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7 No.06(2017), Article ID:22752,9 pages
10.12677/AE.2017.76067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Public Reasoning

—Take the Topic of “Campus Violence” in Zhihu as an Example

Xueqing Wang, Junxia W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Nov. 3rd, 2017; accepted: Nov. 17th, 2017; published: Nov. 23rd, 2017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phenomenon of “cyber violence”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Meanwhile the public’s irrational statements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have been endles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opic of “campus violence’ in Zhihu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answers through deep analysis of answers which obtain more approval. Answers with high-quality are more acceptable, which further explains that high-quality answers can better persuade Internet users to agree. BBS should exert the influence and appeal of active users, advocate rational thinking and speech,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public reasoning.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line policies, in order to fully play the active us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demonstration role, this group in the popular network BBS can be guid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cy formulation.

Keywords:Irrational, High-Quality Answer, User Influence, Policy Formulation, Public Reasoning

公共说理的过程和机理分析

—以知乎网络论坛“校园暴力”话题为例

王雪晴,王军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3日

摘 要

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和公民参与的不断深入,“网络暴力”现象逐渐显现并愈发严重,公众在网络平台上的非理性发言层出不穷。本文以知乎网络论坛的“校园暴力”话题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获得赞同数较多的问题回答,总结了高质量回答的特征。高质量回答的接受程度高进一步说明了高质量的回答可以更好地说服网络用户同意此观点。网络论坛应该发挥活跃用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倡导公众进行理性思考和发言,营造良好的公共说理氛围。同时,在线下政策制定中,可以引导知名网络论坛支持率高的活跃用户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发挥这一群体的专业素养和说理示范作用。

关键词 :非理性,高质量回答,用户影响力,政策制定,公共说理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 [1] 。网络社会拓宽了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专家、公众等众多群体均可以针对公共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随着众多网络平台的兴起和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深入,“网络暴力”现象逐渐显现并愈发严重,部分专家和公众的“非理性”发言更是层出不穷,断言和骂都成了发表意见的方式 [2] 。

在此背景下,一个良好的公共说理氛围亟待营造。本文通过分析知乎网络论坛上“校园暴力”话题精华问题的相关回答,总结了高质量回答的内容特征,从发挥活跃用户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如何引导网民理性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公共说理氛围。文章还探讨了如何运用公共说理的机理,将其运用于需要通过辩论和说理方能找出理性解决对策的公共事件中。

2. 已有研究分析

目前关于公共说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说理的含义、公共说理的重要性和公共说理的培养方式三个方面。

2.1. 公共说理的含义

截止目前,未有学者专门针对“公共说理”给出完整而准确的定义,但有学者曾经对“说理”进行过明确定义。

学者徐贲曾对说理进行过概念阐述,认为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3] 。在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这要求我们采取一种真实而客观的态度,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把握讨论的问题,运用语言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在说理时,发表的意见必须包括结论和理由两部分,同时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从性质上看,说理是一个面向所有公众贡献出结论的论理或推演过程,不是最终的结果,可以再讨论。

徐贲还研究了说理的构成,认为从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本身来看,说理由逻辑、信誉和情绪三部分组成。逻辑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 [4] 。

本文认为,公共说理是指针对某公共事件而展开的说理。这里的公共事件可能是某项公共政策、某个社会现象等。公共说理的参与对象可以包括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普通大众等。

2.2. 公共说理的重要性、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现状,从社会建设层面指出公共说理的重要性,如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刘擎在接受《同舟共进》期刊访谈时提出,公共说理是迈入现代社会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但目前“好斗性”话语仍制约着我们 [5] 。唐小兵通过分析中国人的说理文化和公共生活强调了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6] 。徐贲也认为“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 [7] 。基于此徐贲提出理性话语是民主社会的特征,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维、判断和说理能力,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帮助维持一个理性、开放、多样化的公民社会和民主秩序。闫旭蕾提出“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 [8] 。

也有学者从个体层面提出说理的重要地位。闫旭蕾认为维护生存尊严与“说理”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此,“‘说理’教育不等于‘灌输’,而是一个依靠雄辩的事实、科学精辟的道理、鲜明真实的榜样和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劝导的过程,是通过正面教育和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觉形成某种思想认识的过程” [9] 。

