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05 No.02(2017), Article ID:20980,7 pages
10.12677/WLS.2017.52005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usan Sontag’s The Volcano Lover with Regards to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Bingbing X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May 26th, 2017; accepted: Jun. 12th, 2017; published: Jun. 15th, 2017

ABSTRACT

As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and art critic, Susan Sontag finished her first historical novel The Volcano Lover in 1992, which won the first place of Best-seller Lists in America. This historical novel raises scholars’ concern and extensive research; however,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focus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different. The researches on The Volcano Lover abroad mostly are book review and include the interpretation of romance and love, modernism and aesthetic meaning in this novel. While domestic researches are mostly focus on feminism, modernism and new historicism that reflected in the novel. Compared with researches abroad, domestic research focus is excessively concentrated and the bibliography mostly cites from domestic articles, which means domestic research has great potential in expanding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The Volcano Lover, Literature Review, Susan Sontag

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国内外文献综述

邢兵兵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17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15日

摘 要

《火山情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著的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曾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及广泛研究,但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热点有所不同。国外关于《火山情人》的研究多为简短的书评,同时对传奇与爱情、现代主义和美学意义等主题方面有所涉及。国内研究角度广泛,涉及文化诗学、女权主义、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多个文艺理论。相比而言,国内对该书的研究热点过于集中,参考引文也大多是国内文献,在拓展研究方向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 :《火山情人》,文献综述,苏珊·桑塔格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作品介绍

《火山情人》是桑塔格继20世纪60年代《恩主》和《死亡匣子》后时隔25年再次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其一生创作的众多长篇小说中“最喜爱的一部”。《火山情人》创作完成于1992年,当时的美国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此影响,桑塔格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风格上抛弃以往创作中注重实验的美学观点和反对现实主义的做法,转而采用写实的手法,因此一经出版,便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长达三个月之久,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桑塔格本人在多次接受采访中都谈到《火山情人》是她最好的一部小说,称阅读以前的作品犹如“饱餐了一顿后还觉得饿” [1] ,但这部作品却是一席“丰筵”。作为桑塔格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火山情人》一反桑塔格早期超现实主义和实验色彩浓厚的写作风格,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桑塔格的写作手法的转变有极大的作用。国内外对这部长篇小说的研究方向及关注热点有所不同,笔者将在本文中概述该书出版至今(1992~2017)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2. 国外文献综述

谈到《火山情人》,不能不谈到它的作者——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1933~2004)在西方国家中以批评理论闻名于学术界,享有“新知识分子”和“美国公众的良心”的美誉,她所提出的“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批评理论在中西方学术界均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当代美国文化界出类拔萃的批评家兼文学家,苏珊·桑塔格以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美誉,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家文学奖。目前,她的很多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外学术界对桑塔格研究较早,无论是对其史料的收集汇编,还是评传式的研究,亦或是关于桑塔格政治、批评理论的散论,学者们均有所涉及并逐渐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体系。目前国外关于桑塔格研究的主要专著有五部(《苏珊·桑塔格:忧郁的现代主者》(SayresSohnya, 1990),《苏珊·桑塔格心灵的激情》(Liam Kennedy, 1995),《与苏珊·桑塔格会话》(Leland Poague, 1995),《苏珊·桑塔格:一种偶像的制作》(Carl Rollyson and Lisa Paddock, 2000),《阅读苏珊·桑塔格:关于她著作的关键性介绍》(Carl Rollyson, 2001)。这些著作主要从评传的角度,对桑塔格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小说《火山情人》自出版之初就引起了评论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们对这部长篇小说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各种书评、简评等散论,二是对其爱情与浪漫主题的研究,三是从收藏及摄影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的探索。国外文献包括报刊上的书评18篇,期刊文章4篇,博硕士论文1篇。笔者的评述将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桑塔格具有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在进行小说创作之前一直以尖锐而深刻的评论风格于美国评论界中久负盛名,因此,《火山情人》一经出版,首先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在1992~1995年三年内,评论家门针对《火山情人》发表的书评多达18篇,刊登在《纽约时报》、《评论杂志》、《华盛顿邮报》等知名报刊上。Sven Birkets在《纽约时报》上称《火山情人》所带来的震撼足以与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这部作为衡量现代历史小说标准的里程碑似的作品相媲美,堪称一部将现实与概念完美结合的历史传奇小说 [1] ;Kavin Ray在《圣路易快邮报》上将《火山情人》与兰佩杜萨的名作《豹》相比,称《火山情人》所表现出的洞察力之深刻令人钦佩,穿插的大量评论性话语令人深思,可谓是一部意义非凡的长篇小说 [1] ;小说家A. S. Byatt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赞扬了《火山情人》中叙述者“超然的、精力充沛的好奇心。《火山情人》创作灵活,由许多风格和观点构成” [1] ,称之为一部充满智性、扣人心弦的作品;Richard Eder在《洛杉矶时报》中称这部小说中含有“既伟大又严肃的乐趣” [1] 。他还认为,桑塔格将当代的识别力融入历史中,这给她的作品增添了第三个维度;Michiko Kakutani在《纽约时报》中称其是“一部因充满激情与想法而为读者所喜爱的历史小说”,赞美桑塔格用“亲密而友好的声音”将历史史实讲述得恰到好处,使得历史叙事不再单调乏味,这种观点得到众多评论家的认可 [2] ;Evelyn Toynton在《评论杂志》上发表《作为评论家的小说家》,论述桑塔格的其他散文与《火山情人》之间在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方面的关系 [3] 。

