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1, 1, 131-136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1.1302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Stay at Rural, or Still Return to Urban?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Role of
Land Rights
Huiguang CHEN1, Zhongyuan LIU1,2
1China Center for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5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100872
Email: chenhuiguang@njau.edu.cn
Abstrac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took place at the
same time when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faced with binary choice between staying at rural and returning to
urba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Anhui Province by the mean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informal labor market with
physical labor is the most vulnerable to the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such a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de-
pendent samples T-test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mean of gender and urban wage in-
com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re inclined to stay at ru ral, while the male tends to return to urban. Compar-
ing with the migrant workers who tend to stay at rural,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return to urban has a lower
percentage of participation in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ir willing to abandon lan d contractual right is lower too.
The migrant workers who gain a higher urban wage income are more likely to return to urban, while the oth-
ers tend to stay at rural.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s of gender
and income in the binary choice between staying at rural and returning to urban, and the effect of land in-
come-insuranc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Keywords: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Differentiation; Land Rights; Stay at Rural; Return to Urban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返乡农民工分化及土地权益在其中的作用调查研究
陈会广 1,刘忠原 1,2
1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南京,中国,210095
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中国,100872
Email: chenhuiguang@njau.edu .cn
摘 要: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返乡农民工发生了分化,在行为选择上面临着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的二元选择。本文通过统计描述和独立样本 t检验,对安徽省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描述发现,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城市非正规劳动市场最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独立样本的 t检
验的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分化在性别和务工收入上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农民工更倾向留在农
村,而男性农民工更倾向继续进城务工;相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工而言,倾向继续进城的农民工发生
土地流转较少,且放弃承包地意愿也较低。务工收入越高的农民工更倾向继续进城务工,而务工收入
较低的则倾向留在农村。因此本文认为,返乡农民工在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的二元选择上存在显著
的性别分化和收入分化,土地收入–保险效应对返乡农民工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分化;土地权益;留在农村;继续进城
1 引言
资助信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73056,71173113)、江苏高校优
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土地
经济与管理方向”。 2008 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出现大批农民工被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132
迫返乡现象。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 2008 年
12 月初完成的一份《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
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1 月底,四川、重庆、
河北、安徽等十省市返乡农民工总计 485万名,占 2008
年9月底外出务工人员的 5.4%[1]。根据国家统计局农
民工监测调查,中国因企业关停、企业裁员、找不到
工作、收入低等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因素而返乡的农民
工为 1200 万人,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比例 为
8.5%[2]。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3]
在2009 年初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大约有
2000 万1农民工因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占外出农
民工总数的 15.3%。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没有引起农
