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3 No.03(2015), Article ID:15814,8 pages
10.12677/ML.2015.33013

The Classification of Double Negation Categories in Chinese Based on Levinson’s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Huanxiang Zhang, Yang Y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Email: zhhx1999@126.com

Received: Jul. 21st, 2015; accepted: Aug. 3rd, 2015; published: Aug. 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With scholars’ dispute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ouble negation in modern Chines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them from the new angle—the angle of logical description. Double Neg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re is the logic form of “Ø(Øp)” or “ØØp”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t doesn’t carry negative meaning. Based on Levinson's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with pragmatic factors and idiomatic patterns included in the categorization, double negation in Chinese is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levels, with two subcategories (type and token pragmatic double negation) in pragmatic double negation. Meanwhile, subcategories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ouble negation are further classified, thus changing the research focus from static to dynamic analysis.

Keywords:Double Negation, Category, Semantic Double Negation, Pragmatic Double Negation

基于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的汉语双重否定范畴划分

张焕香,于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

Email: zhhx1999@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6日

摘 要

学者们对现代汉语双重否定的涵义及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有必要从新的视角——逻辑描写的角度,对此进行重新认识和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为:语言结构中存在“Ø(Øp)”或“ØØp”,不表达否定意义。在将语用因素及惯用表达纳入到双重否定范畴中的基础上,以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为纲,从语义及语用两个层面上划分双重否定,分出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类型型及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并同时进一步划分出语义及语用双重否定的次范畴及次次范畴,对双重否定的研究从静态描写逐渐转向动态分析。

关键词 :双重否定,范畴,语义双重否定,语用双重否定

1. 引言

双重否定历来受逻辑学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它原本是逻辑术语,后来扩展到修辞和语法里。我国早在《马氏文通》起就开始了对现代汉语中双重否定现象的研究,此后,吕叔湘、王力、丁声树等学者在他们的语法论著中都进行过探讨。目前,在双重否定的含义、表现形式、语法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对双重否定的涵义及界定、双重否定范围的划分标准等方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双重否定的分类方式繁多,根据语气强弱判定的“强烈型”和“委婉型”(戴宁淑,2005等),根据否定形式的性质划分的“一般型”和“特殊型”(孟建安,1996等)或“显性型”和“隐性型”(肖友群等,2003),根据结构类型划分的“单句型”、“复句型”及“反问句型”(张琳,2010等),以及依据语义、语表及语用的分类“周遍式、能愿式、条件式、委婉式和反诘式”(芜菘,2003)等。芜菘(2003) [1] 的分类较前期研究有很大进步,但作者认为,芜菘的分类仍欠妥。首先,这五种类别不在一个层面上,周遍式的出发点是句法位置或时空概念,而委婉式的出发点是语用功能;其次,周遍式和委婉式之间有重叠,如委婉式的例句“没有什么不可以”也可以归入周遍式主语类。由此可见,双重否定的分类不但类别繁多, 而且非常模糊。由于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至今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因而,非常有必要换种思路,对双重否定的范畴进行重新划分。在逻辑语义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从逻辑描写的角度,对双重否定进行界定及范畴划分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 双重否定的重新界定

双重否定的界定不能单从形式来考虑,两个否定词连用(丁声树,1979;吕叔湘,1982;黄伯荣、廖序东,1983;郭昭穆,1980;李琳莹,1997等)的说法致使双重否定的外延过宽,把一些不属于双重否定的结构(如联合型不A不B,即“不理不睬”、“非亲非故”、“既不看书也不看报”)也囊括其中;单从意义出发的划分标准也是不可取的,只要两个否定成分能表示肯定意义,就划归在双重否定的名下。把分句中分别含一个否定成分的复句(含紧缩句) (如: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包括在双重否定范畴中的学者们正是以意义为主的;持综合说(林文金,1984;符达维,1986;孟建安,1996;郑红明,1996;马学东,1998;芜崧,2003;张琳,2010等)的学者进行的探讨是比较科学的,将语法、语义、逻辑等方面结合起来探讨双重否定的定义。他们认为,双重否定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意思的两次连续的否定,从形式上看,双重否定须具备两个(或理论上是偶数的)否定词;从内容上看,相当于一个肯定意义的命题或判断;从逻辑的(或数理的)根源来看,是负负得正。此定义基本概括了双重否定的主要特征,然而,定义中“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意思的两次连续否定”是值得商榷的,因王力先生(1984) [2] 认为,汉语中只能是一个否定词否定一个否定性仂语,如“不是没有困难”中,不应该是“不是”和“没有”同时否定“困难”,应是“不是”限制“没有困难”。而且学者们仍争论不休的是,双重否定是否一定等价于一个肯定判断。

