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8(2017), Article ID:21573,6 pages
10.12677/ASS.2017.68141

The Freedom of Simmel’s Cultural Sociology

—Reading “Simmel and Modernity”

Yusheng Chen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Received: Jul. 13th, 2017; accepted: Jul. 30th, 2017; published: Aug. 2nd, 2017

ABSTRACT

G·Simmel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style of discussion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Cultural sociology thought of monetary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ideology in the book is further discussed, reflecting its ric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unction of money makes it an absolute means and objective in society, making money become the “religion” of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and as the secular god, has made people think about it, but the return to the world is the suffering of emptiness. Money has given people freedom at the utmost, but it has enslaved people. In the modern aesthetics, the distance and fashion in the view of space and time fully explain the social aesthetics respectively. The reflection of freedom in the fashion has its form without its essenc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ocial fact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G·Simmel cultural sociology letting a person long for.

Keywords:G·Simmel, Cultural Modernity, Freedom

西美尔文化社会学的自由之土

—读《西美尔与现代性》有感

陈玉生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7年7月13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2日

摘 要

西美尔独特的视角和论述方式区别于其他的社会学家,笔者通过对本书中文化社会学思想中的货币哲学思想和审美主义思想进一步论述,感悟其丰富的现实意义。货币的功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中的绝对手段和目的,让货币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以世俗之神的姿态让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但回敬给世人的是空虚感的煎熬。货币在最大限度上给予了人们自由但却奴役了人们。在现代社会审美中,距离感和时尚则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充分解释了社会美学,自由在时尚中的体现是有其形式无其实质,结合具体的社会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西美尔文化社会学魅力,让人神往。

关键词 :西美尔,文化现代性,自由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西美尔作为古典社会学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成为了与斯宾塞、孔德、马克思等人齐名的欧陆思想型学者。现代社会中的学者们对西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关注度不再那么高了,但是作为古典社会学的重量级人物,通过对其思想的了解,真的是收获颇丰。提到西美尔,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市,然后就是现代性。那么西美尔作为一个古典的社会学家,他的现代性是怎样的呢?西美尔的文化现代性思想在古典社会学家中卓然不群,有其独特性。与他同时代的古典社会学家尽管都注意到了阐释现代现象的紧要,如韦伯,涂尔干,滕尼斯等,相比之下,西美尔切入视角和论述方式都有不同。相对于韦伯的实证研究,西美尔开辟的是心理主义式的个体心性和体验结构的现代学说,通俗点来说就是以一个个体者的心得体会获取对城市乃至社会的感悟为基础体验社会的结构形式。下面就从西美尔的文化现代性思想中的货币和审美艺术两大方面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和思想上的探索。

2. 货币文化现代性(老练哲学家的世俗体悟)

西美尔的货币论有其独特的现代性思想,他的《货币哲学》整整一本书都是对货币进行的讨论,虽然在本书中的文化社会学中的货币仅仅占有一章内容,但是其拥有的现实意义不可概而论之。西美尔对货币的态度归根结底是持支持的态度,即使充满了对货币的负面功能的论述,他还是肯定了货币的出现以及发展。西美尔认为货币本身就是功能,货币作为一种功能在社会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货币经济说到底就是货币货币性的使用,看起来比较拗口,进一步解释就是西美尔把货币作为社会中的绝对的手段也是绝对的目的,因为是社会中绝对的目的,那么货币就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宗教。现代社会的人对货币的追求犹如对宗教的虔诚一样。西美尔用宗教做比喻将货币作为一种功能论证的淋漓尽致。如何具体理解西美尔的货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呢?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金钱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将金钱“宗教式的使用”。这里对金钱的热烈追求的阐述中西美尔将货币比作世俗之神,人们对金钱的渴望犹如对宗教之神的崇拜。通俗点来讲就是社会中的人努力奋斗将金钱视为一种毕生的追求,而刨除一切非金钱式的有意义的追求例如精神上的慰藉等等。