李文倩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述了说理的重要性,她反驳了“说理旨在达成共识”的观点,提出说理-论证活动蕴涵着对平等的尊重和认同,这有助于良好公共空间的建立和公民心智或德性的培育 [10] 。沈栖主要从网络社会角度明确提出网络亟待营造公共说理的氛围 [11] 。

2.3. 公共说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目前关于公共说理培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即从整体而言公共说理应该如何培养。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方面。

具体来看,耿银平呼吁从小培养公民的公共说理能力,提出任何公共说理都要把平等、尊重、文明等落到实处,让公共说理建立在文明的、道德的、充满绅士风度的精神平台上 [12] 。徐贲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遵守清楚定义和概念准确的原则,将论据集中到正在讨论的实际问题上 [13] 。范国振在评价《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提出说理是一种教养,不仅要从心底保持一种不去侵犯别人的心思,更要“学会表达那种心思的最为人接受和喜悦的方法” [14] 。曾令英、曾琴通过分析劝导目标(态度)“知→态度→情→意→态度”的心理形成机制,提出从“认知开始”的顺向劝导和从“行为开始”的逆向劝导两个角度建立劝导方法机制 [15] 。

部分学者聚焦到学校这一微观层面,强调学校在说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闫旭蕾、杨晓娟均认为在学校层面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教育:1) 关注公共领域,帮助学生形成公共意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2) 让受教育者形成人人自由、平等、有尊严的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3) 培养“说理”能力,把“说理”贯彻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8] [16] 。

康祥主要针对中学生的说理意识、口头说理能力和说理文写作能力三个方面,从发挥《先秦诸子选读》的价值角度提出培养中学生说理能力的方式 [17] 。潘庆玉从论述(议论)类文本阅读教学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公共说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途径:抓住文章的说理旨趣,探究隐含的说理动机;“分析文本说理与论证的角度,比较文本采用的说理视角与可供选择的其他说理视角之间在说理效果上存在的差异;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在细读中辨谬误,在审辨中出新见” [18] 。

2.4. 已有研究归纳分析

目前关于公共说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在学者中间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关于公共说理的培养,现有文献的分析角度或比较宽泛,或所提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这一层面,缺乏深入、全面地思考。关于如何推动普通公众接受公共说理的方式,以及如何在具体公共事件中将公共说理的方式运用其中并未有所研究。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和公共参与的增多,网络论坛需要不断提升公共说理的水平。而如何提高网民的说理能力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亟待研究总结。本文将在分析网络平台的说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3. 问题分析

3.1. 案例选择过程

3.1.1. 选择知乎网络论坛的原因

知乎网络论坛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使命,以注册和关注机制为起点,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和独特的产品机制,以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分享为主体内容,主要通过页面浏览、问题提问、问题回答和知识传播四部分构建了高价值人际关系网络。

本文选择知乎网络论坛进行研究主要在于该平台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其回答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比较符合公共说理的氛围,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3.1.2. 选择“校园暴力”话题的原因

本文选择“校园暴力”话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1)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危害涉及到受害者、施害者、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如不妥善解决,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关于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如何规避等问题也成为学者、公众热议的话题。2) 将这一话题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校园暴力”参与到公共讨论中。分析知乎网络论坛中高质量的问题回答,一方面有助于明确校园暴力事件中各主体的地位和影响,推动校园暴力事件的缓解及解决,另一方面发挥给予高质量问题回答的用户影响力,引导网民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发言,进而促进公共说理氛围的营造。

3.2. 抽样过程

截至2017年6月5日,知乎网络论坛关于校园暴力的问题共有3130个,其中精华问题612个。本文对这612个问题进行整理,首先筛选出回答内容获得的赞同数最高值在100及以上的问题,共有95个,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问题的回答内容具有较高的水准和大众认可度。然后梳理这95个问题的回答中获得赞同数最多的回答,其中部分问题因其多位用户的答案都获得了较多的赞同数,即使没有排在赞同数第一位,本文也将其这一条回答内容整理在内,最后共整理130个用户回答。除去同一个用户的多次回答,本文共收集统计了123位用户的信息,这些用户大多在知乎网络论坛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3. 用户影响过程分析