在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客观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把形式、意义、语用及形式化描写结合起来,将双重否定定义为“包含两个否定成分(包括显性、隐性否定或语用否定),通过否定之否定,致使一般否定意义消失的一种语言现象”。双重否定的逻辑原型为“Ø(Øp)”(Ø表示否定,p为命题)或“ØØp”,通过隐性否定、语用否定手段或会话含义体现的双重否定通过语义转换、逻辑转换或语用推理均可显现“Ø(Øp)”或“ØØp”,且“Ø(Øp)”或“ØØp”不表达否定意义。此定义中的“Ø(Øp)”表示否定词否定一个否定结构,如“没有不高兴”;“ØØp”中的两个否定成分构成固定表达,如“不无道理”。隐性否定指惯用结构中的隐性否定手段,如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什么”、“哪儿(里)”、“谁”等;语用否定手段指用非否定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意义的方式,重在表达形式,如汉语中的反问语气,感叹语气等。

“致使否定意义消失”并不表示双重否定一定表达肯定语义,两者为充分但不必要的关系,即如果两个否定形式通过否定之否定表达肯定意义,一定属于双重否定,但双重否定不一定都表达肯定意义。如:“她不是不开心”并不表示“她开心”,在语境缺失的情况下,其意义位于“‘开心’到‘既不开心也不不开心’”的语义区间内。“否定之否定”指双重否定的两个否定形式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关系,以区别于含两个否定形式但不属于双重否定的结构。

范畴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进行概括的反应,指高度概括的类型,通俗地说,就是类别,一个类,一个集合 [3] 。双重否定的范畴是基于对双重否定结构特征、表达意义及语用功能的认识,将类似的成员组合成一个个的范畴,其中也包括双重否定与非双重否定结构的界定。依据双重否定的定义,我们将包含两个否定形式的紧缩复句或复句、叙实动词的否定形式后续否定小句(如“我不知道他不在家”)等排除在双重否定的范畴之外。两个否定成分存在不同的分句中,否定不同的对象,更确切的表达应是“两重否定”,而不是“双重否定”。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通过逻辑转换显现一个否定成分对另一个否定成分的管辖(具体推导过程此处从略),即显现“Ø(Øp)”或“ØØp”。关于学者们有争议的反问句,我们认为,反问句常需要依赖语境来判断是否表达反问语气,与语境相关联,因而将其归入语用双重否定的范畴。

3. 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与双重否定范畴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认为,语言意义理论不是独立于而是依赖于语言交际理论。传统的语言交际理论认为,一般的交流应该有两个层面:句子意义层面(sentence meaning)和说话人意义层面(speaker meaning)。

句子意义也可以称作表达式意义(expression meaning),研究的是语码内容,是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是人们用语言交流表达时所应用词句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属于语义层面。如“My bag is heavy.”的句子意义为“BAG (BE HEAVY)”。

说话人意义也称作话语实例意义(utterance-token meaning),往往与特别的会话语境联系在一起,是说话人运用语言符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表达的特定意义,属于语用层面。仍以“My bag is heavy.”为例,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话语可以表达间接的礼貌请求,请听话人帮他拿包,也可以表示对别人请求帮助的拒绝,“我的包很重,没法帮你了”。

就汉语双重否定而言,双重否定结构具有语义层面的意义,正因为此,许多学者把双重否定结构的意义与肯定等同起来,做出“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的论断。然而,在对双重否定界定时,学者们往往忽略语用因素。我们认为,语境也会对双重否定的判定产生影响,双重否定具有语用层面的意义,以“不是不…”结构为例。

1) 小王不是不喜欢他。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虽然这句话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肯定形式“小王喜欢他”(其意义位于“‘喜欢’到‘既不喜欢也不不喜欢’”的语义区间内,如图1中(a)所示),但可以认定为双重否定结构。

然而,在此句后添加不同的小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2) 小王不是不喜欢他,而是很爱他。

3) 小王不是不喜欢他,而是讨厌他。

4) 小王不是不喜欢他,而是不讨厌他。

例2)后的小句“很爱他”,不仅对“小王喜欢他”表示肯定,而且进一步提供了比“喜欢”更进一步的信息“小王爱他”,“不是不喜欢”不表否定意义,可以认定其为双重否定结构。