而对金钱的“宗教式的使用”的论述更具意味性。西美尔提到生命的情感若是寄托在这个空间的世俗之神的身上也就是对货币的追求,那么最终的空虚就不可避免。空虚不可避免的时候就不得不拿金钱进一步的填补,形成这样的填补空虚的恶性循环,这个空虚感便是对金钱宗教式使用的反馈。西美尔在论证宗教式的货币中谈到“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1] 。这个比喻非常的精妙,金钱只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媒介,一个桥梁,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倘若人仅仅将金钱作为毕生的追求,是无法从货币的积累中取得最终的价值,不可避免的陷入空虚之中。用西美尔的话来讲就是人们满心期望占有某件东西,得到满足后,一瞬间马上又有了超出这件东西的欲望,生命的内核与意义总是从人们手中滑落 [2] 。用一个不恰当例子去论证此观点,世界上很多的富豪很热衷于慈善,将慈善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他们的身份都是富豪,也没见穷人去积极慈善的。富翁们获得了极大的财富,体味到很多平民没有体会到的享受,但最终也许在精神层面的不到满足,用金钱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于是这些富豪们就把自己的财产捐赠出去,去救济去做慈善,虽不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为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金钱又反馈给了社会,通过此种行为方式找寻一种价值追求,而这种追求很显然物质或金钱所满足不了的。所以西美尔认为现代社会中对金钱的宗教式追求是非理性的。

西美尔通过对货币功能的宗教式解读引申出了自由之于货币中的地位,他从自由的角度论证货币的功能,西美尔认为货币的出现最大程度上保持和促进了个人自由和个体性的发展。这里的个体自由是随着经济世界的客观化和去人格化而提高的。因为货币的出现伴随着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当人们占有货币以后就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充满着诱惑并且是一种暗示自我的拓展,个体的自由就是这个层面的自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所能提供的自由只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化的,消极的自由,牺牲掉生活中的积极内容来换钱暗示着出卖个人价值。这就能够解释现代人的活动空间比以前的时代大得多,自由的多,却仍然感觉到不自由,甚至人们会以极端的形式追求自由(抛弃现有社会的规范、反文化层面)。在前所未有的最大自由的表象下,现代人体会到的前所未有的束缚—一种被金钱奴役的束缚。可以这样理解,现代生活不可能与货币无关,不受货币经济的影响。从货币所能购买的外延不断的扩大,从单纯的物质购买再到现代的精神方面的享受支付,层次也在不断的深入,我们不知不觉发现好似所有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购买。我们的确体会到了货币带来的极大自由感受,但是这种自由却奴役者我们,让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个体没有选择不使用货币的自由,特别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中,抛去货币,寸步难行。我们处在社会中被货币浇灌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当发现这种奴役之时,恐怕已至暮年。

3. 审美艺术的文化现代性(感性认识下的社会美学)

西美尔对艺术作品和审美有其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审美在现代性事件的发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占据现代性的中心。他的现代审美主义强化了感性的本质化和感性的个体化,个体的美和美的个体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发展出了感官社会学,将社会作为一种艺术品,在社会学美学的视角下,看待社会中的事物。

西美尔认为现代文化的风格特征表现为距离感,距离感的审美文化带动了社会生活在社会精神和个体心理上的由近及远的距离的转换,他所确立的是现代感性生命独一无二的身位感 [3] ,就是说由距离感转换的是现代的空间意识。依据笔者的理解就是在我们生活中金钱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距离,人与物之间的心理距离,货币对现代生活中普遍保持距离感倾向。货币使相隔遥远的交换双方忽略实际距离,正如当今的网上购物一样,人与物的距离无法保持内在关联,两者间的精神距离扩大,物对人的意义不如之前那样亲近。人与人之间也在疏离正如城市病一样,城市中邻居间的心里距离无限的增大,非等同于传统的邻居。在艺术风格中也能凸显距离感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对艺术品象征意义的追求。所以呈现出印象派等现代艺术风格,不再是对现实的直接模仿如复制品一般的作品,而是透过现象看背后的象征意义。西美尔本人就是比较倾向现代艺术,一种超脱,一种发掘,一种深入,体现其对价值意义的追求。这就产生了与实际的距离,就是这种距离感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也即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距离产生美”的说法,西美尔从距离方向论证现代文化的特征,虽说是艺术的风格特征,但也可以说是生活风格在审美领域的延展,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距离感是从空间来体现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