村重大的社会问题,就其原因,是“农业和农村家庭
经济周期性地执行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4]。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5]的调查也表明,实行以农户为主
体,自愿、有偿、依法的土地流转政策,才使两千万
农民工失业返乡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土地纠纷;有些
农民工想收回转让的承包土地,多数可以顺利收回,
成为应对危机的一个最后保障。在此意义上,我们就
不难理解 2008 年12 月21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
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切实保障返乡
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的政策意义。
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后,农民工外出
与否的迁移决策将更加趋于理性。事实上,已经返乡
的农民工,面临着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的二元选择。
对此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洞察我国农民工群
体分化的事实和原因。本文正是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
劳动力迁移为契机,探究返乡农民工的群体分化。具
体而言,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返乡农民工是选择留在
农村还是进城务工?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承包权益保
障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调查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结构式问卷对 2008 年国际金融危
机后返乡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问题的形式包括封
闭式问题和半封闭式问题两种类型。本次调查所采用
的抽样方法是便利抽样,具体采用逐户访问,入户调
查的调查方法,在不需要干部在场的情况下,入户与
返乡农民工面对面座谈。
2.2 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选择的安徽省,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跨
省流动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部
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农业大省。我们选择皖西的六安市
霍邱县和皖北的蚌埠市龙子湖区作为本次调研的目的
地,两地的共同特点是农业生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
重超过一半;外出劳动力流向外省的占外出劳动力总
数的比重较大。最终共收集有效样本 71 个,涉及两个
县(区)的6个乡镇、13 个行政村,样本在两地区的分
布如表 1所示。
Table 1. The sample area distribution
表1. 调查样本地区分布
样本数 比例
六安市霍邱县 27 38.03%
蚌埠市龙子湖区 44 61.97%
2.3 调查对象特征及就业状况描述
2.3.1 性别、年龄与受教育年限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年限等,是一般
研究均首要关注的个体特征。表 2表明,调查对象中,
男性 58 人,女性 13 人,分别占总人数的 81.69%和
18.31%。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 21~50 岁之间,占调
查样本总数的 80.28%。此年龄阶段劳动力体力和精力
比较充沛,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城市非正规劳动市场
获得的就业机会比较多[6]。被调查的农民工受教育年
限以 7~9 年为最多,达到 42.25 %;受教育程度随年龄
的增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年龄在 21~30岁之
间农民工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
龄段。
Table 2.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dents
表2. 调查区域内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
性别(%) 受教育年限(%)
年龄 男性 女性6年
以下 7~9 年 10~12
年 13~16
年
合计
20 岁以下 7.042.820.002.82 7.04 0.009.86
21~30 岁29.587.041.4118.30 12.68 4.2336.62
31~40 岁23.94 5.63 11.27 9.86 8.45 0.0029.58
41~50 岁12.68 1.411.409.86 2.82 0.0014.08
51~60 岁7.041.418.450.00 0.00 0.008.45
61~70 岁1.410.000.001.41 0.00 0.001.41
合计 81.69 18.31 22.53 42.2 30.99 4.23100.00
1陈锡文也表示 2000 万的数据是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报
告推算得到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春节前,
返乡农民工为 7000 万人左右。其中,1100 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
态,还有近 20%就地就业或创业或寻找工作,这样可测算出返乡失
业人数在 1400~2500 万之间。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133
2.3.2 外出务工的地点
被访谈者中有 52 位跨省流动,劳动力外出地点主
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如江苏、浙江和上海,比例达
到76.92%;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如广东地区(见表 3)。
从分布区域来看,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一般以外
向型经济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用工需求和国际经济
周期有很大关系。
Table 3. The out-goning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表3. 调查对象外出地点分布
外出省市 样本数 比例
福建 1 1.92%
广东 8 15.38%
湖南 2 3.85%
江苏 19 36.54%
上海 10 19.23%
天津 1 1.92%
浙江 11 21.15%
合计 52 100.00%
2.3.3 就业状况
表4报告的是,调查的农民工返乡之前未签订合
同的比例为 60.56%,签订合同的为 39.44%。不同就
业类型的就业合同签订情况有所不同。建筑业合同签
订率最低,其次是物流业。电子业合同签订率最高,
其次是自营类。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1001 至2000 元范围,比例为 56.34%,其次是 1000
元以下,比例为25.35%,由此说明返乡的农民工收入
普遍比较低。结合就业类型发现,建筑业的月工资收
入全部在 2000以下,并且在 1000元以下的工资档人
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如纺织业、电子业、
服务业等月收入均主要在 1001 元至 2000元范围内;
相比而言,制造业和自营的收入分布较为均衡,尤其
是自营,在各个工资档均有样本分布。通过调查结果