3.3.1. 分析框架

本文研究用户的影响过程,本质上是研究用户针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内容对于其他用户的说服效果。说服一般指说服者依托各种可能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五个感觉系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进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意识,从而影响人的心态和思想,甚至进一步改变人类行为的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彭钰从不同角度对说服进行了解释说明,说服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种过程,还是一种态度的改变强化。其内涵从受者角度可界定为接受信息并导致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可以从传播者的角度被界定为传播信息并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19] 。说服的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王军霞等从网络说服的策略角度提出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的质量主要受信息内容、信息结构和信息风格的影响 [20] 。马向阳等指出说服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信息源的可信度、受众的情绪、信息框架、社会网络以及事件卷入度等 [21] 。霍夫兰德的基于信息传播的说服模型,以及后期Sears对其模型的改造,主要是一种基于传播者角度的说服过程模式 [22] 。霍夫兰德将说服看成信息交流的过程,提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是构成态度改变的相互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

根据说服的相关理论,本文从说服信息、信息传播和接受以及说服者背景角度,构建了包含回答的内容构成、回答形式和回答质量在内的分析框架。其中回答的内容构成强调用户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深度。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提到,说理包括两类论证模式——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和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形式逻辑论证模式的结构包括主张、理由和作为这二者之间中介的保证三部分。在公共说理中,用以支持结论的理由应该是可能被多元公众接受的理由。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即图尔敏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六部分 [23] 。同时,Western从信息视角研究政治领域的说服时指出,说服他人时最有力的信息应该包含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以及由事实和量化数据所组成的证据等 [24] 。由此本文分析认为,回答内容在形式上可描述为用户的回答包括了“论点”和“论据”两部分。同时根据用户提供论据的不同类型,本文将“回答的内容构成”细分为研究理论和法律、统计数据、真实案例和参与式分析四大维度,其中,参与式分析主要指用户以志愿者的身份针对某一校园暴力事件组织、参与到问题的实际解决中。

回答形式强调用户回答问题时信息的展示和传播方式,亦即是否考虑到说服对象的特点进而采取其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是否通过文本、图片、相关链接等进行更全面地解释分析,是否根据事件进展持续更新回答内容、是否对相关评论进行回应、是否为邀请回答等。本文还将仅通过文本内容展示的回答进行统计,以作对比分析。回答质量强调说服者的个人背景特征,旨在探究提供高质量问题回答的群体所具备的特点。

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框架对130个问题回答进行梳理统计,只要这一回答中包含某一维度,就将其计算在该维度的样本数量中。同时,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对获得赞同数在1000及以上的问题回答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本文从包含具体维度的数量角度对这49个问题回答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其中61%的样本(30个)使用了1种维度进行问题回答,29%的样本(14个)使用了2种维度,10%的样本(5个)包含3种维度。

3.3.2. 回答的内容构成分析

表1所示,所有样本中,包含真实案例这一维度的问题回答占到总量的55%,平均获得的赞同数为2538个。本文对赞同数在1000及以上的49个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通过真实案例进行论点论证是说明论点的重要方式。具体来看,部分用户会仅通过案例描述来解释说明论点。对于这部分问题回答,用户案例引用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逻辑性是影响答案质量的重要标准。以用户柳柳关于“如何看待中关村二小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态度?”的回答为例,用户通过列举和问题契合度较高的真实案例,指出了自己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回答的开头和结尾分别阐述了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Table 1. The content indicators’ analysis of the best answer to the topic of “campus violence” in Zhihu

表1. 知乎网络论坛“校园暴力”话题部分精华回答的内容指标分析

逻辑清晰明了,获得了10,816的赞同数。部分用户除了引用完整的故事叙述来回答问题,还会通过加入图片、链接,及时回应其他用户的评论等来提高问题回答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用户SeaseeYoul在“如果你有能力、有机会,你会选择报复曾经在学校欺负你的人吗?”的回答中,不仅列举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个因为校园暴力在日后选择报复的事例,并通过另一事例进行对比,阐述了关于校园暴力受害者“不要怀着恨意去面对生活”的主要观点,这一回答得到了11,842的赞同数。