与距离文化相似,西美尔的时尚文化也概括出来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感性生存样态,他们两者在本质上均是审美式的文化,都是大众通过艺术和时尚为中介实现对美的追求。首先,时尚是社会化的和个体化的中和,它具有二重性,他的表现形式是大众的,大众趋之如鹜的方向便形成了时尚,这是时尚的社会性。而人们又是通过个体感受来体会它,这种感受形式就是时尚的个体化,这是时尚的个体性。时尚的个体性在时尚中处于基础地位。举个简单例子—追星,人们通过明星个人的穿衣打扮方式奉之为时尚在社会中形成大众的模仿效应,从而形成时尚。在这个过程中明星个体和个体人的模仿的感受是个体化的,在社会中形成风尚又是社会化的,整个过程构成时尚。时尚文化催动着现代人在快速更迭的新旧时尚中来感悟生命的短暂 [4] 。时尚处于时间维度,是不断的变化着的,时尚追求的是短暂之美。速生速灭,飘忽不定的时髦感把社会不可逆转的从现代文化转向时尚文化,社会形式,服装,审美标准,人类表达自我的方式借时尚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而现代社会的时尚越来越快的更迭与转变则体现了现代人紧张不安的心理体验和茫然的生命感觉。换句话说,时尚的快速更替是在时间层面上体现现代生活的发展状态,而当今社会充斥着快节奏和紧张的氛围则是体现了现代人非积极的心理状态。时尚的发展在社会学中有很大的启示,因为时尚是社会中上层阶级创造的,而下层阶级模仿时尚,上层为了区分于下层阶级不断创造新的时尚,所以时尚的纯粹社会动机就是同化和异化,因此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按照西美尔的观点时尚不仅是阶级分化的观点也履行并强化了阶级分化的功能。

从时尚和距离感两个个案加深了我们对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的理解,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窥察现代社会,距离感在空间上转换了现代意识,时尚在时间上转换了现代意识。将此引申到现代社会中,时尚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陷入时尚,即使你故意不去追随潮流,与趋势相左,那么你也陷入了时尚的风潮中,只是你的时尚标新形式不一样而已。西美尔又分别从个体化和大众化的审美角度探索了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他别出心裁的社会学美学描述了他的时代的城市状态,即使推论到当代社会中,也能细致入微的解释问题,西美尔的距离感和时尚可以说是社会学美学中经典的个案,进一步具体和深化了文化现代性的理论。

4. 讨论

笔者仅仅罗列了西美尔在这本书中的两方面思想,文化货币论和审美主义的文化现代性思想。虽然是古典社会学家,但是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深远。货币在如今的确被是以功能性作为表现形式,支付宝,微信的新型支付形式的出现就能佐证货币的功能性,人们不再去用真金白银或是纸币去用以支付购买商品,而只是一串交易码取而代之,整个社会不再是看得到的货币性的流通,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的发展,笔者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还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沉淀淀的纸币去交学费,那时候的钱就真的是“真钱”,现在显然被取代了。这是货币的货币性功能,正是西美尔理论的前瞻性。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笔者对自由的感受也更进了一步,西美尔对货币的论述可谓是哲学层面的世俗体悟,关于自由的探讨也是从哲学层面的深入。当代的社会是精致的个人主义,带有原子化的倾向 [5] ,每个人看似得到了极大的自由,追求着金钱和地位社会却进一步的松散,就好似阎云翔在其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6] 中阐述的一样,我们的关系不在亲密,个体化的程度急剧扩大,我们农村所一直存在的差序格局,亲密关系进一步的弱化,在城市中这种个体化就更加的明显了,对于上海的印象,阎云翔的表述却极其简单,一个字“忙”。不只是上海,全国都是。忙只是一种表象,是什么驱使着大家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驱使着大家将时间完全花在了对于事业或者未来的追求上,阎云翔认为这个幕后的推手就是钱。“中国人传统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完全成了一种被批判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阎云翔的眼里,这却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7] 。我们不能说自己这种忙碌不自由,反而是大大的自由,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不被饥寒,不被战争所困扰。但是被金钱充斥的价值观像枷锁一样束缚着我们的手脚,重复着别人的梦想,奉富豪为奋斗目标,这种被金钱所左右的现实是自由吗?