推测,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中,未签订合同的非正规就业、
收入低的更容易受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2.3.4 返乡农民工分化
表5反映的是返乡农民工今后打算。结果显示,
71.83%的返乡农民工表示会继续进城务工,只有
28.17%的返乡农民工表示愿意留在农村,这表明返乡
农民工在就业意愿上表现出了分化的趋势。即便是选
择留在农村的也存在差异,打算在农村找工作的比例
最高,达到 40%,并且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第二产
业逐渐发展的蚌埠市龙子湖区;紧接着是在家务农和
回家创业,比例分别是 30%和20%。
Table 4.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espondents
表4. 访问对象就业状况
签订合同(%) 收入(元/%)
就业
类型 有 无 1000
以下
1001~
2000 2001~
3000 3001~
4000 4000
以上
合计
建筑 1.4119.729.8611.27 0.00 0.00 0.0021.13
制造 8.458.455.637.04 2.82 1.41 0.0016.9
纺织 1.415.631.415.63 0.00 0.00 0.007.04
电子 5.632.820.007.04 1.41 0.00 0.008.45
物流 4.238.452.825.63 1.41 0.00 2.8212.68
服务 4.235.631.415.63 2.82 0.00 0.009.86
自营 14.089.864.2314.08 2.82 1.41 1.4123.94
合计 39.4460.5625.3556.34 11.27 2.82 4.23100
Table 5. The future plan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表5. 返乡农民工今后打算
选择 样本数 百分比
继续进城 51 71.83%
留在农村 20 28.17%
合计 71 100.00%
在家务农 6 30.00%
回家创业 4 20.00%
找工作 8 40.00%
闲赋在家 1 5.00%
其他 1 5.00%
留在农村
合计 20 100.00%
2.3.5 外出农民工土地权益保障情况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参与率低,家庭内部分工
基础已经形成。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外出期间对自
家承包的土地大多数选择“自己或家人耕种”,比例
达到 91.55%。已发生的土地流转主要是代耕,并且缺
乏规范的手续和程序。土地流转率低与返乡农民工家
庭内部的分工存在一定联系。调查结果显示,访问对
象外出务工期间,家庭中父母或配偶至少有一人在家
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达到 90.77%。
2) 农民工放弃土地的意愿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
能显化。在问及“外出务工时是否想过放弃土地承包
经营权”时,“不会放弃”的占到 97.10%,究其原因,
10.45%的打工者认为“留着土地心里踏实”;选择“有
人帮忙代耕”的占到 68.66%,选择“打工回来后还要
以种地为主”的占到 20.90%。从保 障角 度来说,对返
乡农民工农村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83.10%的被访者参加了农村社会保险,这其中参加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仅占 6.78%,其余 93.22%的参加农
村合作医疗保险。由此可见,返乡农民工的农村社会
保险无论在险种还是覆盖面上都存在很大缺陷。
3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本部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返乡农民工分化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134
做进一步分析。
3.1 独立样本 t检验与变量选择
独立样本 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两个总体的独
立样本,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
文以迁移意愿作为分组依据,将所有的个案分为“留
在农村”和“继续进城”两个独立样本,并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和 t检验。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分析返乡农民工关于“留
在农村”和“继续进城”的选择在个体特征、土地权
益和城市务工状况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个体
特征包含访问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
人口数以及参加农村社会保险作为因子层;土地权益
的因子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块数、土地流转、放弃土
地承包权意愿以及土地政策认知;返乡前外出务工状
况因子包括务工收入,签订就业合同和带回资金。返
乡农民工分化检验的变量选择与说明如表 6所示。因
子层除了像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数值型数据外,既包
括性别、参加农村社会保险等二分类虚拟变量,又包
括“带回资金”这样的顺序型数据变量。
Table 6. Variable selection and explanation
表6. 返乡农民工分化检验的变量选择与说明
个体特征 变量说明 土地权益 变量说明 返乡前务工状况 变量说明
性别 男 = 1;女 = 0 土地面积 实际面积 务工收入 月工资收入
年龄 多少周岁 土地块数 实际块数 就业合同 1 = 有;0 = 没有
受教育年限 接受正规教育年限 土地流转 1 = 没有;0 = 有 带回资金 实际总额
家庭人口数 人口数 放弃土地承包权意愿 1 = 没有;0 = 有
农村社会保险 1 = 参加;0 = 未参加 土地政策认知 1 = 是;0 = 不是
3.2 计量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 SPSS16.0 软件对收集的 71 个样本进行
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经整理后如表 7、表8所示。
3.2.1 样本的基本描述统计量
由表 7可知,在个体特征方面,返乡农民工分化
在性别上的均值存在差异,选择继续进城的农民工性
别均值比选择留在农村的农民工性别均值高出 0.23,
这说明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进城务工。年龄方面,选择
留在农村与选择继续进城的农民工的平均年龄都为
33 岁,但是前者略高,其隐含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农民工外出的可能性越小。返乡农民工分化在受
教育年限上的均值存在明显差异,选择继续进城的农
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比选择留在农村的高出 1年
多的时间。受教育程度与人力资本紧密相关,拥有高
学历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在家庭
人口数和农村社会保险上存在细微的差异。
在土地权益方面,返乡农民工分化在土地面积和
土地块数上的均值存在差异,并且两者差异的类型相
同。选择留在农村的农民工比起继续进城的农民工而
言,土地承包面积和土地块数更大。农民工外出意愿
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体现了土地的收入效应,即平均值
接近 5亩的土地承包面积一方面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
农业收入,从而规避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就业的风
险;另一方面,一定面积的土地对劳动力流动会产生