除了来自知名报刊的散论之外,《火山情人》中所隐含的“传奇与爱情”主题亦受到学者们的深入研究。Alexandra Johnson在《隐喻下的传奇》(1992)一文中指出,《火山情人》是一部基于十八世纪传闻所创作的文学传奇,桑塔格在创作中用一去不回的历史反映现代生活 [4] 。1995年第1期的《现代小说研究》上发表了Stacey Olster的《<火山恋人>中的重制、去除和更新》一文,探讨了小说副标题“罗曼司”(传奇)的由来,罗曼司小说的道德教化性,以及小说中的后现代元素及桑塔格对后现代的否定态度 [5] 。

“传奇与爱情”的主题在《火山情人》中显而易见,而从收藏理论及摄影的角度对《火山情人》进行解析则比较独特而少见。桑塔格于1997年发表论文集《论摄影》,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1998年,Brigitte Peucker在《耶鲁学刊》发表《观看与触摸:桑塔格<火山恋人>中的景观与收集》,该文主要探讨桑塔格如何将本杰明与巴特的收藏理论相结合,并结合桑塔格的摄影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分析《火山情人》中火山景观的美学意义 [6] 。

综上可见,国外关于《火山情人》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从文献形式上来说,国外关于《火山情人》的文献形式多为刊登在报纸上的书评,篇幅较短,且其作者多为资深的评论家,注重对小说的作者、创作社会背景以及小说的贡献的评论,而深入某一主题或进行文本深入阐释的期刊论文形式的文献较少。二、从文献时间上看,国外文献不论是书评或是期刊论文,都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2000年至今的文献寥寥可数,具有较大的研究空白可以填补。三、从文献内容上可以看出,国外文献虽对传奇与爱情、现代主义和美学意义均有所涉及,但这方面的文献寥寥可数,更不必说从一特定的文学批评理论针对小说进行详细解析的研究了,从而呈现出文献研究内容分散单一的情况,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

3. 国内文献综述

与国外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桑塔格及其作品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的研究热度持续呈上升的态势。国内对桑塔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第5期的《天涯》刊登了一篇由留美学者贝岭、杨小滨撰写的访谈录,该访谈录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桑塔格进行访谈,准确地反映了桑塔格当时的思想动态。《论摄影》是桑塔格第一部被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论文集,于1999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STPH)陆续推出桑塔格的作品选集的中文版,随后,桑塔格的十多部作品均由STPH翻译出版,国内读者对桑塔格逐渐熟悉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逐渐被译介到中国,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桑塔格的作品均有中文版本。