与此相反,例3)小句中的“讨厌他”,说明“小王喜欢他”为假,其意义为图2中(c)所示。同样,例4)小句中的“不讨厌他”,也表明小王不喜欢他,其意义为图2中(b)所示,也就是说,在例3)及4)中“小王不是不喜欢他”不表示肯定含义“小王喜欢他”,小句中“讨厌他”或否定形式“不讨厌他”使原来句子表述的肯定意义消失,而代之以否定意义。我们将例2)归为语义双重否定,即否定命题p的语义真值(p不正确,p为命题“不喜欢他”),例3)、4)称为语用否定,而非双重否定的范畴,即否定命题p的适宜性(p的表述不合适),即“不喜欢”的表述方式不适宜1

此外,一些学者们发现,有些语言现象很难归入到句子意义层面或说话人意义层面中,如英语中的“see you later”,汉语中的明知故问“你难道不去吗?”。对这些话语的理解超乎了语法、语义所能解决的范畴,也不像是只和某个具体人、时间、地点情景下的语境相连。

莱文森(Levinson, 1995) [4] 认为,在语码意义和说话人意义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话语类型意义(statement-或utterance-type meaning)。话语类型意义体现人类语言的常规和习惯性的内容,研究的是一般会话含义,由语段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所引发,是对话语的默认解释,不是由语境引发的。如:

5) Mary looked at John and he smiled. (Levinson, 2000) [5]

5¢) Mary looked at John and then he (=John) smiled.

Figure 1. The positive meaning interval of the expression “do not dislike”

图1. “不是不喜欢”表达的肯定意义区间

Figure 2. The deeper meaning interval than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do not like”

图2. 比“不喜欢”否定意义更深的意义区间

6) Some of the children passed the test. (Levinson, 2000)

6¢)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children passed the test.

7) Can you pass the salt? (Levinson, 2000)

7¢) I request that you pass the salt.

上面例子中,例5¢)、6¢)及7¢)分别是例5)、6)及7)的话语类型意义。听话人听到例5)、6)及7)时,无需通过语用推理就可得出它们的意义。

汉语中含否定成分的反问结构及祈使结构属于汉语的惯用结构,表达的正是莱文森的话语类型意义。为了全面阐释双重否定的各个层面,很有必要将莱文森的三层次意义(表达式意义、话语实例意义及话语类型意义)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莱文森的三层次意义理论可以为汉语双重否定范畴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4. 双重否定范畴的类型

双重否定的逻辑原型是“Ø(Øp)”或“ØØp”,我们可以依据句法结构是否能体现这一原型且不表示否定语义来区分双重否定和非双重否定结构。关于现代汉语双重否定范畴的划分,依据莱文森的三层次意义理论,语义层面的句子意义和语用层面的话语实例意义说明可以从语义及语用两个层面上来探讨汉语双重否定的范畴划分。

语义双重否定是从单词和短语的字面意义出发的。将逻辑表达式可以直接显现“¬(¬p)”或“¬¬p”结构的界定为直陈型,而隐含型需进行语义转换或逻辑推导后实现“否定之否定”关系(见图3)。

语用双重否定是结合语境来判定的,然而这并不能描述所有的双重否定,莱文森三层次意义中的话语类型意义也促使我们不能放弃双重否定的一些常规结构,如含否定的反问句、祈使句等。含否定成分的反问句或祈使句构成的双重否定都和语气有关,但语气只有当人们在交际中运用句子结构进行表述的时候才能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脱离语境的。正因为与语境的关联性,我们没有把与莱文森话语类型意义对应的惯用句法结构构成的双重否定当作一个独立的类别,而作为语用双重否定的一个次范畴,也就是说,将类型型和实例型作为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图4展示了现代汉语语用双重否定范畴及次范畴的划分情况。

下文对语义及语用双重否定具体类别的划分进行论述并通过实例说明。

4.1. 语义双重否定

语义双重否定是对“否定命题(或判断)”的再否定,涉及否定表达式的字面义,两个否定成分须由显性否定标记来充当(显性否定标记指否定词及由表达否定意义的否定语素构成的派生词)。语义双重否定可以运用逻辑手段来进行刻画,将逻辑表达式可以直接显现“ØØp”或“Ø(Øp)”结构的界定为直陈型,同时,“直陈”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语义双重否定意义的欠明性,需要借助语境对其语义进行定位。

对现代汉语语料的归纳和分析,我们发现了直陈型的三个子类:“不是不X”类、“不是没(有)X”类及“没有不X”类。如2

8) 主持人:这么看,“地方话”不是不能说,关键是说什么,怎么说。

9) 胡加时说:“不去参加WNBA的选秀仪式,并不是不支持她们3人去WNBA打球。”

10) 县长许晓珠说,现在看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就在交通。他说,“墨脱不是没有资源,公路的修通是解决墨脱发展的关键所在。”

Figure 3. Category of Chinese semantic double negation

图3. 汉语语义双重否定的范畴

Figure 4. Category of Chinese pragmatic double negation

图4. 汉语语用双重否定的范畴

11) 地方保护主义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与没有认真查处这方面的违法违纪案件不无关系。

12) 老乔,上次跟你吵架的是小彭,小林并没有不尊敬你!