Table 7.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表7. 返乡农民工分化的基本描述统计量
迁移决策 频数 均值 标准差
个体特征
留在农村 20.00 0.65 0.49
性别 继续进城 51.00 0.88 0.33
留在农村 20.00 33.80 11.87
年龄 继续进城 51.00 33.29 11.26
留在农村 20.00 8.45 3.41
受教育年限 继续进城 51.00 9.45 3.02
留在农村 20.00 3.75 0.91
家庭人口数 继续进城 51.00 3.86 1.13
留在农村 20.00 0.85 0.37
农村社会保险 继续进城 51.00 0.82 0.39
土地权益
留在农村 20.00 4.75 3.42
土地面积 继续进城 51.00 4.52 2.89
留在农村 20.00 4.60 5.40
土地块数 继续进城 51.00 4.02 4.11
留在农村 20.00 0.90 0.31
土地流转 继续进城 51.00 0.92 0.27
留在农村 20.00 0.90 0.31
放弃土地承包权意愿 继续进城 51.00 0.96 0.20
留在农村 20.00 0.05 0.22
土地政策认知 继续进城 51.00 0.22 0.42
返乡前务工状况
留在农村 20.00 1500.00548.68
工资收入 继续进城 51.00 2541.183666.40
留在农村 20.00 0.40 0.50
就业合同 继续进城 51.00 0.41 0.50
留在农村 20.00 2.00 1.17
带回资金 继续进城 51.00 2.47 1.12
限制性作用,这个影响在土地块数均值差异上也得到
了体现。返乡农民工分化在土地流转和放弃土地承包
权意愿上的均值存在细微差异,并且选择继续进城的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135
农民工更倾向于不发生流转土地,不放弃土地承包经
营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家庭内部分工
机制的形成,即保留土地既能使家庭闲余劳动力实现
就业,又能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土地持有也能
为农民工继续进城提供退路选择。虽然返乡农民工对
土地政策总体认知水平比较低,但相对而言,选择继
续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政策认知均值要比选择留在农村
的要高,这与他们受教育年限较高有很大关系。
返乡农民工分化在务工收入上的均值存在明显差
异,即选择继续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月工资收入均值
要比选择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在城市月工资收入均值高
出1041 元,这种收入差距对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
一种拉力,促使农民工选择继续进城。返乡农民工迁
移意愿在劳动合同上的均值存在细微差异,选择继续
进城的农民工在返乡之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高,
用工环境更加规范。带回资金属于顺序型数据,“2”
表示 1000 元至 5000 元档;“3”表 示5000 元至 10000
元档。统计结果显示,选择继续进城的农民工返乡时
带回的资金比选择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更多,
资金差异也进一步刺激了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
3.2.2 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和 t检验
从表 7的统计结果能大致判断所选择的变量对返
乡农民工分化的均值是否存在差异,但是要判断这种
差异在统计上是否显著,需要对数据进行样本的方差
齐性检验和 t检验,表8给出了返乡农民工分化的独
立样本 t检验结果,并且这些结果是通过两总体方差
的F检验,或两总体均值的 t检验。
Table 8.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f the differentiation
表8. 返乡农民工分化的独立样本 t检验
F检验 均值 t检验
F Sig. t 自由度
(df) Sig.
(双尾)
方差齐性 –2.33 69.00 0.02
性别 方差非齐性 17.31 0.00 –1.96 25.86 0.06
工资 方差齐性 –1.26 69.00 0.21
收入 方差非齐性 2.80 0.10
–1.97 55.40 0.05
方差齐性 –1.00 69.00 0.32
放弃土地承
包权意愿 方差非齐性 3.90 0.05
–0.82 25.28 0.42
由表 8可知,性别的 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 17.31,
对应的概率 p值为0.00。如果显著性水平 α为0.10,
由于概率 p值小于 0.10,可认为“留在农村”和“继
续进城”两个总体的方差有显著差异;两总体均值的
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96,双尾p值为 0.06,小于显
著性水平 0.10,因此可以认为返乡农民工分化在性别
上存在显著差异。
务工收入的 F统计量对应的概率 p值小于显著性
水平 α为0.10,可认为两总体在工资收入上的方差有
显著差异;两总体均值的 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97,
双尾 p值为 0.05,小于显著性水平 0.10,因此可以认
为返乡农民工分化在工资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
合表 7的描述统计可知,务工收入对返乡农民工迁移
决策的影响是显著的。务工收入越高的农民工,即使
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被迫返乡,但是城市工作的
高收入将对他们仍形成一种显著的拉力,吸引他们继
续向外迁移。
放弃土地承包权意愿是唯一通过方差检验的土地
权益因素。该因素的 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 3.90,对应
的概率 p值为 0.05,小于显著性水平 α的0.10,因此
认为“留在农村”和“继续进城”两个总体的方差有
显著差异。但是两总体均值检验的双尾 p值为 0.4196,
大于显著性水平 α的0.10,因此认为返乡农民工在放
弃土地承包权意愿上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4 结论性评价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生活 发
展、土地权益保障以及今后就业意愿等情况的调查,
运用描述统计和独立样本 t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通过对返乡农民工个人特征信息的统计描
述发现,在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中,未签订合同的、低
收入的、以体力劳动为主并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务工的
农民工,更容易受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这部分人群是农民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
薄,缺乏充足的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人力资本;另一
方面,农民工具有诸多的就业劣势导致其就业弱势性
的地位,但是现有的城市用工环境无法为农民工提供
基本的就业保障。
其次,返乡农民工分化已经形成。独立样本t检
验的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在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的二元选择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分化和收入分化。性别
分化是“男性、女性在各具比较优势的非农业与农业
部门分别实现分工和专业化”[7]的结果。若放到家庭
系统的框架考察,性别分工表明家庭内部分工机制已
经形成,并影响到农民工的迁移决策,加剧了农业女
性化趋势。返乡农民工的收入分化,是本文的另一重