《火山情人》创作正式完成于1992年,其国内翻译版本如下:2000年,台湾探索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王予霞翻译的《火山情人》,这是目前所知该小说最早的中文译本;2002年,译林出版社又推出了李国林、伍一莎合译的简体中文版《火山恋人》,这是流传较广的一部译本;2012年,姚君伟所译介的《火山情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此时与《火山情人》第一次译介到中国已相距12年。

2004年,桑塔格的去世让学者们悲痛哀悼的同时也对这位评论家、作家给予重新关注。如今,桑塔格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热度上升,成为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她的作品逐渐被中国学者们、评论家、作家们多熟知。而《火山情人》,作为继其前两部长篇小说创作后时隔25年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也逐渐受到中国学者们的关注。

对桑塔格真正的系统研究始于王予霞。王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桑塔格的论文,并翻译了桑塔格的四部小说:《恩人》、《死亡匣子》、《火山情人》和《在美国》。2002年第4期的《外国文学评论》上刊登了王予霞的《文化诗学视野中的 < 火山情人>》一文,以文化诗学的视角,分析该小说在当代西方文化语境中,作家自我与历史客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契合中揭示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7] 。2003年,王予霞发表《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情人>》,载于《外国文学动态》,该文章以主人公骑士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火山情人》中的人物,并简要介绍了其情节,同时对该长篇历史小说的背景也进一步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8] 。同年,王教授关于桑塔格的专著《苏珊·桑塔格纵论》,该书是我国研究桑塔格的第一部专著,视野开阔,从宏观上把握桑塔格一生的学术发展,作者在这本书中对桑塔格的成长与创作,激进的政治观点,以及她的实践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介绍,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桑塔格的批评理论和小说创作 [9] 。在此之后,王予霞教授又于2009年出版了关于桑塔格的新专著:《苏珊·桑塔格:当代美国左翼文学研究》,该著作追溯美国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桑塔格与美国左派和她的关系作为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的地位 [10] 。在这两本书中,王教授对桑塔格的文学思想进行了理性而系统的阐释。

另外,姚君伟一直关注国际桑塔格研究的前沿动态,翻译了桑塔格的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恩主》、《火山情人》、论文集《在土星的标志下》等,并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编译并出版《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和《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为学术界研究桑塔格提供第一手中文资料,对桑塔格在中国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通过对权威学术网站的搜索,笔者发现从2002年到2016年,《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刊载的研究桑塔格的论文多达260多篇,而其中专门针对《火山情人》这部小说的论文只有36篇,其中期刊论文19篇,博硕士论文7篇。虽然篇数较少,但这些文章涉及的研究视角较广,侧重点均有所不同。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一是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分析《火山情人》;二是以《火山情人》中的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三是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析该长篇小说。下面笔者将逐一分析各个类型的文献。

从叙事角度对《火山情人》展开研究的论文共12篇,学者们从叙事修辞、叙事方法、叙事策略、叙事风格等方面入手,或以作者——评论者身份同一、多重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及无时性叙述的角度来论证该书的后现代性 [11] ;或运用伦理批评的方法分析《火山情人》中的作者型叙述者、复数化聚焦和女性化视角等多种叙述手段 [12] ;或从多重视角出发,探究《火山情人》中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由变换的空间随想,彰显桑塔格独特叙事架构的艺术魅力 [13] ;或运用热奈特的时间理论分析这部长篇小说的叙事时间,揭示桑塔格通过时间倒错和无时性叙述等手法表现她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历史寓于现在,而现在则预示未来,人们因此在过去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14] ;或拟借用兰瑟的批评术语聚焦《火山恋人》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我(们)”和“你(们)”的人称指向以及两者之外的权威话语出发来探讨桑塔格在自己最为欣赏的虚构作品中所采取的叙述策略 [15] 。