13) 于是,批和改也就只有一致,没有不一致。

例8)及9)属于“不是不X”类,例10)及11)为“不是没有X”类,例11)中的“不无X”为“不是没有X”的变体;例12)及13)为“没有不X”类。他们的逻辑式分别为:Ø[Ø(X)]、Ø(ØX)、Ø[Ø($xXx)]($为存在量词,$x表示“存在一个x”)、ØØ$xXx、Ø[Ø(X)]、Ø(ØX),逻辑式中都显现了双重否定的形式特征,且不表达否定意义,因而属于直陈型语义双重否定。

与直陈型对应的是隐含型,隐含型需进行语义转换或逻辑转换后实现“否定之否定”关系,其子类主要包括“没有X不Y”类、“不M不X”类、“非X不可”类及否定词移位类。如:

14)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大概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15) 在华联商厦食品专柜,我们现场询问了七八位顾客,也无一人不赞扬这种做法……。

16) 股票市场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股市都不可能不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17) 作为一个医生的妻子,不应该不习惯丈夫有责任响应病人的呼唤,让医院随传随到。

18) 我还舍不得穿呢。我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

19) 我认为你们这样办这件案子是没有希望的,但我并不认为本案不能真相大白。

20) 这些户外风景和现代的华美的酒馆布景并不显得不调和。

例14)及15)属于“没有X不Y”类,例15)的“无X不Y”为“没有X不Y”的变体,此类双重否定通过量词否定的逻辑真理“Øx « $xØ”及“Ø$x «xØ”进行推导。例16)及17)为“不M不X”类(M为能愿动词,如:能、可以、一定、应当、准许等),“不M不X”类需要依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Ø◇p «□Øp,Ø□p «◇Øp,ØOp«PØp,ØPp«OØp (其中,◇ = 可能,□ = 必然,P = 许可,O = 必要)”以及荷恩(Horn, 1989) [6] 语义强度等级的原则“语义强调等级中项词可以进行否定词移位”来进行推导。例18)属于“非X不可”类,通过将“非X不可”语义转换为“不(是)X不行”、“不X不可能”或“没有X不行”后再进行推导。例19)及20)为否定词移位类,由否定词移位触发词引发的否定词移位来推导。无论是隐含型的哪个子类,在逻辑式的推导过程中均可显现“ØØp”或“Ø(Øp)”的形式,且意义不为否定。(隐含型子类的推导过程作者将另撰文论述)

需要说明的是,语义双重否定的子类除基本形式外,都有一些变体,如“并非不X”为“不是不X”的变体,“不无X”为“不是没有X”的变体等。

4.2. 语用双重否定

语用双重否定指的是借助语用否定手段或语境对“否定命题(或判断)”的再否定,听话人需通过语用推理理解言外之意。借用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中的话语类型意义和话语实例意义将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命名为:类型型及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

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从句法特征出发,主要包括反问类和祈使类。反问类以构成方式分为是非反问类和特指反问类。根据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语言结构上的语表特征,即依据听话人应答语中否定词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将其划分为显性类和隐性类两种。如:

21) 命令一出,众说纷纭:“倒掉上百箱酒,这不是败家子吗?

22) 外资公司许诺的轿车、别墅和高薪,能不让人动心吗?

23) 那个女人大约在九点钟左右进到室内,穿着带泥的靴子,怎么能没有留下脚印呢?

24) 谁都知道,优惠条件只能越来越少,谁不想赶最后一班车呢?

例21)~24)为反问类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例21)~22)为是否反问类,例23)和24)为特指反问类。反问类语用双重否定中的否定词及其附加成分表达否定命题(用“Øp”表示),反问语气也表达一层否定,“不是X”类反问可直接显现“Ø(Øp)”或“ØØp”,含能愿动词的“M + 不/没有 + X”的反问结构,以及“疑问词 + 不/没有 + 是非问句”构成的特指反问结构在语义转换后,依据隐含型语义双重否定的对应结构进行推导。

25) 别不知足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人嫉妒你。

26) 灾区人民现在不缺主意,缺钱。牛大姐,您甭不爱听。

例25)和26)为祈使类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首先,用“不要”来对“别/甭不X”进行语义变换,“要”位于语义强度等级的中项,通过否定词移位进行逻辑推导,显现不表否定意义的逻辑式“Ø(Øp)”或“ØØp”。

27) A:你为什么要跟他分手?你不爱他?