要贡献。已有的关于城市工资收入与劳动力迁移关系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留在农村,还是继续进城?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136
的研究,往往将城市工资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工乡–城
迁移的拉力。本文认为,较高的城市工资收入不仅会
促进农民工乡–城迁移,还会对返乡农民工分化产生
了影响。在所有变量中,务工收入对返乡农民工分化
的影响最为显著。
再次,土地收入–保险效应的发挥促进了返乡农
民工分化。当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政府职能有机会
从农村社会保障中退出,导致后来的立法和政策设计
对农民应得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权利的救济均附着在土
地权利之上[8],耕地就自然成为农民工的基本和最后
的生活保障。土地收入–保障效应的发挥,让农民工
在经济波动、就业困难时不至于没有退路,从而实现
转移过程中做到进退有据、灵活就业。
对此,有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强农民工知识技能的培训,提升农民工
法律维权意识;完善城市用工环境,强化对企业用工
的监督监察。其次,返乡农民工分化是值得关注的现
象。农业女性化和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是今后政策
需要关注的。以收入分化为特征的农民工群体内部的
差异化会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为此,针对农民工群体
的政策设计应厘清政策针对的对象,提供多样化的政
策选择。最后,土地的收入–保障效应表明,若在政
策上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则须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
障体系,同时在维护农民工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构建土
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
当然,动机(意愿、认知)决定经济行为,但本文
采取的迁移意愿并不能完全替代迁移行为本身。两者
并不能等同,因而以迁移意愿来说明返乡农民工分化
问题的研究思路需要进一步论证。此外,受到样本容
量的影响,土地权益的变量的t检验没有完全达到预
期。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Zhang Li, & Leng Chongzong. The issues o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J]. Prices Monthly, 2009,
3: 52-56(Ch).
张莉, 冷崇总.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思考[J]. 价格
月刊, 2009, 3: 52-56.
[2] Sheng Laiyun, Wang Ran, & Yan Fang.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
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J]. Chi-
nese Rural Economy, 2009, 9: 4-1 4 (Ch).
盛来运, 王冉, 阎芳. 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
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9: 4-14.
[3] Chen Xiwen. The Government’ Positive Response to 20 Millon
Out-of-job Returning Migr ant Workers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02/content_1075042
5.htm, 2011-8-5(Ch).
陈锡文. 无工作返乡的农民工约两千万 政府积极应对[UR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02/content_1075042
5.htm, 2011-8-5.
[4] Cai Fang.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mployment
and its coping policies.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09, 3:
5-9(Ch).
蔡昉.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J]. 中国发展
观察, 2009, 3: 5-9.
[5] The Stat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Group of In-
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Migrant Workers Em-
ployment and Its Solution Study.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policy
response of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Investigation of 19
provinces and 107 villages [J]. Reform , 2010, 6: 5-24( Ch).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
对策研究》课题组. 韩俊, 崔传义, 金三林, 秦中春, 王宾. 农
民工就业总体态势与政策因应: 对19 个省(区、市)107 个村的
调查[J]. 改革, 2010, 6: 5-24.
[6] Su Qun, & Zhou Chunfang.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human capital on the income of their off-farm employment [J].
Rural Economy, 2005, 7: 115-118(Ch).
苏群, 周春芳. 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外出打工收入影响研究
——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05, 7: 115-118.
[7] Chen Huiguang. The Evolution of Intra-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and peasant household’s special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rural l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10: 138(Ch ).
陈会广. 农民家庭内部分工及其专业化演进对农村土地制度
变迁的影响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38.
[8] Chen Huiguang, Ou Minghao, & Zhang Xiaolin. Land-expro-
priated Farmers and their social security: A literature assess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 23(2):
75-80(Ch).
陈会广, 欧名豪, 张潇琳. 被征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文
献评论与今后公共政策选择[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2):
75-80.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