《火山情人》中女性人物众多,所占篇幅较多,且小说的第四部分由命运各异的四位女性人物的独白构成,因此对《火山情人》中的女权主义的探讨及女性人物的分析也是评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或从《火山情人》的内部结构切入,从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该长篇小说中“他者”群像--女性主人公们进行探讨,重新审视这一段虚构的历史 [16] ;或聚焦于特定的一位女性人物,对小说中埃弗罗西娜这一女巫形象进行着重分析,以此探究这一形象在再现历史文化背景、刻画人物形象,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体现作者创作思想等方面的作用 [17] ;或通过分析《火山情人》中工具婚姻给男女双方带来的不幸以及两情相悦的隐藏和夭折来阐释桑塔格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和谐男女两性关系伦理的重构 [18] 。

《火山情人》作为一部历史传奇小说,改编自历史史实,因此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硕士选择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该小说。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们或在“文本的历史性”指导下,以现代人的视角对《火山情人》中所展现的历史进行重构,并从“历史的文本性”出发探讨该小说的文本性;或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考察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意识,并解构了男主人公的崇高形象,以此表现桑塔格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话语重新审视历史,表征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精神;或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通过寻找历史的碎片以及对边缘人物的关怀,从桑塔格的多声部叙事话语中,分析作者与历史客体以及读者之间的多层次的关系,在历史文化与作者美学思想的契合处解读小说的艺术魅力。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大类研究角度,还有一些文章所研究的角度是近年来开始受到关注的。比如从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入手解析《火山情人》,或者深入剖析该长篇小说中的艺术构造研究。从其他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论文有9篇,因每篇角度各不相同且涉及的文章不多,无法明确归类,暂且归为上述三类之外的“其他类”。在这一类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王秋海教授2005年发表于《外国文学》第1期上的《重构现实主义—解读桑塔格的火山情人》,在文章中探讨了小说的形式美学思想,分析了作家创作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原因,并探究桑塔格如何通过一系列象征手法昭示出现代性在后现代社会的衰退,只得借助审美的叙事形式和神话特征重构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以达到审美救赎的目的 [19] 。王秋海教授针对桑塔格的“坎普”、“法西斯美学”和“沉默美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自2004年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讨论桑塔格的形式美学以及其前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异。

以上是笔者对研究《火山情人》文献的考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已有所成就,研究角度广泛,涉及文化诗学、女权主义、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多个文艺理论。在叙事策略和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瞩目。叙事方面主要从叙事修辞、叙事方法、叙事策略、叙事风格等角度来展开讨论,比较全面。女性主义方面,不论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整篇小说进行解析,还是对小说中几位女性人物分别进行重点分析,都有详细论述。针对小说中新历史主义进行分析的几篇论文理论方面介绍详细,文本分析内容全面,对小说中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多方面所体现的新历史主义均有所阐释。在属于“其他类”的文献资料中,虽每个研究角度不一,但这些文献标新立异,角度新颖,能够从“坎普”风格、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现代性等创新点入手,为研究《火山情人》提供了多角度研究的可能。

然而,国内的《火山情人》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 研究角度过于集中。笔者经过分析文献发现,学者们对《火山情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分析和女权主义方面,仅这两种角度的研究文章就有22篇,占研究《火山情人》总文献篇数的64%。且在叙事方面的研究太过泛滥,多有重复,失去了研究意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其他的研究领域仅有一两篇文章,讨论不够深入。

(2) 文献来源单一,且比较陈旧。期刊文章的参考文献90%都是国内文献,而且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关于桑塔格研究的几部专著上,极少有2000年以后的文献。

(3) 桑塔格在《火山情人》中插入大量评论性话语,涉及西方收藏文化、艺术品文化等多方面,且目前在西方学术界,文化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方兴未艾。而国内对《火山情人》中的文化现象讨论相对肤浅,缺乏第一手的历史事实资料。且《火山情人》作为一部改变自历史史实的小说,从新历史主义方面解析这部小说的文章仅有3篇硕士论文,还有大量的研究空间。