通过参与式分析进行论证的回答相对较少,仅占到所有回答的4%。本文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亲身参与到事件的解决中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等。这5个样本平均获得的赞同数高达6209个,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本文认为此类回答可以分为两部分:1) 实际参与到现实中的校园暴力事件解决中,实时更新事件发展动态,促进该事件的妥善处理;2) 基于某一事件成立志愿者组织,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对更广范围的校园暴力事件给予关注并提供求助渠道,促进该类事件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形式上看,这类回答大多采用多形式叙述,或持续更新回复。由此可见这一行为一方面通过组织各方资源,有助于引发事件得到更广泛地关注,推动事件真相的揭露和问题的实际解决;另一方面也表明网民对于这种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的认同与支持。如在一起关于湖北广水校园暴力事件的解决中,用户墟弱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自费的方式,组织其他志愿者进行实地调查,并在相关问题的回答中完整地描述了该事件的调查报告,涉及校园施暴者、受害者及其家庭、班主任、校方、尝试的解决措施等多方面的消息,同时对调查过程持续更新,利用各方资源促进事件的解决,这一回答得到了26,425的赞同数。

通过研究理论和法律、统计数据进行论证的回答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比8%和2%,同时,在赞同数在1000及以上的问题回答分析中,单独使用这两类维度进行分析的回答数量同样很少,但其获得的赞同数都较高,本文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相关用户较高的理论水平,论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说服对象对于这一类型的论据也较为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网民对于理论、法律和数据的运用水平有待提高,网民对此的接受能力也需进一步提升。

3.3.3. 回答形式分析

问题回答的内容是影响答案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而回答问题的形式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重要辅助作用。如表2所示,所有样本中,29%的用户除了通过文字叙述,还引用了图片、相关链接等形式来更加全面详细地回答问题,更有用户引用之前的问题回答或其他用户的回答来完善内容。23%的用户会根据事件的进展或其他用户的评论对回答内容进行更新,以增加回答的完整性。同时,在130个样本中,有10个样本的用户回答受到了其他用户的邀请,但其平均获得的赞同数仅为979个,而在赞同数1000及以上的49个问题回答中,属于受到邀请回答的样本数量仅有1个,这说明是否为邀请回答与回答内容的高质量之间并无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由此本文认为,形式越丰富、更新越及时,越有助于提升回答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一方面有利于说清问题,提高网民对相应问题的理解深度,引起网民的共鸣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向网民普及更

加理性的说理方式,营造公共说理的氛围。

3.3.4. 回答质量分析

回答质量分析主要从说服者的个人情况入手,探讨高质量回答的形成背景和提供高质量回答的群体的特征。本文梳理了“校园暴力”话题95个精华问题、130个高质量回答、共123位用户(部分用户回答了多个问题)的个人信息。由于个人信息属于用户自愿填写,所以仅有66位用户填写了与职业、教育经历等相关的准确信息。

本文对这66个样本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其中个人资料与职业相关的有58个,与学校相关的有23个。具体对用户的职业进行分析,涉及互联网相关行业的有15个,涉及教育行业的有11个,涉及心理咨询行业的有7个,这些行业或是加速了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或是与校园暴力相关群体有直接、间接的接触,均与校园暴力问题息息相关。对用户的毕业高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23个用户均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毕业于211、985高校的用户有9个,毕业于香港高校的用户有4个,有国外高校留学经历的用户有5个。

由此本文进一步验证了大多数知乎网络论坛用户的高学历特征。同时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回答与用户的亲身体验有很大关系,曾经经历过、参与过、研究过相关主题的用户所掌握的信息较全面、真实,且这些用户拥有相关的真实案例或有相应的支撑数据。由此本文认为,知乎网络论坛的活跃用户一般为

Table 2. The modal indicators’ analysis of the best answer to the topic of “campus violence” in Zhihu

表2. 知乎网络论坛“校园暴力”话题部分精华回答的形式指标分析

Table 3.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ctive users’ available career information