社会中的时尚瞬息万变,也是反映了当代社会人对自由的追求,通过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急切的表达个体自由的追求,他们可以通过穿衣打扮,特定文化等外在形式表现,然而却忽略了自由不是仅用外在的形式所表现,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的自由。自由从来不是表现出来的,假如你毕生去追求自由,那么你必然不会是自由的。时尚的追求必然不是自由的,因为时尚转变太快,反映了现代人们迷茫跟风的心理,借用西美尔的话说对时尚的定义是对短暂之美的追求,如此短暂的形式,当然不符合自由的精神。再言之时尚属于少数人群体的圈子文化,社会形成这种时尚以后,个体去追求去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丧失了自由了呢?倘若因为洞悉这种时尚文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说是非时尚不跟随潮流,但是就这样摆脱了时尚了吗?还是即使如此也落入到时尚的旋涡中?那这样的话便是极大不自由了,在笔者看来自由必然是普遍的而非特殊性的,时尚在本质上与其违背,即使后期发展成全民潮流也必然不是自由的,因为全民表现出同一性那就不称其为时尚了,况且其转瞬即逝。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西美尔的文化社会学对此也是颇有探索,在当代仍然有迹可循。

5. 结论

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美尔的思想,虽然西美尔早早背负上新康德主义者和形式主义社会学的标签,但是他依然拥有其独特的学术成就和富有生命力的多维文化思想。笔者读的这本《西美尔与现代性》就是从文化现代性中的货币论,性别论,审美论,宗教论的四大方面来完成其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创作。虽然对西美尔的学术讨论已然非常丰富,多是对其作为形式社会学开创者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但是西美尔的文化社会学也有独特的思想,并且更能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其意义沿用至今。笔者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货币和审美的认知进一步的加深,但是西美尔的分析多是从哲学方面进行的辩证论述,过于的形而上学,不易理解。笔者以自己浅显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对西美尔的文化社会学思想进行阐述,更进一步认识到货币的功能性,将金钱作为目的和手段衍生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宗教性地位。人们在对金钱的宗教性使用中不断地用金钱弥补空虚,却难逃空虚的恶性循环,原因在于将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必然导致此后果,这是非理性的。还有就是通过把握时尚和距离感这两大方面从时空角度探索社会学之美,洞悉社会现实中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反应了当今社会人疏远的城市病和心理紧张不安的生活状态。最后对自由的探索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西美尔的文化社会学的自由之土置于货币论和社会美学之中,探索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非自由的实质状态,他的理论是自由论中“肥沃的一块”,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通过对其思想的理解让笔者以一个社会学门槛外的学生身份认识到了社会学之美,让我对社会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收获颇丰。

文章引用

陈玉生. 西美尔文化社会学的自由之土—读《西美尔与现代性》有感
The Freedom of Simmel’s Cultural Sociology—Reading “Simmel and Modern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8): 985-990.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814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戎女. 西美尔与现代性[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72.

  2. 2. 西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 耿开君, 文聘元,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3. 3. 西美尔. 社会美学[M]. 涯鸿, 等, 译. 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

  4. 4. 西美尔. 时尚的哲学[M]. 费勇, 等, 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5. 5. 田毅鹏. 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J].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5(5): 68-73.

  6. 6. 阎云翔, 龚小夏.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7. 7. 阎云翔观点摘录[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8E%E4%BA%91%E7%BF%94/2232639?fr=aladdin,2017-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