(4) 火山在小说《火山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不论是论其雄伟壮观的外表形态,还是论其与主人公命运之间的关系,火山这一形象都在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以一种气势磅礴的形式贯穿于整部小说。因此,《火山情人》中的“火山”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大的研究空间。然而纵观这三十多篇文献,均未对“火山”这一重要象征物进行重点分析以探求其本质与其被赋予的多种象征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的《火山情人》研究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从研究时间上讲,国外研究只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之后的文献较少,而国内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热度从2004年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从研究角度来说,国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为书评,多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情节介绍等浅层次的角度入手,虽有几篇文章对小说的主题、所体现的摄影理论和收藏知识以及其现代主义有所涉及,但研究的深入度欠缺,未形成体系性的研究。国内文献则研究角度涉及范围较广,侧重于运用文学理论对该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较为深入。同时也应注意到,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方向虽较为广泛,但研究热点集中,在拓展研究方向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国学者应对《火山情人》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这部作品研究上的学术空白。作为学术界的成员,学者们也有义务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桑塔格这位“美国公众的良心”,更应该了解她这部“本人最喜爱的作品”,让《火山情人》这部历史传奇小说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文章引用

邢兵兵. 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国内外文献综述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usan Sontag’s The Volcano Lover with Regards to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J].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05(02): 30-36. http://dx.doi.org/10.12677/WLS.2017.5200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Rollyson, C. (2001) Reading Susan Sontag: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Her Work. Ivan R. Dee, Chicago.

  2. 2. Kakutani, M. (1992) Historical Novel Flavored with Passion and Ideas. New York Times, August 1992, 16.

  3. 3. Toynton. E. (1992) The Critic as Novelist—The Volcano Lover: A Romance by Susan Sontag. Commentary, November 1992, 62.

  4. 4. Johnson, A. (1992) Romance as Metaphor. Nation, No. 8, 365.

  5. 5. Olster, S.M. (1995) Remakes, Outtakes, and Updates in Susan Sontag’s The Volcano Lover. Modern Fiction Studies. 41, 17-139. https://doi.org/10.1353/mfs.1995.0004

  6. 6. Peucker, B. (1998) Looking and Touching: Spectacle and Collection in Sontag’s Volcano Lover. The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 11, 159-165. https://doi.org/10.1353/yale.1998.0018

  7. 7. 王予霞. 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火山情人》[J]. 外国文学评论, 2002(4): 37-43.

  8. 8. 王予霞. 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情人》[J]. 外国文学动态, 2003(3): 4-5.

  9. 9. 王予霞. 苏珊•桑塔格纵论[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10. 10. 王予霞. 苏珊•桑塔格与当代美国左翼文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1. 11. 卢晓敏, 朱红梅. 元小说叙事策略: 《火山恋人》的后现代性[J].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0(4): 275- 278.

  12. 12. 郝桂莲. 观看的伦理: 《火山情人》的叙述修辞[J]. 语言教育, 2015(1): 9-14.

  13. 13. 侯杰. 苏珊•桑塔格《火山恋人》独特叙事风格的艺术特征[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4, 43(2): 85-86.

  14. 14. 郝桂莲. 流连忘返——《火山恋人》的叙事时间分析[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 30(2): 118-124.

  15. 15. 柯英. 穿越时空的对话——论《火山恋人》的作者型叙述声音[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11): 17-21.

  16. 16. 柯英. 生存之痛《火山恋人》的“他者”群像初探[J]. 当代外国文学, 2012, 33(2): 105-112.

  17. 17. 陈晓峰. 评《火山恋人》中的女巫埃弗罗西娜[J]. 外语研究, 2012(1): 100-102.

  18. 18. 年丽丽, 夏维红. 真情去向何处——性别伦理视域下《火山情人》中的两性关系解读[J]. 英语研究, 2014, 12(4): 36-41.

  19. 19. 王秋海. 重构现实主义——解读桑塔格的《火山情人》[J]. 外国文学, 2005(1): 28-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