表3. 可获得的活跃用户职业信息特征分析

具有较高学历或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从微观角度来看,具有一定专业、职业背景的用户往往更容易对相应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能够提供鲜活的现实案例和较为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从宏观角度来看,接受过较高水平的学校教育、从事前沿行业的用户由于其思辨能力较强更容易提供高质量的回答,进而能够更好地影响他人。

4. 结论和建议

第一,知乎网络论坛上高质量的内容回答一般都符合“论点+论据”的说理结构,回答内容论证全面、回答方式丰富多样、更新互动及时等均能够提升回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产生较好的说服效果。

第二,接受过较高水平的学校教育、从事前沿行业的用户更容易对相应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回答。同时知乎网络论坛上关注机制、提问机制、投票机制等的相互配合,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回答和知识分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通过具备较高理性和说理能力的用户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回答,有利于在线上影响和引导网民,逐步树立和培养理性思考、发言的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公共说理氛围。

第三,公共说理应该被运用到更多的政策制定和社会问题的公共治理中去。以公共政策制定为例,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决策过程中往往需要若干方的观点的辩驳,而在有效的、能抓住核心的观点和充分的论据进行碰撞后制定的政策决策往往更得民意。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这些活跃用户参与到政策辩论和制定中去,同时,积极采纳公共平台上的有效建议,充分发挥公共平台政策辩论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充分地收集公众意见,不仅可以提升政府决策效率,而且有助于增强最终政策的说服力和可执行性。

文章引用

王雪晴,王军霞. 公共说理的过程和机理分析—以知乎网络论坛“校园暴力”话题为例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Public Reasoning—Take the Topic of “Campus Violence” in Zhihu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17, 07(06): 423-431.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7.7606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10.254.1.82/cache/15/03/www.cnnic. net.cn/233b5e09bfef7df4a2c6c555beb2dfe2 /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2017-08-04.

  2. 2. 徐贲. 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33.

  3. 3. 徐贲. 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30.

  4. 4. 徐贲. 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39.

  5. 5. 刘擎, 唐小兵. “好斗性”话语仍制约着我们——关于公共说理文化的对谈[J]. 同舟共进, 2015(4): 8-12.

  6. 6. 唐小兵. 中国人的说理文化和公共生活[J]. 南风窗, 2014(8): 89-91.

  7. 7. 徐贲. 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31.

  8. 8. 闫旭蕾. “说理”教育: 建构公民文化之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1): 22-28.

  9. 9. 闫旭蕾. 谈生存尊严与“说理”教育[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8(4): 87-90.

  10. 10. 李文倩. 公共说理为什么重要? [J]. 政治思想史, 2015(4): 161-170, 200.

  11. 11. 沈栖. 网络亟待营造公共说理的氛围[J]. 杂文月刊, 2012, 8: 10-11.

  12. 12. 耿银平. 提升我们的公共说理能力[J]. 采写编, 2014(5).

  13. 13. 徐贲. 搞清定义来说理[N]. 南方周末, 2012-05-31(F30).

  14. 14. 范国振. 好书推荐——《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J]. 住房与房地产, 2016(25): 78-79.

  15. 15. 曾令英, 曾琴. 说理教育的劝导机制[J]. 基础教育研究, 2007(2): 49-52.

  16. 16. 杨晓娟. 追寻“明亮的对话”——论说理的内涵、问题及教育之道[J]. 江苏教育研究, 2016, 5(A): 3-6.

  17. 17. 康祥. 《先秦诸子选读》与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18. 18. 潘庆玉. 学会说理: 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J]. 语文建设, 2016(8): 7-11.

  19. 19. 彭钰. 社会营销中的传播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0. 20. 王军霞, Gregory Streib. 网络说服是改变公众行为的新途径[J]. 中国国情国力, 2014(10): 35-37.

  21. 21. 马向阳, 徐富明, 吴修良, 潘靖, 李甜. 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5): 735-744.

  22. 22. 马谋超. 广告心理–广告人对消费者行为的心理把握[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23. 23. 徐贲.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61.

  24. 24. Brader, T. (2008) The Political Brai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Deciding the Fate of the Nation. Political Psychology, 29, 623-627.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21.2008.00656.x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