名量词的认知理据: 基于象似性的汉英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2): 7-10.

  13. 13. 李恒, 吴铃. 手语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向性研究综述——以象似性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7): 26-29, 36.

  14. 14. 陈睿. 构式语法理论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 72-75.

  15. 15. 文旭. 从构式语法到构式语用学[J]. 外国语文, 2017, 33(5): 51-55.

  16. 16. 魏在江. 翻译的构式观——基于构式语法的翻译原则新探[J]. 中国翻译, 2020, 41(6): 119-129, 192.

  17. 17. 王寅. 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 语言教育, 2013, 1(1): 52-57.

  18. 18. 王寅.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新观[J]. 中国翻译, 2017, 38(6): 5-10, 17, 129.

  19. 19. 文旭, 余平, 司卫国. 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 中国翻译, 2019, 40(3): 33-43, 188.

  20. 20. 文旭, 司卫国. 具身认知、象似性与翻译的范畴转换[J]. 上海翻译, 2020(3): 1-6, 95.

  21. 21. 刘国兵. 认知理论对情态意义的阐释及在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1): 74-77, 112.

  22. 22. 孙亚. 基于认知介入和产出导向的商务英语词汇教学[J]. 外语学刊, 2017(6): 83-89.

  23. 23. 李幸. 浅谈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100-102.

  24. 24. 朱京, 苏晓军.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5(5): 21-25.

  25. 25. 文旭.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二[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3): 16-22, 94.

  26. 26. 刘永兵, 张会平.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二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探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4): 37-42.

  27. 27. 刘正光, 艾朝阳. 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 现代外语, 2016, 39(2): 257-266, 293.

  28. 28. 曾君, 陆方喆.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 11(1): 1-9.

  29. 29. 王寅.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J]. 中国外语, 2013, 10(1): 18-25.

  30. 30. 文旭. 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J]. 现代外语, 2019, 42(3): 293-305.

  31. 31. 王馥芳. 话语构建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J]. 现代外语, 2019, 42(3): 306-315.

  32. 32. 张辉, 颜冰. 政治冲突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基于叙利亚战争话语的个案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9(4): 14-27, 146.

  33. 33. 徐中意. 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J]. 外国语文, 2020, 36(1): 19-27.

  34. 34. 文旭, 赵耿林. 认知拓扑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 1-6.

  35. 35. 王寅. 认知生态语言学初探[J]. 中国外语, 2018, 15(2): 22-3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