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4(2017), Article ID:20445,5 pages
10.12677/ASS.2017.64070

From Chinese-Centered Cultural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angyan Liao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0th, 2017; accepted: Apr. 27th, 2017; published: Apr. 30th, 2017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entral leaders group that is centered around Xi Jinp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irman, have proposed that it’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enhance the awareness, accelera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Nevertheless, it’s quite essential to derive all useful experience when build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 publication of “Declaration of Chinese-center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1935 has triggered a vast debate among the whole country about “the way out of Chinese culture”. Around this theme, scholars have inquired into the many burning issues, which may st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even in today’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urrent ori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The Theory of Chinese-Centered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从中国本位文化论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廖光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Email: 1836473125@qq.com

收稿日期:2017年4月10日;录用日期:2017年4月27日;发布日期:2017年4月30日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需要汲取各方有益经验: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大论战。围绕中国文化的出路,学者们探讨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思考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中国本位文化论

1.1. 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了“现代化”的进程。1895年甲午战败,救亡图存的口号响彻中国,社会各方人士开始探索中国之出路。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变革深入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由此产生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学)”、“如何接受西方文化(西学)”、“如何建构自己的新文化”等等问题,这为随后文化大论战高潮的到来埋下了伏笔。1935年,王新命、陶希圣等十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引发了全国文化界的热烈讨论,掀起了中国文化大论战的高潮。

1.2. 内容

《宣言》的基本主张就是坚持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其基础和标准的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其实行则包含有既反对顽固复古也反对盲目西化,其方法是批评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其目的在于建设新中国并促进世界大同理想的实现。《宣言》指出,“中国在文化领域消失了,中国政治形态、社会组织和思想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些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发育的人民,也渐渐不能算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1] 。故而,为了使中国重新在文化的领域抬头,为了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建设未来。”常燕生在《我对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简单意见》中所指出:“我所谓的‘中国本位’就是一切文化建设都须以中国这个国家有机体的利益为前提,有利于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国粹或欧化都应该保存接受;有害于中国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无论是国粹或是欧化都应该打倒拒绝” [2] 。《宣言》中还提到,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中国本位文化论不同于文化本位论,强调的是“需要为体,文化为用”,而非“文化为体,需要为用”。

1.3. 对《宣言》的思考

《宣言》开辟了中国文化建设新的道路和方向,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深思,因此引发的思想碰撞和思想解放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其意义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的局限(当时时局走向不清,进而影响了文化领域的走向,加之适逢“新生活运动”,十教授被批判为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宣言》对“中国本位”的表述过于笼统含糊,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真正需要是推翻三座大山,没有点明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只是空泛地谈中国文化,也没有提出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最后陷入空谈。

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正确出路;此时此地的中国的需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正确出路,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建设的始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不应以中国或西方的文化为路标,而是应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步为诉求,以马列主义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使文化建设回归到社会变革中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3]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全局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大智慧、大战略和大思路,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六个一”为主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4] 。

2.1. 一面伟大旗帜: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宣言》的提出,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因此其文化建设方向从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

2.2. 一个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5] 。《宣言》最大的缺陷在于,十教授并没能提出一个核心,即蕴藏于中国文化内部的真正精髓。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必须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2.3. 一个文化根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宣言》中没有点明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而只是空泛地谈中国文化。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的主流、主干、主导、主体就是儒家文化。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首先必须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干好今天的事业。

2.4. 一项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

2.5. 一条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宣言》并未涉及中国文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只是提出了一些展望,然而这些展望也多是无法实现的,或者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难免落有空想的意味。与之相反,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因此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6] 。

2.6. 一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的民族性,还应该看到文化的世界性。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标识不仅在中国,更是对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3. 从中国本位文化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之定义,正如楼宇烈教授所说,“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7] 。中国文化传承5000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然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丧失了自身的合理性和主体性:新文化运动在国内掀起了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激烈的批判;五四时期,中国文化被贬低得一无是处,西方文化受到广泛推崇;文革时期,强烈的政治性,使中国文化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文化断层导致了当今中国文化的丧失,如著名作家梁鸿所说,“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一个乡村、在一个村庄里面落脚的话,我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坍塌的状态”。

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表明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中国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就是要从中国文化的本位出发,依据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实际是一种民族自信力的表现,就是要考虑中国现实、中国利益和中国特征,就是将“中国本位”与中国现实国情、中国利益联系起来,使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有利于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标准和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标准,《宣言》中也提到了这种需要。就今日之中国而言,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最大的需要就是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从这一现实着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文化也在向着全球化发展。全球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导致了文化多元化,如何在维护多元文化存在的同时,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梁漱溟先生提到,“现在无论是中国或世界的问题,已经到了问题的深处,可以说过去的文化来到现在都需要改造。问题既已到了这地步,实在不容我们不去建设新的文化了。所以我们对某种文化建设都表同情,同时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也是赞成的” [8] 。《宣言》同样谈到过这个问题,说中国应当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肚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荒废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征、中国特征的文化,将是我们重新找回民族认同感的寻根之路。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但是只有继承、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就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地令我们有体悟,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真是具有中国印记、中国特色的东西。

文章引用

廖光艳. 从中国本位文化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From Chinese-Centered Cultural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4): 508-512.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407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王新命, 等.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 文化建设, 1935, 1(4): 1-21.

  2. 2. 常燕生. 我对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的简单意见[J]. 文化与教育, 1935(55): 1-4.

  3.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 4. 韩振峰.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文化大思路[EB/OL]. 光明网. http://theory.gmw.cn/2016-01/10/content_18433642.htm, 2016-1-10.

  5. 5. 习近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Z], 2014-2-24.

  6. 6. 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EB/OL]. http://www.wenming.cn/djw/gbbd/xxhtwx/201607/t20160701_3486919.shtml, 2016-7-1.

  7. 7. 楼宇烈. 中国的品格[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3.

  8. 8. 梁簌溟. 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之我见[J]. 文化建设, 1935, 1(10): 185-2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