B:不,我爱他,正因为我爱他,我才要离开他。(朱晓亚,2007) [7]

28) 你的小妻子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嘛,不理你又不相信你?不会吧,据我所看,今天情况很好嘛。

例27)和28)为显性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例27)属于对话中体现的语用双重否定,例28)是说话人的自我陈述。在这两例中,说话人运用否定疑问表达了否定的判断“Øp”,听话人的显性否定表达“不”以及“不会”是对“Øp”的否定。通过补充缺省的信息,可直接显现“Ø(Øp)”或“ØØp”,如例27)的“不(不爱他)”,或运用隐含型语义双重否定的逻辑推导显现“Ø(Øp)”或“ØØp”,如例28)运用适用于语义等级中项词“会”的否定词移位进行推导。

29) A:我不知道你今天会来。

B:什么不知道,我不是明明打过电话来吗!(陈红丽,2007) [8]

30) 柳明义:你还没捡够?

来小宝:哪儿呀!学校那二百斤任务还用捡?家里猪圈鸡窝划拉划拉就够了。(孙杰,2011) [9]

例29)和30)为隐性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即听话人通过隐性否定手段来表示不同意见。现代汉语中常用疑问代词,如“什么”、“哪儿(里)”、“谁”等来表示否定,我们需将疑问代词进行语义转换后进行逻辑推导。如:例29)中的“什么不知道”表示“不是不知道”,即“知道”之意。

5. 余论

基于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对汉语双重否定范畴的划分,将言语交际过程中语义、语用及惯用句式的意义结合起来,使双重否定的描写和分析从静态走向动态。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和逻辑范畴的双重否定,也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法-语义范畴。对英语双重否定的语料进行考察发现,英语与汉语在范畴方面存在很多的共性。我们划分出的汉语双重否定的子类在英语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结构。在直陈型语义双重否定中,与“不是不X”类对应的英语双重否定结构为“not un-X”(“un-”为英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前缀和后缀的总称),与“不是没有X”类对应的为“not without X”;隐含型语义双重否定中,“没有X不Y”类与“nobody/nothing/… + not X/un-X”对应,“不M不X”类与“M + not + not X/un-X”,“非X不可”类与“un-X/not X + not Y”对应。同样,在英语中可以找到与汉语语用双重否定基本对应的结构。

然而,两种语言的双重否定结构也存在一些结构缺失的现象。如:汉语中的隐含型语义双重否定“没有不X”类,隐性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结构。而且,汉语中的否定标记“不(是)”、“没(有)”与英语中的“no”、“not”语义不同,汉语中的否定标记含有时态因素,往往是对已然事实的否定,而英语中的否定标记“no/not”不涉及时态因素,由此也引发英汉两种语言在双重否定结构方面的差异(因篇幅所限,不对英汉双重否定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但是,我们认为,从类型学角度对汉英及其他语言双重否定结构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语言本质属性的把握。

致谢

本研究得到李宇明、姚喜双、周建设、洪波、史金生、张世方等 诸位 教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9-2014-02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219)。

文章引用

张焕香,于 洋. 基于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的汉语双重否定范畴划分
The Classification of Double Negation Categories in Chinese Based on Levinson’s Three Levels of Meaning[J]. 现代语言学, 2015, 03(03): 108-115.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5.3301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芜崧 (2003) 重新认识“双重否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07-111.

  2. 2. 王力 (1984) 王力文集(一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 济南.

  3. 3. 张焕香 (2014) 双重否定的类型学研究——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知识产权出版社, 北京.

  4. 4. Levinson, S.C. (1995)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In: Palmer, F., Ed., Grammar and Meaning: Essays in Honor of Sir John Ly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90-115.

  5. 5. Levinson, S.C. (2000)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MIT Press, Cambridge.

  6. 6. Horn, L.R. (2001) 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9, reissued with new preface in, CSLI, Stanford.

  7. 7. 朱晓亚 (2007) 否定型语调是非问的答句. 语言科学, 1, 58-64.

  8. 8. 陈红丽 (2007) 疑问代词“哪里”的否定用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4, 36-38.

  9. 9. 孙杰 (2011) 说“哪x”应答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13, 54.

  10. NOTES

    1关于语用否定与语义否定的区别,请参见沈家煊(1993)。

    2本文中的汉语例句除了少数常见的为自拟外,其他例句皆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现代汉语)检索系统(网络版)。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